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汪舜华点头,心说这些年朝廷上下都习惯了考试,不管文的武的化外的,也不管宗室进士举人秀才,或是资格赛选拔赛,甭管怎样,要进体制内,基本都免不了来一遭——当然土司、新省的和尚,以及战场上挣到的和特长生除外。
  不过怎么考试是个问题。
  商辂站出来说:“虽是用汉语考,但考试内容也应该明确。”
  章纶道:“自然是要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
  商辂道:“整个藏区能说汉语的人都算得上凤毛麟角,遑论四书五经!便是通读的都不多。”
  章纶道:“那也不能考佛法。”
  徐溥道:“要不考《大明律》?让他们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丘浚道:“土官治土民,压根儿不照《大明律》来;何况那书很厚。”
  这是实情,汪舜华想了想,看向皇帝:“经过这次的事,该给那些土霸王立规矩了。皇帝,这件事你来主持,拟定章程,作为藏区遵循的准则,也作为他们考试唯一的内容。文殊皇帝的话,谅他们不敢不从。”
  帕竹政权虽然实力强盛,但毕竟只是地方政权,况且造反之后有不少抗命不遵甚至迎接王师的,趁着朝廷无暇顾及,扩充势力,朝廷也只能认了,因此第一批土官的规模不会很大。
  然后是藏僧的管理。
  明朝对各派僧人赐予封号,等级很多。除了三个法王和五个地方王,还有二个西天佛子、九个灌顶大国师、十八个灌顶国师和数量众多的禅师、都纲、剌麻等僧官。其中大国师为四品,国师五品,禅师为六品,品级不高,但是名头很能唬人。
  章纶就愤慨的提出:“番僧乃异端外教,蛊惑人心,汙染华夏;尤其此辈欺罔惑世、縻财蠹政,堪为浊乱圣世之大者。”
  夏时正更是慷慨陈词:“西番之教,邪妄不经。从北京到拉萨,涉数万之程,历数岁之久,道途绝无邮置,人马安从供顿?亏中国之体,纳外番之侮,无一可者。”
  杨守陈同样愤恨不平:“前者,朝廷宠遇番僧,有佛子、国师、法王名号,仪卫过于王侯,服玩拟于供御,锦衣玉食,徒类数百,竭百姓之脂膏,中外莫不切齿。其间甚至有中原百姓学习番教,以图宠贵。”
  用了“前者”,大抵因为汪舜华对这些番僧不感兴趣,执政后就都打发走了,留下的都在四译馆办差,翻译书籍,出使藏区。
  但是景泰以前番僧相当得宠,前几年皇帝在东宫,也喜欢召见番僧,不能不让群臣惊心。
  皇帝想了想,同意了,现有的不必革除,待其自然消亡;将来只册封禅师、都纲、剌麻等职位,法王、王等名目则换成阐化、辅教、阐教、赞善、护教。
  皇帝亲自召集此番入京朝贺的西藏土司和番僧,反复商讨,呈上了章程,大致有五:
  一是明确青海、西藏、四川三省藏区的范围。西宁等府循汉俗,其他地区从藏俗。
  二是驻军。朝廷派遣三千人马,前后藏各驻1000名,江孜驻500名,定日驻500名,前藏由驻拉萨游击统辖,日喀则、江孜、定日由日喀则都司统辖。
  三是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所有地方官员以至活佛,无论大小都得服从驻藏大臣。
  四藏区管理原则。土官治土民,这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官员和僧官的品级、选任都要明确。土官要经过北京考试,除非犯法被夺职,否则任职终身。僧官你们要转世,可以,但是也要考试合格才行。朝廷改崇福寺为法源寺,专向西藏、景泰等省高级僧侣传授戒法。
  五是差徭标准,肯定没办法执行,但可以用来削人。
  皇帝很高兴,拿着这东西来见汪舜华。汪舜华记得当年乾隆制定了三十来条,毕竟是第一步,跨出去了就好,很爽快的同意了,只是加了一条:“他们的那些僧官都要转世,万一同时有几个孩子出生,该怎么好?”
  皇帝一怔,摩挲着下巴:“母后顾虑周全,臣倒是没有想过。”
  汪舜华道:“我看,就以你的名义,赐给他们一个金瓶,供奉在布达拉宫。凡有番僧转世,确定灵童,就由驻藏大臣汇聚各派高僧,将几个孩子的名字写于纸上,放入瓶中,由驻藏大臣捻取,捻着就算。”
  说得好听,就是抓阄。
  皇帝很高兴:“母后吩咐的事,如此一来,就免得他们互相串联作弊。”
  尽管制度不同,但人性相通。藏区信奉转世,但指着刚出生的孩子说他上辈子是高僧,估计比赵高高不到哪里去;还不是几个实权家族相互指认,然后养作傀儡。
  既然朝廷要册封你,你就必须也只能为朝廷所用!灵童必须由朝廷来确定,确定后送到指定的寺庙学习,考试通过后才能坐床,这样相互牵制,谁也别想一家独大!
  想了想,汪舜华又加了一句:“还要加一条:僧官不论品级,若犯十恶,必须夺职,不许转世。”
  皇帝称是。


第392章 和钟
  明年又是会试之年,临近年底,大批学子云集京师。
  此刻,跟随皇帝到天坛祭天的宗室文武听着新编订的乐舞,看着新铸成的编钟,同样挺直了胸脯——经过将近十年的努力,在弋阳王奠壏的亲自督造下,终于成功铸成一套大型编钟,虽然不及曾侯乙编钟的逆天,但胜过以前太多。
  ——明朝自然有编钟,但一直以来君臣都不满意;当然他们不满意的不只是乐器,而是整个乐歌制度。
  太祖建国初年,曾经制定了宴飨制度。当时殿中韶乐,其词出于教坊俳优,多乖雅道;十二月乐歌,按月律以奏;进膳、迎膳等曲,都用乐府、小令、杂剧,流俗喧哓,淫哇不逞。太祖很不满意。永乐十八年,北京郊庙成,太宗更定宴飨乐舞。奏曲肤浅,舞曲益下俚。
  景泰元年,助教刘翔上书:“请敕儒臣推演道德教化之意,君臣相与之乐,作为诗章,协以律吕,以振励风教,备一代盛典。”
  只是当时国家多事,景帝实在没精力在这上面花功夫。
  建极改元,广求直言,礼乐制度就被提出来了。以前皇帝亲耕耤田,教坊司用杂剧伴奏,中间有狎语,大家也就一笑;但是现在太后当家,再不整肃,太后没脸,朝廷也颜面尽失。
  因此,建极元年,礼部尚书薛瑄上奏:“御殿受朝,典礼至大,而殿中中和韶乐委之神乐观乐舞生,亵神明,伤大体。望敕廷臣议,岳渎等祭,当以缙绅从事;中和韶乐,择民间子弟肆习,年久则量授职事。”
  詹事府詹事邹干也指出:“高皇帝命儒臣考定八音,修造乐器,参定乐章。其登歌之词,多自裁定。但历今百余年,不复校正,音律舛讹,应该厘正;且太常官恐不能当制造乐器、协调音律之任。”
  汪舜华想到大宴时的伴奏,比后代的“擦掉一切陪你睡”高不到哪里去,以前没当回事,现在估计真就成了笑话。
  于是行文各地,有臣工及山林有精晓音律者,礼送京师;这才有了后来的乐府。
  建极二年,朝廷在百忙之中更定了乐章,严禁筋斗百戏之类掺杂期间,由翰林院会同各部门重新编订歌曲。虽然辞章带着陈旧的酸腐气,但好歹能摆上台面了,反正这种乐曲讲究的就是堂皇正大、不功不过。
  只是汪舜华对着乐器很不满意——别的不说,就那编钟,不知道被曾侯乙编钟甩出多少条街:太宗皇帝铸造的也就16枚;曾侯乙编钟可是65枚!数量说明不了什么,关键是一钟双音!
  汪舜华亲口问了,没这功能!
  汪舜华当然知道曾侯乙墓在哪里,毕竟名声太大,纪录片就拍了好几部,国宝节目也经常说;但不可能派人去挖,要保护太难,技术上跟不上,何况天灾人祸的,说不定出土就变成浩劫。
  甲骨文同理,虽然在安阳一带,这玩意估计还在被当成疗伤圣药被涂抹,但毕竟大半部分被埋着,万一身价飞涨,估计那地方很快会被挖的遍地狼藉,想想萌萌哒的妇好鴞尊、精美绝伦的云纹铜禁还有美轮美奂的莲鹤方壶,还是算了。实在不能因为自己的一点私心,让这些国宝遭遇任何不测,除非一切已经尘埃落定。
  既然不能挖,就自己造,不相信明朝的技术比不上春秋战国的,虽然在青铜冶炼方面确实比不上。
  于是和群臣商量:“大宴乃华夷宗室臣工所观瞻,宜举大乐。迩者音乐废缺,无以重朝廷。”
  薛瑄马上跟上,从音乐的起源、发展、功用开始,认认真真的分析当前雅乐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音乐不协,风气不正,您教化万方也就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话都说到了这个地步,内阁、礼部、太常寺也很支持。后代音乐只是娱乐,但在现在被赋予了政治含义:音乐不只是抒发感情、发泄情绪、表达情意而已,它的正与不正,关系着一国的治乱、社稷的安危以及个人的心境与健康,是严肃而绝对不能等闲视之的!听中音,纳和声,出嘉言,修正德,才是中正之道;否则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就是礼崩乐坏、国将不国的节奏。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