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张懋没精力也没功夫写戏剧,李东阳是朝臣要避嫌。不过他马上重金聘请文林馆的才子姚茂良,撰写《定安南》,讲述当年安南国内乱,杀害朝廷使节,英国公张辅受命出征,平定叛乱,并顺应民意,设置安南行省的故事。
姚茂良是明朝著名的戏曲家,字静山。武康人。有传奇《双忠记》《金丸记》《精忠记》《合璧记》等传世,都是历史题材。
《定安南》很快在宫里上演,汪舜华感叹:“打天下不易,守天下更难。我们对不起英国公的一腔热血,对不起无数征战安南的将士。”
下面的面面相觑。
汪舜华回过神来。她看过《双忠记》,写安史之乱中,真源县令张巡和睢阳太守许远坚守十个月,最后双双殉国的故事;于是说:“我再给你出个题目吧,把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搬上舞台。”
姚茂良磕头。
太刻意给自己加戏只会适得其反,但只要经典作品在自己指点下产生,就算成功了。
与程敏政、李东阳并称三大才子的倪岳则把目光对准更久以前,写下八幕剧《阿云》。这是宋朝一件很有名的案件,牵扯到司马光、王安石等多位历史名人。
倪岳以新旧党争为切入点,把少女阿云的命运放在朝廷路线之争的尖锐矛盾中。面对国家内外交困的局面,神宗选择启用王安石变法,支持他慎用刑法的理念,阿云得到了从轻处置;但当神宗猝然离世,因皇帝年幼,保守的太皇太后高氏当政,尽管事情已经过去十七年,尽管有先帝的金口玉言,但阿云难逃一死;与此同时,已经推行多年的新法被尽数废除。
当楚楚可怜的少女命运若风中柳絮飘零的时候,任谁都会怜惜;尤其皇帝已经有了特赦的诏令,但他尸骨未寒,阿云还是被作为典型再次入狱,留下身后嗷嗷待哺的儿女;而在她血溅三尺的时候,传来新帝重刑以及废除新法的诏令,由不得不让人触目惊心、感同身受。
而倪岳选择这个故事,除了为父亲倪谦和继母何青玉开脱,其实也在流露一种政治焦虑:皇帝渐渐年长,他会不会全盘接受太后的政治遗产?如果不能,这十多年的一切努力,是否就要付之东流?
宋史中最引人关注的无过于靖康之耻。汪舜华不喜欢宋朝,主要是朝臣总喜欢援引宋朝厚待士大夫,要求朝廷豁免犯罪的士子;此外,为了借古讽今,讴歌景帝的丰功伟绩、鞭挞隐帝的苟且偷安。
因此,汪舜华提出:“要以古鉴今,把靖康之耻搬上了舞台。”
但这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毕竟戏曲不同于影视剧,让扮演皇帝的戏子披着羊皮在台上趴着走,实在有碍观瞻,毕竟现在还有同行。
商辂就提出:“臣以为徽钦二宗虽然昏聩,若搬上戏台,仍大不相宜,恐污圣明。”
没关系,还可以侧面展示。
李贤就提出:“可以用名妓李师师的贞烈来反衬徽宗的昏聩。”
这是个很好的主意,宋徽宗和李师师的那档子事也是古今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李师师最后的下落有多种说法,但除了老死江湖、被俘北上,壮烈殉国也是古已有之,不算无中生有。
这项任务被交给程敏政,毕竟他就是以写宋朝题材出名的,正好李师师和梁山燕青有交往,可以联系起来。
汪舜华亲自和程敏政探讨小说的构架。他的文笔自然不用担心,只是担心身为士大夫的立场和格局。
其实这话原不用吩咐,程敏政很明白她的意思,下去认真研究了李师师生平,在宋人《李师师外传》和《宣和遗事》的基础上加以演义,撰写了长篇小说《李师师》。以李师师的悲欢离合为主线,串联起北宋末年的朝堂、文坛和江湖、市井,以男女情事映射国家兴亡,描摹了一幅末世图景。结构精严,文藻华丽,气象宏大,颇有《桃花扇》的气象。
汪舜华啧啧称美,命其改编成昆曲。台下观众都是唏嘘感叹,汪舜华则发出一声冷笑:“没想到口含天宪的帝王和口口声声忠君报国的士大夫,节操和见识,竟然不如一个婊子!”
历史上程敏政致力于宋史研究,曾经编撰了《宋遗民录》,对明清之际的遗民录编撰影响颇具,这回自然没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但能在戏曲上有建树,也不算辜负一腔热血。
还是林瀚,以陆游和唐婉为题材,撰写了四幕剧《钗头凤》。小说卖得不算好,戏曲却博得满堂喝彩,大家都很感叹,公主命妇们都在拿帕子擦眼泪,太皇太后也是唏嘘,连汪舜华也有点感叹。后世非议陆游的声音很多,但在明朝呆了这么些年,她还是很能理解陆游的,只是对他手贱又跑去招惹唐婉很不满——人家都好好过日子了,你就不能消停吗?有本事搞定你老娘啊!
《钗头凤》都出来了,《孔雀东南飞》也就不远了。作者卢允贞,是当世著名的才女。允贞是兵部郎中卢雍之女。卢雍与倪谦是同窗,只有一女,曾经戏言:“他日授室生子,必讲姻好。”倪岳考中进士,即便履行承诺。
允贞字德恒,号恒斋,不仅生得花容月貌,且是兰心慧质,是当时杰出的才女。只是成婚数年无子,于是屡召媒妁,多置姬妾,以广其后。后来难产而死,倪岳续娶袁氏,但没有留下子嗣,只得过继弟弟倪阜之子倪霖。
婆媳关系自古就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不过倪谦两次丧妻,后来被汪舜华强塞了才女何青玉,最开始的别扭之后,倒也夫唱妇随;青玉和允贞感情亲睦。因此允贞虽然为无子苦恼,但没有婆媳问题,因此也就没有顾虑。虽然没有经历,但自来耳闻目睹不少,尤其青玉还为她提供了不少素材,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
卢允贞不愧是才女,故事跌宕起伏,人物立体鲜明,唱词优雅婉转——肯定有倪岳的功劳。甫一上市,就引发轰动,女孩子们唏嘘不已;当爹妈的也暗暗警醒:虽然说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可是也不能太过分;否则真出了人命,尤其逼死自己孩子,那才真叫后悔莫及。
卢允贞成功再现了汉末的爱情悲剧,她的婆母何青玉的则把笔触对准了唐朝的悲情恋人:白居易和湘灵。
与无数爱情悲剧一样,这是万恶的封建包办婚姻惹出的事;但比陆唐更不幸,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在一起,为此白居易不屈不挠抗争了近20年,最终却仍然以惨败告终。
在这部名为《湘灵》的长篇小说中,何青玉用细腻的笔触再现了这场荡气回肠的苦恋,然而百转千回之后,有情人却终究未能终成眷属,反而一个浪迹江湖,一个青灯古佛。直让人感叹“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湘灵》引发了巨大的轰动,街头巷尾都在热议原来大诗人居然也有过这样的不幸;来往的同僚则调侃倪家“占了天下一半的灵秀”。
倪谦笑着应和了,也就由着老婆和媳妇去了,甚至儿子也懒得管了。
第248章 报得三春晖(四)
航海伯张能,面对朝臣的口诛笔伐也是头疼。为了扭转战局,在汪舜华的直接授意下,重金聘请苏州士子文林写了四幕话剧《运河柳》,记叙正统年间漕运体制下,军士因为饱受盘剥家破人亡、被迫逃亡的事。
江南人民对漕运的感受刻骨铭心,尤其宣德以前,大量农民因为漕运破产。周枕的改革后,农民的日子好过一些了,但漕军的生活状况日渐恶化。漕军王老实,原先是个卫所千户,小有资产;后来因为办差不利,被贬来当漕军,押运粮食。制作漕船,军卫需出三分造价,但是军卫没有钱,怎么办?就只有自己掏钱;每年春兑秋回,途中各种劳苦就不必说了,还要忍受各级衙门各种明目繁多的费用;同时,又侵扣运军月粮、行粮。同行的伙伴要么盗卖漕米及运船,要么私造大解大斗,把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更有甚者,为了掩盖侵盗,不惜凿船自沉。因为按照制度,船沉了就不必赔;但是如果因为船坏了,损失就要自己承担。王老实胆子小,不敢这么干,就只有自己卖家产去还;把总等官趁机放高利贷,大肆盘剥,甚至自己带回的一些换取柴米的土产,也被抢夺。越来越多的军士逃亡,剩下的就必须顶上,一个两个不够,全家都得上去,实在熬不下去,只能加入逃亡的队伍。
很普通的故事,在江南一带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张能相当熟悉漕运制度的沿革和运作,文林知道朝廷的意思,自然也就没有顾忌。
因为实在太接地气,这部作品不仅在朝堂上引发了惊涛骇浪,在江南一带更是引发了广泛共鸣。上演的时候,不仅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爱看,漕军士兵更是看得哭声动天。
当然漕运衙门也不甘就这样被踩,马上找人编排了一出新戏,极力宣扬海运士兵的艰苦和危险。
张能很淡然:是,海运危险,但是我们平时不会过分克扣,伤亡抚恤都是按标准来的——太后定了标准,又是公司,来去随意;虽然有假冒死亡骗取抚恤金,但总体来说,员工积极性很高。你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