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们捡的鸟蛋蛋壳比较薄,她想虽然只过了半个月,现在也能吃上咸蛋的滋味了吧。
她拿了几颗出来,洗干净外面的泥浆,敲开壳,蛋白微青,蛋黄变成细腻的沙状,还没有流油。尝起来已有咸蛋风味,但缺少点流油流沙的香糯口感。
看来,若想吃到美食,就不能太着急呀。
程年背着新鲜的艾草和菖蒲回来了,怀里还抱了一大把新鲜芦苇,连泥带土的全部拔出来了。
他把东西放到灶台旁边,接着用麻绳绑艾草和菖蒲,在每个屋子门口都挂上两把。
还把之前烘干的艾草研碎,与草木灰混在一起,洒到红尾棚屋里,角角落落都洒上,预防夏天生虫。
原初贝这边把芦苇分成几部分,芦苇芽和芦苇根分别摘下来洗净,选取宽一些的芦苇叶,剩余部分丢到红尾棚屋里,等它们晚上回来享用。
碗里的小米、红枣、咸肉已经提前泡水了,还有四颗咸蛋黄,芦苇叶过开水洗净,要准备包粽子了。
原初贝拿起芦苇叶,示意程年跟上,将其横向稍微倾斜向内卷入,卷成一个尖筒状,倒入一点小米,往里面加红枣,再倒些小米,用筷子往里压一压。按紧实后,用手将支起的芦苇叶往里压,继续压,一卷,接着用细麻绳裹得紧紧的,一颗粽子就完成了。
芦苇叶包出的粽子个头比较小,看着玲珑精致,但吃粽子本就不论美丑,只要能裹紧实就行,剩下的又分别包了咸肉和咸蛋黄口味的。
包好粽子后,放到蒸笼里蒸。
原初贝将芦苇叶过热水,待会要用它炒腊肉,口感滋味也很棒,嚼真很厚实,有点像笋,所以特别适合用来爆炒腊肉。
陶锅里煲的肉汤好了,撒上洗净的芦苇根和红枣,继续煨煮。
滚滚白烟从灶台上升起来,粽子的清甜和肉汤的鲜味混合交杂,充斥着木屋,书写着最真实的人间烟火味。
“做完了吗?”
程年撅了噘嘴,一脸尴尬,“还没呢。”
他在用菖蒲叶子编香包,菖蒲叶子撕成一条条细丝,编成粽子状的小笼子,往里面塞干玫瑰花瓣,或者塞薄荷和艾草,能作香包。
原初贝微微一笑,挨着他坐下,抬手指导他,“对,你先这样往里穿过去,再...”
在师傅的耐心指导下,程年这个笨徒弟总算是慢慢入门了,越编越顺。
编了好几个后,他美滋滋地从里面挑了个最完美的香包,递给原初贝,“呐,送给你的端午节礼物。”
原初贝把玫瑰香包挂在腰间,起身走动时,小小三角香包随着动作起起伏伏。
锅里的粽子和肉汤也熟了,赶紧爆炒了芦苇芽和咸肉,端午节丰盛的午餐就完成啦。
小米粽子没有糯米的黏,但有小米和芦苇叶独有的清香,米香混着植物叶片的香气,是端午粽子的味道了。
至于粽子里的馅料,他们一致评选咸蛋黄为最佳,吃着是沙沙的口感,混合着米香,一口咬下去完完全全的大满足。
当然,咸肉和红枣的也不赖,但吃过太多次了,论起新鲜劲,哪比得上刚加入食谱的咸蛋黄。
喝一口芦苇根熬制的肉汤,喝下去会有淡淡的回甘。这味道,让他们想起了白茅根煮水的滋味。
那时候多窘迫啊,不过,现在的他们,已经把日子越过越好了~
第35章 . 桑叶 蜜桑茶 / 搭藤蔓支架
端午过后, 夏天的信号越来越明显了。
太阳在蓝得发暗的天空中火辣辣地照射着,空气变得焦干。夏蝉躲在高树的枝头上知了、知了叫个不停,蚱蜢在翠绿色的草丛里蹦跶, 夜晚的青蛙也渐渐加入鸣叫。
北方山林里的夏季, 昼夜温差依旧明显,白天正午的温度最高能达二十多度,到了傍晚, 随着阳光的黯淡,林子里就会慢慢的凉爽起来。
日照时间也越来越长, 每天四五点就会迎来问候早安的晨光,直到七八点,才依依不舍地与他们说再见。
夏季,一年四季之中日照最充沛的季节,也是植物们最喜好的时令。
在烈日的滋养下,耕地里的作物进入茁壮生长时期, 郁郁葱葱的, 看起来格外有生命力。
小米、燕麦这些主食作物, 长得快有小腿高了, 提拔的挺拔的茎节迅速向上伸展,成功抵达拔节期, 下个月就要开始抽穗了。
而红豆、刀豆、山药这些藤蔓作物, 已经隐隐有抽条的迹象了, 要抓紧给它们搭立支架了。
所以, 原初贝他们今天的工作就是搭建木架。
天刚微亮,程年就醒了,他悄悄地翻身起床。
穿好衣服后,见穿上的人儿仍在熟睡, 朝着木板方向蜷缩着,像个娇憨可爱的小婴儿。压着的右肩处,睡裙领子敞开个小口,能瞥到嫩白的细肉。
程年眼神暗了暗,弯腰轻吻了一下她的脸颊,起身离开。
简单洗漱后,他在碗里泡了一把小米和红枣,然后背起竹篓去林子里捡树枝。
自从他们正式恋爱,两人就彻底打开了心扉,对彼此的过去毫无保留。每晚入睡的闲聊时间,他们都会聊自己过去大大小小的事情。
程年这才真正地了解到,小小年纪的原初贝,竟然已经经历了如此多的苦难,前半生仿佛活在泥潭里,但她却比杂草还坚韧,硬是活出了一番自己的姿态。
原初贝阳光乐观,多次表明,她已经对过去不在意了。
但程年反而更心疼她,平日里把她捧到手心里呵护,恨不得把所有的疼爱都给她。
也是因为太珍视她,嘴上经常开玩笑说想拆木板,但从未真正地实施过动作。
原初贝太小了,刚过二十一的生日。他不想为了自己的欲望,让她提前经历这些,等大点再说吧。
在木屋前面的榆树林里,程年捡到了很多长短差不多的树枝,捡满一摞后用麻绳捆紧,等捆到第二摞时,就用竹扁挑回木屋。搬了五摞树枝堆后,他去摘了筐桑椹,又砍了些桑树枝。
原初贝也醒来了,陶锅里煮着小米红枣粥,旁边的蒸笼里蒸了一节香肠。
夏天也有些不好的地方,比如温度太高,食物容易发烂发臭,每天做饭得掐好食量,一旦做多吃不下了,那这些宝贵的食物就只能浪费了。
除了农作物在旺盛生长,田里的野草也在疯狂滋长,不停地与他们做斗争。那些根系发达的杂草,就像顽固不化的敌人,今天刚拔完,明天就暗暗复苏。
各种各样的虫子也来营业了,作物的叶片上、小动物的身上、木屋里、反正到处都能见到飞舞的虫子,恼人的很。
好在,之前原初贝做了艾草薄荷膏,时不时在动物们身上抹点儿,也能防住不少蚊虫。
时不时用艾草熏一熏木屋和草棚,也有不错的防虫效果。除此之外,程年的艾草香包也派上了用场,他在每个小动物脖子上,都挂上了小小的三角香包,看起来分外滑稽。
满头大汗的程年走进屋,向原初贝绽放了一个巨大的笑脸,“睡得好吗?”
“嗯,来擦擦脸,洗手吃饭吧。”原初贝给他递上湿毛巾。
喝了口小米粥,程年突然想起放在外面桑椹,“捡柴的时候,看到桑树了,上面的桑椹都变红了。我还看到一只野蚕呢,白白的软软的,咿,有点恶心…”
他可不喜欢这种软体虫子,看着就起鸡皮疙瘩。
想起以前读书的时候,有段时间风靡养蚕,好几个同学的抽屉里都藏着一盒桑蚕。
“哎呀,之前有同学养过,当时候好奇,还特意去看了眼,那盒子里有好多个软软的虫子,爬来爬去,那场面真是让人头皮发麻,差点没把我送走。”,噩梦重启,程年下意识地抖了抖身子。
“哈哈,我之前也养过一次,养得蚕结完茧就全部死掉了!!“原初贝笑着附和,又想起,”村里的老人说把那个茧泡水,抽成缫丝能制成丝绸衣服。”
程年顿了顿,试探性地提议,“那咱们要不要养些蚕?”
“不养了,你不是不喜欢么?而且我们也没有经验,估计也养不活。”原初贝摇头。
程年瞬间松口气,开心地抱住原初贝,猛亲一口,“不亏是我的宝贝,真会疼人!”
吃完早餐后,原初贝和程年把桑叶摘下来,嫩芽泡在水里,成熟的部分洗净后放到阴凉处,等它们自己慢慢阴干。
处理完桑叶后,他们捡来的树枝修剪去余枝,准备来搭支架了。
像这种藤蔓作物,大多喜光,如果不管理,它们就会顺应天性,拼命地往追逐阳光。然后就会造成爬的满地都是,纠缠在一起,浓密厚实的茎叶会挡住下面的阳光,影响根茎的生长。
而且过于贴近地面,还会吸引来很多病虫,就算结出了果实,也大都良莠不齐。
木条的枝节都被修剪掉了,变得很光滑,他们把两根树枝斜着插进沟渠的土壤里,在上方交叉固定,成为一个X字形。这样,一排插了十对后,往交叉的地方架上一条长树枝,再用麻绳固定捆住。
插地的时候,一定要避开作物的根系,千万不要伤害到作物。
接下来,就要引导作物上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