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能够发挥的余地就小了很多。
其实这个时候,应该对外吸收更多的人才,不断完善科学体系,培养更多的继承人,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保证这项学科能够欣欣向荣地发展下去。那么就算她不引导,它也会朝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但是别说她现在不方便透露自己的身份,就算可以,一个出家的公主也绝不能吸引到什么人才。
而在这个注重实用,注重“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时代,没有官方的推动,想要达到她所想的那种程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才得不到匹配的待遇和足够的利益,自然无法吸引更多人投入其中。
就是现在投入到这项事业中的人,大部分也都是只是当成额一种业余的兴趣爱好,用来打发时间,只有少数有钱有闲的人,才会深入钻研。
最开始时贺卿曾寄希望于顾铮,如果他能够在掌权之后推动科学的发展,效果无疑会好很多。但是这两年的事情充分证明了,事情并没有她想的那么简单。
朝廷是个庞大的机构,它有着自己运转的规律,而且内部存在着很多声音,想要一言堂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不管做什么事,都总会受到掣肘,退让和妥协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即使是顾铮也不例外。
何况以目前这种程度的科学技术,能够带来的变化实在有限,顾铮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也绝不会贸然推动。
最多是像现在一样关注和了解,时不时发表一篇文章于其他人交流,即便如此,对这门新兴的学科而言,也已经是非常重要的帮助,否则估计现状只会更加惨淡。
“真师!”从门外匆匆走进来的谢池春高声叫着,打乱了贺卿的思绪。
她抬头看去,见谢池春满脸喜色,便问,“可是有了好消息?”
上一回救下贺成君,倒是也给她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别的人家或许难找到有钱有闲的人,宗室里却不会缺少。而且他们既要脸面又要排场,生活中的吃穿用度无一不精,正用得上建立在科学之上制作出来的各种精巧之物。
就因为要维持这样的生活,大部分宗室手头其实并不宽裕,要不然也不会把自家女儿嫁到商户去。虽说是京城的新风尚,但说到底他们贵为皇族,低门嫁女求财还是叫人不齿。
因而贺卿突发奇想,若是能够将这些人组织起来,却也是一股不小的势力。叫他们自己去钻研,多多的研发出好用的东西来,投入市场,便也能够赚一笔进项。
自然,朝廷禁止宗室经商,但如果只是做发明,然后将生产和销售权卖给那些商人去运作,也可以得到收益,而且只要摆出商人们上门求购的姿态,自然便不离风雅,不会叫人瞧不起。
就是太皇太后那里,既然已经知道了宗室们的日子不好过,国库补贴补上,叫他们自己找个路子,也没有不允的道理。
而且别人可能不买她这个慧如真师的面子,宗室却不会。
毕竟,在宫里,她比他们更说得上话。
有了这个打算之后,这段时间,她便叫贺成君帮忙穿针引线,去见了那些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宗室。可惜的是,其中大部分不过是爱个新奇和有趣,根本没有自己动手研发的想法,所以一直没什么进展。
如今负责此事的谢池春满面春风,贺卿自然就往这上面去猜了。
谢池春含笑点头,大步走到她面前,双手撑在桌面上,脸上因为兴奋而腾起两抹淡淡烟霞,更显得其人如玉,容色出众,“正是如此!我们访得有一位青城王对各种精巧技艺十分感兴趣,常年居住在城郊的庄子里,埋头钻研此道。今日我与成君登门拜访,他是我们报纸的忠实读者,报上提到的许多东西都亲自动手实践过,颇有成果。我与成君已经说动了他,答应来见真师一面。”
“青城王?”贺卿愣了一下,“宗室里有这个封号?这样一个人物,她竟从来没有听说过。”
谢池春闻言,面上的笑意淡了些,低声道,“是天章太子的后人。”
贺卿“啊”了一声,不由抬手拍了额头一下,“我想起来了。”
天章太子是太宗皇帝嫡长子,后来因为谋逆伏诛,只留下了一个庶子,后来被封了青城郡王。因为这件事在皇室算是丑闻,因此他们这一支很少有人提起,自身也表现得相当低调。
大部分宗室的日子都不好过,相较而言,青城王一系会更艰难,因为不受历任帝王待见,也不敢去刷存在感,所以始终得不到任何优待,境遇可想而知。
根据谢池春的说法,如今坊间流行的好几样精巧玩意儿,其实都是出自青城郡王之手,只不过寻常人不得而知罢了。
在贺卿提出这个想法之前,对方就已经在这么做了。或许是迫于生计,但对贺卿而言,能够找到这么一个“开明”而且不将身份看得比什么都重的合作者,也算是幸事。
因此她十分干脆道,“那就尽快请青城王入城来见一面吧。我不方便出城,否则应该亲自去请。”
“我这就去安排。”谢池春立刻应下。
这件事让贺卿本来低落的心情变得好了许多,她振奋起来,处理一些杂事,然后才回了宫。在路上,她想起很久没有去看过张太后和小皇帝,便拐了个弯,往坤华宫去了。
然而到了这里,却发现整座宫殿的气氛都与平日不同,显得庄重肃穆,仿佛被一种压抑的气氛笼罩着。而往里走的路上,碰到的宫娥内侍都低垂着头,不言不语,面上也没有任何表情。
等宫娥进去通禀,又打起帘子请她入内,贺卿一步跨入,便见屋里也是静悄悄的,没有留人伺候,张太后独自坐在东边的软榻上,背对着贺卿看向窗外,整个人都透着几分凄惶孤寂。
她皱了皱眉,快步走到张太后跟前问道,“这是怎么了?”
张太后转过头来看着她,整个人看着憔悴极了,而且眼泪也止不住扑簌簌地往下掉。
“到底是怎么回事?”贺卿吓了一跳,又追问了一遍。
张太后还是没有开口,跟着她进来的宫娥却是忍不住了,上前一步低声道,“回真师的话,太皇太后派人把陛下带走了,说是……说是陛下天子之尊,须得住在乾光宫中,不可……”
“不可什么?”
“不可长于妇人之手,耽溺逸乐,否则如何能担得起这天下?”
第49章 一举多得
后面这句话,有妄议天子之嫌,宫娥自然不敢随意复述,是张太后补完的。
宫娥知机退了出去,屋内就只剩下了贺卿和张太后。张太后这才抹了抹眼泪,低头道,“让真师看笑话了。其实太皇太后这么做也是为了陛下,我这个做母亲的,应该高兴才是。”
话是这么说,但她的语气却半点高兴的意味都没有。
很显然,这种话只能作为没有办法之下的自我安慰罢了。一个一岁多的小孩子,才刚刚学会走路说话,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懂,就算是皇帝,也不会有任何特别之处。被迫跟母亲分开,会是什么样的处境?
虽然坤华宫和乾光宫距离并不远,按理说她身为母亲,随时都可以去探望小皇帝,但是张太后对此却不敢抱太大的希望。
被从母亲身边带走,小皇帝自然也是不愿意的,当时就大哭大叫,嗓子都几乎哭哑了,但最后什么都没有改变。太皇太后派来的人从头到尾板着脸,硬生生将她的儿子带走,显然也并没有多少对一国之君的敬畏尊重。
这种情况下,她想探望孩子,绝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
张太后一颗爱子之心简直像是被人按在尘埃里踩踏□□,不知费了多大的功夫才控制住自己,没有表露出对太皇太后的仇恨来。
她不能给孩子带来任何帮助,也就只能努力不去拖他的后腿了。
这其中千回百转的心情,贺卿纵然不能明白八分,也能猜到五分。她按着张太后的肩膀,轻轻拍了拍,安慰道,“往好的方向想,陛下跟在太皇太后身边长大,对他来说或许更好。”
毕竟是亲孙子,又是最大的希望,太皇太后若是亲自将这孩子养大,感情自然更深,也会努力将他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君王,等他年纪大了,还政也会更顺利。否则,将来小皇帝亲政了,也不过是个傀儡。
张太后跟着点头,“真师所言有理。”
“陛下毕竟是九五之尊,下头的人绝不敢怠慢,这些事倒可以不必担心,等过段日子情况稳定了,求一求太皇太后,允许你定时去乾光宫探视,也就是了。”贺卿又道。
张太后抬起头来看着她,面上的表情复杂莫名,有一瞬间,贺卿觉得她应该会开口求自己什么,但最终还是没有。
又陪着张太后说了一会儿话,确定她的情绪已经稳定下来,贺卿才起身告辞。离开坤华宫,她又绕了一段路,从远处眺望了一会儿咨平殿所在,猜测着太皇太后为何会突然做出这个决定。
也许,是近来发生的事都让她没有安全感,所以越发想要抓紧唯一的依靠?
贺卿皱着眉,脸上的表情有些凝重。虽然这也可以勉强解释得通,但她却还是从这件事情里,隐约看出了一些不好的征兆:太皇太后也许是真的被吓到,行事已经快要失去分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