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重八:那是你媳妇不压人。我在的时候谁敢闹腾?
二凤:你一死,你孙子就闹腾;完了你儿子接着闹腾。
重八:那也比你们家强,光在玄武门就闹了几回。
二凤:我们家是胜者为王,能坐皇位的都是人杰。
重八:把江山送给老婆的那个是人杰?还是抢了儿媳妇闹得天下大乱的是人杰?
二凤:老朱你别太得意,你家现在也是媳妇当家,还不知道怎么着。你那玄孙媳妇可是年轻得很,将来的事说不好。
重八:换个说法。这都七八年了,我玄孙子都快亲政了。
二凤:╭(╯^╰)╮
野猪:多封众建?不就是学我推恩吗?换那么多名目,真是闲的。
祖龙:最能换名目的就是你吧?光年号就用了个,比老朱家开国到现在加起来的都多。我看你也挺闲。
野猪(斜眼):年号纪岁可是我发明的。不服?
二凤(八卦):那个奢香夫人,漂亮吗?
老朱(斜眼):你说呢?
二凤(后仰):关我什么事?反正谁都没我媳妇漂亮。(~A~)
野猪:倾国倾城,了解一下?
二凤:死前脸面都不敢见,也好意思提。
野猪:……
老朱:我家大脚,也是过日子的。当年……
二凤:让你家老大给贵妃服孝,还好意思追打他,不成就让老五给她服孝,难怪都怀疑老四不是你老婆生的。
老朱:孙氏跟我多年,没儿子……
二凤:没儿子就拿嫡子给她当儿子?我媳妇的孩子都是我的宝,每个都珍贵。别说给小妾当儿子,就算宰相敢对他不尊重,也被我骂的抬不起头。
老朱:结果你最珍贵的大儿子自己忍不住了,O(∩_∩)O~你要是学我只看重老大,说不定你家没那么多破事。
二凤:说不定跟你一样,老大没了连接班的都没有,呸呸呸……
老朱:又说这话,当年你儿子可就记着这句话。
野猪:只看重老大,也难保小人作祟。
祖龙:唉!
二凤:当时要是我媳妇在,一定不会是这样。
老朱:要是我儿子多活十年,一定不会是这样。
野猪:要是我……少活十年?一定不会是这样。
祖龙:要是我……早立太子,一定不会是这样。
第225章 马政
强龙压不住地头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可以想见,改土归流必然是一项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作,必须要有耐心。
比改土归流更紧要更迫切的,则是马政。在冷兵器时代,骑兵代表战略投送能力。养马不能散养,要在长山大谷,有旷地美草甘泉,才能群养,为骑兵出塞长途追击之用。
能够大规模养马的地方,数来数去,就俩,一是所谓蓟北之野,一是甘凉河套。如果没有,就只有从人的嘴里夺粮食去给马匹。按照估算,养一匹马所需的土地,拿来种田,可以养活二十五个人。
为了保证马的数量和质量,就要加强对官用马匹的牧养、训练、使用和采购的管理,由此衍生出“马政”。
明朝极为重视马政,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制度,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官牧,设太仆寺等机构,使用卫所军人养马;二是民牧,把两京太仆寺所属的官马,交给当地民户家养,给予一定补偿。三是开马市,和游牧民族以茶换马。
但即便如此,和游牧民族相比,还是缺马;尤其太平久了,马政破坏严重。
建极初年,朝廷查找问题,马政自然是焦点。
于谦详细介绍了目前的马政情况,深刻分析了原因:“一是宗室权贵、地方豪强侵占牧场,改作耕地。”
“二是人浮于事,耗资巨大。马政由太仆寺和养马苑双头管理,牧马不多,而官员繁多。每年发给太仆寺马价银十一万两,层层盘剥,发到养马军士手中,已经所剩无几。有的刚领到马就倒地;有的养二三个月就倒地,即便能养,也都是老弱之马,弃之不可,养之无益。”
“三是贪腐分子从中谋利。先是从蒙古人手里走私马匹,后来养私马卖给国家。因为有利可图,人人都盼着朝廷的马早点死,自己的马才能脱手。否则,将领养的马卖不出去,小官收不到验马的钱,军士拿着棺材本钱买的马无法收回成本。”
官牧问题重重,民牧更是近乎完蛋。
洪武年间,养马户主要是照顾马匹,遇到战事就交马,算是寄存;永乐以后,没那么多战事,朝廷就要求“孳息”,就是大马生小马,不准养死。但既然是动物,就有生老病死。今年顺利“孳息”,养出一堆小马,就必须供养更多的马——养的越好,负担越重。为了养马家破人亡的不计其数。
官牧、民牧都靠不上,就只有从蒙古、西番手里花大价钱买马。
汪舜华翻着太祖制定的制度,正想说“居然如此严密周全”,这会儿只能感叹“真是黑色幽默”。
“国事莫大于戎,军政莫及于马”。马政如此重要,非要修复漏洞不可;但马政如此重要,就不能轻举妄动,否则一有风吹草动,找不到马匹,拿什么和北方打?梦里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吗?
但地方的土地清理完,军屯清理开锣,马政的清理也刻不容缓。
首先是厘清责任。此前,光是管马的就三个部门,太仆寺、行太仆寺、苑马寺,政出多门,无所统一,必然造成权力过于分散,难于统一筹划。
现在明确,中央由太仆寺负责马政,级别、编制不变;各省设行太仆寺;辽东、平凉、甘肃专设苑马寺,与行太仆寺平级。各省各都司的放牧草场都是造册登记的,各营卫有多少马匹也有数额;苑马寺下都有六监二十四苑,苑分三等,按照规定上苑牧马万匹,中苑牧马七千匹,下苑牧马四千匹。现在肯定空编严重,要再查点登记。
然后说到底该怎弄。马政完的这么快,肯定是制度出了问题,那就要补充完善。谁都知道“秦汉以来,唐马最盛”,他们是怎么做的?
机构建设要强化。太仆寺现在除了一阵二副的主要领导,就是二名寺丞、一名主簿,根本是杯水车薪;给编制。录事、文书都要有,还有兽医,必须是专业的,顶级专家四个,称为博士,给正七品待遇,兽医六百人,给正九品待遇,再带二百个学生。——都是跟大唐学的。唐朝李石写了部《司牧安骥集》,历来就是马医必修的教材,好好学!
然后是给待遇。兽医博士是起步价,马养得好就要大力提拔任用,唐朝的王毛仲、牛仙客等能吏都是养马的好手;尤其张万岁,带着弟子用了40年把战马从五千匹发展到七十万六千匹,涨了140倍!
再说管理。各监各苑不是只养马,还要养其他的骡驴之类的动物。马牛以二百,驼骡驴以一百,羊群以八百为一群,设牧长牧尉。牧长为正八品,牧尉为正九品。马要每年登记造册,中秋节前报太仆寺。此外,各监还要设病马坊,有病马可以及时医治。
品种也要好好繁育。以后,四夷进献的良马均直接送至辽东牧马场作为种马。
更重要的是从法律层面保护马牧业发展。如果马因管理人员的疏忽大意导致生病死亡丢失的,要挨板子甚至发配;如果丢失,限期找到,找不到自己赔;敢偷盗朝廷官马的,重罚;当然杀马、卖马、买马的,都要打板子。
这只是官牧。以后官马不寄养,但是鼓励百姓自己养马、骑马,只要你不去侵占牧场,不管你是宗室还是商人百姓,都不限制。
于谦很担心这样民间养马的更少,朝廷要用马的时候更找不到。
汪舜华摇头:“‘藏富于民、藏马于民’,想法很好,但是不能强行把养马的负担压给百姓,否则养不起就只有杀马弃马,适得其反;只有鼓励民间发展需要用马的产业,自然有豪富养马;只有百姓的日子好过了,自然会主动养马——当年文景之治的时候,府库里的钱财累积,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粮食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这个时候,一些地方只有骑公马的能去,骑母马的不能入。——什么时候能到这个地步,就可以准备北伐复仇了。”
各级政府都有兽医,州府二名,每县一名,岁终更替,在民间选择年轻聪明子弟学习治马,不许市井无藉轮流充当;也鼓励百姓开设养马房、兽医馆、草料馆、牧场,这部分免税。
然后是加大优质马种的引进,在辽东、甘肃开马市,大量买马。但注意,必须是朝廷去买马,严禁任何个人去!
于谦痛心疾首地指出:“必须加大走私打击力度。洪武年间,朝廷从周边买马,均价是36斤茶叶换一匹马;而永乐七年,四川碉马茶马司用8万余斤茶,换来驽马70匹马,均价是86斤茶叶一匹马!上涨了32倍!什么原因?就是大量勋贵参与走私,抢先在官府之前买走了大量马匹。等到马市开场,要么收不到马匹,要么收到的都是劣马,价格还死贵。”
难怪欧阳伦娶了马皇后的亲生女儿还是要被杀,该杀!
——这不仅是挖朱明王朝的墙角,还是资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