钱渊隐隐猜测,要么是严嵩,要么是李默。
前者和陆炳长期保持着不错的联系,而后者是陆炳的老师。
第221章 廷推
西苑,万寿宫。
坐在那的嘉靖帝似笑非笑,这位从少年时期就以心机深沉而著称的皇帝除了修道,最喜欢看到的就是这一幕。
权术是每个合格的帝王应该掌控的基本操作,但喜欢看见重臣在自己面前或明刀明枪,或暗箭偷袭,只能说明嘉靖帝真心是个变态。
万寿宫内,不久前密奏却被嘉靖帝扔出去的李默正在舌战八方,严嵩、徐阶是最早败退下来的,当然,这两位主要是自重身份。
再之后,刑部尚书欧阳必进、礼部尚书欧阳德纷纷败退,大学时吕本、兵部尚书杨博等人都独善其身,唯有不久前回京的工部尚书赵文华还在勉力支撑。
殿内很多人都在诧异于今天李默的大发神威,简直堪称横扫。
浙直总督杨宜无力弹压客兵私斗以至于福建参将当街被杀;浙江巡抚胡宗宪对境内倭寇束手无策,以至于小股倭寇流窜南直隶,南都险些被袭。
八日前,李默上书弹劾胡宗宪,嘉靖帝留中不发。
三日前,浙直总督杨宜无力弹压的消息传至京城,嘉靖帝大怒,命锦衣卫押送入京下诏狱。
今日,嘉靖帝出乎意料的下令,廷推新任浙直总督。
所谓的廷推,是明朝特有的,也是被后世诟病不已的推荐制度。
这种制度在后世看来实在够扯淡,浙直总督的举荐、推荐票数掌握在一群对军事基本一窍不通的官员手里。
三品以上的官员,大学士,包括六部尚书在内的九卿,推选出两到三个人选,排列成序,再由皇帝决定后下发内阁用印,一般来说,皇帝挑选的都会是排在最前面的那个。
其实,嘉靖一朝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举行过廷推了,因为廷推的目标主要是立储、立都、入阁、边事。
如今立储是不存在的,连续死了两个太子后,嘉靖帝选择相信“二龙不得相见”的鬼话。
立都更是没影的事,而入阁往往是嘉靖帝亲自点名的,压根就不和别人商量。
这也是为什么嘉靖一朝内阁风云变幻的主要原因,什么严嵩、夏言三上三下斗得如火如荼,费宏、谢迁都快挂了还被拉回来当首辅,更有张璁中旨入阁……嘉靖的骚操作太多了。
边事也大都如此,嘉靖钦点,或者大学士、兵部尚书举荐,如之前的王民应就是嘉靖帝钦点,后面的屠大山是徐阶举荐,张经是聂豹举荐。
而今天李默大发神威的主要原因是,他举荐的是官员,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内的。
应天巡抚曹邦辅。
推荐曹邦辅是有理由的,其最近一两年内虽有过败绩,但大都能取胜,苏州、松江两府今年少遭倭寇侵袭,这是个知兵事的文官。
而浙江巡抚胡宗宪……用李默的话来说,这是个弄臣。
李默并不是指责胡宗宪依附严党,而是在说……台州、绍兴今年战事频频,屡有败绩,而胡宗宪的主要注意力却放在苏州、松江、嘉兴这些只有小股倭寇侵袭的地点。
李默虽然头铁,但也聪明,敏锐的找到了最可能引起嘉靖帝反感的策略……纵贼劫掠,拥兵不战,李默的同乡好友张经就是死在这条上的。
而今天李默跳出来的真正原因在于,他开始深层次参与到朝政中。
换句话说,李默竖起了旗帜。
他是在告诉所有人,除了老迈的严嵩,沉默的徐阶,你们还有其他选择。
在夏言被弃市后,朝中只有两面旗帜,严嵩、徐阶,另一个大学士吕本……呃,这是个打酱油的。
但在两两对抗了七年后,嘉靖帝选择了李默。
而李默本身也有着同样的野望,换句话说,这是一拍即合。
争论声渐渐平息下来,李默口才犀利的很,和他对喷的工部尚书赵文华脸上一片潮湿,已经不敢开口了……真怕吃了对方的口水。
嘉靖帝直起身,狭长的双目眯起,逐一打量各人,良久后道:“赵文华举荐浙江巡抚胡宗宪,吏部李默举荐应天巡抚曹邦辅,还有吗?”
殿内众人的视线落到了徐阶身上,这位个头矮小的大学士深深埋下头。
对于徐阶来说,谁去担任浙直总督,和他一点干系都没有。
他现在,只想着自己。
或者说,他从来,只想着自己。
略微等了会儿,嘉靖帝示意一旁的黄锦,很快结果出来了。
大学士加上九卿一共十二人,胡宗宪票数为七,曹邦辅票数为五。
这个结果一出,殿内安静了很多,七对五,差距并不大。
殿内群臣唯一坐着的严嵩颤颤巍巍正要起身,李默已经抢在前面出列。
“陛下,今日廷推浙直总督,浙江巡抚胡宗宪为首,应天巡抚曹邦辅其次,俯唯圣裁。”
嘉靖帝满意的点点头,已经半起身的严嵩一屁股坐了回去。
李默已经很满意了,廷推两人,其实票数多少是没有太大实际意义的,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位皇帝是不讲规矩的,如果按照顺序选择……反而是古怪的。
李默和同乡好友张经有点像,性烈如火,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但不同的是,李默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和高超的操作能力。
其实,李默最早想推荐的人是南京户部侍郎王浩。
王浩是嘉靖二年进士,徐阶的同年。
李默虽然自持,他看不起严嵩,也看不起徐阶,但他并不希望同时怼上这两位。
但六日前,嘉靖帝突然赐御笔褒以“忠好”二字,又令李默兼任翰林学士,这大大鼓舞了他的信心,也让他有了竖起旗帜的资格。
嘉靖帝并没有做出任何决定,而是看向了杨博,“兵部如何说?”
杨博面色干枯,没有一丝表情,出列道:“俯唯圣裁。”
杨博是殿内最知兵事的人,但也是极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绝不希望搅入这一锅乱粥中去。
不过杨博倒是对那个松江青年很感兴趣,他的连襟王崇古如今是苏松兵备道,曾经随曹邦辅赴太平府,见过那位青年,前些日子还特意写信来。
殿内沉默半响,严嵩起身试探问:“陛下……”
嘉靖帝鼻子哼了声,视线落在黄锦身上。
黄锦心里替那位还没到的松江青年默哀,俯身道:“指挥使报备,明日入京。”
嘉靖帝点点头,“那三日后再说。”
看着嘉靖帝甩袖离去的背影,群臣都很知道,这是在等一个人。
第222章 再度联手
莫名其妙的廷推,稀里糊涂的廷推结果,消息散播开后,大部分官员都不明所以,但明白的都心里有数。
有的人在羡慕,那松江青年还没正式步入仕途,就已经是简在帝心了。
有的人在暗笑,那松江青年还没进京城,已经惹了好些仇家了。
其实后一种不能说错,但也不能说对。
毕竟钱渊太年轻,而展现出的能力和人脉又太让人眼热,他拥有无数的可能性。
那些了解他的人,往往会很关注钱渊的第一次出手,三年前杭州,借势为父兄复仇,金宏、张四维下场之凄惨是摆在那的。
很多人对钱渊有着相似的判断,这是一个才华横溢,同时睚眦必报的人。
这一夜,京城中,有些府邸书房的灯一直亮到深夜。
其中,就有徐阶。
久久盯着闪烁摇摆的烛光,猛然跳动的烛花让徐阶从沉思中醒来,随之而来的是长长的叹息声。
这个身材短小的老人心性之坚韧是常人难以比拟的,少年得志,探花之名遍传天下,但随后先丧父,后丧母,再丧妻,又被一脚踢出翰林院去福建延平府。
但如今,他是内阁次辅,文渊阁大学士,加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能够从一个推官爬到如今的位置,徐阶自认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
其一,在被贬谪出京后,徐阶做出了准确的判断,攀上了心学这只粗腿,后和欧阳德、程文德等人于灵济宫讲学,正式成为了心学的门面人物。
其二,徐阶从一介推官开始连续升迁,但让他一举飞跃完成质的改变的是,入詹事府为洗马兼翰林院侍讲。
正是这次升迁,让徐阶重新回到了翰林院的怀抱,这才有了入阁的可能性。
所以,坚韧不拔的徐阶今夜有些黯然神伤,碰上嘉靖帝这种难伺候又心思诡异的皇帝,真是前世不修啊。
今日廷推,理论上有资格出列推荐的无非四人,内阁严嵩、徐阶、吕本,以及兵部坐堂尚书杨博。
吕本和杨博都不想趟这浑水,推荐胡宗宪的赵文华是严嵩的干儿子,理应沉默的李默出列是在徐阶预料之中的,但没想到他推荐的是应天巡抚曹邦辅。
要知道,李默前些日子是和徐阶有来往的,期间提到过徐阶的同年,嘉靖二年进士,南京户部侍郎王浩。
这是摆不上台面的交易。
当嘉靖帝询问还有其他推荐的时候,徐阶一度试图推荐王浩,但很快冷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