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经过千年的岁月,《大韶》和《大武》的乐曲已经散逸,《大韶》没有任何遗留乐章,《大武》仅剩第二乐章的一部分,也就是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诗经》中的《武》了。
于是乎,我们只能通过先人的描述大概感受一下《韶》了。
《史记·夏本纪》:“舜德大明,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哇!怪不得一纯感觉《韶》很熟悉了,感情《箫韶》就是《韶》的别称,我们古琴曲中有一曲便叫《箫韶九成》。
而且,很多古风修仙文、宫斗文里都会使用“箫韶九成”这个元素呢,主角集齐九章《萧韶》弹奏就能引来凤凰仙子,哈哈,还颇有点“集齐七颗龙珠,召唤神龙”的刺激感。
还有《左传》中记载吴公子季札对此套乐曲内容和意义的评论:“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
看当时人对《韶》推崇备至,以及他们描述的那个震撼场面,一纯也很想穿越回去见识见识啊!想想也是,人家舜可是千古公认的贤君,作出来的乐章自然是场面盛大之余,传播的思想也是很积极正向的!这便是孔子点评的“尽善尽美”之意了。
至于武王呢,从他的谥号来看就知道他是以武力稳固江山的,因此《武》这个乐曲也是在歌颂武王克商的丰功伟绩,并没有传播仁德思想。比起舜,孔子觉得武王的精神境界还不够高,《大武》自是场面恢弘的,然而武王终归是靠武力征战得天下,未能尽善啊!
作者有话要说:
5.17的文章……网速好慢……
第41章 经典即时尚:世界潜藏的规律“中庸之道”
美,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渴望得到的。千百年来,人们除了修炼心灵美,同样也很在意外表的美丽,他们通过穿衣打扮来实现这种美。
但是,在当今的时尚圈中,各路牛鬼蛇神齐聚一堂,什么“下半身失踪”、“内衣外穿”以及“袜子配凉鞋”,令一纯不禁想问:“这真的就是美了吗?”
其实,一百多年前的德国哲学家西美尔已经给出了一点方向。
他在《时尚的哲学》一书中,对人们不断追求新颖、奇异服饰的行为进行了剖析,他认为这是来源于两种心理的影响:
一、从众心理。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过群居性生活。当一个人想要融入进某一群体,追求那一群人的认同,那么该群里或言行或装扮,就都会去仿效的。
二、出众心理。人类除了群居性动物以外,还具有个人独特性。因此,人的内心总是会希望有别于他人,独一无二,穿着上也要彰显个性,与众不同。
在这两种心理的相互作用下,人们追捧时尚,其中有审美决定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心理带来的影响。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各种奇葩的服装元素,每一种都是美的吗?
非也。
我认为,当今时尚圈,有很大一部分服装是人们为了满足“出众心理”而创造出来的,因而不需要美感,只追求标新立异,甚至创造之初为的就是博人眼球,怎么古怪怎么来。
而另外的一部分服装倒是有美感的,不过,您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样有趣的事情:经典即时尚。
很多潮流服饰其实都在几十年前的基础上稍微改变而生,比如近期很火的猫跟鞋,其实它原本是给少女们练习穿高跟鞋用的,在上世纪50—60年代,由赫本给带起了猫跟鞋风潮,直至今日又掀起了一股复古热潮,当然,比起以前,猫跟鞋的颜色和款式自然更加丰富了。
所以说,在时尚圈里,时尚未必会成为经典,而经典总是时尚。
当然了,我们不会只把目光局限在娱乐圈之内。“时尚”不仅仅有潮流(fashion)之意,从广泛意义来讲,“时尚”应该是“时下兴尚(的各方面)”。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清楚,贾雨村曾说过:“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清朝的时尚之学是八股文,而现在的时尚之学是国学,其实就是又回到了千年以前兴尚的文学了。
这不就又是一个“经典即时尚”的例子了吗?
究竟是什么促成了“经典即时尚”的形成呢?
从人的心理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这样解释:
人是很复杂的一种生物,我们拥有众多能力,其中包括审美能力。也就是说,究竟什么是美的呢?全靠我们自己定义。
所以,一件衣服,一本作品,它本身没有属性,而我们赋予了它们属性,我们认为它是美的,那么它就是美的。
但是,人们又是怎样产生美感的呢?
这个问题太难解答了,不过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距离产生美。一纯相信这是人们对生活认真观察后得出的结论。
这种距离可以是空间上的距离,比如大层面上:国内建筑设计喜欢仿照欧美公寓风格;国内兴起韩流服饰的热潮;再比如个人层面:小别胜新婚;妻不如妾,妾不如偷。
这种距离也可以是时间上的距离,比如:时尚圈常常复古热;□□提出要复兴中华文化。
如果说您觉得从人的心理角度分析误差会太大,而无法信服的话,那么请您拿出这么些年的生活经验与储备知识,仔细思考一下,您会发现一个可畏的真相。
我们生存着的这个大系统、这个世界,看似变化莫测,古人也认为“天命靡常”,但实际上是有一股力量在维持着平衡,保证大系统能稳定地持续运行的。人们常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恰恰证明了,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平衡,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有起有伏,但却确实保证了平衡,所以人们才说“历史总在不断重演”。
历史真的极其相似,《孟子·离娄章句下》就说到——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夭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大舜和文王这两个相距千年的贤君,人生经历却如此相似。就像某种力量知道,盛极必衰,但又不能过久地衰败下去,于是在合适的时间又孕育出一个能使衰转盛的人物。
人类很复杂,一纯不敢妄言,只是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我们认为人类是从古猿逐步进化过来的,每个个体都不一样,但很多事情已经超出现在科学的认知范围了,面对舜和文王这种相似的例子,不知道我们可不可以认为:大系统以外的力量默许了某些人得以挽救局势的因素,同理也赋予了某些人败坏局势的因素,通过这些人的交替作为来达到平衡呢?
我们生存的世界(广义)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不管是否有一种力量在维持平衡,也不论有没有磁场在影响着每一个生物,一纯确定的是:这个世界有一条不变的运行准则——中庸!
中庸,是《论语》中出现的名词,它指的是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的大道,并非是现代人曲解的不作为、平庸、左右摇摆。
大到全世界(狭义)历史层面,中国历史上艺术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西方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西方终于迎来了文化复兴,而中国却闭关锁国。
这是不是一种动态平衡?
往下一点,到华夏历史层面,历史曲线是起伏明显的,先秦渐渐起步,至汉唐犹为兴盛,从宋到清一路往下走,至现代又稍稍向上。
这是不是一种动态平衡?
到一个朝代的层面,以唐朝为例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高宗的永徽之治处于上升期,之后武则天以周代唐,至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到达顶点,由盛转衰,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又有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稍稍向上,最终朱温篡唐,唐朝气数已尽,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这是不是一种动态平衡?
缩小到个人层面,以唐玄宗为例子,早年间,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发展了唐朝政权,又任用了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这是不是一种动态平衡?
一纯再缩小一层,到个人的学识储备层面,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青年时广泛学习,解释问题的时候很详细,大量积累以后,化繁为简,直接点出重点,大道至简。
这是不是一种动态平衡?
我们从大观到细节全部分析了一遍,您已经发现了,无论哪个层面,宏观全阶段,您都能绘成一条曲线,高处与低处一抵消,那就是一条直线了,不偏不倚,中正平和!
这个世界就是靠着平衡来维持的,所以中庸之道恰恰正是这个世界的原则,一条永恒不变的原则。
相似小说推荐
-
重生之如何撩到魔教教主 (云树绕堤沙) 2017-05-23完结江湖人谈之色变的魔教教主慕长枫被信任的属下与心爱的女人联合害死。重生而来的魔教教主不择...
-
小书生圈夫记 (迎风布阵) 2017-06-03完结这是一个五好青年穿越回古代,努力圈(zuan)钱圈(zuan)地,最后圈到了一个如意郎君的故事。呼!终于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