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也,愿从会长行此义举!”
两大势力的代表都同意了,剩下的粮商也不敢反抗,只得挤出笑容一个个出声附和。
第七百六十七章 一朝风卷平波起(十二)
主旨定下,众粮商开始商讨各类谷物的具体价格。
在座的这些人,包括利民商行的扈家康,做大做强从来不是因为做慈善,而是因为官面上有关系。
倒不一定仗势欺人,但有了这一层关系,就不容易被人欺,有公平竞争的机会。
他们更多是通过比别人早些知道部分消息,提前准备应对措施,做到多赚少赔。
这一次也一样,虽说这次定下最高价,无法肆意涨价大赚一笔,但能利用这一次定价的机会推动官府严惩那些售价高于指导价的粮商,再减少一批竞争对手,腾出市场份额。
只不过市场份额是未来才有的,大家还是想趁此机会多得一点眼下的收益。
于是,最终各类谷物最高价比起现在的价格至少都涨了两倍,多的能有三四倍。
众粮商在一片“我等为了百姓也算尽心尽力”的话语中满意散去。
只是不过半个时辰,一帮人重又在郭家相聚。
郭家正厅之内,算上郭守安,也就六个人。
之前这六个人都出现在粮商总会的议事厅中。
酒菜上齐,一轮酒罢,郭守安笑着开口:“扈家康那匹夫一副忧民嘴脸,论起涨价,倒也没看出他有几分好意。”
“毕竟是从周山出来的,同那中书令一般货色。”
在座粮商也不客气,言语间丝毫没把首相放在眼里。
郭守安听了只是笑,然后举杯:“诸君,满饮此杯!”
一阵觥筹交错,郭守安才借着酒气,瓮声瓮气道:“今日请几位过来,就是为这粮食。”
几位粮商放下酒盏碗筷,偏着头仔细听郭守安的话语。
“陈江陵不是要各大粮商配合朝廷赈济灾民么,他自个的利民商行坏了心思,咱们可不能不听。”
说到这里,郭守安扯开嘴唇露出牙齿:“灾情如火,先紧着近处的州县来,稍微远些的……自有天助之。”
……
扈家康回到利民商行,立刻找来在开封实习的学弟。
周山书院每年毕业百十来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通过科举入官,很有一部分最终走幕僚入仕,或者干脆专心学术。
那些想要走幕僚途径入仕的学生,大都会通过书院推荐进入陈氏下属商行实习,一来走南闯北见见世面,二来培养经营计算为人处事的经验。
开封这般大都市,自然是实习的好地界,但从数家商行里选中利民商行,那就是缘分了,扈家康同这位名叫贾立峰的学弟颇为亲近。
过不多时,贾立峰来到书阁:“不知师兄寻弟来此是为何事?”
扈家康满脸无奈地叹了口气:“嗨!广志你还不晓得吗,愚兄请你,就是要你来参谋参谋。”
贾立峰闻言挑眉,自顾自坐下,然后问道:“师兄是今遭去粮会遇到事了?”
“可不是吗!”扈家康看着贾立峰,“你猜今天讲了啥?这些粮商竟然要主动限制粮食价格,不准肆意提价!”
说完,他啧啧摇头,显然不觉得这些人会有这么好心,否则也不会找贾立峰过来商议了。
贾立峰稍一思忖,开口问道:“往年咱们似乎都是要么把涨价幅度压在一倍以下,要么抬高到五倍以上,这次定的是多少?”
“恰好在这之间,你说巧不巧?”
贾立峰皱眉沉思,扈家康也不打扰,只是靠在椅子上仔细回想以前学过的知识。
过了一阵,见贾立峰还没头绪,扈家康忍不住道:“我寻思着,这帮人,定然不是真心救灾。如若不然,也不会提涨价的事。”
这一句话,叫贾立峰抬起头来:“他们该不会是想快些把粮食卖给大户吧?”
扈家康闻言,有些不敢相信:“这对彼等也无益处,何至于此?
“再说了,这各家粮商同地方大户,本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左右倒手,图个甚?”
贾立峰默然,好一会儿才点头:“师兄说得有理,只是若非如此,弟实在是不知其中目的。”
两人相顾无言。
沉默良久,扈家康叹气道:“走一步看一步吧,我先把此事告知洛阳。”
……
贾立峰的猜测是正确的,郭守安的目的正是要把粮食大量出售给当地大户。
正因为商贾地主不分家,那些大户才会在家中存粮足够的情况下继续高价收购粮食。
粮商有粮不卖,那是惜售,是囤积居奇,属于被严厉打击的行为。
“普通”人家购粮存粮,那是正常的生活储蓄,没道理强令人把家中存粮拿出来卖。
八月底,开封周边大户开始大量购粮,紧接着,数家粮商传出开始缓慢提价。
不过一两天,受灾各地缺粮,当地粮价大涨的消息悄然传播开来。
与此同时,结合官方邸抄、报纸公布的朝廷调粮赈济灾民的消息,部分私报开始宣传粮商为了挣钱,从各地运粮前往灾区售卖,暗示本地粮价即将上涨。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家中粮食稍有余裕,只要能拿出闲钱来,百姓们都会去买粮。
于是,未受灾的地方粮价开始缓慢升高。
但相比于受灾地区,未受灾州县的粮价依然很低,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大粮商们都有意愿把粮食运到受灾更严重的灾区去。
但这些运到灾区的粮食,还在外围就被当地大户吃下,灾区缺粮的情况没有得到缓解,反而给未受灾地区的百姓一个“真的缺粮”的暗示。
粮价升高的情况,暂时只在河北、河南两道出现,中枢甚至还没有注意到这件事。
每次灾祸,类似缺粮的言论就会大规模传播,朝廷早就见怪不怪了,反应迟缓实属正常。
九月初,第一批官粮分发至各受灾州衙,官府开始招募受灾百姓整修水道城池。
天子要求宽抚百姓的中旨,也从原先仅仅传播到宋州,转而以洛阳、宋州为中心向外传播。
被私下里拿来同天子中旨对比的,则是朝廷当前的赈济措施。
比如受灾者没有额外补偿,比如以工代赈,比如没有应征劳动者一天一顿稀粥勉强保住性命。
中旨描绘的美好和现实环境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天子仁爱、宰相淡漠”的印象逐渐落地生根。
第七百六十八章 一朝风卷平波起(十三)
首相书厅内,陈佑正在仔细清洗那支青玉笔。
门外传来应答声,紧接着传来随侍主事的声音:“相公,吏部刘参政求见。”
“请刘参政进来。”
陈佑说着,将青玉笔挂到笔架上,做回书桌后。
片刻之后,刘熙古推门而入:“参见相公。”
“坐下说话。”
支使仆役奉上茶水,陈佑开门见山:“今次寻你过来,有两件事要你去做。”
刘熙古作恭听状:“请相公吩咐。”
“其一是吏部事宜,密院六司要空出位置来,人员调动你安排一下。”
尚书卿级别的调动交给刘熙古自行做主,权力之大叫人难以想象。
只是联想到陈佑之前所言,要推动刘熙古拜相,这样的行为除了信任,恐怕还有方便刘熙古拉拢关系的意味隐含在其中。
刘熙古对此有所猜测,因而只是点头应下:“既如此,熙古在月中之前将名单交给相公。”
“嗯。”
陈佑应允,没再多说,转入下一个话题:“其二是襄阳事宜,这边你打算如何安排?”
刘熙古立刻回应:“回相公,我与尚同商议之后,认为茂才去襄阳,有两条路子。一是掌襄州节镇,总揽一地兵马;二是任地区专员,总领数州政务。”
襄州分属山南东道,掌兵马就是山南东道节度使,掌政务就是山南东道行署专员。
“你是何想法?”
“我以为可令其为节度使,执掌襄州兵马,另择数位官员入行署衙门,充为佐贰。”
陈佑稍以思忖,认可这样的安排:“就照你所言,且去做吧。”
“是!”
刘熙古答应下来,不过还没离开。
他见陈佑不欲再言,当即开口:“不知相公可曾听说过,近日街坊间出现传言,说是国库钱多粮足,然两府宰相漠视百姓挨饿,不愿开仓放粮。”
“此事你不必操心,尚同负责此事。”
得知陈佑知道此事,刘熙古放下心来,起身一礼,退出房去。
……
两府的调令在长途跋涉后,终于抵达湟水县。
潘美是在节度使府见到使者罗士诚的。
两人一见面,潘美开口便问:“你是奉何人之令前来此处?”
罗士诚沉静答道:“下官乃是奉尚书令兼中书令陈公之令而来。”
“呵。”
潘美摇头轻笑,走过罗士诚,快步走到主位坐下,然后才问:“既然是奉陈公之令,不知陈公可有什么话要你带与我知?”
罗士诚叉手一礼:“好叫节使知晓,下官来时,陈公曾言,诸事但由节使自决。”
相似小说推荐
-
汉末小士族 (牛角的二师兄) 起点VIP2021-08-15完结张俨穿越到雁门马邑的一个小士族家的嫡子身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丈夫生于...
-
大明第一吏 (纸花船) 纵横VIP2021-05-23完结山村小人物一脚踏进了大明官场,成为了县衙里的一个小小捕快!玩弄人心,堪破毒计,出身寒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