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这倒也说得过去,商辂想到此前看到小说张冠李戴甚至无中生有、颠倒黑白,觉得有点胃疼。
那就这样说定了。
翰林院是正四品,文林馆还要低一级。知事一人,正五品;馆丞两人,从五品;这些算领导。然后是各馆院判一人,正六品,校理二人,从六品,负责具体业务工作。待诏不定员,正七品,通过了就授官。俸禄不高,相当于特殊津贴了,你们自己还可以去挣稿费,书写得好,朝廷的赏赐也不会少。
需要授职的人员,由分馆院判提出意见,报请知事同意,最后由皇帝批准;涉及到宗室,由宗人府会同办理。
其中文学作品,题材不限、体裁不限;哲学论述,不管是传统的儒释道,还是兵家农家法家,或者你想开山立派,搞社会学心理学地缘政治学都成。
汪舜华在珠帘后说的慷慨激昂,下面听得一头雾水——怎么越听越不明白!
不明白就不明白吧,反正意思是明确的,操作方法也是明确的。
和科学院一样,没有通过考封的人员,只要进入文林馆,就可以袭职;甚至如果没有资格袭职的,也可以绍封。同样为定例。
汪舜华甚至提出过不拘男女,不论出身;遭到朝臣坚决的反对和抵制。
因为已经有李阿婆的前例,大家知道太后不仅仅是说说,而是来真的;即便当时有转移舆论的嫌疑,但凡是最怕破例。
此次设立文林馆,无论如何不肯开这个口子了,理由也是正大光明的:既然是要去教育培养宗室,你弄几个女人,只怕有伤风化吧?
汪舜华深叹了一口气,没办法再坚持。女人进了科学院,但暂时被挡在文林馆之外。
第一拨授职的人员中,包括姚茂良、邵灿等一大批戏曲家。可以说,当今但凡叫得出名字的文学家尤其戏曲小说家,除了本身就是皇亲国戚或在朝为官的,除了女人,基本都在这份名单上了。
当然,大家没有想到,很快,这个禁地将被打破。
与此同时,下旨设立科技进步奖。由户部每年支银一万两,奖励在重大的发现发明,奖金分三等,名额一到三,金额有差。
同时设立英华奖,还是由户部每年支银一万两,奖励优秀的文学史学作品,同样秉承宁缺毋滥的原则。同时明确了可以参评的类别:史学,包括非官方组织的通史、专史、断代史、地方史;文学,包括诗、词、曲、文、小说、剧本。
凡获得这两项奖,就可以到科学院和文林馆供职,自然也可以得到职位;也省得平时宗室勋贵开口。
大家不明白为什么要设立这两个奖。
汪舜华解释:“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焚书坑儒不如独尊儒术,更不如科举取士。与其花大力气去禁毁,不如选树一批官方民间都认可的,让大家知道故事怎么编,书该怎么写!——稗官野史不入流,可别忘了当初词也是诗余!要是作者眼界不宽、格局不大,整天沉溺于后院私会、金榜题名,不思有补于名教,怎么能得到自命清高的士大夫的认可!便是普通的看客,也不过就是看客而已。”
詹事府府丞刘珝任知事。
文林馆设立的同时,朝廷上下都忙得团团转——军屯清理正如火如荼呢,一大波勋贵带着各路官员前往检查督导,南五省结束了中五省,接着还有北五省,简直马不停蹄;马上宗室又要入京,都是需要忙乎的。
此外,另外一件事也颇为振奋人心:裁撤内地镇守中官。
与其说是裁撤,不如说是规范。
宣德以后,镇守中官逐渐形成三种类型:南京等处守备太监、诸边镇守中官、各省镇守中官。
不同类型的镇守中官,其职责也有所不同。南京守备太监的职责是护卫留都,诸边镇守中官的职责是监军抚夷,各省镇守中官的主要职责是安民。
当然这些太监同时负有两项特殊使命,一是作为朝廷耳目,随时通报各地情况;二是为皇室采办土物贡品。
当然,有权利,也就有义务。理论上来说,太监也不是为所欲为的。
镇守中官有权监督、弹劾所在地区的文武官员,还可举荐、请留甚至奏罢地方长吏,却没有升迁罢黜官员的权力,也没有考察官吏的职责;有权监军、随军出征,甚至根据需要调遣所在卫所在卫所官军,却不可单独领兵及擅提军职;有权过问地方司法事务,并与抚按定期录囚,却不得自行受理讼事。当然如果人家告到你那里,不能直接受理讼事,但可以上报和转办。
了解到这些,当年景帝即便怀抱国仇家恨,也不敢轻易裁撤太监。
权力是需要制衡的,政治家很明白这一点。
对于太监群体,汪舜华感情也挺复杂。
绝对的权力必然滋生绝对的腐败。任何一个团体一家独大,都有可能威胁皇权,太监群体也不例外。
他们毕竟是离自己最近的群体。
改革期间,需要有强有力的推手,太监无疑是最可靠的帮手。
如今随着内地局势的逐步稳定,有必要对镇守内官进行裁撤。因为这些年来,不少镇守中官在辖区搜括敲剥,引得民怨汹涌;再说,国家现在新设了不少国营企业,需要有人去经营——虽然户部也要派员,但现在本身缺官,拿着珍贵的进士举人去公司当总经理,汪舜华没那么奢侈;更何况其中不少皇室的产业,必须由内宫派员经营。
因此,如今要求规范镇守太监的任用。虽然镇守中官的设置在宣德以后趋于制度化,但皇权至上,制度化的成例也经常遭到破坏,诸如设置旧额被突破,委任程序被打破等等。
如今太后提出来,群臣也很高兴,虽然不能把太监赶回宫里,好歹可以部分收复失地,还可以适当捆住他们的手脚,因此积极出主意。
首先是严把入口关——要到各地镇守的太监,必须有内书堂的学历不用说,还要有在二十四衙门中层任职五年以上的资历。——这是汪舜华自己提的。当然,数量也进行限制,一般来说,南京等处和内地守备太监为两人,守边太监一人。——这个是于谦的提议。
然后是选用流程。前些年因为改革,镇守中官有超额的,要进行裁汰。以后如果各地有员缺要增补,由司礼监上报,写明委任原由及职责范围,经皇帝批红,六科挂号,方许派出——以前由兵部奏请,现在职权收回。——这个是彭时提的,要求恢复祖宗旧制,汪舜华趁机把兵部的职权抢了来。
接着是明确职能职责。要参与各地的政务,但不能决断;可以监督,但不能裁判;不能接受军民词讼。——这个是邹干提的,还是强调的祖制。
再是监督考核。镇守中官必须接受抚按官的考察和兵部的勘核,各地巡抚、总兵、巡按及官吏也可向中央弹劾不法中官。由此,将镇守中官完全纳入地方政治制度之中。对有罪中官,查实清楚,严格治罪。——这是商辂提的。
特别强调,严禁镇守中官在辖区采办土物贡品——这是汪舜华自己提的,少打着我的旗号在外头干坏事,我不背这黑锅。我让你是去办事的,不是去惹事的。要买东西,我知道另外差人去;大不了到时候你们负责接待。
汪舜华记得,安南的丢失,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太监们索要过度,导致不可收拾。
——麻蛋多好的地方,锦绣河山啊!
——这简直比王振还可恶!影响后世几百年!
此外强调,内宦和其他人一样,非大功不得授爵,也禁止子弟授锦衣卫官,已故中官庄田,要收回。——这也是汪舜华提的。
汪舜华心中叹息,现在交通不方便。一方面是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才能及时有效处置各种突发事件;一方面是防备个人独断专行,甚至割据称雄;三司衙门互相不买账,干不成事;但三司衙门一条心,朝廷更该操心!
真让人头疼。
文官不喜欢太监,但他们不知道早晚有一天,太监会在历史舞台上消失,到时候,谁来替代他们的职责?
第240章 新时代的曙光(上)
忙完太监们的事,还要忙另外一件事:设立皇店。
建极改元,汪舜华就拿皇店开刀进行反腐,如今复设皇店,并不是她突然抽风,想要与民争利。
事实上,早在建极四年,汪舜华就新设了三处皇店。说是皇店,其实是纺织厂。
废除贱籍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防止流民沦为难民,就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户部就那么点人,于是汪舜华叫来后宫的内宦和资深的宫女,让他们各拿了2万银子,去外面购置房屋机械,招募没有产业的百姓进行纺织印染。
自从做了王妃,身边的侍女都是到龄就打发出嫁了。现在这些,都是当年年龄太大,或者不愿意匹配婚姻的,在尚宫局多年,朝夕相处,很有感情,跪在地上不肯走,只说:“妾愿终身服侍太后。”
汪舜华只认不是感性的人,看到这样子,心中潸然,坠下泪来:“我不是赶你们走,而是为了你们,也为了朝廷着想。贱民辱贱已极,丑秽不堪,有污清化,废除贱籍,势在必行;但这么多的贱民,一旦被逐出家门,没了去处,就只有等死,或者啸聚作乱,成为朝廷的隐患。让你们去办店开厂,就是要给他们一条活路,让他们知道,除了为奴为婢,世上还有他们的去处。朝廷不是只要一个虚名,而是切切实实的希望他们能过日子,能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