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也是,小神也是有神格的!做到这一步,那也是行里的有钱人,除了极个别的,也没见谁开培训班啊!最多,最多就是有开培训班的请某某去自己招的班上讲一次课,不多,也就是半个时辰左右就行了。
也不用说什么报酬不报酬的,这种事往往都是人情。办培训班的也是朋友,拜托上门了,也不好推脱。
一般来说办这种培训班的,中坚作者最多,而且是中坚作者中位置偏下的。
这些人在行里地位不算高,但糊弄糊弄外行人是足够的。说出去也是有一两本代表作的,这个代表作别的不敢说,肯定都是在报纸上顺顺利利连载完,没有被腰斩,最后还出了单行本的。
这就很不容易了,要知道行里最多的一批人就是依旧只能发表短篇,偶尔能拿到发表中短篇机会的作者。能够连载,本身就和最大的一个群体脱离开了。能顺顺利利的连载完,只要连载的报纸不是太差,就能说是大胜利,说明小说质量整体不错!有了一批自己的粉丝。
至于从报纸连载到单行本发售,这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一般来说,只要顺利连载完的小说,总是有书社愿意出单行本的。从书社的角度看,这肯定不会亏,只不过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确实是行业里的好时候了!
非要说有什么厉害的,那就要看是什么书社发行,发行的规模有多大。同样是出单行本,有的人是天上,能够做到天下各大城市均有上货,开印就是上万册的规模。有的人就是地下,本地发行,几百册而已。
另外这一层的作者收入不够...生活其实是够的,只是人的需求总是在不断提高的。月薪四五千的时候觉得活不下来,觉得月薪一万就滋润了,但是看看那些月薪一两万的,还不是依旧在天天抱怨‘吃土’?
总之就是有限的收入和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些作者理所应当的就想到了开展副业。做别的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优势,开个培训班倒是不错。
首先就是成本不高,高级一些的在报纸上发招生广告,只要不是顶级大报,广告费其实不多。低端一些的直接自己出去贴小广告也行,如果不算自己的人工,可以看作是没有花销。
另外就是准备上课的场地,这个在自己家里就行了。好歹也是中坚作者了,至少能住上一个带院子的屋子。这样的屋子收拾出一个大一些的房间,只要收的学生不是太多,尽够了。
做这个,这些作者们有有优势,用后世的说法就是有技术。另外相比别的生意、投资啥的,这个几乎没有本钱。就算是做不好,最多就是不赚钱而已,等于是零风险。对于心态保守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个极好的选择。
唯一让连翘觉得有些蹊跷的地方是对方竟然是租房子在这里做个,一般来说中坚作者买房是肯定不成问题的,哪怕是在帝都这种城市,也不至于到没有自己房子的地步。除非这人没有在京城定居的意思,打算迟早回老家。
仔细想想,京城这个地方外来人口多,入籍困难,这似乎也不是多奇怪的事情——这个时代最让人羡慕的户口绝对是京城户口!这里是天子脚下,首善之地,除非是发生改朝换代级别的巨变,不然这里都是要维持稳定的!
别的地方有什么事儿可以暂时不管,但是京城里,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小事儿也得迅速、认真地解决呢!
在很多方面,苏州地区再有钱,也比不上京城!
也是因为此,京城的人口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京城本地的,有帝都户口。另一部分是暂住的,说明了暂住原因和暂住时间,办理了暂住证,这一部分是最多的!连翘她们从苏州来,也属于这一类。实际上连守信将老母亲和弟弟妹妹都弄到京城来,也差不多是这个操作。
如果想要京城户籍,呵呵,一个人两三千两银子都打不住,还要搭上人情。
实际上许多官员都没有京城户籍,等到退休致仕了,就得回到原籍!官员们倒是有钱有关系,只不过他们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又有科道言官们盯着,一旦做这种事,就等着被参一本吧!
至于说还有一部分,那就是黑户了。也是因为京城黑户多的关系,一直有人认为京城的人口是超过苏州的。要知道搞人口普查的时候,那可没有算黑户!
第349章
“怎么了?”这是一座一进的四合院,从正屋里头走出一个男子,抬头瞅了瞅站在门口的男子,见他手上拿着几个盒子,十分疑惑。
站在门口的男子抬了抬手,让他看的清楚一些:“隔壁的屋子租出去了,人家送来了一些礼物——看来是个有钱的,看,这点心有酥心阁的。他们家点心一盒好要四五钱银子,够吃一桌好的了!”
站在正屋门口的男子也走过来,看了看那两瓶酒:“酒也不错,是南酒——这是什么?”
说着打开了盒子,一看是两支笔,笑了起来:“恐怕是读书人家了,竟然还送两支笔。”
搬来帽子胡同这个地方,读书人家本来就最常见。
但是那个拿礼物的男子摇了摇头:“来的是一个丫头,说她家是南边来的,来京城是探亲访友,住不了多长时间。我估计住在帽子胡同是看这里清净,而不是想着读书方便。”
说着将手上的礼物交给对方,然后合上门:“不说这个了,这个酒咱们留着自己喝。至于点心,正好你明日要去你兄嫂家,不好空手去,拿来做礼罢!”
另外那个男子应了一声,然后像是想起什么来了道:“对了,昨日写的三十封广告都已经贴出去了,另外我又联系了四五个人,其中有两个对你这里很有兴趣,回头你和他们好好说,至少能留下一个。再加上之前已经说定的三个,这就有四个保底的了。等到广告有效果了,随便来几个人,有十来个人就足够开班了。”
一边听这话一边点头的男子不是别人,正是冬儿与连翘所说的,招生广告上笔名为‘归棠居士’的作者。这人本名李棠,原是天津人,也是因为写小说的原因才搬到京城来居住。
按照连翘的想法,中坚作者就应该不缺钱了,这件事在李棠身上却不是那么回事儿。
其一,他不过是最底层的中坚作者,一年收入也就一百两银子上下。其次,他的收入不止需要养活自身,还要顾看家里——其实这本是足够的,甚至能过上颇为舒服的生活。他之所以招收学生,有另外一段故事。
他如今年纪不大,正应该专注于写作,提高技艺和经验,一般来说,开班授徒这种事,都是年级大了,业内地位也上不去的同行才会做的。只是他去岁看海贸赚钱,就和几个朋友合伙投资了一条船做生意,他为了凑齐自己的那一份儿还借了不少钱。
结果船翻在了海上,全亏了!对于他们这种本钱小的人来说,亏一次就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再加上欠债,如今他的处境艰难,原本在京城的房子都卖了,只能租住到帽子胡同这边。
他唯一还算运气可以的地方就是没有寻高利贷借钱,都是问朋友借的。有些只打了一张欠条,定下了还款时间,连利息都不算。有的算了利息的,但相比高利贷,那简直是九牛一毛,这让他能够比较从容地还钱,不至于被生活逼到角落。
房子卖了还了一部分,他还尝试过写地下小说赚钱,那个来钱快,就是累!坚持了不到一个月,实在是顶不住了,只得另外想办法增加收入。
房子卖了之后他来到帽子胡同这边居住,不过这个时候他处处都要俭省,所以就算为了能有个教学生的地方才租下一所比较好的放房子,那也是划不来的。所以他又找了另一个朋友合租,就是之前与他说话的那一个。
这人名叫李威,其实也是同行,两人甚至是同乡来着,往上数真有亲戚关系,至少是在一个族谱上。当初一起来京城打拼,李棠发展要比李威顺利的多,李棠好歹也是中坚作者了,如果没有去岁海贸投资失利的事情,如今不知道多好过!要知道这个时代维持一个家庭的小康生活,只要精打细算,也只需要五十两银子啊!
李威到了如今,依旧是在底层打拼。好一些的时候一个月能赚几两银子,不好的时候可能是零收入——底层作者和中坚作者之间的差距有的时候并不是稿费标准,因为中坚作者中稿费低的其实和底层作者差不多。两者之间的差距在于中坚作者往往有自己的连载,收入稳定,底层作者就不行了。
李棠和李威的关系一直不错,当初李棠领先一步也没有因为这种变化就不交往了。等到李棠海贸生意亏了,李威也是积极帮忙的那个。虽然他也没什么钱,但是依旧拿出了一些钱帮助李棠解燃眉之急。
后来李棠搬到帽子胡同,也是他的主意,因为他当时就想着搬家来着。这时候两人一起,正好合租。
相比李棠,李威更加善谈,在底层新人作者那里更混得开。自从李棠开了这个培训班,他常常在新人作者中间宣传,帮了不少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