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荀公之见,当今天下,除了我家晋王,还有谁可称得上英雄二字?”
没有多余的寒暄,诸葛亮开门见山,直指要害。
郭嘉公务繁忙,然而每旬日总要抽出一日来见荀彧,或谈论时事,或叫苦喊累,开口闭口,总是“我家晋王如何如何”。荀彧一开始颇感怪异,久而久之倒也习以为常,现在听这个素昧平生的青年人也十分自然地说着“我家晋王”,心里微微触动,口气也不由得真诚了些:“晋王固当世英主,匹夫之志亦不可夺。”
一句话堵死所有门路。
诸葛亮并不气馁,从容按自己的步调道:“亮昨日拜见晋王,晋王问亮:‘大乱之后,几时方可致化?’亮对曰:‘明君贤臣在上,人心思定在下,上下齐心,三年足矣。’荀公以为然否?”[4]
荀彧悚然动容,知道眼前这个年轻人和自己站在同一高度,万万不能有半分小觑。
诸葛亮见他微微色变,心知自己已然说中他的心思,当下继续道:
“如果是百姓的需求得到满足,生活逸豫安乐,渴求改变的心理就不会强烈。即使是夏禹商汤那样的圣明之君,也要有百年之久才能教化百姓。”
“大凡人在危难困苦的时候就忧虑死亡,忧虑死亡就盼望天下太平,盼望天下太平就容易教化。因此大动乱之后容易教化,就像饥饿的人对饮食容易。”
“近百年朝廷腐败,政局不稳,外戚、宦官争斗不止,旱涝蝗灾不断,边疆战事不断,百姓实已被压迫到走投无路之境。张角辈妖言惑众,固不足道,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之口号却着实说出了百姓的心声。今日之局面,实已到了不变不行之地步。百姓渴求变化的心理,就像大旱时渴望春雨一样迫切。因此晋王的大军一至,百姓们杀掉守吏,士卒们杀掉将领,携家带口地投奔到晋王旗下,希望能像生活在晋王治下的南阳人一样,得到久违的安乐太平。”
说到这里,感觉火候差不多了,诸葛亮停了停,微笑着向荀彧发问:
“听说荀公与郭祭酒是故交?”
荀彧正听得入神,不防他突然提出了这么一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问题,愣了一下方反应过来,闭口不语。
诸葛亮知他已经明白自己想说什么,但他不接话,诸葛亮也只能直接挑破道:
“郭祭酒有负俗之讥,杜伯侯简傲少文,此非偶然。荀公不曾读过王仲任的《论衡》么?两汉群儒肆意曲解儒家经典,迎合上意,今人已颇察其伪。况且国势衰败如此,明、章时所提倡之‘名教’弊病亦显,所谓‘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大抵士人讥讽之作。”
“故近世纵横显达之说,一改先世,而以申、韩、老、庄为主,鼓吹轻教化,重刑法,轻名教,重自然。”
“当此之时,下至百姓,中至士人,上至君臣,无不怀革故鼎新,锐意进取之念,此诚三百年未有之良机也!无论是做商鞅还是做董仲舒,都只在一条——谁能说服君王,谁就能改变时代!”
又看向荀彧:
“以荀公之智必能明白,未来两三百年之国运,全看方今二三十年之努力,此时代交付之重任,仁人志士倘若退让,难不成要坐看天下命运全系于庸才小人之手吗!”
荀彧的心思完完全全被戳中了。
他自负怀有王佐之才,正待在春秋战国以后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一舒抱负,一展拳脚,偏偏当头被现实泼了盆冷水,所有的豪情壮志,尽数化为云烟泡影。怎能甘心?怎能甘心!
“孔明此言甚壮,君子固耻于与小人同列,更不能因此退让。”
忽然听到熟悉的声音,荀彧不禁讶然:“公达?”
被软禁了这么多日,他还只见过郭嘉,没见过荀攸呢。
诸葛亮也循声望去,在内心猜测着荀攸的来意,却见荀攸进帐后并不与两人叙话,而是让到一边。诸葛亮心中一动,抬头向帐门处看去。
果然,映入眼帘的是那道昨晚方才见过的身影:“孤料孔明必能不辱使命。”
谈笑风生。
(肆)
“使山川有灵,赊朕三十年,当还以如画江山,太平昌盛!”病榻之上,那人壮语铿锵,豪情万丈,犹似三十年前横刀跃马,鞭指中原。[4]
榻边侍奉汤药的太子忽然伏地痛哭,泣不成声,引来了君王惊讶的目光:
“哭什么?”
声音里还带着她一贯的富于感染力的热情笑意,只是生命到底步入尽头,回光返照的力量不足以支撑多久,因此她伸出去想要拉起伏跪在地上的太子的手无力地垂了下来,没能完成这个她以前轻而易举能做到的动作。
看到病榻上的君王微微睁大眼睛,诧异地看着自己的手,仿佛没理解刚刚发生了什么。诸葛亮眼眶一热,险些君前失仪地痛哭出声。
多年的君臣默契让他已能明白君王的心意,急忙上前扶起太子,又将太子的手送入君王手中。
得到满足的君王再次笑了笑,声音破天荒的温柔下来:
“幸卿辈足慰人意。”
诸葛亮永远记得,说这句话的时候,君王清澈的目光不只看向太子,也看向了自己。
“陛下放心,臣定会尽心辅佐太子,匡扶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留着泪在病榻前郑重立誓,等到被泪水模糊的视线再次恢复清明时,诸葛亮愕然发现,病榻上的君王早已阖上双目,陷入永久的沉睡。
万里河山,一日尽缟素。
作者有话要说: 【注1】
孙策死因众说纷纭,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吴历》曰:“策既被创,医言可治,当好自将护,百日勿动。策引镜自照,谓左右曰:“面如此,尚可复建功立事乎?”椎几大奋,创皆分裂,其夜卒。”
可做一说。
【注2】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
【注3】
历史上孙权十九继承长兄孙策事业,文中形势变化,推迟两年。
【注4】
魏徵认为:“大凡人在危难困苦的时候,就忧虑死亡,忧虑死亡就盼望天下太平;盼望天下太平就容易进行教化。因此大动乱之后容易教化,正像饥饿的人对饮食容易满足。”
封德彝认为这不可能。
唐太宗听了魏徵的话,坚持推行教化,毫不懈怠,几年之间,天下康复安定,突厥被打败臣服。因此对群臣说:“贞观初年,人们颇有异议,认为当今必不能搞帝道、王道,只有魏徵劝我推行。我听了他的话,不过几年,就做到中原安宁、边远的外族臣服。突厥从来就是中原的强敌,如今突厥的首领却佩刀值宿禁卫,部落也跟着穿戴中国衣冠。使我取得这样的成就,都是魏徵的功劳。”
【注5】
化用自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
“假如我能够活到二百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
以及普京竞选时的豪言壮语:
“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
============================
很多妹子问皇储的问题,但我实在没能力深入浅出的把事情讲清楚。只能说,以我的判断,在当时,如果王琅有心婚配,那么男方应该被封王,如果无心婚配,只找情人,那么男方就应该被授予闲职。按照两汉夫妻一体的观念,皇帝死后,皇后成为皇太后,有权插手国政。同理,王琅死后,她的配偶也有权操控国政,这样江山异姓的危险较大。
王琅后来选择过继嫡长兄刘琦之子,这对野心家而言当然是机会,但也不算太麻烦。李世民的太子之位还是从李建成手中兵变夺取的,但这并不影响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
汉末卷彻底结束了,下章东周~
卷叁 百家争鸣
☆第72章、濠梁之辩
阡陌间的芳菲已经落尽,山岭上的桃花正值盛放。惠施一边向上登行,一边游目观赏,不知不觉忘记时间,直到清脆如环佩碰击的潺潺水声传入耳中,道路随着曲折回环的山势折向一边,他才恋恋不舍地收回视线,加快脚步向上走去。
记忆中,转过这个拐角就是友人庄周去年新迁的居所——一处只花费五天时间搭建起来的小屋舍。
惠施记得很清楚,在友人选好地址之后,除了他的几个乡人,自己也带了两个家仆前往帮忙。先挖出一座方形穴坑,然后将用草绳牢牢捆绑的树枝沿坑壁围成墙,混以木柱土坯,再在地面、墙壁抹上草泥,最后用柞木做椽,麦秸做顶,屋子就算基本搭好。其余都是零零碎碎的小活,比如用白灰粉刷屋内地面与墙壁、用荆条围出院墙、挖窖、垒灶、编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