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3层楼高的大卖场顺利完工了。
为了使大卖场的面积尽可能大,房子竭尽全力的占了尽可能多的面积,所以两栋老房子几乎都是靠在了新房子边上,堵住了大门。为了方便进出,夫妻俩在两栋老房子的侧面,面对面的开了两扇门。
现如今,两栋老房子的大院子已经消失,只剩老房子中间相隔的这点土地,以及老房子侧面、后边的小块空地。
原本院子里种菜的土地,在施工之前收集了起来,装在一箱箱的塑料箱里,堆积在空地上。施工完成后,塑料箱连带着里面的泥土又被转移到新房子宽阔的屋顶上,继续发挥它们的使命。
楼顶种菜的想法也是陈沫从十几年后‘借鉴’来的,她把这些写在了笔记本上,夫妻俩也照做了。
只要做好楼顶的防水措施,楼顶种菜养鸡不是难事,这样一来,合二为一的两个大院子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存在着。
除夕这天,陈沫一家和王奶奶一起去祭拜了张奶奶和王爷爷,给离去的老人烧了点纸钱,然后一起过了一个新年。
陈建党、夏玲给每人都准备了一套新衣裳,包括王奶奶。王奶奶似乎已经想开了,笑盈盈的给陈沫和陈辰一人一个大红包。
总体来说,这个年过得还算圆满。
新年后,夫妻俩又开始忙装修、办理各种证件、聘请员工等杂事。
为了最大程度的省钱,房子没有精装,只是拉上了电线、贴上了统一的浅色墙纸、用隔板在每一层楼隔出几间试衣间,然后采办了大批衣架、挂衣架杆,以及在服装厂商那边加大了订货的种类、数量……
3月份,开学了。
夏玲领着老员工大婶和刚招的新员工大婶去夜市摆小吃摊,与以往不同的是,她已经不再自己动手了。
她现在只负责采办原材料,调制酱料,以及管理这两个员工每天处理原材料、定时出摊,然后查账,以及不规律的去‘夜市’检查两人是否偷工减料等事务。
做这行两年了,她心里清楚每天带出去的原料大概能卖多少份、挣多少钱。她也不在乎两为员工在账面上小金额的‘贪污’。
除此之外,开学后,陈家小吃摊每卖出一份小吃就会送出去一张传单。
另一边,王奶奶也带着新招聘的员工继续在夜市摆摊。
由于夜市摆摊价格不稳定,陈沫给陈建党提了一条建议:降低王奶奶和新员工的薪资,对她们两人拿去卖的服装规定一个低价,多赚的让她们两人平分,如果丢东西了,也由两人平摊。
按照往日的经验,这样算下来的总工资比往日的死工资只高不低,既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又降低了管理的难度,记账也容易些。对双方都好。
这种类似于底薪加提成的方式,让新员工心动不已,卖货尤其努力。当然,王奶奶和新员工每卖出一件货物,也会递出一张传单。
这张传单就是陈家大卖场--------‘青衿之城’的宣传单。
‘青衿之城’这个名字是陈沫取的,原本陈建党想直接取名为‘陈家大卖场’这个简单粗暴的名字,还好被陈沫及时发现并阻止了,这才有了‘青衿之城’的雅称。
青衿之城暂定为3月23号,也就是这个学期的第三个周六正式开业。
由于地理位置处于偏僻之地,前期宣传尤为重要,所以那个笔记本上后一半的内容几乎全是陈沫前世见多了的、但现在还没那么泛滥的宣传方法。例如,发宣传单,营业前几天打折,送小礼品等。
宣传单是陈沫自己设计的。她负责画底画,路千珩负责写字。
路千珩的字迹铿锵有力,尤为工整漂亮,如果不明说,没人会相信这么高水准的字出自于一位14岁少年之手。这样的字迹配上陈沫淡雅清秀的底画,就像一件艺术品而不是宣传单,一眼就能吸引人的目光。
宣传单的正面写的是青衿之城的大名、开业时间、以及主要售卖的货物;宣传单的背面是陈沫画的Q版地图,地图里大致画了各个大学的分布情况以及中间的主要通道,然后标注出了‘青衿之城’的地理位置。
简简单单的一小张纸,简洁明了的写清了‘青衿之城’的大致情况,最大程度的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尤其是女生!
为了赶在23号前完成‘青衿之城’的布置以及员工的招聘,陈建党和夏玲忙得那叫一个昏天黑地、夜以继日。
功夫不负有心人,开业前一切准备就绪。
第二十九章 庆功宴
3月23号早上9点,随着鞭炮声响起,青衿之城正式开业了。半个小时后,陆续有学生被三轮车送来青衿之城。
三轮车都是被特意装扮过的,四面都在显眼的位置上写着‘青衿之城:1毛/次’,旁边又贴了一张显眼的白纸,写着‘23、24号免费’。
随着被送来的学生越来越多,在青衿之城门口付钱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然后在两个收银台前排的队越来越长。
陈建党和夏玲激动的有些想哭,他们劳心劳力几个月的成果啊,似乎真的成功了呢!
“建党,我们这算是成功了吧?”
“恩!从今天起我们有自己的店了!”
作为小贩,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间自己的店铺,不用每天风吹日晒的奔波。而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
激动过后,夫妻俩从家里搬出两张桌子,随意的摆上了收银台3和收银台4的牌子,开始充当临时收银员,缓解收银的压力。
仅仅一个白天的时间,他们原本准备两天的‘精美小礼品’就送完了(其实就是一双简单的白袜子,男女通用的那种)。为了补上新的‘精美小礼品’,夫妻两只好选择将店里的价格便宜点的袜子下架,充当礼品。
‘青衿之城’开业第一天之所以有这么高的销售量,不仅仅是因为货品种类繁多、定价实惠、打折还送礼,还因为陈沫借鉴了后世‘无人超市’的想法。
虽然在‘技术’上达不到20多年后的高科技,但她用了一些别的方法来避免某些技术性问题。
第一,价格方面,所有商品都是定价的。
由于这个年代没有普及收银机,收银全靠收银员拿着计算机计算,货物较多的时候会很麻烦。为了方便计算,在货物上架前要给货物贴上标签,利人利己。
另一方面,定价、不讲价的方式对大多学生来说是福音,免去了砍价的麻烦。
第二,营业模式方面,员工能少就少。
3层楼的‘青衿之城’,除了两个收银,每层只有一个员工,但员工的主要任务不是推销,而是整理被学生弄乱的地方。
学生们全程自己逛、自己看、自己试。所有的服装、鞋子都在最前面摆了几件样品,其他的新品不是在样品后面就是在样品下边,让学生自拿自取。
第三,无处不在的小提示,减少了顾客对服务的需要。
每种类型的商品旁边都有多个提示,事无巨细。这些小提示全是由陈沫设计的,简单而有趣的图画、清秀而鲜明的字迹,让人一目了然。
通过这些方法,‘青衿之城’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员工的数量。
尽管员工人数越少,丢失货物的风险也就越大。但青衿之城的主要顾客是大学生,人品、素质普遍较高,这些不道德的事件不会太多,损失的利益比起人力减少的成本要少得多。
这样一来,总体上降低了经营成本,以便于更好的实施青衿之城的价格优势。长此以往,终究是利大于弊。
或许是因为23号光顾的顾客回去后把‘青衿之城’价格便宜、种类繁多的特点宣传了出去。24号这天,‘青衿之城’的销售量比23号翻了一番。‘精美小礼品’送完了袜子送文具,整个‘青衿之城’的备货在短短两天里少了一大半。
当天晚上9点,青衿之城歇业后,陈家举行了小型的庆功宴。参与的人只有陈家四口和王奶奶,由于夜深人静,所谓的庆功宴既没有山珍海味、也没有美味佳肴,唯一有的就是一瓶啤酒、一瓶雪碧。
夏玲给自己和陈建党的杯子里倒上了啤酒,给陈沫、陈辰及王奶奶的杯子里倒上了雪碧,说,“来,我们干一杯,庆祝我们的店顺利开业!”
“干杯!”陈辰仰起稚嫩的笑脸,双手举起杯子,奋力的想向夏玲的杯子碰去,但由于人矮手短失败了,他滑稽可爱的动作让夫妻俩和王奶奶哈哈大笑。然后陈辰不乐意了,他气鼓鼓的放下杯子,“哼”了一声。
夏玲见好就收,她赶紧举低杯子与桌上陈辰的杯子碰了一下,笑道,“干杯!干杯!”
紧接着,陈建党和王奶奶也照做、和陈辰碰了杯。陈辰喜笑颜开,拿起杯子对着陈沫说,“姐姐,干杯!”
陈沫配合着照做了,于是陈辰笑得更开心了,“咕噜噜”的几口,一杯雪碧见底了,然后他打了个隔。
这几个简简单单的动作无一不展现着孩童特有的天真活泼,惹的夫妻俩和王奶奶频频发笑。
陈建党忍着笑意给陈辰再次倒满饮料,然后对王奶奶说,“王姨,还得麻烦你再辛苦一两个月,等这边青衿之城步入正轨了,客流量大致稳定后,夜市那边的地摊就不摆了,你就能好好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