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雁于飞87
- 入库:04.10
当然,她也不想感叹不容易。这世道,谁又容易了?锦衣玉食、华堂大厦、侍者如云都不容易,那整日为三餐辛苦操持还要应付公婆妯娌的民间妇女只有集体上吊了;更何况,能这样获得最高权力,能这样获得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机会,简直是上天恩赐。多少精英,穷其一生都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
所以,她应该庆幸,遇到的是景帝,因为内忧外患,所以能够包容她的各种毛病,容她一展所长;否则,她早就不知道在哪个角落里自生自灭。
风云际会。
然而,以后她就只有独自面对风雨了。
明天,就是建极纪年的第一天了。
她以往所了解到的关于明朝、关于正统、景泰的那些可怜的知识,就一点都排不上用场,她必须自己走出一条路。
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第108章 谈心谈话(上)(建极元年,1458年)
建极元年的第一天,太皇太后和汪太后携皇帝到奉先殿行礼毕,到奉天殿接受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行庆贺礼。
同一天,《光明时报》和《光明时评》同时发刊,都是竹纸制作。当然,与其说是报纸,不如说是杂志,因为和后代散页印刷、不设封面不同,两者在外观上其实和普通的书籍没有太大的差别,都是线装,普通印刷书籍大小,封皮大字写明报名刊名,小字标明发行期数、时间;翻过来是目录,然后是正文。
外观上唯一的不同,估计就是厚度:报纸20页,约2000字,双面印刷,单页10行,每行最多28字,刊载了20条消息,多是上谕、朝廷重大事务安排。今天最重要的消息,就是朝廷将整肃吏治,诏令宗室勋贵、文武官员、全体将士强化作风建设;此外就是太后下旨,裁撤部分皇店,诏令各地选送识字妇女入宫遴选女官。
时评厚度明显厚了一倍,选了8篇群臣奏议。
报名刊名是从世宗的字里集的,发刊辞由商辂捉刀,介绍了办报的宗旨,声明要为百姓办、给百姓看——这是《时报》的宗旨,高度服务决策、深度参与生活——这是《时评》的使命,要架设官民互动互信的连心桥,办出让朝廷满意、让百姓喜欢的报纸。
——可以想见,其中有不少是汪舜华据理力争的产物。因为和以前的邸报很有区别,因此当天赚足了眼球。
报刊由通政司负责发行,但还设了总监一名,由司礼监太监王勤担任,他跟随世宗皇帝多年,极得世宗夫妻信任,汪舜华把他派来,显然对此事高度重视。
如今翻着这两样东西,汪舜华很是欣慰:整整两年的时间,决不能浪费,她要做的,就是集权。除了最重要的军权,还有人事权、财政权和话语权。
有披红权在手,前几样都能做到令行禁止;最难的反而是最后一项。
而今,总算能在文人独占的舆论中撕开一条口子,虽然远远不够。
按规定,次日,文武群臣应当到奉天门东廊朝贺亲王,但现在情形微妙,谁都不敢多嘴。
胡濙提了一句。
汪舜华自然也很不想隐帝的儿子和群臣有太多的接触,于是说:“隐帝和世宗丧未满三年,皇子们都还在守丧,这些礼,姑且免了。”
朝鲜国王李瑈遣使来贡,汪舜华对三姓家奴是没有什么好感的,但面子上的工作还要做,吩咐赏赐,只是礼物就不如往常了。
春节期间,左右没事,我就给你们找点事,省得你们整天找话说,权当热身。
于是汪舜华就从内阁开始,逐个召见各衙门的官员,进行全覆盖谈心谈话。
上辈子的机关工作经历终于派上了用场,尽管那时候还轮不到她去找别人谈话,反而经常是别人找她谈话,好歹见过了肥猪跑,而且上了那么多年党课,说起话来相当顺溜。
首先是内阁。群臣进来拜见,行完礼,吩咐赐坐;然后汪舜华拿着陈循等递上来的奏疏,和群臣详细探讨了目前国家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打算。
她心里清楚,这只是彰显一种态度,而不是真的马上就要怎样,否则,就是她被怎么样了。
分析完国家局势,她对内阁过去几年的工作表示了肯定。
应该说,景帝的内阁是比较稳定的。自正统十四年登基,陈循、高谷、商辂入阁;景泰二年九月,于谦入阁为首辅,当年底,萧镃入阁;景泰三年十月,王文入阁。期间,只是彭时进出,王一宁入阁不久病故、江渊在几个部门调来调去,都无伤大雅。当然,这可能和景帝看重于谦,忽略内阁有关系。
无论怎样,这个班子在正统末年匆忙组建,协助世宗和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又协助世宗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朝廷安然度过危机,渐开中兴之治,并在景泰八年的剧变中经受住了考验。
汪舜华语气平稳:“在座的都是国家有功之臣;但是,就如你们说的,现在国家还面临很多问题,存在很多挑战,需要大家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她扫了一眼群臣:“现在国家多事,内阁要真正发挥天子参谋的作用,抓住国家存在的关键问题,以此为突破口,协助确定治国理政的方向。”
举旗定向,谋篇布局。
阁臣相互看了一眼,觉得汪太后绝不是个安分的主。
汪舜华提了四点要求:一要加强班子团结,不能因为私人恩怨影响朝廷大事;二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这封奏疏写的很好,但是还要继续深入挖掘;三要加大建言献策的力度;四要加强作风建设。
都是老生常谈的话,汪舜华说的很顺溜,简直停不下来,以前怎么没有发现自己居然有这种口才。
看来人的潜能都是逼出来的。
但是包括于谦在内,其实都有点不适应:这些话,应该是大臣向皇帝建议的,怎么全从太后嘴里出来?
一样不适应的还有其他各衙门,以往皇帝不是没有下过诏书提着提那的要求,但是这样当面长篇大论,从工作和生活作风等各方面提要求,还是第一次。
尤其刚接到要清理冗官任务的王直,想到汪太后提出要鲜明用人导向,以干成之事评价干事之人,把那些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官员选出来,用起来,觉得有点胃疼。
清理冗官还只是第一步,汪舜华提出要建立官员个人档案。从官员入仕起,填写履历表,写明自己的基本情况;以后每年填写年度考核表,外加任免、奖惩等文件,以及其本人重要奏疏之类的东西,按照类别装入档案,存放吏部,作为进退留转的重要依据;待其去世后,将有关恤典的资料装入,盖棺论定,移交翰林院,以备史官参阅。
——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天字号工程,好在太后说了,已经任职的官员,填写履历表就行,但是从今年起,相关的材料就要放进去。
——那么问题来了,档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怎么分类;然后履历表怎么印制、每年的考核表又该怎么填写,都是个大问题!
——还有,以后不管什么文字材料都要一式两份了,一份装个人档案,一份放有关部门,是不是做重复做工?
——但你还不能说太后做得不对!
胡濙的脸色也好不到哪儿去。他做了三十二年的礼部尚书,今天被抓过去要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因为礼部主管教育,要加大投入,严格学生的准入,严禁援例入监、纳粮入监;加强社会风气建设——加大对卖淫通奸和女子缠足的打击力度,支持寡妇改嫁。
汪太后说的语重心长:“现在国家需要休养生息,要避免滋生怨女旷夫,要关后门,开前门。”
当然,这么多衙门,汪太后不可能一个一个的问话,没那么多时间,也没那么多精力,因此,都是几个相关部门一起谈的。
礼部这条线包括宗人府、詹事府、翰林院、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
宗人府那边主要是理清传承,建好台账,修好玉蝶。
詹事府的官还没怎么配,翰林院今天是都到齐了,国子监只来了几位领导。都是天下士人的精英,未来的肱骨栋梁,也就是汪舜华谈话的重点。
她说的语重心长:“不要跟我说,你们平生之志,是在山林泉石之间,而功名利禄如粪土,那是屁话;自来学优登仕,十年寒窗,一朝能越龙门,都希望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修齐治平、致君尧舜,同时荣妻荫子、光宗耀祖。这是人之常情,并不是什么羞于启齿的。如果每天清静无为,实则浑浑噩噩,才真是愧对了一身的才学。”
“你们都是天下文人的精英,但我不希望你们把文人的习气带进来。那些花前月下的浅斟低唱,看似花团锦簇,字字珠玑,其实一言以蔽之,给我金钱、地位和女人。没了。”
下面哗然,大家的脸色都很好看。
“这样的风流才子,这样的锦绣文章,即便日赋千言万言,也不过是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于当下、于国于民并没有半点用处。所以,你们如果想做官,想做入阁辅政、兼济天下的好官,就没必要在这些事情上面花功夫下力气,而是应该切切实实的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认真真的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