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综]数风流 (千霁)


  
  听到这里,众人脸上都露出不忍神色。天子毕竟代表着国家权威,落难至此,无论谁的脸上都不好看。王琅已经看过郭嘉整理的情报,这时候在案后分神观察各人神情,体会更深。
  
  “到达大阳以后,进入李乐军营。河内郡太守张杨派数千人背着米来进贡。天子乘坐牛车,抵达安邑。河东郡太守王邑奉献丝绵与绸缎,天子全部赏赐给公卿及随行官员。天子封王邑为列侯,任命胡才为征东将军、张杨为安国将军,都持符节,开府。他们部下将领竞相向献帝乞请官职,因任命官员太多,来不及刻印,以至用铁锥来划。天子住在以荆棘为篱的房中。门窗不能关闭,与群臣们举行朝会时,兵士们就趴在篱笆上观望,相互拥挤取乐。天子又派太仆韩融到弘农,与李傕、郭汜等讲和,李傕这才放走被他俘虏的公卿百官,并归还了不少被掠去的宫人和御用物品。不久食尽,宫人们全都以野菜、野果充饥。”
  
  “十九日,河内太守张杨从野王县来朝见献帝,计划护送献帝返回洛阳,但护驾的将领们不同意,张杨于是返回野王。”
  说到这里,郭嘉眼中划过一丝冷讽,想了想没有多嘴,而是面无表情地做了结语:“正月初七,大赦天下,改元建安。董承、张杨欲以天子还雒阳,杨奉、李乐不欲,由是诸将更相猜疑。二月,韩暹攻董承,承奔野王。韩暹屯闻喜,胡才、杨奉前往坞乡。胡才欲攻韩暹,天子使人传旨阻止。”
  
  郭嘉心中对此一片嘲讽自有原因。在他看来,天子之所以沦落到这个地步,侍奉在天子身边的公卿将领们责无旁贷。一群人看似忠心耿耿,在苦厄灾难中保护天子,不离不弃,实则大奸大伪,以天子为奇货可居,只顾算计自己的利益,彼此勾心斗角,将汉室的最后一点威望葬送殆尽。
  早晚有一天,他会揭穿这些公卿的真面目,让天下人看清这些人的可恶嘴脸。
  
  “河内太守张杨使安集将军董承先修缮雒阳宫,太仆赵岐自请来荆州说服大人助修宫室,距南阳尚有一日路程。”
  待郭嘉说完,王琅接过话头,补上刚刚从雒阳送达的情报。
  
  目前在王琅帐下参与决策的核心人员为六人,郭嘉、徐庶、裴潜参赞军机军务,赵俨、杜袭谋划政治路线,荀攸两面均沾。这次是二十人的大会议,包括韩暨、司马芝等地方官员,魏延、陈到等将领,以及负责起草文书工作的王粲。按照王琅一贯的风格,小会议画策略,大会议下决定,一次性完成战前动员与任务分配。众人因此知道,这次会议上就会决定要如何对待天子,精神都是高度紧张。
  
  南阳现在的发展已经度过原始资本积累期,拥有逐鹿中原的资格,然而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可供选择的方向非常多,但正确的道路可能只有一条,一旦选错,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结局。
  因为兹事体大而共同静默一阵,到底还是有人挑头起来说话。
  
  王琅在堂上静静听着,往洛阳输送物资无异议全票通过,分歧主要在是否迎天子与如何迎天子上。
  南阳系大致有两个主张,一部分主张遥尊天子于洛阳,另一部分主张迎天子入南阳,改立南阳为都,这也是她意料之中的两种主张,立足点都是确保南阳系的利益,听过就算,不具备参考价值。汝颍系大致也是两个主张,一部分认为可以暂时迁都南阳,等收复司隶、关中,将雒阳宫修缮完毕再迁回;另一部分认为可以驻兵雒阳,将战略重心从南阳转移至雒阳。这类人没有切身的利害关系,说话时没什么私心,理由倒是值得一听,但彼此争辩得不可开交,听多了也没什么意思。
  
  感觉时机差不多了,王琅用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了一下,直接点名:
  “公达以为呢?”
  
  明明已经拿定主意了还问我……
  习惯性地在心里暗暗吐槽一句,荀攸开口说话的时候依然是王琅帐下谋臣中最靠谱的一个:
  “汉王室虽然衰微没落,但没有商纣王那样的暴行,也没有完全失去人心。天子年龄幼小,被强臣所胁迫着不能自主,不能将错误归咎到他的头上。将军是汉朝宗室,理当匡扶汉室。况且将军迎奉天子,可以召揽天下英才,讨伐四方不遵从朝廷的叛逆,建立从前周公、召公那样的美业,为后世称颂。我听说谋划大事的人先计算失败的坏处,然后考虑成功的好处。南阳是连接南北的通道,百姓富庶,商业发达,但在地形上易攻难守,不适合设为都城。雒阳百废待兴,但有前人的基础与将军的妙思,一定可以营造得固若金汤,恢复天下中心的地位。如今有人为将军在韩暹、杨奉之间奔走斡旋,在公卿百官间宣扬将军的美德,将军一定能在雒阳接到天子,应该立刻出兵,防止其他诸侯生出奉迎的念头。”
  
  一番话条理清晰,论证充分,王琅当即拍板:
  “我欲亲自领兵北上,迎奉天子。”
作者有话要说:下章可能会有小鹿O.O

第58章、父女交心

  虽然在会议上同意荀攸迎天子于雒阳的提议,实际施行起来却没那么迅速。王琅先遣使与之前已经往来多次,河内太守张杨的谋士董昭联系,请他从中斡旋,促成此事,并在最适合出兵的时机通知南阳,荀攸本人也致信给协助天子脱离长安的御史中丞钟繇,请他代为谋划。
  与此同时,王琅南下襄阳,前往州牧府游说真正有权力定夺迎接天子这样大事的刘表:
  
  “四海之广,亿民之众,都受制于天子一人。尽管是才能超群、智慧绝伦的人,也不能不在天子足下为他奔走服务,这是以礼维护朝纲的作用。如果不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暴虐昏君,对手又遇上商汤、周武王这样的仁德明主,使人民归心、上天赐命,君臣之间的名分只能是作臣子的恪守臣节,矢死不渝。因此,如果商朝立贤明的微子为国君来取代纣王,成汤创立的商朝就可以永配上天;而吴国如果以仁德的季札做君主,开国之君太伯也可以永享祭祀。然而微子、季札二人宁肯国家灭亡也不愿做君主,实在是因为礼教的大节绝不可因此破坏。所以说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地位高下的区分,天子最重要的职责是维护礼制。”
  
  “当年晋国的三家大夫欺凌国君,瓜分晋国。作为天子的周王不能派兵征讨,反而对他们加封赐爵,让他们列位于诸侯国君之中,周朝先王的礼教到此丧失干净。有人认为当时的周王室已经衰微,而晋国三家力量强盛,就算周王不想承认也无济于事。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晋国三家虽然强悍,但他们如果打算不顾天下的指责而公然侵犯礼义,就不会来请求周天子的批准,而去自立为君。不向天子请封而自立为君,那就是叛逆之臣,天下如果有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贤德诸侯,一定会尊奉礼义对他们进行征讨。但晋国三家向天子请封,天子批准,他们就是奉天子命令而成为诸侯,谁也不能对他们加以讨伐。所以晋国的三家大夫成为诸侯,并不是晋国三家破坏礼教,而是周天子自己破坏了周朝的礼教。天下从此开始以智慧、武力相互争雄,不再顾忌君臣纲纪。”
  
  “今时不同往日,‘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自从光武皇帝建立后汉以来,风化之美,直追三代,岂能与周道衰废的春秋相比。”
  裴潜评价刘表“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处”,说得是刘表虽然有心想做周文王,却没有称王称霸的才能。王琅的一番话让刘表听得很心动,但思想上仍然迟疑不决,摇头否定。
  
  王琅对他这个既想做大事,又怕承担后果的性格再清楚不过,知道这时候宜退不宜进,于是转变话题,等到第二天下午,刘表自己反复思虑,无法割舍之后再来游说:
  “过去仲叔于奚为卫国建立了大功,谢绝赏赐的封地,却请求允许享用贵族才应有的马饰。孔子认为不如多赏赐他一些封地,惟独名位和器物,绝不能假与他人,因为这是君王的职权象征;名位、器物一紊乱,国家上下就无法相安互保,国家也就会随着走向危亡。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从微小之处产生而逐渐发展显著的,圣贤考虑久远,所以能够谨慎对待微小的变故及时予以处理;常人见识短浅,所以必等弊端闹大才来设法挽救。矫正初起的小错,用力小而收效大;挽救已明显的大害,往往是竭尽了全力也不能成功。《易》说:‘行于霜上而知严寒冰冻将至。’《尚书》说:‘先王每天都要兢兢业业地处理成千上万件事情。’就是指这类防微杜渐的例子。”
  
  “现在天子虽然年幼,已经可以看出他才能平庸。前年长安大旱,谷价一斛值五十万钱,天子命令侍御史侯汶赈济百姓,发现饿死的人和过去一样多,这才发现有人从中作弊,下令责打侯汶五十棍。在百姓饿死后才知道城中的情况,在铸成错误后才知道臣子的不忠,对欺君的重罪只处以五十军棍的处罚,这难道可以说他明智聪敏吗?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