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于谦低着头,他虽然不喜欢甚至看不起太监,但还真不至于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毕竟除了王振,他接触过的刘永成、金英、兴安等人都不赖。
  汪舜华开口:“历史上宦官乱政的确实不少,可是外夷不臣、权臣欺君、外戚夺权、藩镇割据,乃至空谈误国、朋党勾连,都是取祸之道,谁也不比谁高尚。说到底,是君上立身不正,给了小人可趁之机。司马迁身残志坚,所著《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蔡伦改进造纸术,至今恩泽后人;高力士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一生忠心耿耿,不离不弃;郑和七次下西洋,张扬了国威,我从来不认为他们就比不过那些名垂青史的贤相们。”
  于谦没有反对,这几个人确实很有名。
  汪舜华道:“如今正是朝廷用人之际,古人倡导用人不拘一格,既然英雄不问出处,又何必在乎他是男是女,还是宦官?只要德才兼备,自可量才使用。”
  于谦本想说你要是不用宦官,而任用儒臣,恐怕能用的会更多。
  但这话他没说出口。
  他对汪舜华闻名已久,也接触了几个月,但这个女人心思太深,他不知道她到底在想什么,是敌是友;尤其眼下提到的三民问题,言辞正大,冠冕堂皇,他还真说不出哪里不对。
  汪舜华不知道他在想这些,只是以为于谦对宦官不满,只好解释:“我是想解决王振以来官场、军队作风之弊,跟宦官没有太大的关系;该做些什么,陈循等人商量对策,但你是首辅,心里要有底。”
  原来如此,这是好事,虽然不一定能做成。
  于谦称是。
  汪舜华又说起了财政的事:“官场作风之弊,有督察院和厂卫,我相信很快就能令行禁止,至少刹住这股歪风邪气;只是财政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你要多费心。”
  她叹了口气:“解决财政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开源节流四个字。怎么开,怎么节,这是一个大问题,闹不好是要天下大乱的。所以必须要筹划周密。”
  汪舜华这样通透,于谦很是意外。
  此前,他对汪舜华有很多种画像:野心勃勃但又深明大义,深藏不露却又锋芒毕露,宅心仁厚又不通俗务,好说大话又作风务实。
  仿佛完全矛盾,偏偏又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
  他看不懂这个女人。
  更不知道这个女人对于朱明王朝来说是好是坏。
  免了庆成礼,宣布以元宵节赐假十日。
  她带着孩子们陪着太皇太后一起过节,太皇太后见她清减了不少,倒是有些怜惜:“外头的事,交给大臣们去处理就好,你一个女人,何必操那么多心?”
  汪舜华苦笑:“做父母的,总是想把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孩子。我是想,自己辛苦几年,把朝廷的事情理顺了,将来还给皇帝的,是一个花团锦簇的太平盛世。这样,他就不必像他父亲一样辛苦。”
  太皇太后叹气:“我知道,你是要强的,只是也不要操之过急。听说,你一连和群臣谈了好几天,累不累啊。”
  汪舜华笑道:“只要能换来官员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我这点累,算什么?”
  太皇太后不说话了。
  元宵节期间也有奏疏,不过少了很多,汪舜华还是和孩子们一起画像,只是没有了世宗,心里有点涩。
  永安公主很聪明,已经开始照顾弟弟妹妹了;永宁公主也很懂事,知道帮助姐姐,皇帝似乎也隐隐明白了什么;齐王见润有时候还会问父皇去哪里了;永康公主只能咿咿呀呀的宣誓存在感,汪舜华每次抱着她,都忍不住想落泪。
  节日期间,免了命妇们的请安,只是宣了英国公太夫人吴氏、黔国公夫人梅氏、魏国公王氏进宫;隔天又招周贵妃等进宫,太皇太后是不大耐烦的,就到坤宁宫说话了。
  这几个月,他们已经完全安定下来,生活也步入了正轨,沂王和德王开始读书。
  汪舜华听刘定之说,沂王的书念的不坏,在绘画上有些天分,想到历史书上的那副《一团和气图》,于是派了书画家戴泉前去辅导他。
  戴泉是当代最负盛名的画家戴进的儿子。
  戴进在宣德年间供奉宫廷,因画艺高超而遭妒忌,遂被斥退。
  这回因为汪舜华欣赏不了宫廷画家们的艺术手法,而想留下接近照片的容像写真,因此景帝想到了驰名海内的戴进,把他又招了回来。
  果然是盛名之下无虚士。即便汪舜华这种门外汉也看得出来变通运笔,顿挫有力,比起她在博物馆看到的传世画作也丝毫不让。
  汪舜华喜欢,景帝这种懂行的更是赞叹有家,立刻下旨授直仁殿待诏,为帝后作画,并教授生徒。戴进的儿子戴泉、女儿戴氏、婿王世祥等都是书画名家,现在一并到仁智殿供职,戴氏更在内宫伺候。


第111章 集贤院
  元宵节收假后,各衙门进入了繁忙状态,汪太后对内阁的交代,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加上年前的全覆盖谈心谈话,大家都精神振奋:难得有这么个想干事的,那就乘势而上吧。当然只是上书,反正太后说了,不打板子更不杀人,免得用自己的名声去成全别人的名声;剩下的,采纳不采纳都没什么要紧,以后能在史书上留一笔就成。
  汪舜华和内阁都忙着看奏疏,她把看上去不错的划了线,吩咐摘抄下来;可惜自己的想法只能在心里勾勒,不能写下来、画下来,更不能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否则,得罪了全世界,她会死的很惨。
  二月初一日,第一道特赦的圣旨正式发布,汪舜华特地到奉先殿祭拜了祖宗——主要是太祖和太宗,这两位干的比较多;同时遣官祭祀太庙、长陵、献陵、景陵、怀陵,然后带着皇帝在奉天殿举行了大朝会。圣旨写明,乐户、惰民、丐户、疍户等特殊工种,除去贱籍,开豁为民,编入正户。
  与此同时,原先负责庆典及迎接贵宾演奏乐曲事务、同时作为官方妓院的教坊司被撤销,另设乐府,依旧隶属礼部,其实也就是换了个名目。
  当然职能还是增加了。乐府除了负责宫廷中和韶乐事务,还要采集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与此同时,戏曲的演出管理也归这个部门。
  文武大臣三呼万岁,其实风声从去年底传出来,已经透露了很久,自然当天就收到了不少贺表;宫外更是热闹,无数百姓跑到长安门外伏地拜谢——主要是汪太后在民间的风评确实不错,何况这也确实是大好事,尤其乐户真情实感,演技又好,他们哭的昏天黑地,带动周围知情的不知情的一起哭。
  汪舜华登上五凤楼向大家挥手,派太监传谕说:“朝廷将加紧研究,争取早日完成取消贱籍工作,让大家有出路、有着落。”
  这回大家是真的被感动了,叩谢不止、哭声震天,鞭炮声、锣鼓声响彻云霄,如果不是宵禁,肯定会闹一晚上。
  光有希望是不行的,否则希望多了就成了失望,进而累积成怨恨。
  必须要让人树立对朝廷、尤其是对她的信任。
  立木为信。只有朝廷有了威信,各项改革才有了强有力的推动;否则政令不通,她也不过孤家寡人。
  信任,是比黄金都珍贵的东西。
  接下来一件事就很挠头了:干部年轻化的问题。
  现在官员确切的说中央官员老龄化是个相当严重的问题。汪舜华对自己工作狂的属性有相当明确的认知,也知道未来官员们将要承受这样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因此,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不用她提,胡濙等已经三番四次上书,要求退休,颐养天年。其中有真有假,有虚有实,但只要是他自己提的,汪舜华批准了,那谁也说不了什么。
  但汪舜华想的不只是如此,还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一是其他官员的想法,她刚临朝,就调整了一大批官员,人家会怎么想?毕竟三年不改其政的规矩摆在那里;其次人才培养的问题。后代有党校、干部行政学院,现在只有翰林院,只负责编修国史和给皇帝上课,而不给普通管员上课;同时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交流的力度不够,尤其是翰林院等部门的官员,一辈子都在北京供职,不了解民间疾苦,偏偏他们是阁臣的预备役。这些老臣,历事几朝,经验丰富,如果让他们来给年轻官员上课,绝对是互利共赢;如果以后优秀的地方官员入京,能够来给这些衙门里的官员上课,相信他们也别有感触,地方官责任感和荣誉感也会提升很多,干事创业也就更有激情了;当然,翰林等部门的官员理论功底深厚,文字功夫扎实,也可以让他们去上课,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嘛;督察院也可以去进行廉政教育;同时,也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余热,备天子顾问。
  汪舜华把这个意思和内阁、六部和督察院商量,大家都觉得有点意外,而且觉得似乎没有必要,但是汪舜华坚持:这个时代,最宝贵的就是人才,朝廷要聚天下英才而育之、而用之,但是人才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我们现在就是要尽可能的缩短他们成长成才的周期,帮助他们少走弯路、不走错路。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