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翘道:“不拿书,将这些日子船上收到的报纸都拿来,再拿笔墨纸砚。”
连翘在船上的时候也能收到苏州的报纸,这都是拜托了沈钰。他时常有苏州来的信件之类,给连翘捎带各种新报纸也就是顺便为之。
她也是刚刚想到,这时候人已经到京城了,想要苏州的报纸就得自己想办法了。连翘首先想到的就是给苏州的朋友写信,到时候请他们收集报纸也是佷容易的事情。唯一麻烦的是拿到报纸要迟发行日不少日子...不过这也没什么好抱怨的了。
连翘拿这些报纸不仅仅是为了方便自己追连载,看自己喜欢的小说。更重要的是留意苏州那边行里的风向,可别自己出来一些时日,一下就落伍了!!
“小姐要笔墨做什么?若是只看书也就罢了,写字更是伤神,这会儿晚上,什么事儿不能天明了说呢?”春儿替连翘打开文具,帮着磨墨,忍不住道。
连翘把玩着自己常用的一直剔红笔,低着头道:“放心罢,不过是写封信。写给唐宋,请他给我寄一些苏州的报纸来。”
之所以请唐宋,在于唐宋现在是做报纸的,所以对其他的报纸最为关注,让他收集苏州的报纸,他能非常清楚地将苏州所有的精品报纸都寄来。换成是别的作者之流,这是很难做到的——当然,这也就是一个借口而已,真正的行内人收集报纸绝不会比唐宋差。所谓的他方便一些,只是听起来很有说服力,实际上想想很没道理而已。
春儿心中有些困惑,在她眼里唐宋虽然和连翘的关系也很好,但绝对不是最好的那一个。请人帮这种忙,为什么不找其他人呢?
第346章
京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城市,这种城市在古代不多见,在现代更是绝迹——所以对于连翘来说,这种城市是只存在于书籍资料中的,现实生活中根本没见过。
这里的特殊并不是指的别的地方,仅仅是指这座城市消费者的构成而已。
和苏州、福州、广州等等大城市不一样,京城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整个京城的消费得以支撑,并不是依靠城市居民中占比最大的工商业者,而是广大官员,以及王公贵族。
官员之类的人消费能力不错,这是后世也有的。大城市还不明显,去到十八线小县城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在那样的城市生活不错的最大群体就是公务员和老师,次之有销售人员。不过销售人员也只是做的好就有高工资拿,离生活舒适就差得远了。
但即便有这种现象,让一个现代人相信有一个城市纯粹靠公务员支撑起来,他们能信?这是很难的,因为这违背了一个人平常的生活常识,这个人会本能地抗拒。
然而现实会告诉每一个人,很多违背常识的事情在切切实实发生。不论你多么抗拒,事实就是事实,它本身不会因为你的抗拒而一丝一毫的变化。
只能说很多人是乍一听这个事情就摇头说不可能了,并没有仔细算一笔账。仔细想想,京城这个地方有官员三千多人,听起来不多,但要想到这三千多的官员都是正经官员,一个衙门往往还要配备比官员多得多的吏目,按照后世的算法,这也算是公务员了,只不过级别低一些而已。
官员不是他们一个人,往往有一大家子。出身贫寒人家的,一家三五口,不用下人,生活的比较俭省。不过总体而言靠官员养家不成问题,其他的家庭成员不用出去做事,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家庭,
至于出身富贵,或者做到高官位置的那就更不用提了,三五进的大院子,满院子的主子,仆人几十上百。依靠这个官员,所有人都是优质的消费者。
吏目的道理也差不多,不用进行生产也能生活。在油水厚的单位能捞大钱,在清水衙门,不济也能养活自己。
至于王公贵族们就更不用说了,想想《红楼梦》中的贾府,一大家子的人口,再加上围绕在主子身边的仆从奴婢,随便一家也能带来几百上千的人口——算账就能知道了,再底层的主子,如赵姨娘、贾环之流,身边也有三四个使唤的,至于做院子里粗活的,那就更多了。而说到牌面上的主子,如贾母、贾宝玉,身边都是几十个人,这也是没有说那些粗使的。
而读过《红楼梦》的都应该知道,除了做细活儿的内房丫头,院子里还有的是粗使丫头、粗使媳妇,外房洒扫、粗活儿杂活儿等等,都是他们的!
一个贾府尚且如此,京城里又何止一个贾府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京城这个城市的繁华不依托于切切实实的制造业或者商业,完全就是依靠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一小撮人。除了官员、吏目、王公贵族之外,剩下的就是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的人。
这样的现实情况,再加上京城属于天子脚下,最是讲究,个人的力量被压缩到了极致。所以这个城市完完全全被权贵所掌握,普通人在这里根本一点浪花都翻不起来。类似连翘在苏州看到的大富商那堪比王侯的场面与气魄,这里是绝对看不到的。
同时,也因为这些原因,这座城市是国家改革的起点,外界的一切变化都从这里来,但这里本身却是最守旧、最顽固的代表!
这里运行的是旧社会的一套,同时新生的种种力量在这里被削弱到了极致,以至于无法对抗旧社会本有的东西。
“小姐,咱们接下来去哪儿?”春儿拎着好几个包裹跟在连翘身后,走了一个下午,她的脚已经非常酸痛了。
连翘与吴美娘来京城已经有十来日了,这十来日过的非常忙碌。一方面要找一个住的地方,适应京城的生活。另一方面还要与连家相交,现在吴美娘与连翘每三天去一次连家,给连老太太请安。有的时候其实没什么事,略说几句就告辞了,有的时候则留的久一些,会吃饭再走。
当然了,这是因为到现在为止吴美娘与连翘还没有遇到连家有事儿。不要说过两个月有连老太太生日,就是连守信、连大太太两人中的一个过生日,那都是要上门的。不只是当日要留下来吃饭吃酒,还要住在连家——这种庆祝都是要弄的很晚的,说不定晚上还有戏班子唱堂会,不留宿几乎是不可能了。
除了生日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可以用来庆祝的日子,只不过现在母女二人还没有遇上而已。
这十来日里,除了去连家的日子,连翘一般陪着吴美娘去看会馆小厮推荐的房子。在这之外就是出门闲逛了...这边又没有认识的朋友,不出门闲逛,实在是没有多少消遣的方式了。
而在这没有多少的消遣方式中,小说算是连翘比较喜欢的一种。
以前遗留下来的好作品已经被连翘看的差不多了,她阅读速度快,以前积累下来的存货根本不够她消耗。如今支撑连翘的是新出来的作品,南北各位大家的出名作品自不必说,还有一些没有跳出小圈子的作品,连翘也会读。
这里所指的没有跳出小圈子,指的就是地方性作品。譬如有的作品就是只在苏州卖,书商觉得向外地推广得不偿失,再不然就是作者本身没有太大的名气,合作的书社本就没有外地销售的资源。
这种作品中也有非常不错的,只不过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所以才会成为小圈子作品的。之前连翘人在苏州,能够接触到的当然只有苏州的小圈子作品。现在人跑到京城了,这就意味着京城存在大量她没有看过的小圈子作品。
这对于一个正在闹书荒的读者来说,完全就是打瞌睡送来了枕头!
连翘最近就经常出来逛书店,快乐的就像是一只掉进米缸的小老鼠。只不过她也不能整日呆在家中看书,好歹是来了京城一趟,怎么能不了解了解这边。因为这个,她现在的主要消遣才是闲逛,而不是宅在会馆读小说......
逛了半天,连翘买的东西却并不多,至少不像某些爆买族一样,大包小包,最后甚至出现完全拿不下的情况。这不是连翘对购物有多么谨慎,纯粹是古代商品就那些,实在是支撑不起她的购物欲啊!
很多人厚古薄今,连翘如果能回到现代肯定会对厚古薄今的专家们嗤之以鼻——抱有这种观点的人就应该扔到古代生活一段时间,只要一个月就足够他们骂娘了!
古代有很多现代快要失传的手工艺品,古代有很多东西也很值得后世惊叹。但现实就是现代才是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古代,哪怕是历史上有名的盛世,相对于现代也毫无可比性。
商品这一点,别看《清明上河图》画的东京汴梁商品多么的丰富,实际上对比现代就知道了,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
在古代逛街,就跟一个现代城市人参加小乡镇的赶集活动一样,一开始还有一些新鲜感,后面就没有丝毫兴趣了。
没有购物欲支撑的逛街,逛街者也更容易感受到自身身体的疲惫与痛苦。所以春儿一表现出疲惫,连翘也不坚持了,立刻道:“那边有个茶楼,咱们在那边坐会儿,顺便吃些小点心,然后买一些外头的酒菜带回去给娘!”
在会馆里当然是不能自己做饭吃的,所以要么吃会馆里的,要么出去吃。会馆厨房出的饭菜便宜实惠,但是味道一般,所以吴美娘和连翘两人一般都是从外面酒楼叫一些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