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将领命!”张援立刻大声应道。
这过家家一样的对话,让元清有些不安,“殿下……”
“无妨。”贺卿摆摆手,“不是什么大事,就这样吧。你看着些,别叫她太胡来。”
文官这边已经撬动了一个角,武将这边,自然也可以考虑起来。不过这会更难。因为当兵的更看重身体素质,也就更是藐视女性,许多军营甚至不许女性进入。要他们承认这支女子亲卫队的存在,难度很大。
所以张援也是个机会。她出身将门,天然就与那些武将站在一边,即使是个姑娘,但大楚的武将们,不是与张家是世交,就是受过张家的恩惠,总不好直白地敌视她。而张家也会替她排除面前的阻碍。
说不好,这件事还真能叫她做成了。
移风易俗,本来就是从这些细节处开始。等过些年,百姓们习惯了女官与女兵的存在,民间自然会有人效仿,众人也不会以为是咄咄怪事。
贺卿一个人是特例,但如果有更多的例子和榜样呢?
在当下,这只是一步闲棋,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贺卿自己也难以预料,但总归是一枚种子种下去,可以期待它发芽生长的那一日。
……
有些种子才播撒下去,能不能长出来还有待未来验证,但有些早前播下去的种子,却早已破土发芽,茁壮生长,如今已到了开花结果,享受收成的时刻。
这个春天实在有太多的好消息。
首先是皇家科学院成功烧制了玻璃,并且将它的工艺标准降低到民间可以随意生产的程度。于是玻璃制品,以及建立在这项工艺之上的种种产品,便陆续被研制出来了。
玻璃镜子开始走进千家万户,让平民出生的女孩也能拥有一块,在镜中照出最清晰的自己,而不需要去看水面的倒影。
温度计被运用于各种实验研究之中,极大地稳定了实验环境,使得许多步骤拥有了标准化的可能。
金銮殿换上了玻璃大窗户,采光良好,窗明几净,在日光下熠熠生辉,反射着光芒,令人不敢直视。就连早朝的仪式,似乎都因此而变得更加庄严神圣了。
玻璃制成的茶盏碗筷,更是为国库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国内流行起这些东西之后,已经有商人慧眼识珠,决定下次海贸将这些货物一并带上,可以预见,这又是一项获利颇丰的生意。
不过,这项产品研制成功并进入市场,最大的意义还在于,皇家科学院终于不再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部门。虽然目前才刚刚起步,但它辉煌灿烂的未来,似乎已经为所有人所预见。
以至于大楚国内,又掀起了一场科学狂潮。在这个过程中,理当有更多适应这个时代的天才应运而生,加入这时代的浪潮之中。
不过,如今这些也只是初见端倪。
第二个好消息是,规模庞大的图书馆已经全部完工。
图书馆外部虽然还是古色古香的屋子,但内部则按照贺卿的要求,装修成现代化图书馆的模样。之后,皇室藏书,以及这几年来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书籍,都会被刊印出来,放入图书馆之中,供人借阅。预计在全部装满之后,藏书可达几百万册之巨,几乎包揽大楚所有书目。
当然,这注定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恐怕要历时数十年才能完成。
好在之前因为准备修书,从全国各地征召了不少大儒和士子,前期他们会帮忙完成仓鼠的校订工作,再交给下面的人刻版印刷。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给这些藏书分门别类,并为将来的修书工作做前期准备,倒也不算是无用功。
在贺卿的计划之中,两三年内将市场上通行较多的书统一校订印刷之后,图书馆就可以对外开放一部分了。
还有一个好消息,则是铅笔的生产工艺越发纯熟,产量也逐渐提升。
随着大量铅笔被投入市场,也被创造性地运用在了许多私塾和书院的教学工作之中。因为这东西便宜,又能在大部分地方留墨,写起字来也快,节省了不少时间。很多原本没有条件学习的孩子,因此得到了宝贵的机会。
就在这个时候,顾铮上了一道奏折,认为圣人教化万民,文字乃是载道之基,既然有了这么好的基础,自然要在底层推行,提高普通百姓的识字率。所以他要求各州县的学宫,组织普通百姓接受端起的培训,目标是每个人都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以及简单的计算,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十分有用的技能。
顾铮抢先一步提出此事,就是为了把骂名揽过去。所以贺卿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在朝堂上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
私底下,两人更是展开了冷战。
第139章 一张花笺
“殿下。”赵瑾瑜将手中装满奏折的剔红木盒轻轻放下,“这是今日的。”
除了紧急大事之外,偌大个大楚自然也有许多日常事务要处理。不过这些事都有现成的条规在,只不过程序上,政事堂那边票拟出决策之后,要送到咨平殿来给贺卿批红,然后才能发还下去执行。
盒子里两摞奏折,一摞是按规矩办事,只需要披红照准即可,另一摞则是要贺卿亲自过目并决策的。后一类基本上没有几本,因为真正紧要的军国重事,也不是贺卿可以一言决之,而是要召集政事堂的宰执们商议,那又是另一套流程了。
贺卿打开盒子,一眼就看到了横放在两摞奏折中间的那一封。
赵瑾瑜顺着她的视线看过去,便低声道,“顾先生来了,正在门外等候,这份奏折也是他呈上来的,说只能呈殿下御览。”
贺卿拿起奏折的手微微一顿,点头道,“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她先将照准的奏折批了,又将另一摞的几份奏折看过,做到心里有数之后,才拿起顾铮的那份奏折。因为是密折,所以外面还套了一个火漆封口的信封,避免外泄。
贺卿直接拆开,将奏折取出。她这个动作小心翼翼,果然,奏折拿出来时,顺便带出了一张彩色的纸笺,还带着一点淡雅的香气,在身前氤氲开,很快就淡去了。
纸笺上是一段小品文,文辞简练,情致动人,将夜深无眠的聊赖抒写得淋漓尽致。
贺卿读完了,对着纸笺出神片刻,才微微一笑,拉开一旁的抽屉,将纸笺放了进去。那里面已经有了薄薄的一摞纸笺,很显然,这并不是顾平章第一次在奏章之中夹带私货了。
以贺卿的身份来说,要跟顾铮冷战,实在是太容易了。
只需在他请求单独奏对的时候拒绝,晚上不出宫去过夜,顾铮甚至找不到跟她说话的机会。毕竟在所有人看来,他们的关系是对立的,他也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表现得太亲密。
所以在第一次尝试单独奏对失败后,顾铮就立刻转变了方法,开始在自己的奏折里夹带东西。
倒也没有为自己解释,而是写下一首诗,一段词,又或者一则小品,多是他日常的一些感悟。这些话,以前顾铮也会跟她说,但都当做是闲谈。如今这般字斟句酌的写下来,竟有了一种说不出的仪式感。
到得现在,贺卿的气已经没有多少了。
其实她气顾铮,也不过是觉得他是抢了她要说的话,该做的事。可顾铮这么做其实是为了贺卿,跟她争着背骂名,贺卿固然生气,但却也不是不感动。
她觉得以自己的身份,即使什么出格的事情都不做,后世留下来的评价估计也是毁誉参半,所以也没有多少抢救的想法,倒不如趁着现在还在位置上,替小皇帝将基础都打好,有什么骂名自己担着便是。
在顾铮这边,也是一样的道理。
他是文人,名声更紧要,所以虽然是“对立”,但贺卿总会有意识地将更有利的一边让给顾铮。
像这回推广基础教育的事,表面上是利国利民,千秋之功,但实际上已经隐隐触动了整个统治阶级,尤其是士族阶层的利益,必然会引来他们的警惕与防备,自然是贺卿来提出更合适,而顾铮作为文官之首,天然就应该站在另一边。
顾铮显然也了解这一点,所以事先甚至没有跟贺卿商量过,直接在朝堂上提了出来,打了贺卿一个措手不及。
贺卿当时几乎有种眼前一黑的感觉,气得神志都没那么清醒了。
但过了一段时间,心平气和了,再来看,就更能够从中看出顾铮的用心。所以贺卿翻了翻手里的奏折,便吩咐道,“请顾先生进来。”
这几天贺卿跟顾铮别苗头,满朝上下都知道,秘书监的人自然也很清楚。大家都知道贺卿的心情不怎么好,所以出来进去,都是小心翼翼的。就说顾铮来了这种事,也只有邱姑姑和赵瑾瑜敢上前禀报。
所以此刻听到她这句吩咐,所有人简直如聆仙乐,脸上都露出放松欢喜的神色来。
“我记得当初要修造铁路,顾先生是反对得罪激烈的。如今主动提起这个计划,莫非冶铁厂的出产已经足够了么?”贺卿让人赐了座,公事公办地讨论起顾铮奏折里的事来。
要说贺卿最佩服他的地方,那就是即使一天上三道折子,每一道都夹带私货,但他每一道奏折,却都必然是言之有物,可以拿出去给所有人看的,绝不给人留下任何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