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天下凋零,‘无为而治’的黄老学在萧何、曹参等巨头的影响下,逐渐成为了第一显学,同时也是执政学派。
黄老学派,此时还不是后世那个整天想着羽化登仙的‘道’教,而是勤劳踏实的实干派。
不过,由于曹参曾经做的错误示范,黄老学派的执政理念,逐渐向着碌碌无为的方向倾斜,‘无为而治’被无限放大,官场充斥着‘宁愿不做,也不能错’的歪风。
到景帝朝时,重新复兴的法家光是在晁错这个独苗的带领下,便已经能和汉初的巨牛黄老学派分庭抗争了···
到武帝朝,黄老学最后的卫道士——太皇太后窦漪房驾崩之后,儒学彻底坐大,黄老学逐渐式微,主体思想逐渐向‘庄周梦蝶’的方向转变,并最终演变为后世的道教。
而无论是在此时势大的黄老学派,还是景帝朝昙花一现的法家,以及最终让武帝爷罢黜百家的儒家,都对商人持有巨大的敌意!
黄老学派虽然看上去懒洋洋的,只在嘴边挂着一句‘法无禁止则无咎’,但正因如此,商人阶级在黄老学派看来,是十恶不赦的群体!
要知道‘黄老无为’,下半句可就是无所不为!
黄老学派的思想理念,注定了他们一切以规则为准,但凡在规则以内,便不插手的执政习惯。
可但凡有人挑战规则,违背律法,黄老出身的官员,就会从之前那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陡然变身为法律的卫道士!
这,也是景帝朝时,法家逐渐兴起,黄老学派却并没有多大警惕的缘故——本质上来讲,黄老学和法家的执政理念基本一致:维护法律尊严。
只不过,法家过于锐利的改革基因,让信奉‘无为而治’的黄老学派无所适从,再加上法家身上背着‘暴秦’这么一个污点,才导致黄老学没有对法家表现的过于友好。
而在黄老学派看来,商人居无定所,一出门一年半载,根本不利于控制,严重违背了‘百姓民各司其业,村野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
儒家,对商人同样深恶痛绝,或者说,儒家对于一切不符合自己理念的东西,都深恶痛绝!
儒家的理想社会,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贵族永远是贵族,老爷永远是老爷,平民永远是平民。
可商人的本质,就注定其财富累积速度,比从土里刨食的农民高很多。
这就让儒家很不爽了:要是所有泥腿子都把土地扔下去经商,那老爷们的田谁种?
不行!
商人这东西是个祸害!
不能留!
与之相比,法家就纯粹多了:商人者,尽皆五蠢之辈也!(韩非子言)
在法家眼中,商人不种地,导致国家没法收他们的税,这就是对国家财政的破坏!
商人游历天下,有了见识,没以前那么好忽悠了,这就是对国家管理百姓增大了难度!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商人唯利是图,无仁义之心,无敬畏之人,无道德之廉耻。
商人们为了赚钱,可以出卖朋友,出卖亲人,乃至于出卖国家。
所以,在信奉‘富国强兵’的法家眼里,商人最大的原罪是:心中无国。
第0062章 商人无国(中)
西汉,对商人阶级的厌恶尤为深刻:但凡是行商者,其户籍都从原本的农籍中取出,纳入单独的商籍之中。
或许在后世人看来,这并没有什么——不就是把户口本换了个分类吗?
实际上,西汉农籍和商籍的区分意义,类似于后世开国初的成份区分;农籍类似贫农阶级,商人则类似于地主阶级。
也就是说,一旦被纳入商籍,便意味着政治成份带上了污点,基本没有机会进入体制之内,甚至无法向正常人一样生活——列入商籍的人,官府会单独划分出居住区域,集中居住。
所以封建时代的商人,永远无法发展为资本——有钱之后,商人都会花大半家财走通门路,将自己的户口从商籍拉回农籍,再用剩下的钱在家乡购置田地,做个土财主,成为地方豪强。
对于这种赚了钱,就跑回家乡剥削农民的地主豪强,西汉有其独特的处理方式:以‘为天子守陵’的名义,将各郡豪强富户强制迁移,武装押运到关中,天子陵寝附近的陵邑之内,近距离监控管制。
对外美其名曰:广迁天下豪杰,以实关中,以固国本。
通过这样一茬茬割韭菜的方式,国家政权得以保证在人才储备,以及社会财富等方面,关中对关外的单方面碾压。
而豪强之所以在地方呼风唤雨,靠的自然不是有钱——要真说起来,皇帝才是天底下最有钱的人!
他们靠的,是在地方上积淀多年的名望,以及多年经营出的人脉。
骤然被政府强制迁徙,到了鱼龙混杂的皇城脚下,豪强们自然就被磨掉了爪牙;再被关中地头蛇敲诈一番,其家祡大幅缩水,便在数代之后泯然众人。
不过,汉家多年坚持不懈的将豪强从地方迁入关中,却没能避免其中的佼佼者即便到了长安,也没有被地头蛇撕碎,反而是摇身一变,变成了长安地头蛇的头头。
安陵杜氏,就是这样一个励志的例子。
早在刘邦病逝,惠帝登基那年,刘盈的安陵便正式动工,安陵邑在不久之后落成,杜氏就被作为典型,举家潜入安陵。
不过随后发生的一切,却让长安本地豪强大跌眼镜!
杜氏并没有如别的家族一般,被长安本地的豪强分食,而是一到安陵邑,都还没来得及住进新家,当代杜氏家主便找人托关系,联系上了当时的右丞相陈平,提出将嫡女送与陈平的庶子为妾!
当时的舆论认为,即便是给庶子纳妾,陈平作为开国功勋,也不会愿意和商户扯上亲家。
可是三天后,杜氏嫡女便在长安百姓众目睽睽之下,被抬入曲逆候府后门。
至于原因,则是在不久后揭示在长安百姓面前——杜氏将家乡粮库中的粟米全部拉到长安,以每石一百钱的价格,售卖给了陈平掌下的国库。
看上去,杜氏似乎没有做什么,但实际上···
高祖刘邦四十七岁才起兵,自是没有什么经济概念;发现国库穷的跑耗子,便一拍脑门,发行了三铢钱,并规定三铢钱的价值,等同于当时市场上流通的秦半两钱。
要知道秦半两钱,重十二株!
刘邦却规定三株钱,半两钱价值相同,这就相当于:国家拿着一张五块,来换你手上的二十。
一夜之间,汉家天下集体通货膨胀四倍!
而作为皇城,本就人口集中,物资严重依赖于外部输入的长安城,物价更是狂飙不止。
杜氏以每石一百钱的价格,将那接近十万石粮食卖陈平给国库时,长安的粮价,是一石三千五百钱!
也就是说,陈平的国库‘花费’一千万三铢钱,买下杜氏的十万石粟米后,转手放到市场上一卖,就赚了足足三万万四千万钱!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就在陈平将那十万石粟米卖出的前一天,朝廷正式颁布吕太后诏令:废黜钱三铢,行钱八铢···
也就是说,杜氏实际上,是给当时穷的跑耗子的国库,捐献了将近三亿四千五百万钱!
而当时国库一年的税收,也不过十万万钱而已。
有了这笔钱,陈平才得以迅速的平抑长安物价,有幸没有遭遇曹参那般,只能坐牛车上朝的悲惨遭遇。
安陵杜氏,则是自那以后,正式成为长安豪强中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
在长安占据一席之地后,杜氏重新捡起以往在家乡干的行当:卖粮。
发展到如今,长安每十家米铺中有八家姓杜,关中每十家米铺有六家姓杜。
其余的中小粮商,也基本都与杜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是将女儿嫁给了杜氏的子弟,就是自己的儿子娶了杜氏的闺秀。
可以说,在内史和少府不插手的情况下,关中的粮价,杜氏说千钱一石,市面上就不会出现九百钱一石的粟米。
靠着这个‘说一不二’的能力,杜氏的财富在过去十五年当中,几乎以每年增长一半的的速度急速累计,从迁入安陵邑时的三百万钱,暴涨到现在的五万万钱!
就这,还是最近几年杜氏家主年纪渐长,锐气渐消,趋于保守,注意力从赚钱转向了购置田亩。
即便是如此,杜氏在关中粮食市场的地位,也依旧是毋庸置疑的龙头。
作为商人,尤其是粮商,无论是对政治环境还是市场变化,杜氏都有着无比敏锐的嗅觉。
传闻每年开春,农民将种子撒下去,杜氏就能通过独家秘术,预册出当年的收成是好是坏!①
而对于朝局的变化,杜氏更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但凡出个风吹草动,关中民心一乱,那就是粮价飞涨的良机!
哪怕马上将粮价翻个番,慌张的民众也都会义无反顾的囤回家。
今年,无疑是杜氏迁家安陵后的十五年中,最幸福的一年了。
先是长安大乱,大队兵马疾驰于街道,粮价成功从八十五钱,自然涨到了一百四十钱!
相似小说推荐
-
穿越之掉崇祯面前 (叫天) 起点VIP2021-04-30完结主角穿越,掉到了崇祯皇帝面前,时间是崇祯十五年三月初,明军主力在塔山之战全军覆没之后,...
-
唐朝从当村长开始 (笑看风云再起) 起点VIP2021-02-28完结农业专家林然意外的穿越到贞观年间!吟诗作赋,我有唐诗宋词在手!带兵打仗,我更能决胜于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