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梦呓黄土 (柳宝丁)


  老胡心思在另一边,前两天公社知青办才来通知,叫总结知青工作经验,要召开全区知青工作大会,推选先进集体和毛选积极分子。冷庙沟得拿出像样的事迹和人物来,也好扬扬名声。广生婆刚才提到苏元兵,不知怎么,老胡忽然把这件事也想起来了,必须趁此商量一下,过后又没时间了。
  树生听广生婆提起苏元兵,也想起开的战备会议和李丕斗给他面授的机宜,他兼民兵队长,不能不考虑这方面的工作人选。
  各有所思,不知如何说起,一时怔住。刘树生叫了声:“姑奶奶……”。别看广生婆年纪大了,有时候胡搅蛮缠。但还明事理,大事不糊涂。正好一袋烟吸毕,下炕穿鞋,说了声:“娃们嫌俄喽。”扬长而去。
  刘树生站起来说:“公社开会,丕斗哥传达中央的话说,叫备战。建立基干民兵组织、挖地洞、挖战壕。会后还叫住我,特别布置了咱村的战备工作。……”
  “正好,咱们把民兵组织起来,打坝修田……”老贾说。
  别看刘树生是民兵连长,可冷庙沟根本就没有民兵组织,更谈不上基干民兵。这个穷僻山沟,要它作甚。队长兼民兵连长这在各个生产队都是官的。
  “丕斗哥说了,我还是兼着民兵连长,苏元兵当基干民兵排长。丕斗哥说,要备战、生产两不误。丕斗哥说了,最近一段时期要把战备作为重点来抓,争取拿先进,别给他丢脸。丕斗哥还说……”
  “丕斗哥、丕斗哥!你丕斗哥都定好的事,还开什么会!”老贾下炕、趿上鞋,别上烟锅,踢开窑门,出了窑洞门,只听一阵扁担水桶相撞的声音远去了。
  大家面面相觑,也不惊讶,新班子成立以来这种场面已经多次。每次开会决定事情,总有李丕斗的指示下来。树生只是停顿了一下,听老贾走远,管自说了几个人名:有彩、有桂、米莲、脚心儿、三狗、昆生、德茂,明娃、陶玲、周文莉。说是丕斗哥点的。
  老申说:“有桂那成分不行,你丕斗哥不是忘了吧。”
  “有彩、有桂从小一搭惯了,有桂不去,有彩也不会去的。”树生说。
  “基干民兵,成分不对,上头查下来要挨祸事的。”
  “好吧,就怕有彩也不去了,丕斗哥就是想让他妹子进队呢。”树生说。
  “那陶玲也不能,估计丕斗不知道她的出身。把她和有桂放到果树队去吧。”老胡说。
  “好吧。”树生说。
  “德茂那么一把年纪了,也算基干民兵?”老申调侃的语气。
  “德茂不是当过兵吗。不是还要打坝修田吗,没有个老把式带着,行吗?”老胡说。
  “嗐!真是老弱残兵,没事了吧,散了吧,俄们桂芝要睡了”老申说。老贾不在,其他事也没法商量了,各自散去。
  桂芝早在她妈的腿上睡着了。


第二节 往事风云
  树生传达,老申调侃,老胡遗憾,老贾气走,看似一场平常的队委会,为什么县上领导干部李丕斗要通过刘树生传话来影响队上的工作?为什么贾顺祥生这么大的气,甩下队委会,踢门而走?其实隐藏着冷庙沟几百年、特别是这十多年来翻云覆雨、爱恨情仇的故事。
  作者有话要说:
  由于知青放假期间的打老杜事件,队干部之间对知青的安置问题产生矛盾,引发出冷庙沟的人文历史。
  从冷庙沟的建村史说起。
  几百年来,特别是近代几十年,冷庙沟六姓家族的变迁、贾李两家的仇隙衍生出来的爱恨情仇故事,影响着冷庙沟生产方式、政治格局、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
  贾李两家的争斗,导致老贾被捕,成为冷庙沟一场里程碑式的悲剧。虽说是李家阴谋所致,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土地,因为生产方式的矛盾。与本作品最后的悲剧有着异曲同工的呼应。
  本章引出了李丕斗这样一个造反起家的权利人物,在本小说的矛盾线上一直处于反面。对各种悲剧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
  对广种薄收、开荒扩种的农耕方式进行了剖析(特别是李广田对土地疯狂烂种的描述),人文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对陕北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章在本作品中不管是内容还是篇幅都占据着很大分量,纯粹是陕北农村时代变化的历史展现。整部作品也都贯穿着陕北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大量内容。反映六七十年代陕北农村人文历史怎样影响着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变迁。
  谢谢编辑审阅。


第17章 第四章 乡村风云 第二节 山村往事 上半部分


第二节 往事风云
  树生传达,老申调侃,老胡遗憾,老贾气走,看似一场平常的队委会,为什么县上领导干部李丕斗要通过刘树生传话来影响队上的工作?为什么贾顺祥生这么大的气,甩下队委会,踢门而走?其实隐藏着冷庙沟几百年、特别是这十多年来翻云覆雨、爱恨情仇的故事。
  5.2.1、兵败逃荒
  冷庙沟所处地域,历史上虽荒莽,却是历代兵祸之地:西夏东进横扫延州36寨,金元南下夺延州而开门户,李自成起事万千陕北饥民揭竿而起,康乾西进延州遂成前沿……
  冷庙沟是哪次战争的溃兵所建?众说纷纭,没有实证,无从查起。即使是秀才葛振文研究半天,也不敢妄加定论。
  历史的脉络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对那次溃逃、罹难,惨烈之极,悲壮至极,能活下命来,建村立屯,真是上天有灵,幸至所幸,六姓子孙,传至如今,仍然是栩栩如生。
  战火纷飞、兵败如山。大雪连天、慌不择路。混乱中六姓结伴沿延河溃逃,李、段、曹、白都是带着女人孩子的。吴、贾两位武将没有家眷。
  贾家祖上当时是个中军,算是逃出的这一拨人里军职最大的了。年岁却不大,青年英俊,武艺高强,义薄云天。那天兵败逃出,六姓偶凑一起,贾中军自然成为首领,舍命护领大家沿着川道逃命。眼见一队敌兵追近,见右手一深沟,大雪封山、梢林密布,贾中军紧催大伙儿进沟躲藏,他与吴副将拼死断后,贾中军身负重伤,吴副将中箭流血不止,两人边打边退。见前面人已走远,于是拼命拐入右边一个石沟,慌不择路的爬上一条裂缝,钻进石后的一个山洞中。
  好在洞密隐蔽,敌军搜找不到,沟深林密,不便深入,随退出沟去。贾、吴在洞中藏匿多时,又冻又饿。吴副将伤轻还能移动,说:不能在这里等死,俄去找人施救。
  那天,贾吴在后御敌,其他众人往沟中拼命疾奔。雪大沟深,众人一口气连滚带爬来到沟掌,前无退路,后无追兵。只好在此落脚。各家在山坡挖些小窑,暂且避难。好在这里土质松软,费不大功夫,各家都有了安置。这才想起为他们御敌的二位将军。赶紧派人往前沟去找,碰上吴副将踉跄来行,往后一指叫:“赶紧救人。”晕昏过去。于是一部分人把吴副将往后搀扶,一部分人又往前找。快到篦子沟口发现了贾中军趴在那里。原来,吴副将走后,贾中军冻俄难耐,不能等死,爬出洞口,自己向后沟爬来。众人赶紧抬回了后沟掌。
  四姓男丁不顾女人哭孩子叫,拼命挖出两口浅窑,安置贾中军和吴副将养伤。
  吴副将伤本不重,只是流血过多,将养些日子,好转过来,四处活动去了。
  贾中军全身多处负伤,加上冻俄多时,伤了元气,一时瘫软,昏睡不起,各家只好派女眷轮流照料。
  苟且逃生,六姓本想等战事平定,中军伤好,即各自散去,并无永久打算,临时挖窑建棚暂时安顿。各家逃难,还有些干粮,好在荒山野岭,野味甚多,暂且度日还是能熬过去的。
  冬去春来,贾中军伤势渐好,出窑散心,绿芽初冒,鸟语花香,环视窑洞附近,黄土埃埃。抓了一把,绵软细腻、温凉湿润,捏住从指缝里往出流淌,不散不乱。浅窑丈余,洞中却无一石一沙。心中叫了声:“好土!”。往远看,春草覆盖,梢林渐绿,争相欣荣。又叫了一声:“好一个生养之地。”
  大伙儿见中军出来,聚拢过来,商讨出路。中军毕竟高层,知晓时事军情。说道:这次来敌大军入境,并不是一般的骚扰,而是以扩土开疆为目的的,朝廷腐败软弱,军队弥散,估计一时半会收回不了疆土,闹不好永远改朝换代了呢。
  大家惴惴。不管是疆土被占,还是改朝换代,他们这些人或是官府职员、或是军队官兵,显然都处在危险之中。有人嘤嘤,哀叹,永远见不了江东父老了。
  贾中军又说道:出去就是死。大家不如安心在此暂住一段时间,看看风头再说。我看这里地广人稀、生灵茂盛、土质肥沃,下点力气活下来应该没问题。
  其他人哪里还有主意,情愿不情愿的都点头同意。
  5.2.2建村立规
  至此,贾中军带领大伙毁林开荒、修窑筑垒。
  白家是读书人,久考不中,给州官公子教私塾,兼做幕僚。混乱中跟着大伙逃至于此,沟深林密,好个山高水远之地,本就厌倦官场,归隐江湖,听贾中军号召大伙安心住下,立马向沟掌深处走去,意欲寻找僻静场所,后半生有个读书吟诗的地方。不料发现一处旺泉,泉水叮咚,清澈凛冽,回来告知大伙。贾中军遂命众人垒石围池,命白家建窑护井。这井遂成六姓命脉。为保命脉,贾中军命立规建矩,众人遵守,至此,白家忠心护井守山,一脉相承,泉水始终旺而不坠。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