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钱生钱
这些衣服进价便宜,夫妻俩也没胡乱抬高价,只是在进价的基础上翻了一倍而已。
但这已经比商店里便宜太多,质量也不比商店里的差。所以很多老头老太太,一买就是好几件、好几套。
夫妻俩带的这几大包,仅仅几个小时的功夫、就被抢购一空。有些人得到消息来晚的,止不住的惋惜,直到听见夫妻俩说明天还来,这才放两人离开。
夫妻俩原本以为,这些足够他们卖到晚上的,没想到这才不到3点就卖完了。两人边走边商量。
“建党,明天我们要多带一点,一般市场最热闹的是五点之后,我们今天可还没到正点就卖完了,明天再加一点价格试试。”
“行是行,可是我们根本带不了那么多,家里虽然有个小三轮,但那只是一辆脚力的,骑到市里来可得两个多小时!”
“咱们买个车吧?我前几天听李姐说,现在市面上出了一种新型的车,叫电动车,操作简单,价格也不贵。”
“想什么呢!我们可都不会开车啊!”
“不会可以学嘛,都说很简单了。先去看看吧,看看又不要钱。”夏玲劝说道,“反正现在还早,不用那么着急回去。”
“好吧好吧,先看看。”陈建党服软。
当天下午,夕阳下山的时候,陈建党是开着电动三轮车、载着夏玲回来的。
陈辰兴奋的围着电动小三轮打转,直到晚饭做好、开饭了也不愿意回去,还是被陈建党亲自抓回去的。
饭桌上,夏玲的笑容就没下去过。
“你们知道吗,你们爸爸今天可闹了不少笑话,他问销售员车能不能淋雨啊,能装载多重的东西啊,怎么给车充电啊,没有驾照能不能开啊,这些问题也就算了,他居然还问这车如果撞树上或者墙上,车会不会有事。”
说着,她哈哈大笑起来,“当时那营业员就拿看傻子似的表情看着你们爸爸。”
陈建党一脸无辜,“这些是得问清楚嘛。”
“还有,还有,营业员教我们开这三轮车的时候,你们爸爸不敢开,车子一点、一点的往前挪,人家营业员一直嚷嚷着‘快点快点’,他就是不敢。”夏玲继续哈哈大笑。
“这不是第一次没经验,怕一不小心撞着什么东西嘛。”陈建党辩解道。
“你们爸爸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学会,我上去十分钟就学会了,怎么样?妈妈厉害吧!”夏玲一脸自豪的说。
陈沫和陈辰并不插嘴,只是专心的吃着饭,当两个安静聆听的小灯泡。
今天的晚饭,尤其的香呢!
随后的大半个月,陈建党和夏玲每天早上拉着一车的货物出去,买完了才回来,或早或晚。他们一个市场一般只去3天,3天过后便会换一个市场卖。
他们卖的实惠,销量不错。眼看着快开学了,货物却只剩三分之一了,于是联络广州的几个合作厂商,追加了一批订单,顺便说了几件货物有瑕疵的问题。
厂家爽快的答应了退换,说是随着这批货一同发过来,瑕疵品交给司机退回去就行。
很快,学校要开学了,夫妻俩却发愁了。
小吃摊很赚钱,但很累,卖服装轻松很多,赚得也更多。但如果就这么直接舍弃小吃摊又不舍得,这可都是钱啊。
思考许久,他们只能选择一个折中的办法,请员工。
夫妻俩再次拜托张奶奶牵线搭桥,很快来了几个应聘者,其中还包括隔壁邻居王奶奶。
张奶奶把夏玲拉到房间角落里,低声说,“我知道你们想要年轻点的,但我还是希望你们能收下她,哪怕少给点钱也行。”
夏玲为难的皱了皱眉,说,“张姨,这不是钱的事儿,我们这里体力活居多,王姨不太适合。”
张奶奶声音更低了,“我这老姐妹命苦啊,她丈夫身体不好,干不了赚钱的营生,每月还要吃药,唯一的儿子又不孝,对他们不管不顾就算了,还常常来找他们要钱。”
顿了顿,她继续说,“她每天下午去菜市场卖菜,顶多赚点生活费,眼看着老头子的药要断了,实在没办法了,便想着再做点什么赚钱,但年纪大了,没人愿意录用她。你们行行好,帮她一把吧,她才五十出头,手脚利索着呢!”
“那……那好吧。”夏玲沉默几秒,终究不好意思拒绝,应了下来。
张奶奶顿时笑了,连连道谢。
最终,他们选择了王奶奶,以及另外一个40来岁的大婶。
两人的工作时间是中午11点到1点半,下午5点到晚上10点,每天只工作7个半小时,工资是10块/天,只需工作学校开学的几个月,假期期间不上班、也不发工钱,但前提是他们至少要干满2年才能离开。
工资不错,工作时间也不长,王奶奶和大婶欣然同意了。
但得知要签2年的劳务合同,违约要陪一大笔钱的时候,大婶又觉得两年太长了,她嘀咕着,“前几年一个月工资还只有几十块钱呢,现在都过百了,谁知道明年会不会涨价啊。”
陈建党淡笑一声,承诺道,“明年市面上的平均工资涨多少,我们就在现在的基础上加多少,但如果你们没干满两年就想离开,必须赔1万的违约金。能接受吗?”
大婶想着:工资不错、时间又短,明年还有涨工资的可能,这么好的工作想干一辈子都来不及,怎么会辞职?
于是,她毫不犹豫的点头,“能啊!”
王奶奶跟着点了下头、表示同意。对她来说,能找到赚钱的工作就已经很庆幸了。
……
第二批货到了,学校开学了,陈建党和夏玲忙碌起来,陈辰也被送去上幼儿园了。只有陈沫还维持着每天练字、画画、去‘风声’看书的悠闲生活。
有了2个新员工,夫妻俩的日子并没有轻松多少。他们早上加工小吃,中午去摆摊,下午回来继续加工,晚上继续摆摊,一如既往的忙碌。
不同的是,现在他们有了两个小摊,陈建党和王奶奶负责服装地摊,夏玲和大婶负责小吃摊。
俗话说,赚第一桶金难,钱生钱却很容易。
陈建党地摊上的服装和鞋子价格便宜、款式新颖,很受学生的欢迎,销量比之前在市场上卖的多得多。
服装、鞋子几乎都是以进价的翻倍多一点的价格卖出的,所以利润是成倍的翻滚。
于是,陈建党向广州的厂商追加订单的周期越来越短,批量也越来越大,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多,形成了良性循环。
第十八章 去世
民众最强大的技能无非就是copy和跟风,不出2个月的时间,周边便陆续的多了好几家买服装的地摊,形成了竞争,抢走了一些客流量。
期间,有的小贩还有意无意的开始了低价的恶性竞争,逼得陈建党也降价了一段时间。
可惜的是,其他小贩并非同陈家一样是从源头拿的货,订货量也少,所以单件成本就比陈家的高,最终只能惨败,老老实实的做自己的生意,价格又升上了原有的水平。
不少观察出这场风起云涌斗争风波的学生都在心里默默鼓掌,坐收渔翁之利。战争结束的时候,很多学生还觉得可惜呢。一直斗下去多好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附近有了卖包包的小贩,买饰品的小贩、买文具用品的小贩、买生活用品的小贩。后来,地摊区与小吃街强强联合,形成了‘夜市’,成为了学生们度过漫漫长夜的首选之地,热闹非凡。
有人欢喜有人愁。陈建党和夏玲看着越来越多的存款,自然是高兴的。但亲眼见着生意有多火爆的大婶便忧伤了。
早知道摆个小吃摊这么赚钱,她还不如自己也弄一个呢,周围的小贩都这么好的生意,她每天怎么也能挣几十块钱吧?
但一想起那高昂的违约金,她便只能歇了这些不该有的心思。
……
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学期很快。感觉开学还没多久,还没来得及收回假期玩野的心,期中考试就来了,一脸蒙蔽的考完试,还没来得及回神,期末考试又如期而至,然后一个学期匆匆结束。
对于每天都忙着赚钱的小摊小贩,时间流失得更快,感觉不过是眨眼的瞬间,居然一个学期就完了,又到了歇业的惨淡时期。
寒假期间,陈家请的几位员工放假了,夫妻俩又转战回到市场上,继续摆地摊卖服装。两人只摆下午4点到晚上7点这段市场上人流量最多的时间,于是平日里夫妻俩有了大把的空余时间。两人便商量着买房子。
这天,夫妻俩正在考察一处修建中的楼盘,突然接到陈沫的电话,陈沫在电话那头带着哭腔说,“张奶奶出车祸了,你们赶紧来医院吧。”
夫妻俩吓得丢下手里的宣传册就跑,直奔陈沫电话里说的那家医院。
医院抢救室门口,陈沫正在安慰吓坏的陈辰,路爷爷和路千珩也在边上沉默不语,不难看出他们心中的担忧。
都被撞成那个样子了,只怕是凶多吉少。
陈建党和夏玲赶来的时候,抢救已经结束了,医生遗憾的告诉他们,“老太太送来的时候已经不行了,我们没能抢救回来,节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