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官府还有将犯罪之人发配实边的惯例,也是为了增加边境人口。
现在人口南迁已是大势所趋,北边人越来越少,情况自然也不容乐观。因为没有人,意味着土地没有产出,军队既不能从当地获得粮食补给,也不能从当地招募士兵入伍,更不能将百姓聚居的村落作为城池的屏障,所受到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第135章 天赐神兵
但世上的事从来如此,百姓们想过好日子,江南能有更好的发展,他们自然是希望能到那边去。这是朝廷阻拦不住的,就算官府发布法令禁止,他们也能想方设法逃过去,除非能有新的政策,让他们心甘情愿的留在西北发展。
“所以,诸位大人可有良策,能稳定民心,发展西北么?”贺卿问。
朝臣们愁眉不展,很显然,在这件事情上,没人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这也难怪,要是他们有好的办法,大楚早就发展起来了,又何必等到今天。所以现在众人其实是在等待贺卿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拿这个问题反过来问他们。
对此,贺卿也不是一点想法都没有。
既然众人都不说话,她便站起身道,“对西北之事,我这里倒是有个不成熟的想法,权且拿出来与诸卿讨论一下,集思广益,看看是否能用。”
她说着,铺开白纸,提笔写了一个字,然后让秘书官传给其他人看。
众人看到这个字,都不由有些惊疑,低声议论起来。
而后刘牧川起身问,“殿下,这可行吗?我朝从来都是在江南种植棉花,这西北与江南情况迥异,棉花是否能在当地存活,也很难说。”
却原来贺卿在纸上写的是一个“棉”字。
江南丝绸业兴盛发展,已经卖到了海外,或许很快就会成为大楚重要的经济支柱。在这种情况下,江南棉布的生产已经被丝绸挤压的几乎没有的地步,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外寻求发展也是很正常的。
如果贺卿的提议能够成功,不但能为大楚打造另一项支柱产业,而且也确实能够解决北方人口外流的问题。
棉布发展到如今,在国内市场上已经与丝绸分庭抗礼,占据半壁江山。出口的生意目前还看不出端倪,但想来也不会太差。或者就算那些外国人不喜欢,国内的市场也完全可以消耗掉那么多布匹,并不愁没有买家。
所以众人唯一忧虑的是,此事是否当真能行?毕竟在此之前,从没有人打算在北方种植棉花。
不过这一回,贺卿还没有说话,就有另一人站起身道,“传闻这棉花就是从西域传来,后来才在中土种植。想来应该能够在北方存活,只不过传入中土之后江南一代种植更广罢了。”
一句话说得众人都不由点头,如果有本可依,贺卿的提议就不是无的放矢,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提升了。即使中间要花费一些功夫,也是值得的。
贺卿点头道,“棉花喜日照,西北地势高,夏日虽短,日照却足,想来应该可以成活,若是不断加以改进,或许将来西北的棉花会比江南出产的更好。诸公若是担忧,可以先小范围内试种一下,等成功了再行推广便是。”
后世“新疆棉花”远近闻名,想来到了这里,不至于种不活。
“而且,如果能把西北打造成棉花基地,不但出产颇丰,可以让西北的百姓留在当地,还另有一桩妙用。”贺卿道。
兵部尚书黄鹏正闻言,忽然接话,“殿下说的可是草原人?”
贺卿点头,“草原部族年年南下打草谷,不过是想抢些粮食过冬罢了。若是北方到处都种上棉花,没有粮食,他们就算南下,也抢不到能果腹的食物。棉花虽然能够御寒,可在吃不饱的情况下,对他们而言就没有太大的用处了。”
一旦不能用打草谷这样的方式补充食物,想来草原人也不会愿意在这上面做无谓的消耗。西北有互市,他们可以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大楚交换粮食,也不会被逼到极处。如此一来,北边或许能稍微安靖一些。
这倒是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提议。
朝臣们有的皱眉,不觉得这种方法真的能遏制住草原人的铁蹄。但也有人点头,觉得这提议不错。
草原人当然可以继续南下,深入大楚其他地方劫掠粮食,但这样一来,战线拉得太长,危险就几倍增加,何况还有路途的消耗,成本太高,一旦战争不能带来高收益,想来他们也会有所取舍。
战争本来就是统治者的博弈。这世上,只要日子过得下去,绝大多数普通百姓都不会喜欢战争,而更青睐安静的生活,这一点不分大楚和草原。大楚既然开放了贸易,愿意卖给他们粮食和盐这类日用必备品,又为什么还要用战争这种代价高昂的方式去获取呢?一旦他们习惯了贸易,不愿意轻易开启战端,那么和平就有了延续的可能。
“臣以为,此事应当慎重。”就在此事,顾铮开口道,“殿下的考虑固然很有道理,可西北若是改种棉花,粮食收入便大幅减少,只能从别处转运。”
江南现在到处都是桑田,粮田已经很少了。另外,南方大多数能够种植茶树的地方,如今也在推广茶叶种植,毕竟海贸之中,这也是非常受青睐的商品。如此一来,肯定会进一步挤占粮田。
在这种情况下,粮食出产必然会减少。
事实上,今年江南大部分粮食都是依靠外调,往后情况只会更严重。再加上一个西北,压力更大。失去江南这个粮仓,荆湖一带的土地又没有完全开垦成熟地,想要产出供给全国的粮食,几乎不可能。
何况从南方往北方运粮,路途遥远,中间的消耗也是巨大的,不能不考虑。
虽然现在的北方也同样需要从其他地方调粮,但有本地的粮食补充,数量毕竟不多。
“殿下的步子迈得太大,若是首尾不能兼顾,大楚的经济便会全面崩盘,届时国家危矣!”顾铮站起身,看着贺卿道,“此事虽然是良策,但三五年内,只怕难以执行,还请殿下三思。”
顾铮会站出来反对,并不令人意外,毕竟他跟贺卿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不过,众人也不得不承认,他的顾虑很有道理。
所以在他开口之后,陆续又有几人站出来,表示反对。
之前贺卿的步子迈得也不小,同样是走险棋,但当时是为了将大楚盘活,不得已而为之。再说,那时他跟贺卿的关系还算融洽,彼此同心协力,动用整个朝廷的力量,也不用担心会有人拖后腿。如今的情形又不同了。
贺卿点头道,“顾先生言之有理,我并没有打算将整个北方都种上棉花,只是西北一地。西北的土地种植粮食收成本来就不多,往往还要担忧被草原人劫掠而去,倒不如改种其他。”
“至于其他地方,北方是小麦产区,自然不能荒废,另外红薯不挑地方,也能在北方推广种植。此外,北边靠近草原,也可以发展畜牧业,养殖猪牛羊等牲畜。如此一来,可以形成新的产业,也能够解决大部分人的生计,使他们不至远离故土。再从其他地方转运一部分,便可敷用。”
她说到这里,诚恳地看向顾铮,“何况棉花种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预备在三年之内完成此事,也可以稍作缓冲,顾先生以为如何?”
顾铮沉默片刻,才道,“可以一试。”
贺卿笑了起来,“具体要怎么做,又如何分阶段推广,户部拿个章程出来吧。”
他们在这里提到草原部族,而在草原上,也有人正惦记着中原。
中原腹地还在秋天,但草原上却已经有了入冬的迹象,百草枯折、寒风凛冽,牧民们已经换上了厚厚的皮袄,准备迁移到冬季牧场去。他们在下雪之前安顿下来,牛羊才不会被冻死,才能保证一家人来年的生计。
这两年风调雨顺,但草原上的日子却并不算好,因为布日古德要对外扩张,通过战争重新确立自己在草原内部的绝对领导权。而要打仗,就要从牧民之中抽调士兵,又要征收更多的牛羊作为军饷。
与中原朝廷作战的时候,草原人往往是选择以战养战的打法,带上几天的口粮,之后走到哪里就抢到哪里。抢来的粮食不但能够供给战时的需要,还能留下一大部分带回草原,再加上金银布帛等物,劫掠的牛羊子女,收获十分丰厚。
但是现在,他们跟西域诸多小国交战,这边的物产完全无法跟中原相比,能够缴获的战利品自然少了很多,不是从前那样打个仗可以赚的盆满钵满。有时候战争收入甚至不够补贴消耗,必须要从草原运来粮食。
所以渐渐的,士兵们的热情都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虽然在经过数次战争之后布日古德这个草原王的威信已经大大增加,让草原各部落都十分服膺,不敢有所抵抗。但事实上,下面的反战情绪已经非常高涨了,人人都希望能够停下来休息一下。
布日古德显然也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这会儿正在召集谋臣商议接下来的发展。
西域还是要打的,不单是因为开拓了丝绸之路之后得到的好处,也是因为这是他跟顾铮的约定。只有他这里不断出战,才能不断从中原获得更多的武器和装备。但是士兵们的情绪也不能不顾虑,毕竟这才是他掌控草原真正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