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正在心里吐槽,然后杀气腾腾离开。
那些人对朱元璋凉薄的时候,对他母子二人更加凉薄。甚至他的母亲回乡后很快病逝,未必没有这些所谓乡邻乡亲闲言碎语的“功劳”。
朱文正的娘王氏因为带着朱文正寻亲路上一些事,死后没有主动葬入祖坟。
但朱元璋现在让陈标带走的灵柩中却有王氏的骨灰。
朱元璋已经想通了,谁也没资格用这件事侮辱嫂子,他做决定,以后嫂子还是要进祖坟。
进他朱元璋的帝陵。
朱文正倒是无所谓。他对亲爹没什么印象,不如让亲娘和自己进一个墓。
之后王氏进哪个墓,朱文正和朱元璋自己商量。现在先带走骨灰再说。
这些陈标都不知道。
来到濠州后,朱文正说为了效率,分头行动。陈标只去取了朱元璋父母,也就是陈标并不知道的亲祖父祖母的骨灰,朱元璋兄姐的骨灰都是朱文正去找的。
陈标等了朱文正三日,听说朱文正虽没有人杀人,但打断了不少人的腿,抄了不少人的家。
陈标嘴角微抽。
他想,海外逃命的事还是得准备起来。就算他用不上,正哥一定用得上。
就正哥这个臭脾气,主公就算忍得了,未来太子不一定忍得了。
而且正哥对主公都那副模样,对未来的小太子怕不是鼻孔能翘到天上,就等着小太子一朝登基,拿他杀鸡儆猴。
一朝天子一朝臣,然而正哥或许永远也不懂何谓低调苟命,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陈标小声对燕乾抱怨。
燕乾既然已经认他当老师,就是铁铁的自己人,这种涉及主公和世子的事,他就能和燕乾抱怨。
燕乾听到陈标信誓旦旦,太子登基必取朱文正项上狗头,自己要为朱文正找退路,眼角跳了跳,不知道说什么好。
他想,朱文正以后会更嚣张了。
这真的是有恃无恐啊。
朱文正回来,听到陈标抱怨他,果然哈哈大笑,不顾陈标的愤怒,表示自己会再接再厉,被陈标一顿不痛不痒地揍。
两兄弟闹完这一场,终于可以屁股拍拍回应天。
正好,陈樉和陈棡也已经蔫哒哒,再不回应天,恐怕就要撑不住了。
两兄弟毕竟娇生惯养,坐船的时候还算活泼,这几日的马车颠簸,真是差点要了两人的小命,让两人知道,自家大哥在外奔波,真不是什么享福的事。
更别说他们看到这一路远离应天的贫苦百姓的惊吓。
濠州虽是朱元璋的起兵地,但早早就丢了,然后几经好几个势力来回拉扯争夺。陈标所说的“尸横遍野”,陈樉和陈棡终于见识到了。
兄弟俩做了几宿噩梦,之后,不抱着陈标,和陈标挤在一个被窝就不肯睡。
幸亏天气渐凉,否则陈标估计会被这两个小火炉贴身热中暑。
看着两个不再咋咋呼呼,好像有了许多心事的弟弟,陈标又心疼又感慨。
不知道这一路的见识,弟弟们会不会快些长大。
真是舍不得啊。
第135章 去北平开辟新分校
回来的时候带着灵柩,路途需更小心。陈标回到应天时已经九月底。再过三个月,朱元璋就要登基了。
陈标满怀希望,等着观看朱元璋的登基典礼,却被他敬爱的主公催着去北平当知府。
陈标的小脸立刻就垮了。
这可是洪武皇帝的登基典礼!会写进课本里的东西!我怎么能不在场!
我陈标为主公出了这么多力,开国典礼上怎么能没有我一席之地!
我不服,我不满,我要装病!
陈标骂骂咧咧,朱元璋苦笑着安慰自家儿子。
老实说,如果他不是朱元璋而是陈国瑞,也认为主公颇不厚道。
就算需要标儿去北平坐镇,也可以让标儿临时回来围观临时典礼啊。这是多大的荣耀,标儿难道不配吗?
配,配极了。陈标不仅配站在大臣里当吉祥物,还配和朱元璋一起祭天呢。
朱元璋心虚极了,给陈标放了一月的假,让陈标十月底再出发去北平。
陈标便丢掉所有工作,除了给将领们扫盲,连小学里的教学工作懒得过问,全交给了“太子伴读”。
反正他离开应天的时候,教学工作都交给了“太子伴读”。
朱同、刘琏、宋璲三人跟随陈标,本来是听从陈标教导,成为陈标左右手,居然被陈标丢去管应天小学和将领扫盲班。
三人叫苦不迭,但连教学工作都做得磕磕绊绊,不敢要求陈标给他们安排更多的事。
在得知陈标是北伐第一功臣,还骂死了陈祖仁之后,他们就更不敢质疑陈标的安排。
待明王登基后,应天小学将升格为国子监,但并非以往朝代的国子监,而是分成小学、中学、大学。
小学为勋贵官宦子弟启蒙,中学可以推荐优秀的举人入学,大学就是官员再培训的地方。
明王成为大明皇帝之后也会开科举。进士以往会进入翰林院进行再教育,优秀者会授官。
现在翰林们也要进入大学再教育,大学分走了部分翰林院原本的功能。
之所以说“原本”,是因为翰林院后来几乎失去了“再教育”的功能,成了许多翰林混日子熬资历的地方。
朱元璋原本不喜欢科举。他认为学四书五经,学成之后也不通俗务,不一定有用。
何况他一直不被程朱理学门人喜欢,科举却要考程朱理学,他不乐意。
朱元璋更想让各地举荐人才,想先把世人交口称赞的人才揽入囊中。
原本历史中,朱元璋最初也不太喜欢科举,试图停了科举让各地举荐。后来,他也是科举和举荐并行。
不过后来,朱元璋发现盛世中举荐的人才和乱世中举荐的人才完全不一样。他在当朱大帅的时候,各地举荐的都是真正有能力的人;现在他当了朱皇帝,各地举荐的都是豪门世家子弟,才华还没看到,给他找事的本事一流,还不如科举选上来的人,才作罢。
后来豪强世族用南北榜案试探朱元璋,又是另一件事,这里暂时不做赘述。
这个时空的朱元璋和陈标商量了之后,知道了科举和举荐各自的好处和弊端,仍旧选择了科举和举荐并重的做法。
只是科举的科目会改一改,科举和举荐后都要进大学学习三年,经过大学结业考试才能授官。
厉害的学生可以申请提前结业;笨拙的学生三年之后延毕三年就退回原籍,取消进士或者举荐之位,重新科举。
李善长找了南北东西分布非常均匀的共一百位文臣,联名写奏折向朱元璋提出科举改革的事,为陈标和陈国瑞背锅。
陈标感动得泪眼汪汪,亲手为李善长做了一个在这个时代制作非常困难的奶油大蛋糕。
李善长看着精美的奶油大蛋糕,差点没舍得吃。
哪知道有一位即将登基的主公从天而降,带着三个老兄弟抢蛋糕。李善长只分得了一小块。
李善长看着从天南海北赶回来参加明王登基的徐达、汤和、周德兴三位明王的狗腿子,真想以一敌四,把包括主公在内的四个人的狗头捶爆。
陈标从李善长口中得知,自家爹带着三个最熟悉的叔叔吃掉了李叔叔的奶油蛋糕之后,忍不住对自家爹说:“爹,你不做人,你是真的狗!”
朱元璋厚颜无耻:“我是狗,你就是狗崽子。骂啊,反正都是骂你自己。”
陈标:“……”
我有一只越来越厚脸皮的狗爹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亲爹又不能扔。
朱元璋的三个发小都回到了应天,陈家又热闹了起来。
朱元璋天天和三个发小吃饭喝酒吹嘘,偶尔把陈标的弟弟们提起来玩,然后长吁短叹标儿为什么长得那么快。
陈标连连翻白眼。
虽然他挺想念徐叔叔、汤叔叔和周叔叔,但见了面就恨不得这三人与老爹一起滚蛋。
谁希望看到自家老爹天天和老兄弟们在家里没事干,就知道喝酒吹牛?
中年油腻老男人的特点,他们四人占全了。
因为这四个人天天在陈家吹牛,导致陈标离开陈家前往北平的时候非常积极,一点都没有迟疑,连主公的登基仪式都不想去了。
陈标离开的时候,朱元璋让陈标把四个弟弟都带走。
朱元璋胡扯道:“陈家在战时掌控着主公的钱袋子,待主公称帝,陈家的事要转移到户部身上,陈家该功成身退,以免被猜忌。所以陈家以后的中心转移到北平,为主公开拓边疆。我们一家人都搬去北平。”
陈标并无意外:“也对。反正我是陈家家主,我都镇守北平了,陈家也确实该搬到北平去。”
徐达:“对对对。”
汤和:“是是是。”
周德兴:“咔嚓咔嚓咔嚓。”他在嗑瓜子。
这三人回到应天后,就完全从元帅将军退化成“陈国瑞老大”的狗腿子,每日负责在朱元璋和陈标进行正常谈话的时候捧哏,仿佛没有自己的事做似的。
陈标和徐达短暂共事过一段时间。
看看现在这个徐叔叔,想想战场上的徐元帅,陈标怀疑徐达人格分裂。
相似小说推荐
-
[穿越]森林生活 (溶雪) 2018-05-08完结600 2050 一对情侣意外的穿越到了一个奇幻大陆在异世森林里努力生活下去的故事在这里南瓜是...
-
[穿书]徒谋不轨 (秦灵书) 2019-05-16完结356 3010文意外得到“主角光环”的终极炮灰,跳进一本师徒文的坑里填坑。在读者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