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主回宫后向公主娘汇报了一天的行程,并把给公主和皇帝买的礼物奉上,给公主的是一枚赤金红珊瑚攒珠钗,给皇帝的是一块荷塘戏鲤澄泥砚,二人都很满意,直说郡主长大了。
却说云王听了郡主一席话后茅塞顿开,他自认为文治武功在诸王中出类拔萃,一直不得皇帝意本以为是生母之故,现在听郡主说话,才知自己入了误区。没有哪个父母喜欢看到子女争的死去活来,尤其云王性格强势狠辣,骨肉亲情淡薄,最犯皇帝忌讳。
儿子中皇帝最喜欢蜀王,大家一直觉得他是占了幼子的便宜,又有静妃的功劳,现在看来未尝不是他常在皇帝跟前尽孝的缘故,要不然永安公主身为皇帝幼女怎么不如宁国公主得宠呢。大家都说宁国公主母凭女贵,若她本身不是对皇帝至孝,皇帝又怎会青睐她。至于孙辈中最得宠的康悦郡主,她对皇帝的贴心孝顺是众所周知的,萧艺在宫里住下,也未尝不是他心思简单的缘故。
现在看来皇帝喜欢心思纯良对他孝顺的人,郡主两样都占了,所以她最得宠。蜀王对皇帝倒是孝顺,心思却不一定纯良,所以皇帝看起来宠幸他却没给他什么实际好处。萧艺心思倒是纯良,却怵皇帝的慌,不太爱往皇帝跟前凑,所以皇帝对他该做的都做了,比如送他去太师府上学,却没给他更多荣宠。
云王因为生母之事和皇帝不太亲近,甚至心里有些怨气,只想着做出成绩来表现给皇帝看,却从不讨好皇帝,向来冷面示人,和兄弟也不和睦,在朝堂上争锋更是步步紧逼,再加上他治理封地时的狠辣手段,皇帝怎么放心把皇位交给他,万一他以后把这种手段用在兄弟手上,皇帝死也不能瞑目。而且帝王向来多疑,皇帝年老力衰,儿子却还年富力强,万一云王做了太子,谁知道他会不会架空皇帝,皇帝怎么能放心一个对自己有怨的儿子做继承人。要不是其他儿子实在不成器,哪有云王蹦哒的份。
云王想明白这些事,便打算改变策略,不求像蜀王那样亲近皇帝,总要和缓一些。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云王要如何像皇帝表孝心才不觉的突兀呢?他没有母妃在宫里吹枕头风,唯一一个在皇帝跟前得脸的萧艺又是个呆子,思索一番云王决定从郡主处下手,今日郡主这番话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但帮了他是事实,郡主和他也算亲近,又和萧艺好,让她在皇帝跟前说说好话应该可以的。又思及自己进京之后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和几位兄弟针锋相对,只怕皇帝更加厌他,像蜀王常进宫表孝心就得了不少赏赐,自己也该学他,不会说什么甜言蜜语,没事进宫在皇帝跟前晃晃也好。
云王既想清楚就开始行动,在兵部认真办差,兄弟们挑衅他也只是不咸不淡回两句,却不行什么报复之事,让门下幕僚都安分守己,投靠他的朝臣也淡了往来。交代王妃安分守己管好府里事宜便是,不再行什么拉拢女眷之事。众人都疑惑云王怎么突然间改性儿了,以为他有什么大招要出,都警惕着。
云王夫妇每隔一两日便带着两个嫡子进宫请安,云王不善交际,请过安便带着世子离去。云王妃却是八面玲珑,和皇后处的挺好,又常去玲珑阁闲坐,这可喜了萧艺,又能和郡主呆在一块儿。
正文 中意
云王的改变皇帝也察觉到了,心里疑惑云王怎么突然开了窍,不管真情假意有改总是好的,皇帝面上不显,心里还在考核。
郡主却面临着一个难题,近日永安公主总来玲珑阁晃悠,每次都带些吃食玩意给郡主,话里话外的打探公主府的事,又问起了郡主以前练府卫的事,直说羡慕郡主有一队精锐护卫。
郡主开始以为对方打了什么坏主意,府卫之事都过了两年了,她现在提起来是要翻旧账?不怪郡主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她,实在是这宫里的女人太能生事。
公主也猜不透这个向来不亲厚的妹妹突然示好有什么图谋,一开始以为是为蜀王当说客来了,公主一直谨慎对待,丝毫不流露出任何结交之意。直到有一日郡主放学回来被永安公主半路生拉硬拽到了她住的清心殿,又是留她用膳又是送她首饰的,郡主着实受宠若惊了一把。吃饭时永安公主又提到了郡主的亲卫,最后问起了白霆,郡主立刻就悟了。
永安公主的原话是这样的:“你那些亲卫是你们府上的统领练出来的?听说白统领在禁卫军时便是一把好手,还是父皇疼你,给了这样的人才到你们府上当差,以后我出宫建府怕是没这样好的福分。”郡主笑嘻嘻道:“京城这么多将领,外公也疼小姨母,自然会给您一个好统领的。”
永安公主拉不下面子去问宁国公主,从郡主这儿走捷径只能吃哑巴亏。郡主在宫里住了这么些年还能不知道永安公主是什么人,晋国倨傲,永福圆滑,永寿刁蛮,宁国温柔,永安公主最虚伪。面上雅致娴静,实则阴狠小器,和静妃一个德行,却没静妃的心机手段。嫉妒宁国公主母女得宠,常使些小计构陷她们,宁国公主防得严,郡主又聪明大胆会反击,又有静妃在旁边看着,倒没闹出什么大事来,但癞蛤蟆上脚背,不咬人它恶心人,谁想被这样的人缠上。
要是普通人郡主还真得想法子治她,偏是个公主,皇帝再疼她,也不会想看到外孙女弄他女儿,郡主只得忍着,尽量远着她。皇帝也知道了这个女儿的性子,小时候还能说小女孩小性儿,大了还这样那就是品性问题了,敲打了静妃几句,对这母女两也远了些。永安公主以为是宁国公主母女在皇帝跟前说了坏话,更加痛恨起这母女两个,平日里见面都是冷嘲热讽你来我往的,倒也有求到郡主面前的时候。
郡主可不想白霆做他小姨父,鲜花插在牛粪上,当然白霆是那朵鲜花。永安公主今年十七了,当然这是郡主的算法,用古代的虚岁算法来说她已经十八了,还没定亲,称得上大龄剩女。宁国公主当年十七岁便嫁入了国公府,也有她没生母操持在宫中不受重视的原因,但其他公主这个年纪也都在备嫁了。永安公主仗着是皇帝幼女,立志要比前面几个姐姐都嫁的好,婚事上就挑剔了些。
在她看来,晋国公主夫家是豪门大族,威远候也是文韬武略朝中重臣,对公主也不错,可威远候的相貌着实不敢恭维,浓眉虎目面色黝黑身材魁梧,郡主觉得他挺阳刚有气概,在普通闺阁女儿家看来便是五大三粗面目凶悍。所以晋国公主的一双儿女长的都不咋地,威远候世子继承了父母长相上所有的缺点,也不说丑,属于扔人堆里找不出来的那种。丹阳县主肖母,端庄有余艳丽不足,又没皇后和晋国公主的气势,大家也只能赞声知书达理。永安公主喜欢生的好看的,威远候这样的可不行。
至于永福和永寿嘛,都是嫁的书香门第,丈夫不说特别出挑,但各方面也不差,日子也都过的还算顺心。不过在永安公主看来,没有特别突出的优点就是普通,她哪能嫁个普通人!
再说宁国公主,国公之子玉面探花,当年成亲之时着实风光了一把,谁不说宁国公主捡了宝,就连已出嫁的三位公主都眼红了一把,慨叹怎么自己就没这样好的时运。结果就不说了,永安公主怎么能嫁一个人品不好的呢!
综上所述,永安公主要嫁的是貌比潘安文武双全家世显贵人品出众并且只对她一心一意的人,从她十二岁皇帝便提起了这事,她一直挑到十七岁都没个如意的,也不想想这样好的人世上都难找出一个来还能轮得到她!皇后也不管她,把这事交给静妃,让她们母女折腾。静妃也劝女儿早些定下来,永安公主是一点不急,在她看来公主不愁嫁,她到二十出嫁都没关系,而且她觉得自己皇兄是有大出息的,若是以后能顶着新帝唯一胞妹的名头出嫁更有面子。
永安公主去年在避暑山庄时偶然间看到白霆跟在郡主身边说话,惊鸿一瞥间就再也不能忘怀。有句话叫当你碰到对的人,你的一切条件都会变成将就,白霆就是那个对的人,就算年纪大了些,就算平远伯府乱成一锅粥,永安公主也不介意,反正白霆跟她住公主府,平远伯府如何还碍的着她嘛!
永安公主跟静妃说了这事后得到母亲的严厉反对:“不行,平远伯府是什么样子,一家子拎不清的,当家人都没出息。宁国公主当年嫁的国公府林国公还算明大义呢,不也落了这个下场,这家不能嫁。”
“母妃怎么拿我跟七皇姐比,她自己懦弱扶不起来,有父皇撑腰都被姨娘庶子爬到头上,我是这样的人吗?平远伯府再乱那也是他们的事,我住公主府,还能影响到我嘛!”永安公主对自己极有自信,凭她的才情样貌,只需拢住了驸马生两个孩子过她的小日子便是,外人哪影响的到她。
静妃要被这个女儿气坏了:“你以为你很聪明?几个公主除了永寿就是你最蠢!宁国要是卑怯懦弱能得皇帝亲眼?能以庶女身封国公主?康悦郡主那样聪明难道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论身份你比不上晋国,论样貌比不上宁国,论为人处事比不上永福,挑了这么多年就挑中了个这样的,你不是立志要比其他公主嫁的好?白霆只是宁国公主府的府卫统领,是宁国家的奴才,你嫁给她家的奴才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