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就在《逼上梁山》火得一塌糊涂的时候,翰林院编修林瀚,写了历史小说《隋唐志传通俗演义》。倒不是迎合领导,事实上,这是一个相当有远见的人。历史上,在士大夫鄙视小说的时候,他公然给小说作序,而且撰写了这部小说;现在,太后公开为小说正名,自然更加无所顾忌了。
翰林们和各级官员一起到地方参加了土地改革,并多次到地方办差,对民生疾苦有了更深切的感受,自然写起这些来更加顺手。
在《贞节牌坊》之后第二年,程敏政献上了《立斜阳》,和未婚妻搭起了擂台。同样是有关贞节牌坊,这回故事更加现实惨淡:老秀才张大成屡试不第,兼之为人迂腐,受到乡邻的轻视。他的女儿碧莲嫁给了破落户孙贵。孙贵为人暴戾,多次殴打妻子,碧莲因此常常逃回娘家。她的母亲吴氏不忍心女儿受苦,要求离婚,但是张大成坚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强行将女儿送到婿家。他劝孙贵不要打老婆,孙贵亮着膀子说我家的事不要你管,然后扬长而去。张大成无奈,只得回家,可是走到半路,女儿又跑回来了。大成气得不行,痛打女儿。碧莲羞愤,投河自尽。偏偏这时候家丁来回报,刚才孙贵到赌坊赌钱,与人一言不合开打,结果对方是个练家子,三拳两脚把他打死了。
张大成悲愤莫名,然而令人感慨的是——原本收了对方贿赂扬言孙贵先动手对方无罪的官府,知道他老婆自杀殉夫了,立刻准备为她申报贞节牌坊;原本一文不明的张家,也马上身价百倍,甚至有乡绅上门为儿子提亲。夕阳下送婚的队伍缓缓出发,张大成和老婆则在家门口相顾无言。
《立斜阳》的成功可以想见;稍后,程敏政的另外一部《王娇鸾百年长恨》更是轰动一时。
汪舜华记得曾经在三言二拍里见到过这个故事,连名字都一样;但是她叹了口气,没想到居然真有这回事,而且就发生在现在,当然年号从天顺改成了建极。
简单的说,就是个一见钟情、始乱终弃的故事。女主角王娇鸾是个绝代才女,父亲因为爱惜她的才华,确切的说需要她的文笔所以不舍得将她出嫁,结果女大不中留和官家公子周廷章相恋。当然面对负心汉,报复起来也很有意思,趁向吴江县发公文的机会,将从前唱和诗文、绝命诗三十二首及《长恨歌》一篇,连同婚书,汇成一帙,放入于公文内,然后悬梁自尽。
得到文书的吴江县令陈绶深以为奇,适逢右都御史钟同到地方巡察,就当奇闻说起这件事。
钟同这种一身正气的人,很看不惯这种无媒苟合的事,但更讨厌负心薄幸之徒;尤其看了诗文,深惜娇鸾之才。
于是招周廷章诘问,廷章初时抵赖,但证据确凿,于是被收监。
钟同还存着点促成美满姻缘的念头,结果得到南阳卫的文书,说王娇鸾已死,于是将周廷章大骂了一通,用乱捧打杀。
因为没有先例,钟同很为了这件事遭到诘难。
汪舜华倒是没为难他,只是淡淡地说:“既然周廷章自己写下‘男若负女,万箭亡身’,转身没恩背盟,合该他有此报。”
其实从量刑来说,还真的不能说合适。只是这年头,能为女人做主的太少,尤其王娇鸾已经死了,汪舜华也就对渣男没什么同情心,反而感慨王娇鸾的际遇——这样一个绝代才女,居然因为一个渣男断送了性命,真的是人间不值得!
周廷章固然该死,王娇鸾的父亲王忠同样脱不开关系,汪舜华考虑到他女儿都没了,也就没有为难他;只是反过来催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后世她听到这话是要嗤之以鼻的,但是现在自己要这样说,因为她需要人口。
这是个不错的角度,朝臣也就算认了。
钟同和程信都算是政法系统的,虽然现在没这个说法,但是关系很近;程敏政因此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又调阅了刑部案卷,加上前几部的积淀,写起故事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只是汪舜华看戏的时候,突然觉得有点胃疼——那个棒打鸳鸯的王忠,是不是自己?王娇鸾也是快20岁没嫁出去才闹出这档子事情!
但自己说出的话,还得忍着。
没多久李贤很快跟她打报告,老父年迈,最牵挂的就是大孙女的婚事;恳求接女儿回家完婚。
汪舜华准了,装作没看到程敏政的傻笑。
第247章 报得三春晖(三)
汪舜华当然知道,作为政治家,尤其是在上位者,是不能有爱好的,至少不能让人知道她有爱好。
但要想占领舆论阵地,光控制邸报是远远不够的——识字的人才多少?能看得懂朝廷报纸的还是读书人!
——是,报纸转载不允许擅自删改,但是人家不会不转载、或者配发评论吗?就算不行,文人也有自己的途径,结社唱和、互相呼应;甚至编一些童谣、传唱一些故事。朝廷也找人,但是朝臣都忙得鸡飞狗跳,汪舜华自己的古文水平又拿不出手,四平八稳的歌功颂德怎么斗得过尖锐刻薄的讽刺劝喻?人家稍微改头换面就能放大效应。
因此,不仅要让人知道她的爱好,还要让人知道,这是一种真正有益于国计民生的雅好。
既然上有所好,自然下必甚焉。
普通群众记不住那些文绉绉的话,但是明君贤后大团圆符合期待。甭管开先官员怎么贪赃地主怎么残暴衙内怎么胡闹,最后等贤臣奉太后旨意前来收拾残局,歌颂一番,就算皆大欢喜。
商良臣就这样干了。其实最初设计很简单,就是少女孙玉洁和青年傅朋一见钟情,在刘媒婆的撮合下喜结连理的故事。
只是情节太过于简单,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因此商良臣反复修改,在老爹的指点下,终于拿出了全本:刘媒婆见傅朋给孙玉洁手镯,就向玉洁要来绣鞋,答应代为撮合。媒婆之子刘彪拿了鞋夜至孙家庄,误将玉洁舅父母杀死,将一个人头投入刘公道家内。刘公道惧罪,打死长工宋兴灭口,县令赵廉将傅朋屈打成招。宋兴之父宋国士控告,也被押入狱。宋女巧姣已与傅朋订婚,前往北京告状。太后责令刑部尚书复查,真相大白。太后复审后,斩刘彪、刘公道,并以孙、宋二姣赐婚傅朋。
汪舜华看得很不爽——这样一改,这傅鹏也太不是东西了!明明已经有了未婚妻,居然还和别人眉来眼去!老婆为他奔波千里,他可倒好,坐享齐人之美!天下有这样的好事!
——为这样的人赐婚,老娘很闲吗?
——再说,这么个案子都要闹到北京才能查清楚,那真的是江山要完!
——知道你是想拍马屁,但马屁不是这样拍的。
其实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大抵如此,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私订终身,被父母豪门权贵棒打鸳鸯,最后高中状元皇帝赐婚大团圆。
这种套路在明清小说中比比皆是,如今小说提前成为主流文学,自然也大行其道。很多人就拿着这样的作品呈给朝廷,希望能够换取一官半职;当然这时候往往成全有情人的就变成了太后。
汪舜华借着这事狠狠地按压下这股风气:“这些才子佳人风花雪月的故事,那些卖文字的书生写写也就罢了,你作为朝廷大臣,自有大臣的担当,何必落这个俗套?”
要说还是史太君看得透彻:“那些个才子佳人的小说,说一千道一万,不过是一个套子。什么尚书的女儿、宰相的孙女,知书达理,才貌双全,竟是个绝代佳人;只是见了个清俊的男人,便礼法也忘了,父母也忘了,害相思不算,做出后院相会、私定终身的事来,鬼不成鬼,贼不成贼,败坏门风,辱没祖先,怎么就成了佳人?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因为他是才子,就可以‘窃不算偷’?”
“这种小说,最可恶的一点,就是极力宣扬无媒苟合,偏偏还要感动朝廷。让庙堂之上的重臣颠倒黑白,强媒硬保,称颂这等不堪的事;甚至苦拉君父作护身符,管这等闲事。实乃无人心之至!”
话说的重了,不知道是不是被之前的小说刺激到了。
群臣相互看了一眼,低头。
太后不高兴,商良臣擦了把汗,赶紧表态马上改,孙媒婆纯粹自作多情,傅鹏是因为婚期将近找绣娘孙玉洁绣东西的,丢玉镯纯粹偶然。太后觉得玉洁既然对傅鹏有意思,赐给他不妨事;但傅鹏坚称只心属宋巧姣,宁愿孤独终老。傅宋完婚,玉洁悄然离去,因为这个时代,对于女人还不是那么宽容,经过了这么多事,还有人愿意相信她是清白的吗?不好说。
至于到北京就不必了,朝廷有的是巡按,让他们接了状纸搞定了就行。
汪舜华点头:“这就很好了。”
突然想起来,好像很多年前有过这样一部电视剧,还是两个大美人演的,貌似歌还挺好听,貌似背景就是在明朝时期?
李东阳则以明朝开国历史为题材,撰写了八幕剧《战太平》,讲述花云驻守太平城的故事。这本就是一段慷慨壮烈的故事,因为李东阳的生花妙笔,简直催人奋进、催人泪下。这戏一出,勋贵们的胸脯都挺的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