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彭时不说话了。
  汪舜华强调:“自今以后,凡授官爵,必须通过考试,太学生也不例外。”
  定向招考也是要招考的,真以为国家名爵是儿戏吗?
  必须见到真本事,别在考卷之外的地方用功夫。
  年富加了一句:“太学生们长期在国子监进学,不能为国家效力,实在是朝廷的损失。宜令太学生早日参加吏部铨选。”
  汪舜华一怔,旋即了悟,笑道:“好。自今以后,每届科考取士一百;太学生年满三十五岁,尚未中第者,必须离监。通过吏部铨选在地方任满,可以视同进士提拔使用。”
  进士太贵,一旦考中就要免十五顷田赋,仅此一项,每人每年朝廷就要损失一百二十两,自然要省着用。
  但是太学生不同。国子监虽号称国家最高学府,但太学生的地位却并不高。来源主要是全国各府州县按名额贡入的生员,有岁贡、优贡、拔贡、恩贡、副贡等名目,号称“五贡”。其中只有生员(即秀才)的功名,若想再进一步,仍须参加乡试。惟一的照顾便是无论籍贯何地,都可以在顺天府参加;当然按照惯例,会试落榜的举人,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但如果不再考取功名,只以监生身份入仕,一般只能做县丞,或教谕、训导等学官,秩低俸薄,权轻利小。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一直不高。
  国朝初年,因为人才实在太少,太学生一度得到重用,这些年因为科举的顺利举行,大批进士入仕,挤占了监生的空间,自然学习的积极性又下来;历史上景泰年间,开生员纳粟纳马入监之例后,捐监之风大开,监生以钱铺路,良莠不齐,益为世人所轻。
  如今限制进士的人数,却大量使用太学生。他们以吏入仕,可以深刻感知官场生态,任满考试合格,就可以转为官员,从县令做起,一步步往上升,当时年龄也不算大,称不上前程锦绣,但也前途光明,自然会有学习和工作的动力。
  太学生们高兴,朝廷也很高兴——太学生大多是秀才,举人都是少数,还有很多人是直接开后门走关系进来的。他们即便做了官,也还是当初的身份,秀才免80亩,举人免200亩,想想这可以节省多少赋税!
  这样物美价廉的太学生,一定要人尽奇才物尽其用啊!
  当然,为了确保官员队伍的质量,就必须擦亮国子监的金字招牌,确保太学生的素质。
  商辂提议:“从今以后,除了落第举人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其他令各级学校按照名额推荐。进来之前要先考试,不合格的打回原籍;在监期间,要严格考教;离监之前,还要通过统一考试,不合格的还是不能授职。”
  汪舜华点头,加了一句:“在边疆或艰苦地区任满三年、在一般地区任满六年,就可以授官七品;以后晋职晋级,与进士相同,不受出身限制。”
  其次,是整肃学政,也就是淘汰不合格的生员与提学官。正在推进的土地清理中也强调了这一点,那些表现差、不纳税甚至煽动闹事的,该罢免就要罢免;如今,还要对学风作风文风不端的进行清理整顿。所有在校生员,包括廪生、增生和附生,凡是年力老迈,文词多瑕疵者,一律辞退;所作的文章词风有风格怪诞、不遵制度的,立即将其革退;凡涉国家律法及有伤风化、肆意攻击朝廷典章制度和国家大臣的,一律革退。
  说到这里就很清楚了,胆敢肆意攻击改革、说怪话、唱怪调的,都给我刷了,别到北京来碍眼!
  此外,命礼部会同都察院对天下提学官进行考核,不合格者改任他职。
  再次,是对官员任用进行调整。京官重于地方官,这是再明白不过的潜规则。此前除了三鼎甲直接进翰林院,选了庶吉士之后,剩下的先选科道言官,剩下的发配地方;历史上天顺之后更是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传统。
  当然汪太后看重地方经历,下旨除鼎甲庶吉士之外的新进士必须地方任职。
  如今正式明确:非历州县者不得升科道,部属非历郡守者不得升列卿;列卿非历行省不得入内阁;凡京官自五品以下有未历外者,许吏部亦量推补守令,以习知民事。
  也就是说,没有主政一方的经历,就别想在中央能够独当一面。尤其内阁,我这里要的是知民情能办事的官员,不要那些只能磨嘴皮子的嘴炮或者花前月下的才子!
  ——按照这项规定,言官们基本上都要到地方去历练一番。
  汪舜华对商辂的提议很满意,他虽然在政治上偏保守,但也不完全是坏事。现在是改革,不是革命。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否则一味的狂飙突进,搞不好就散架了。一个班子,总是要改革派稳健派相互配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各个层面的积极性。
  只要不是完全食古不化,就可以也必须为我所用,何况历史上有名的贤臣。
  汪舜华看商辂的表情带着笑意。


第182章 恩威并施
  十月初,前往河南赈灾的李贤回到北京,奏告了开封水患的处理情况。因为朝廷及时拨付了大批粮食,再加上瘟疫防治到位,虽然也有伤亡,倒是没有发生大规模死人事件。
  汪舜华松了口气,她是不相信天人感应的,只是在这种时候,很难不被人拿来做文章,说上天对你的政策不满意,还不赶紧改回去!
  到时候面子是小,几年的努力全白费,那才叫欲哭无泪!
  李贤还特别提到了:“在这次疫病防治中,通许王出力很多,不仅捐献了大批草药,还搭建了许多临时避难所,带领侍卫家人前去救济。”
  犹豫了一下,看汪舜华并没有不快的意思,他接着往下说:“早在正统六年,通许王就开办惠民施药局两处,为百姓免费施药治病,人称通许善首;前几年又在宋遗宫后花园扩建药田120顷,将亲手组织种植、栽培、收获、炮制之药派发各需之地。”
  汪舜华很是感叹,也就和阁臣们商议一件事:“去年削藩,8位藩王犯罪夺爵,3位藩王无嫡除国,其中周王、赵王都是元后嫡出,赵王系曾经造反不说,周王系名声是真的很好,何况去年受到了那样的冲击,也老老实实。现在人马上就要到北京了,就算他什么都不说,朝廷也应该旌表,用以安慰宗室。”
  阁臣们沉默了一下,去年削藩的成果之丰硕,其实也出乎他们的意料;整整八位亲王,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还包括六个孺子。虽然现在削得痛快,但这仇恨也确实拉得太大。现在外头多少人明里暗里再说汪太后就是吕雉武则天转世,要大杀宗室,甚至有鼻子有眼的说把宗室集中安排在十王府一带,就是准备趁夜放火,接着不知怎么又说到当年太祖皇帝“火烧功臣楼”的民间传说——当然大家不会说这些,只是说要考虑到以后见了太祖皇帝,怎么说话。
  何况,汪舜华自己也是有儿子的。
  江山是大儿子的(次子),这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如果眼看着小儿子因为无嫡除国,当妈的还真不是滋味。
  因此,针对汪太后提出的,秦王、晋王、周王、赵王、襄王和齐王六位元后嫡出的亲王,如果确实没有嫡子,允许庶子袭位——当然,仅限于朝廷册封的二夫人,大家争论了一下,也就同意了,只是有点舍不得秦晋齐周赵的名号——这些可都是大国啊!
  汪舜华暂时到没有想到这些,只是觉得现在外头流言蜚语实在不少,自己这回得罪的人又太多,还是要注意区别对待,打击一部分,拉拢一部分,别真的把自己弄成了孤家寡人——尤其仁宗皇帝所出的襄王,辈分高,名声好,支脉又近,万一有什么,还得他出来担着;现在三下五除二痛快了,人家到时候穿上你做的嫁衣骂你一通都算轻的,就怕矫枉过正,把所有的政策全废了,那才是不可承受之重。
  提到了嫡庶,免不得又想到了朱八八的规定。
  汪舜华在心里吐槽,朱重八真是想的说得多做得多错的也多,这种只立嫡子的规定,只给藩王宗室就行了,还可以少养一波闲人;加诸皇帝,如果皇后生不出来儿子,皇帝是选择废皇后还是把皇位传给弟弟或者血缘更远的同宗?显然不靠谱!
  ——好圣孙就打着皇后不能生的借口把人家赶了下来。要知道当时胡皇后还不到三十,已经生了两个女儿,很难说不会生个嫡子出来。到那时,哪有左护法什么事?——这位真是跌破了下线,不可能比他更糟了。
  ——活该好圣孙挨骂!
  后来呢?隐帝勉强算嫡子,土木堡之后,群臣难道要因为先帝不是嫡出放弃宣宗系,从他的兄弟后代里找?就算想,瓦剌给你那个反应时间吗?——另一个次元的自己因为没儿子外加反对庶子上位,被废了,没啥说的,自找的;宪宗的两任炮灰皇后都没生出来——估计皇帝碰没碰过、碰过几次都不好说,后面孝宗不就是庶出?老妈还是反贼的女儿。怎么着,谁敢说他没资格接班?武宗倒是嫡子,当然因为张皇后奇葩到了一定境界,生生把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帝王爱情变成了孝宗一个人的独角戏,不仅恶心了明朝人民,也影响了后代群众,所以大家宁愿他是被抱来的,不过绝后;嘉靖的三位皇后貌似也没有生出儿子,万历肯定是庶出,还看不起同样是庶出的大儿子,争国本争了几十年,大家全是输家,后面的天启、崇祯也都不是嫡出。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