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既然不满意,那么就做。
  首先是选人。之前已经选了一批,不够,要制度化规范化,有优秀的音乐人才,允许官府推荐,也允许自己报名,由乐府定期考录。
  其次是规范乐曲演奏。雅乐辞章已经调整,照着弄就行。
  最后是乐器督造,其他的琴瑟箫笙笛篪搏拊柷敔什么的都还好,历代都有,关键是编钟,音色确实不够;太宗又仿宋景钟铸造了太和钟,高八尺一寸,拱以九龙,柱以龙虡,建楼于圜丘斋宫东北,浑厚是够了,但也太单调了。
  因此,建极二年冬,和群臣商量重新铸造编钟。
  但群臣普遍反对。
  商辂就出班进谏:“铸大钟与铸大钱,都不利于积聚民财,反而会绝民资而鲜其继,造成民离财匮,世政不和。”
  他提到了春秋时期周景王姬贵想造一套名叫“无射”的大型编钟,从臣子到伶官都不同意,就是因为耗费太大,国库承担不起;最后虽然勉强铸好,赶上周景王去世,就被说成是因为铸钟闹的。
  汪舜华当然知道,编钟不是那么好铸造的,这东西流行于商周时期,随着青铜时代的落幕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首先用料是黄铜甚至黄金,造价很高,不是盛世根本就不要想。虽然周景王时期王室威望一落千丈,逼得他老人家常向诸侯打秋风,为此还留下了个“数典忘祖”的典故,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能让府库空虚,可想而知真是烧钱。
  而且技术要求很高,本来就是贵族圈子的游戏,随着战争和饥荒,工匠死去,技术失传,自然很难复制。汪舜华想要复制曾侯乙的传奇,群臣不知道这事,只是认为太宗已经铸造了编钟,如果没有大的突破,就不必另外再弄一套。
  尤其接着就是改革,朝廷根本没有精力弄这事。
  直到建极六年改革初步达到成果,至少官员不用跑地方督工可以留在北京研究、朝廷也有余钱,这件事才真正被提上议事日程。
  太常寺卿夏衡,堪称书画大家,对音韵也有研究,但编钟制造也是头一遭;工部尚书白圭,一边忙着修北京外城,一边还得忙这事。两人会同精通音律的专家仔细商量,又把《考工记》等专业书籍翻出来,做成图纸,呈请太后审阅。
  哪知汪舜华看了就说不行。她见过复制品,也看过专题片,曾侯乙编钟的奥秘就是它是合瓦式的,也就是两个小半圆合成,而不是正圆形或者椭圆形;另外就是加的微量金属比例,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
  《周礼·考工记》有载:“金有六齐(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也就是说编钟剂量铜6锡1,比例高了低了都不行。此外还需要精细的磨砺。接着翻书,《梦溪笔谈》有载“古乐钟皆扁,如合瓦,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声长则曲。节短处声皆相乱,不成音律。”扁钟发声短促,无延长音,圆钟有较长的延长音,在快速旋律中,各种频率的音会相互叠加而不成音律。
  搞清楚了这个原理,实验仍然是漫长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湖北省动用国内最顶尖的专家、最尖端的设备,花费5年时间,耗资百万元才复制出3套,可想而知其中的艰难。
  而现在,专家们以前的经验用处有限,先进的检测设备完全没有,一切只能靠摸索。
  直到次年底,弋阳王二度进京,听说了这事,奏请过来观看。
  老朱家的基因很强大,或者说宁王系家传渊源,弋阳王的哥哥宁王就是音乐奇才,他自己也精通乐律。弄清了原理后,又经过反复试验、反复磋磨,终于在建极九年秋天,做出了第一个符合要求的双音钟。
  汪舜华知道双音钟研究成功,很是高兴,让他们带进宫来,亲自试了,非常满意;看了图纸,更是高兴,下令接着铸造,要做成一套音律齐全、气势宏伟的编钟。
  万事开头难,头开好了,后面的事情就顺利多了。经过前后十八年的努力,终于在今年十月,做出了全套编钟。一共37件,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7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2组12件钮钟,中下两层5组共14件甬钟,外加1枚镈钟。钟架为铜木结构,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编钟上同样用错金铭文标注音律。
  编钟是乐器,更是礼器。按照周礼,天子的编钟乐悬是“宫悬”,也就是四面悬;诸侯的编钟是三面的“轩悬”。曾侯乙虽然使用了九鼎八簋,但在编钟使用上并没有僭越,老老实实的轩悬,只是把两面拉直做成曲尺形而已;皇帝是天子,理所应当的使用宫悬。
  这时候的工部尚书已经是王复。他知道编钟的地位和意义,并不敢丝毫怠慢。汪舜华知道全套编钟铸成,很是高兴,让人搬进宫里。
  汪舜华还在感叹刚铸成的编钟真的是光华夺目,皇帝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如此庄重肃穆,精美壮观——这才是真正的皇家气度!这才是泱泱中华的风范!
  没有成功复制出全套曾侯乙编钟,汪舜华的心里很是遗憾;但君臣不会这样想,因为这已经超出预计太多了,尤其全套双音钟,不仅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也代表着明朝冶炼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听着编钟悠悠然然、清清灵灵的声音,皇帝身心顿爽,陡生一种无来无往,独步天地,溶入上苍的神异之感;尤其是编钟和编磬一起奏响,形成“金声玉振”的宏大效果,让君臣通体舒泰。
  皇帝大喜过望,赐名“和钟”,并赐铭文:天高高,海滔滔,国泰民康,万年永保。弋阳王拿到了世袭罔替的资格,参与编钟铸造的官员工匠也受到了奖赏。
  听着这恢弘庄重的曲调,文臣们默默颔首:这才是华夏正音嘛!


第393章 永康
  但此时的汪舜华,心情却很糟糕。
  刚接到永康长公主的家书,不习惯怀德省的气候,想要回北京。
  都去怀德省五六年了,怎么这会儿提出回京了?
  汪舜华心里诧异,宣送信的内官进宫,一问才知道,小两口正在闹别扭,而且已经持续了不短的时间!
  永康长公主自从嫁进魏国公府,不久远赴清宁省,虽然年龄差了好几岁,但打小定下的婚事,又盼望了多年,正值茂龄,男俊女俏,自然恩爱非常。南下途中,永康不服水土,徐俌衣不解带,精心照料,永康十分眷念。后来同游西湖,永宁孑然一身,丈夫远在天边,又因梅夫人去世落落寡欢,免不得对景伤情;永安和张懋已是老夫老妻,诗词唱和配合默契,却比不得小两口如胶似漆,恨不得时刻腻在一块儿;加上徐俌比张懋年轻几岁,英姿洒落、文武双全,永康自然倾心。
  只是到了清宁省后,一切都不同了。清宁省新定,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的事情多,徐俌身为总督,责无旁贷。和李定关上门商量了两天,初步了解情况,这才召集属官开会,研究地区形势、确定治理方案;会晤当地土司,宣达朝廷抚慰的意思,虽然这些人之前都已经到北京去表过忠心了,如今自己到人家的地头,也该拜拜码头;还要研究屯田水利的事;此外,有造反的、劫道的,要征剿;还有各种相互串联的、抗税的、作奸犯科的,要处置。
  总之,沐琮很忙;永康长公主也很忙,要兴建养济院,即便收养的人不多,也要昭示朝廷的德意。永康往常秀过不少,但还是第一次主持这样的大工程,沐琮又忙,把官员家眷照过来一起商量,总算把事情搞定;然后还要去烧香拜佛、入乡随俗,要取得当地百姓的认同,同时,还要广树中原神祗,逐步以夏变夷。她是瑶池圣母的干女儿,更是汪太后的亲女儿,清宁省是以汪太后寝宫命名的,所以塑了一堆王母娘娘和清宁女神的像。当然现在用钱的地方多,还得省着用。
  两口子都忙,好不容易永康忙过了——她毕竟不像徐俌凡事亲力亲为,定下了,交代一声,下面就去办了;结果徐俌还在忙,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忙得像陀螺,就没个停歇的时候。过个生日,结果徐俌忙着下田视察水利,忘了;回来的时候已经晚了。
  永康不乐意了,把丈夫关在门外,眼泪噗嗤嗤就下来了:因为生日正是父亲的忌日,打小在宫里锦衣玉食,就没过过生日,看着哥哥姐姐过生辰,祖母母亲都是陪着乐着,就自己凄凄惨惨不声不响的,心里别提多郁闷了。
  又不是我克死了父皇,我也不是想到赶在父皇瞑目前投胎吗!
  结果还是没见上!
  好不容易成婚了,前几年在北京,徐俌也给她过生日,悄悄地;母后还派人赏赐,她倒还记得!现在到清宁省,辛苦了一整年,本来以为可以休息一下,哪知道这头呆驴竟把姑奶奶的生日忘了!
  永康还在灯下顾影自怜,泣不成声;哪知道徐俌累极了,扶着门就睡着了。他被公主赶出来,不好意思,把下人也打发走了。
  永康隔着门听到他的鼾声,更气恼了;开门准备兴师问罪,哪知道徐俌已经睡熟了,猝不及防,直接扑过来,把她压在地上。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