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杜头深深叹息一声,吧嗒吧嗒的抽着旱烟,终究站着没动。
杜方宁生怕对方再生变故,便进屋把父亲的箱子衣裳鞋子全拿出来,大声喊道:“爷,你也搜搜我爹的吧,我奶已把我们姐妹几个搜过了。”院外有耳尖的村民已听到方宁的话了,众人顿时一片哗然。做祖母的搜孙女的身,这在南山村还算是头一份。
老杜头比何氏更爱面子,他气得胡子乱颤,狠狠骂了声:“疯婆娘,简直是胡闹!”
方宁为这次的反战划了个句号:“你不搜我拿进去了。奶,你可别对人说我们家不让你搜。”说完,她砰地一声关上门,把外界的是是非非全隔在外面。
一家人把筐底剩下的几个甜瓜和葡萄吃了,方氏要去做晚饭,被方宁拦下了。
“不急,娘,你歇一会儿再做。”
“娘,你今天真威风。”方宁翘着大拇指由衷地赞道。
方氏怔了一下,面上现出一丝含义复杂的笑意。笑着笑着,她不禁又流了泪:“其实娘也不想的,可是她们太可气了……我当时脑袋嗡地一响,就什么也不顾了。”
方宁继续开导:“娘,今日你这模样才是我心中的娘亲。咱们做人就得像我姥那样,该软的软,该硬的硬。否则,人家就会欺负到咱们头上。你也别说儿媳妇就得听婆婆的,你看看我大伯娘二伯娘不也是当儿媳妇的吗?谁像你这样了?”方氏心中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她忽然觉得以前的日子,她自己被一种无形的套给套住了。
娘四个在这厢嘀嘀咕咕说个不停,杜朝南则在旁边一声不响的编着筐子。方宁看看了外面,示意夏宁站在门口防着外人偷听,然后,她把腰间的破荷包扔在床上,哗啦啦的把铜钱全倒在坑上,一文一文的数起来,方氏在一旁边穿钱。
“数清了,一共三百二十文。”
“咋这么多?”杜朝南略有些激动的问了一句。以往这些东西顶多卖一百多文。
方宁接道:“那是因为爹的手艺好,县城的人又识货。”
杜朝南不好意思的笑笑,接着又干巴巴的叙述了今天的县城之行,听得夏宁秋宁和方氏兴味盎然。
方氏用掺杂着心疼、骄傲和后怕的复杂目光看着方宁,伸手捋了捋方宁额前的乱发,百感交集的叹道:“咱们的方宁比男孩儿都能干。”
杜朝南闻言,手上的动作也不觉一滞。没有儿子是这夫妻俩心中最深的隐痛,偏偏今日又被何氏无情的戳了出来。
方宁想了想,郑重说道:“爹娘,你们都别多想了,这世上没有儿子的也不止咱们一家,人家日子不也照过?我也想好了,咱们好好干活赚钱,把门户撑起来,以后,将来咱们家招上门女婿,不就行了吗?”
夏宁和秋宁一听女婿什么的,立即羞红了脸了,嗔怪的瞪了一眼方宁。杜方宁无语,她已经尽量变得含蓄羞涩,可还是这比上不土著古人。
23第二十三章宋家兄妹
杜方宁本来还想说将来有了孩子姓杜什么的,随即想到她说这话不太适合,遂截住了话头。她连忙转移话题:“对了,我买了一些碎布头,姐你帮我做个大荷包呗。”夏宁也有些兴趣,凑过来问道:“拿来我看看。”
夏宁和秋宁一起在碎布包里翻捡,这些碎布各式各样的都有,偶尔还掺杂着几片她们没少见过的绸子。两人时不时发出惊喜的呼声。方宁在一旁听得不觉有些心酸,她们姐妹几个长这么大几乎没添过新衣服,一件衣服都从老大老二一直传承下去,实在不能再穿了,这衣裳最后被剪了做鞋。当然其他穷人家的孩子大多都是这样。可问题是杜家并不算太穷,像大房的冬宁和二房的圆宁就时不时有新衣裳穿,孙氏和王氏借口说是她们娘家给的,说出来谁信哪。
夏宁将碎布细细分成堆,头也不抬地问道:“方宁,你想要啥样的荷包?”
方宁想着自己以后还要常去摆摊,就用手比划着:“我要一个能挎在肩膀上,掏东西方便,里面还带有夹层的。”方宁说的就是她小时候外婆给她用很多花布拼接起来的花书包。
秋宁接道:“那么大,得费多少布?”
夏宁痛快地答应了:“我这就给你缝。”
方宁陪两个姐姐说了会儿话又溜到父亲身边说道:“爹,你再多变些花样呗,像是笔筒,和藤编的小书架也编些。还有背囊……”
“嗯,行,我试试。”
方宁像只蝴蝶似的,一会儿飞到这边,一会儿飘到那边。
嘴里也滔滔不绝:“爹、娘,你看咱们这次卖了三百多文,下集说不定能卖四百文,等盖完房子,咱们再存些本钱,河洼那儿,咱们把低洼处挖了当池塘养鱼种藕,然后等春天来了再买些鸭鹅养上,咱们卖鱼卖藕,卖鸭鹅和蛋,然后再买地,盖大房子……” 方宁的话极有煽动力,说得两个姐姐一脸向往。
方氏比两个女儿更现实,笑着拍了方宁下道:“整天净想好事。”
方氏虽然嘴上这么说,可心里却有了一丝欢喜的憧憬。她如今的心思是极为复杂,懊悔、失落、庆幸,各种各样都有。大女儿春宁的事她当时被蒙在鼓里,可是静宁的事却是完完全全因为她不够强硬。如果当初婆婆要抱走女儿时,她能像今天这样豁出去大闹一场,这事也许可以避免。想着想着她不禁一脸黯然,一不小心针就滑过顶针扎进了肉里,疼得她直吸凉气。
“娘、娘……”三个女儿一起惊呼。
杜朝南也抬起头关切的看向这边。
方氏回过神来勉强笑笑:“嚷什么,多大点事。”
方宁懂得方氏的心思,她又安慰道:“娘,过去的事多想无益,咱们把以后的日子过好了就行了。至于大姐和五妹的事,我们家境况好了再慢慢想办法。”
一家人一齐沉默不语,春宁和静宁的事一直是这个家庭的隐痛之一。不过,令人稍感安慰的是,听说抱走静宁的那家人人品还不错,再加上家中只有三个小子,对静宁还算不错。
分家以后,一家人身上充满着干劲。杜朝南每天都是起早贪黑的忙活。方宁有时觉得自己父亲就是个干活机器,从没见他有闲着的时候。方氏和秋宁也是一得空就绣些鞋垫帕子什么的准备让方宁他们上城时捎去卖。
何氏自那日大闹一番后仍不死心,时不时的敲打几句,要不就是在院子里指桑骂槐。方宁一家人只装作听不见。
没两日,夏宁就按方宁的要求缝好了一只花书包。方宁接过来连夸好看,并斜挎在肩上神气的走来走去。
秋宁却在一旁幽幽地说道:“太招眼了,以后咱奶更好搜你。”
这话像是一块石头似的,倏忽堵住了两人从心底涌出的欢乐的泉水。
方宁看了看三姐一眼,如果她自己是乐观派的话,那么秋宁就是个彻底的悲观派,她平常总是一脸愁容,像个沉默的影子似的。
“我会想个彻底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杜方宁自言自语道。她在屋里背剪着双手,缓缓踱着步子,静静地思索着何氏这个对手的弱点。
名声?她的脸皮跟她手上的茧一样厚。而且,她终归是长辈,闹得太过传出去还是对她家不利。别说是古代,即便是现代,子女与老人发生矛盾,先不对谁对谁错,社会舆论一般都会倾向于老人。
是谁会让何氏有所顾忌呢?突然一个人闪入了她的脑海,杜朝栋,只有他才是何氏和老杜头的心头肉。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喜幺儿。这句话在杜家完全应景。要想拿捏住何氏只能先从杜朝栋这边入手。
方宁霍地停住脚步,一双水灵灵的眼睛滴溜乱转。她要多多打听杜朝栋的事情,知彼知己才能百战百胜。村里谁最了解杜朝栋在学里的事情,应该是宋乔。他们两个同在青阳镇读书,宋乔虽然比杜朝栋小三岁,但他开蒙早,资质好,两人的程度都差不多。
杜方宁想毕决定立即行动,她爹再忙活两天又可以进城了,她得赶紧做好规划,否则到时又得闹。
杜方宁光想着别的事,连花书包都忘了取下来。
方氏诧异的问二女儿:“这丫头急慌急忙的干啥去?”
夏宁抿嘴笑道:“能干啥?找人显摆去了。”
方氏亦是一笑。娘仨儿继续拉家常做活。
杜方宁走出屋子,突然又想到,她这样直接找宋乔打听问题不好吧。两家素无来往,虽然,以她的年纪倒也不用避嫌,但这么大刺刺的找上去仍有些别扭。况且,宋乔和她也有些……不对付。
找小木头?好几天没见着他了。对了,找宋柳,宋乔的妹妹。她比方宁小四岁,两人以前也在一起玩过。
宋家在村东头,杜方宁不多一会儿便走了过来。宋家门前的空地上聚着一堆小孩子,男孩女孩都有。这些人一见方宁走过来,有几个女孩喊出了声:“方宁,过来这边。”方宁认出喊的是叫娟子的女孩,两人以前玩得不错,但自从她穿过来后因为常宅在家里,两人便渐渐疏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