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小屁孩问道孔夫子 完结+番外 (临江山人)


  古时候,阶级很明确,无论什么事情物品都有数量限制,祭祀也一样。
  为方便大家理解,我给大家列个祭祀权利示意图,您就能直观了解天子和诸侯等级的差别了:
  通过比对各阶级的宗庙祭祀规定,我们得知只有天子配有祭祀始祖的权利,那么自然禘祭也是只有天子可以主持的了!
  对此,孔子的态度也是很明确的: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论语·八佾第三》第十一则
  有人询问孔子关于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统治天下来说,就像这样容易了!”(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翻转的手掌,意思是易如反掌。
  孔子的这种回答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永远是站在周礼这一方的,同时他也表达了对逾礼者无声的谴责。
  更准确的说,他永远站在人民的这一方!
  孔子之所以那么渴望恢复周礼,不过是看到了周文王统治时期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固执地认为实施周公的那一套就能使天下安定,虽然后世人或许认为这一种固守没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您只要看着孔子维护礼乐的言论行为有多少,就能明白他爱天下众生的心究竟有多深沉!
  毕竟,逾礼的人不就是想获取更多的私人利益嘛,又怎么会体会、关心、呵护黎民百姓呢?
  所以,孔子穷尽一生所守护的不仅仅是周礼,更是所有百姓啊!正是这种大爱精神滋养着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岁月,至今不衰!
  大爱夫子!
  作者有话要说:
  补发章节,写于4月15日。
  感谢读者“。”与“131415”的认可和支持!


第36章 精彩!看孔子如何巧拒拉拢势力
  众所周知,中国人讲话比较委婉,喜欢绕着圈子表达意思,这种行为习惯是几千年来慢慢趋于固定完整的。
  我们现代能探测到的历史早期时代,先秦人就已经很善于委婉表达了,他们喜欢用比喻来引出道理,也喜欢引用典籍来辅助说明。
  因此,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有趣的对话,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位于《论语》里的一处。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第三》第十三则
  王孙贾(gu,同“古”音)是卫国大夫,他问孔子“‘与其奉承奥神,不如讨好灶神’这句俚语是什么意思呢?”
  看官是不是觉得有些奇怪:这人怎么一来就请问市井俗语呢?又没有什么预兆,突然就问了这么一个问题,真是搞不懂。
  读《论语》的麻烦之一就来自于它是编纂孔子语录的书籍,排序不按时间先后,每一则单独成立,却又没有时间标注。
  所以,我们只好通过已知信息大致推断历史时间了。
  王孙贾,是卫国灵公时期的大夫。提起卫灵公,熟悉这段历史的看官就清楚了,这正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时间。孔子离开本国以后就前往卫国,希望能得到重用以便发扬周礼。
  卫灵公给孔子蛮高的待遇,但没有给他参与政事的权利。
  大致了解这段历史背景以后,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王孙贾问的话: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这里有两个神灵出来了:奥神和灶神。
  奥,指房屋西南角,古时祭祀神灵时尊者居坐之位。
  灶,厨房灶头,不消多说。
  通过比对,我们发现奥神的地位要更高,但,王孙贾的语意明显是把灶神放在更高位置了,这又怎么理解呢?
  敏锐的看官已经察觉王孙贾的用意了——他这是把国君比作奥神,自己比作灶君呢!
  春秋战国,权利下移已成大势,一国之君空有名头,实权基本掌握在臣子手里,君臣呈对立面关系。
  王孙贾看见孔子不被卫灵公重用,于是想把他拉拢到自己的阵营,但又不好明说,于是借俗语打了比喻,想试探孔子呢!
  不得不说,这王孙贾的比喻真是贴切又恰到好处。
  奥神是最尊贵的,但是他不直接和民众打交道;灶神虽然地位不如奥神,但是他掌管厨房,和民众的吃喝有直接关系。
  这两位神灵的情况可不正好像春秋的君主和臣子嘛!
  而且,您看王孙贾用“媚”这个字眼,而不是“祭”、“祭、祀”等语,足见他不是要问祭祀神灵的问题,而是借此探孔子的口风。
  嗨,孔子何许人也,自然也听出了他的话外之音,因此他先说:“不然。”以表明态度。
  接着说“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更是直接反对王孙贾的做法啦。
  《诗经》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大家常常说要配合天命,自己求得更多福气”。每个人对天命都有自己的理解。
  孔子的天命就是复兴周礼,周礼对社会阶级、秩序是很讲究的,因此孔子自然是反对越过君主讨好臣子的行径的。
  孔子巧妙地回应背后是如此的坚定不移,看来,王孙贾只能悻悻而去了。
  脑补孔子扬天长笑的样子,一纯大笑三声,给您一个飞吻,咱们下一章再见!
  作者有话要说:
  补发章节,写于4月22日。
  感谢读者“。”与“131415”的大力支持!O(∩_∩)O~~


第37章 皮革作箭靶:你所不知道的皮革秘密!
  众所周知,孔子教授给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500多年前,风和日丽的某一天,孔门弟子齐聚小广场。不要误会哈,他们并不会跳广场舞,而是比赛射箭来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比赛射箭的人自然也是喜忧参半了。
  孔子很适时地出来安慰一众弟子: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论语·八佾第三》第16则
  孔子说:“射箭时射不中靶子,是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相同,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啊。”
  孔子的温和儒雅不消多说,刚好今天的重点也不在他身上。
  重点是,可能很多看官在看到第一句“射不主皮”的时候,就有点懵圈了:射个箭怎么还牵扯到“皮”了呢?
  原来呀,这个“皮”是有很多释义的。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动植物表面的皮层组织——这是“皮”于现代汉语中最普遍的释义。
  追根朔源,我们仔细观察“皮”的金文字形:
  上面是个口,表示兽首;一竖表示兽身;右边半圆表示已被揭起的兽皮;右下表人手。
  所以“皮”的本义即为:用手剥兽皮(动词)。
  当动词转变为名词词性时,“皮”就指代“兽皮”了。我们现代常用“皮”组词作“皮革”,其实在古代,皮和革是有区别的,带毛的叫皮,去毛的叫革。
  看到这里,看官已经能想象古代人在面对皮和革时,眼睛发亮的样子了吧?在物质并不丰富的先秦,任凭谁对着皮革,那都是无法拒绝的,特别是大冬天,有一层防风保暖的兽皮,想想就感觉很温暖。
  确实有史料为证哟,一纯在了解中国传统服饰时,曾读到:先秦的衣服用料有三大常见品类——麻葛,丝织品和裘皮。
  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皮革的制作方法,《周礼天官司裘》中也有相关记载:“司裘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掌皮掌秋敛皮,冬敛革,春献之,遂以式法颁皮革于百工。共其毳毛为毡,以待邦事。”
  当然啦,先秦的贵族们不局限于吃饱、喝好、穿暖。
  人家也不忘时刻学习锻炼,特别是六艺,那是贵族子弟的必修课。
  所以,渐渐的,皮革的功能也不再局限于制作衣服,而已经延伸到了射箭场的靶子上。
  没错,您没有看错,是用皮革做箭靶!
  别被电视剧骗了,使用古代弓箭射箭时木制靶子较硬,皇子王爷根本不会使用这种次品,要用的也肯定是软硬适中又有弹力的皮靶子啦。
  说不定某些人已经掬好了一把泪:万恶的封建社会,这么珍贵的野生皮革,你说拿去做靶子就拿去做靶子了!你可知道这是多少个钱包、多少双皮鞋、多少只LV大包啊!
  天子翻个白眼:寡人有钱有权又有颜,说一不二就要皮箭靶,你吹呀!
  古代天子帝王处于食物链顶端,用的东西都是最好的,区区一个皮靶子算什么,人家的皮靶子还有规格呢,从高到低依次为:虎皮、熊皮、豹皮和麋鹿皮。
  《周礼天官司裘》的记载就证明了这一点:“王大射,则共虎侯、熊侯、豹侯,设其鹄。诸侯则共熊侯、豹侯。聊大夫则共麋侯。皆设其鹄。”
  电视剧上,那种粗制滥造的圆形木头箭靶子,只是今人照现代箭靶的模样臆造出来的。
  而实际上,古代的箭靶和电视剧里的完全是两码事!
  首先,古代高级箭靶都是皮制的,皮制箭靶还有个专属名字“侯”。
  再来就是刚才讲过的,皮靶子有好几种规格,比如,只有天子才能拥有的虎皮靶子,即虎侯。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