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这话出来,大家就真的没法说什么了——本来是想做好人,但再劝下去,就成恶人了。
  事实上,想做好人而不成的人有很多。但圣旨已下,白纸黑字,汪舜华就是不松口。
  不可能松口。
  虽然可能会砸中很多花花草草,但比起清朝的奏销案,已经温柔太多。
  她是继承祖上基业,不像清朝定鼎之初,可以无所顾忌。
  那天她发口谕,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
  她要让所有人知道她的态度,让士绅集团从此以后遵守规矩。那么自然有人要祭旗。
  没办法,在利益面前,不是所有人都能以大义为重,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清楚的。
  江南士绅如此冥顽不灵,必须严加惩戒。按照读书人的尿性,无疑科考这一关是最能拿捏他们的。
  但江南士绅是朝臣的重要力量。即便她豁出去不要名声,这些人也绝不可能让自己的同乡不能走进考场,那样是真的无颜面见江东父老。因此,他们一定会拼死反对;为了让改革进行下去,她只能听从这些人的建议,收回成命,那就不是立威,而是打脸;何况就算真正实施,也会波及很多无辜人士,反而让更多中立派站到反对派立场。
  朝臣也很明白,因此于谦带着朝臣反复进言,其中就说到这一点,你要这样,只会让反对的声音更大,给改革增加更大的阻力和变数。
  在李贤提出让惩戒措施之后,就连最初坚决反对的也积极支持——一是确实法定该免除的赋税就那些,这算朝廷正当要求;二来汪太后已经气成这样,如果真的耽误下去,今年会试就真的要取消。
  而对汪舜华来说,朝臣当时能接受固然不错,这意味着她已经具有说一不二的权威,毕竟她已经区别处理,只是对几个反对浪潮最大的府县格外严厉;但未必真的是好事,毕竟打击面太大。朝臣的反应也在她的接受范围内。因此言辞严肃的重申了几句,就达成了一致。
  漫天要价,就地还钱,谁都会。
  已经得出了最大公约数,怎么可能任人更改?
  笑话。
  八月下旬,周定王朱橚庶十三子内乡王有炯去世,年五十五岁,追谥恭庄,他没有嫡子,长子早逝,长孙同锄同样是庶出,这个只能除爵。沈庄王嫡七子广宗王幼坉去世,追谥怀靖,无子,除国。
  发完建极八年的大统历,就该准备过年了,南方各省的土地清理基本完成,勋贵文武都回来了,宗室也先后赶到北京。
  总的来说,这次宗室入京的规模比上次要小不少。上次为了安抚宗室,把所有人都叫到北京了,这回就只有有爵位的和要参加考试的;上回没有参加的荆王世子造反被幽禁凤阳,蜀王世子友垓去世,儿子申鈘还在守孝,岷王、代王去年也殁了;晋王钟铉的母亲崔氏八月初去世,他要在太原守孝;因此,这回入京的藩王级别只有秦王公锡、周王子埅、鲁王肇辉、韩王征钋、唐王琼炟、淮王祁铨,此外就是一直呆在北京的襄王瞻墡、沂王见深、德王见清、崇王见洛、吉王见浚、荣王见泓、齐王见润还有准藩王沈王世子幼坉,其下的郡王、将军、中尉自不待言。
  腊月初八,还是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宴会。这一回,不管是朝廷还是宗室,心态都平和多了。
  只是说起两年多来的变化,都有点人世无常的感受。
  要参加考试的宗室勋贵们去集贤院补课了,汪舜华召见了刚回到北京的大女婿英国公张懋,和他说起了文安伯张斌的事。其实邸报上已经说的很清楚,这回是特别交代,要求他管好家里上下人等,张懋称是。
  安国公世子于冕扶母亲董氏灵柩来京,到德陵安葬。
  汪舜华给了于谦官假,准他亲自去料理爱妻后事,以弥补当年夫妻聚少离多、未能见到最后一面的遗憾;还派舒良前去致祭,告谕历代先帝;同时下旨:“自今以后,功臣密戚及德业佐时者,如有薨亡,可于德陵外赐茔地一所。”
  历史上唐太宗允许功臣自请陪葬,甚至这些大臣的子孙也可以随祖辈一起葬于昭陵周围;但是昭陵周长60千米,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相当于整个十三陵的面积,德陵自然远远不如。
  这样级别的陪葬,是无限的荣光,秉承的自然是宁缺毋滥的原则。因此,一应形制,仿照南京孝陵功臣墓来;这也意味着,能够陪葬的功臣,不是一般的功臣。
  办完这些事,于冕站出来说不愿担任武职。汪舜华也看出来了,他这次到西南所受的震撼不小,知道自己不是将才,所以主动退出。这倒很好,有自知之明,即便不能建功立业,也不会辱没祖宗;何况皇后的父亲统领禁军,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于谦也是这个意思,因此汪舜华很痛快的同意了,让他去监修《两朝实录》。
  汪舜华很忙,宗室考封是大事,明年军屯清理更是大事,都需要缜密安排。回头商妙玉进宫拜谢,她已经被封为威宁伯夫人,自然王越的两位亡妻也追封了夫人。
  汪舜华笑道:“我早说过了你是有福气的。”
  商妙玉叩谢:“多谢太后体贴眷念。”
  汪舜华笑道:“好好过日子吧,好日子在后头呢。你这面相是旺夫的,可惜你前夫没福气,白白便宜了王越,年头娶你进门,年尾就封了伯爵,如今又拿到世券。他若能算到,估计恨不得早几年娶你进门。”
  商妙玉也被她逗笑了,左右都过来祝贺。
  新年前,汪舜华拿到了最新的人口土地数据:天下共有户口1200余万户,人丁8468万余,土地860万余顷,其中军屯40万余顷,比洪武年间少了一半,这个是账面上的,还需要清理。考虑到人丁的计算方式,目前全国总人口应该已经逼近1亿左右。
  人口增长并不是有统一的曲线。如果没有外力影响,封闭人口的自然增长律大约为每隔20—30年递增1倍。
  然而即便是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也不可能以几何数或者倍数增长,除了战争和灾荒,也在于饥荒、疾病等导致的人口减少。
  在农耕时代,即便是盛世,能够保持年人均5‰就殊为不易了。
  从永乐元年到如今,刚好60年多一点,只增长了差不多10万,平均每年不过30万;当然,其中必须要考虑宣德年间放弃安南的因素。
  汪舜华叹了口气,放弃容易,想要拿回来,太难。
  好在现在没有国际和地方势力干涉。
  年底前,对官员进行了新一波的调整。詹事府詹事林文致仕,这几年他在詹事府主持了多部典籍的编撰,汪舜华对他很是欣赏,让他到集贤院担任学士,陈循进大学士。礼部左侍郎倪谦继任詹事,右侍郎刘定之进左侍郎,翰林院学士柯潜调右侍郎。
  这样看规模不大,但吏部官员却忙成狗,因为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事实上,景泰年间比较突出的冗官冗员问题经过建极初年的清理,已经得到了彻底的根治;而这几年的改革中,新设了不少省府县还有办事机构,包括海关、织造等等,还有临时到地督导的,都需要官,而汪太后不喜欢荫官,但进士又太珍贵,举人太学生授官都是从正九品起步,要熬成正七品就需要六年,所以现在其实缺官严重。
  再缺官,也必须首先保证地方主官,省一级的布政使、按察使什么的,都是双领导,还可以缺一个,或者有了布政使,下面参政、参议缺了就缺了,但知府、知县之类的是必须配备到位的,尤其汪太后看重地方经历,要求除了三鼎甲和庶吉士,新进士全部到地方任职十年,而且头三年必须在偏远地区,然后再根据实绩内调。
  但是新进士还没到怎么办?没关系,先把南京的官派过去,还不够?那就北京的官。因此很多参加改革的官员回京复命,接着就被派到地方了。
  此外,江南地区的改革虽然已经完成,但那边士大夫的情绪很不满,商人也在寻机找事,成国公朱仪还不够,还要加强南京的镇守力量。
  与此同时,中央官和地方官还要加强交流。各部尚书不说,侍郎提一级,下去做布政使,佥都御史做按察使,郎中为知府,给事中之类的作知县;相反,业绩出色的布政使到北京担任尚书侍郎。
  刑部左侍郎周瑄任南京刑部尚书、右侍郎林聪任南京左都御史。
  户部左侍郎薛远出任广东左布政使,通政使张文质任河南右布政使,左佥都御史何乔新任四川右布政使。
  右通政杨贡升为太仆寺卿,专管养马。
  山西右布政使陈翌为户部左侍郎,仍食正二品俸。


第227章 大杀器吴敬(建极八年,1465年)
  建极八年的第一天,还是大风雪。
  皇帝先到奉先殿拜祭祖宗,然后前往拜贺太皇太后。随后举行了盛大的朝会,接受了室勋贵、文武官员的朝贺及四夷朝使行庆贺礼。
  汪舜华陪着儿子去了奉天殿,太皇太后则在仁寿宫接受了王妃郡王妃和命妇的朝贺。
  大朝会上,宣布了第二份赦免贱民的文件,针对的是佃户和娼优隶卒,都是自己有产业或者职业的。此前北直隶已经实行了,现在正式颁布天下。现在不兴投献土地了,所以才敢赦免佃户;隶卒就是在衙门当差的,如今算是正式进入体制内了,也没什么话,虽然胥吏很讨厌,加强管理就行;妓院关闭,妓女们有家的回家,没家的尽快嫁人,暂时找不到婆家的就在绣楼或纺织厂做工。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