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看到恒河里的浮尸,和沿途衣衫褴褛的奴隶,沐琮和全军上下都振奋起来:“要顺天意、应民心,伐无道、诛暴君!”
仅仅三个月,三月初,官军就来到了三千多里外的德里附近,也就是在那里,官军遭到了登陆后第一次有力的抵抗。罗第已经得到明朝登陆的消息了——这是废话,城邦相继陷落,不知道才叫见鬼。
本来就打算打过去,既然你要送上门,那我就笑纳了。
于是,罗第召集全国军队,组成一支30万人的强大军队在距离德里200多公里外的阿格拉与远道而来的明朝军队展开决战。
这正合沐琮的心意。
他不怕罗第大军决战,反而怕他坚壁清野,后勤无法支撑。
已经见识过蒙古人火器的威力,但明朝火器的力量还是把印度人打蒙了。
汪太后高度重视火器的研发和应用,不仅自己亲自上场演示,还提出了一些改良建议;此外大量招募优秀的工匠,同时把火器的研发作为宗室勋贵和武将考试袭职考试的特科只要在这上面有特长、有建树,就允许你袭职;胡世荣因为在这方面出色,就尚了公主;最重要的是舍得砸钱,拨经费的时候从来不含糊。
这样的大手笔,自然是朝野上下同心协力,还真的涌现了不少专家,包括茅珪、徐启以及戴志等等,这也让很多可能本来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后才产生的火器现在就出现在明朝将士的手中。
“火器之神”胡元澄之子胡叔林子承父业,并对父亲留下的各种火器进行改良。早在永乐年间就大显神威的大将军炮重新焕发活力。这种火炮是明朝本土火炮中类型最多、口径最大的火炮。其前期多为铜炮,到了中后期慢慢替换为锻铁炮,重量在数百斤至八九千斤不等。一千斤以下的大炮用于行阵野战,一千斤以上的大炮则由于体重难举,用在城墙、关隘、堡台上与轻型火器一起配合防守。
即便如此,这种炮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难以机动。
改进后的炮仅重140斤,十分轻便,平常就只放在车上或者骡马背上,跟随者军队移动。此外,还设置了照门准星用来瞄准,每门火炮装火炮8两,使用大铅弹一枚重三斤,小铅弹一百枚重3—4钱。使用的时候,士兵把威远炮取下来放置在地上,对着准星照门瞄准敌人估测距离,然后调整火炮角度进行打击。等到敌人冲得近了,直接一轮火炮齐射打过去。大炮弹直入敌阵,打出一条血渠,小炮弹四散飞舞,清出一片血雨,势若雷霆不可阻挡。
第295章 征南(下)
汪舜华还是不满意,在她的指导下,胡叔林将其用车载运,成为车炮合一的重型火炮,能登高涉远,山地平原皆宜,见者莫不胆寒。
此后,胡叔林进一步把它小型化,称为小将军炮,形似虎蹲。炮身长66厘米,重18公斤,自前至后有五六道大宽铁箍,口端备有大铁爪铁绊,可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在地面上,以便消减发射后产生的后坐力,克服了原有火炮在发射后因炮身后冲而自伤炮手的危险。此炮便于在山林水网地带机动,可控扼险隘,一发能射上百枚小弹丸或50枚较大的弹丸,散布面大,比乌铁更能有效地杀伤以密集队形进攻之敌。
胡叔林的儿子胡世荣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明朝火器最大的问题是精度不够,胡世荣就设置照星照门,瞄准的时候士兵的眼睛与照门、照星三点一线,对准目标发射。为了提高精度,明朝人使用的铅弹普遍比口径大一分,用凹心铁杆慢慢敲进去,这让可以使弹道更直一些。为了保证发射速度,每一个火器都配备十个子铳,在发射的同时也有专人给打过的子铳装填。十个子铳轮番发射极大提高了效率。
不仅如此,他独立发明了一种大型的霰弹枪,称为“一窝蜂”。发射的时候对准敌人,铅弹齐出势如奔雷,射程可达半里。其平常就用一条皮带连接头尾,由士兵挂在背上。用的时候就架在一个铁尖架子上,铳口抬高二三寸,约十厘米左右。铳尾就用一个木桩子钉在地上,防止后坐力跳起。于谦得到大喜,称:“真乃行营之利器也!”
胡世荣还发明一种大型的火门枪,深受戍边将士喜爱,因此称为边铳。边铳长约五尺,重达十余斤,铳身中间用铁底堵实分成两个铳管,实际上就是把两个火门枪两尾相接拼成了一个火枪。边铳上也设置了照星照门,照星在前后两个铳口上各有一个,照门在中间共用一个。发射的时候,士兵为半跪姿势,右手胳膊夹紧后边铳管,左手托住前边铳管,眼睛和照星照门三点一线瞄准敌人开枪。敌人离得远的话可以估测距离然后稍微抬高铳口,第一枪打完后迅速调转打第二枪,等敌人冲到身前还可以直接作为铁棍使用肉搏,一器二用。
天启元年,副总兵茅元仪编撰了一部《武备志》240卷,被誉为“军事学的百科全书”。
他用55卷的篇幅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军用物资,分营、战、攻、守、水、火、饷、马八类,下设65项细目,涉及到行军设营、作战布阵等各类事项,颇为详备。其中攻守器具、战车舰、船、各种兵器就达600种;火器180多种,有陆战用、有水战用、有飞行器式,也有地雷式。
流行在欧洲的佛朗机炮因为土耳其帝国的阻拦,还没有传进来,但是明朝处士茅珪,在传统火器的基础上潜心十年,终于在建极十二年发明了类似的铁制后装滑膛加农炮,整炮由三部分组成:炮管、炮腹、子炮。开炮时先将火药弹丸填入子炮中,然后把子炮装入炮腹中,引燃子炮火门进行射击。佛郎机的炮腹相当粗大,一般在炮尾设有转向用的舵杆炮管上有准星和照门。这种炮具有射速快、散热快、容量确定、寿命长等特点;只是子炮与炮腹间缝隙公差大,造成火药气体泄漏,因此射程不够。
汪舜华自然惊喜过望,不仅赏了银百两,还授官六品。同时召集天下能工巧匠进行进一步改良,终于在去年造出了与红衣大炮差不多的火炮。与以往的火炮相比,炮管长,管壁厚,口径大,整体形状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这些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1吨以上。
汪舜华见识了威力,大喜之余,赐名“镇远炮”。
当然,这样的高端装备,又是刚刚出炉的,还没来得及广泛运用,只是给了王越和沐琮各三门;但是有子母炮,还是很有威慑力的。
尤其是连子铳得到了相当普遍的应用。这种武器其实出现在嘉靖年间,由军匠戴志敬献,铳身铁质,后安木柄,自铳膛中部向后装填若干用纸筒包好的火药,火药筒之间的空隙用引线连接,并在铳身开一个圆孔,垂直插入装着铅弹的铁管。第一枚弹丸在铳膛中与火药筒相接触。发射时,先点燃第一节 火药筒中的火药,将第一枚弹丸射出。射毕后,第二枚弹丸自动落入铳膛中,第二节火药筒中的火药恰好被第一节火药筒中的药线点燃,将其射出尔后依次进行,自数枚至十几枚,提高了射速。
汪舜华大喜,赏银八十两,让他食七品俸。
戴志再接再厉,经过将近十年的研发,又发明了连珠铳。火药和弹丸均贮于枪托,共28发,以二机轮开闭,扳第一机时,火药及铅弹丸自动落入筒中,第二机随机转动,摩擦燧石,点燃火药发射铅弹丸。它可以连发,且有三点一线,精准度高,射程远,250米外可射穿敌人的重甲。
汪舜华自然是大喜过望,提拔他为正五品。当然在很多官员看来,这种武器实在太过复杂,造价很贵,因此无法装备军队。
汪舜华摇头:“现在都是手工生产,自然造价很贵,等以后大规模生产了,就便宜下来了。再说,我们宁可在装备上多花点银子,这样将士们在战场上也少吃一点苦。”
——明朝官军称火器为“神机”,三大营中就有个神机营。但是对汪舜华来说,这些不过是原始产品,合格都不一定,远远达不到“神”。因此除了神机营配备了最先进的火器,全军上下也开始学习火器的使用——不能马上拿到手没关系,先看图纸,学会用,反正她也只有在军训的时候摸过枪;然后就是各级兵工厂学着造,就算枪成本高,地雷、手榴弹之类的抗战时期的装备难度应该要小很多,炸药包就算了,还弄不清结构,万一在背上炸了,那就悲剧了。
汪舜华对武器了解有限,好歹看了不少战争片,当然有不少是神剧,于是和工匠们探讨过几次,大家觉得很有意思,又兼免除了贱籍,对太后很是感激,因此加倍用心的实验,还真的搞成了,虽然威力肯定要小很多。
现在,沐琮派出了镇远炮、子母炮等高端装备,将士们则拿着各种火器,轰隆隆的炮火之后,罗第的象军部队不少被震死,余者掉头鼠窜,自相踩踏,死者无数。官军这才拔刀追赶,斩首万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