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香提着猪肠,笑着进了小院。狗蛋儿习惯性的去栓门,这是阿姐叮嘱的,破家值万贯。
“别栓了,过来帮我洗藕。”素香喊住狗蛋儿。
无论怎么样,素相心里记着,明日一定要守住这里,将这大肠钱给贺大叔,他走村串乡,担着重重的肉担,也不容易。
在小院东西角,有口水井。打水的物件也简单,就是就地取材,用一根粗竹子,在竹子根处的那头,对称的钻了一个孔,套上一根麻绳,栓在木桶手柄上,放到水井里面,轻轻的用手一提,就能打上一桶清澈的水。
这水,清澈,喝起来,带着几丝甜气,比起矿泉水都要好上几十倍。自小在农家里长大的素香,知道这井水还有个妙处,就是冬暖夏凉。
清洗完藕,素香用刀背着刃,刮去硬皮,随即切成片。
厨房里是典型的南方灶台,灶台放柴火上面,挂着一被烟火熏得很黑的水壶,水壶的水早已经被窜起来的火苗烧的很开。
素香将肥肠打理干净后,又倒了一点白酒,去了猪肠的骚臭味。这才放到锅里加点水,煮熟。
在灶台下面烧火的狗蛋儿看见素香又将放凉的猪肠又用水壶里的开水过了一道,抓了抓脑袋问道:“阿姐,不是已经煮熟了吗?怎么又要给烫熟了。”
“这样,可以将猪肠里多余的油脂去掉。做出来的鲜藕炖猪肠汤味道才不腻,吃起来清香,清香的。”素香边切将猪肠切成一小段,一边回答狗蛋儿这个问题。这傻小子有时候提的问题还是有含金量的。
往锅里倒了点菜籽油,素香很喜欢这种现磨出来的菜籽油,虽然热油的时候,会有很多的泡沫,比不上超市卖的调和油,一点火就热。但是这种没有处理过的油有种自然的清香。
待锅里的菜籽油上面的泡沫没了,这个提示油热了,素香这才将切好的已经切好的姜葱蒜快速放到锅里翻炒,本来应该接下来该用酱油炝炒的,但是现在还有酱油。就省下了这一步,不过素香也不想用酱油,免得一会儿汤盛起来的时候,颜色看起不鲜亮。
这是素香的一大怪癖,不喜欢汤里有重色的颜色,提倡自然。
直接把菜板上的猪肠倾倒到锅里,煸炒,炒匀后,加水等烧开。
灶里的火烧的热,素香看着狗蛋儿满脸的热出的汗,用火夹拨了一下灶里的火,看见里面有几个小碎木柴还未烧透,想着这火足够了。就说道:“狗蛋儿,去打一桶井水洗把脸。”
中途素香回了趟厨房,见水烧开了,将切好的藕到了进去。
想到这里,素香赶紧朝厨房小跑过去,麻利的将在田埂上摘的野香菜放到沸水里过了一道。这才整个将这道“鲜藕炖猪肠”盛了起来。
看着这肠烂鲜汤的一大瓷碗的菜,跟在素香后面的莫大娘,用鼻子深深的闻了一下,道:“我说他素香妹子,这汤怎么这般好闻。”
素香笑着,取了一双筷子,递给莫大娘说道:“莫大娘尝尝。”
这站素香跟后的狗蛋儿看见这莫大娘不夹藕片,直接夹了一块肥肠朝嘴里喂去,急的不得了。这可是阿姐炖给自己的,第一口就让这肥婆给吃了,可是看见阿姐朝自己瞪了一眼,又不能说什么,只好干瞪眼。
用素香的话来说,那直直的眼神,足以杀死人。
肥肠油而不腻,还带着鲜藕的清香。这汤里,点缀的几段香菜,让人食欲大增。
莫大娘咂了咂嘴,嘴唇被沾的汤弄得油亮油亮的,说不来那些冠冕堂皇的话,想了半天只道:“好吃!”
,素香早已经用木勺舀了一碗的汤,说道:”莫大娘,这碗汤那回去,让大叔也"莫大娘将手放在蓝色粗布围裙上搓了搓,嘴里说着:”这怎么好的,又吃又拿的。”这手已经将碗端了回去,扭着硕大的屁股乐滋滋地走了回去。
第004章 香竹糯米饭
刚送走莫大娘,就到了小正午。素香仰起脸,眯着眼睛,太阳正光亮的晃眼儿。
葡萄架下,摆放着一个小竹桌。本来素香是想学那江南园林般,摆放一个石桌,可是去石头铺里打听,这价钱还真贵。
屋后有大片的翠竹林,翠绿绿的。最多的品种就是这这盆地特产的毛竹。单看这翠绿的竹林配这草屋,远处是墨水颜色泼成的山脉,如同山水画一样。
就地取材,可以做成很多家仕。
之前素香接受自己已经活在古代的现实后,就准备改变这小农家“脏乱差”的现象,人穷可以,但是不能懒,也不能不干净。
庆幸的穿越落到了这有山,有水,有田的好地方。还要对亏这是盛世唐朝。
天时地利人和。
简单的这些家仕是素香同狗蛋儿一起的,从屋后砍下竹子,将竹子劈开,削成根根筷子;竹节处,留个合适的高度,制成竹筒,可以用来装盐,装其他调料品。
其他的簸箕,撮箕,椅子,菜篮子都是托隔壁的莫大叔编蔑的,莫大叔先将削好的条条竹片浸泡在河水里,说是这样才能让竹片有韧性,然后在用那双长满茧子的手,轻巧地就编蔑出这些物件。
素香直感叹,这整个就是民间工艺者。
因为知道素香这俩姐弟无依无靠,莫大叔一家对姐弟俩很是照顾,也没有提要求。没有工钱,素香也不想让别人白白忙活几日,可是家里一穷二白的,也拿不出什么东西。
说是借,恐怕也是拿。春耕的时节早已经过了,自家的那一亩多的地已经长满了荒草,只能等到下季开春了。
不过还好这小村庄坐落在南方,看着这竹子,产菜籽,看这周围的景色,听莫大娘念叨着芒种收麦子,白露收稻谷。素香想这里应该处在亚热带地区。可惜不知道自己是在哪块地方。
周围认识的乡亲都是朴实的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说去过的地方就是十几里外的集市了。
等芒种夏收完后,就准备劳动了,抓紧时间将荒废了的地收拾干净。
眼下,素香眼瞅着屋后翠绿的竹子,想起,何不就地取材做一顿饭菜来感谢莫大娘一家。
想起昨日在一小罐子里看见一点儿陈糯米,色泽不如新米晶莹透亮。“竟然还有糯米?!”素香又是开心又是意外。吃法都成问题的农家里,竟然还私藏着糯米。“阿姐,你没有喝过么?阿爹说你也有喝。每次我喝的时候都不见你,阿爹说你端着碗躲着喝去了。”狗蛋儿奇怪阿姐为何这样说。
虽然每次都是米少水多,但是还掩盖不住那喝下去的一股香甜。
素香一笑过这古代素香的可怜。直觉告诉自己,八成那古代素香是肯定没有喝过的。
灶台上用竹子弯挂着一很小块熏得金黄的腊肉,这是素香收拾这家的时候,竟然意外地从米仓里刨出来的,闻了一下,腊肉没有变质。
素香自小从农村里长大,知道这是农村里保鲜腊肉的做法:就是将已经风干好的腊肉,掩埋在没有去壳的稻谷里,即使是在炎炎夏日,也不会臭。空气如果保持干燥,还可以存到秋天。
传统的东西就是好,冰箱既费电又污染,还不一定存这么久,也保留不到腊肉特有的烟熏香味。许久没有吃肉的素香,看见这一小块肉,竟然有点舍不得吃。素香重新放了回去。直接煮了这等好东西,真得觉得好浪费。现在,既然有这俩样好材料,就做成香竹糯米饭。
竹筒取得是竹林里那颜色翠绿的竹子,这样的竹子称为“新竹”。其实就是这俩春长起来的。超过俩年的老竹颜色呈灰绿色。一对比,就可以看得出来。
因为新竹水分多,耐烧。素香削竹筒的时候,特意在竹筒后留了筷子般长的竹棍,一会儿烤的时候,当成手柄。
打了一桶清水,倒入寻得糯米。从晚上浸泡到今天中午乡间炊烟徐徐。差不多十二个时辰了。
素香将切成碎块的腊肉和着泡软的糯米装入竹筒中,注入上清水,找不到芭蕉叶,摘了片荷花叶塞住竹筒口。
狗蛋儿早已经在小院里搭起了一个简易的火塘。将竹筒一个个整齐排列在火上烤,素香怕火太大,烤坏了竹筒,在火塘上横放着铁棍。再将竹筒放在上面。
狗蛋儿同素香手里拿着湿的碎布裹着手柄,翻动着竹筒。
过了一会儿,阵阵糯米特有的香味带着腊肉的味道传了出来。还有新竹的清香,仔细一闻,荷叶的清香味道也混和在里面了。
估摸熟了,素香将竹筒取下,轻敲一遍,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其外包裹着一层雪白的糯米香竹竹瓤。
整齐的将这糯米饭放在白瓷盘子中,盛放在竹篮子里,素香喊了狗蛋儿给莫大叔家提去。
“送了去,莫大叔说了什么?”素香问回来的狗蛋儿。
狗蛋儿手拿着一段糯米饭说道:“莫大叔没有说什么,只在那吃。莫大娘说了,这素香娃儿怎么换做一个人似的,以前闷闷不吭声,也没见得做什么东西。现在怎么有这般好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