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他的策论,再去想法正这句话,那么就很容易知道他的锋刃会指向何方了。
他等于是在变相地向张晗效忠:若是你是值得追随的英主,那么我便会成为你手中最锋利的刀,为你瓦解世家的力量。
“错矣,孝直错矣。”
法正微微错愕,皱着眉望向张晗。
“利刃伤人亦伤己。做你想做的人就好,何必去做别人手中的刀?”
“孝直啊孝直,你是聪明人,岂会不懂过刚易折的道理?而且,你就不担心来日握刀的人亲自折断这把利刃?”
法正眼底闪过轻微的诧色,反驳道:“上位者若是生了偏向,那么就会染上污名。太尉手中少了一把替您打压异己的刀。”
“赞美颂扬,亦或是谩骂诋毁,于我而言并无一致。”
法正俊美的脸突然露出一个张扬的笑容,问道:“史书毁谤,后世非议,太尉当真不在乎自己会留下千古骂名?”
张晗毫不犹豫地回道:“便是青史刀笔,我亦不惧。”
“我虽不是什么仁善之人,却也不会毫无底线地利用自己的身边之人。我想做的事,自会亲自去达成。”
法正忽而直起身子改坐为跪,双手交叠于胸,然后朝张晗顿首而拜。
张晗失笑,旋即便上前几步将人扶起来,调侃道:“我不差你这一个拜礼。”
不待法正回答,她又拿起书案上的聘书递给法正,道:“孝直明日记得早点来点卯。”
法正心情复杂。……都不愿意说几句场面话吗?比如“我得先生,如鱼之得水。”、“能使我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之类的。
“唯。”
第61章
法正的身影逐渐远去。
侍女见状上前一步,向张晗请示道:“主君,可要接着传召王昶王郎君。”
张晗揉了揉太阳穴,撑着头叹道:“将王文舒与王彦云一同传进来吧。”她还有一堆公事要处理,不能在这儿待太久。
唉,早知道刚刚就不让法孝直走了,直接开始干活多好。
“案牍劳神,主君可要先休憩片刻?”
张晗摆了摆手,拒绝道:“现在就将人传进来吧,不要让他们两人久等。”
侍女无奈地福了福身,点头领命。
不一会儿,王昶与王凌就联袂而来。
“不必拘礼,二位请入座吧。”刚刚的倦意一闪而逝,张晗见二人进来后,就端正了神色,笑着说道。
两人对视一眼,皆是受宠若惊地坐下。未曾想到,这位位高权重的太尉待人竟是出乎意料的亲切。
“二位美名远扬,即便孤陋寡闻如我,也是听过你们的才名的。此次能通过招考结识二位,实在是我的荣幸。”
“太尉谬赞,我等愧不敢当。”
王凌到底年长些,即便心中有些紧张,面上也不显。相比之下,王昶就有些过于拘谨了。
张晗含笑看向王昶,开始寒暄道:“我与文舒也算是久别重逢了。不知文舒的家人,如今可无恙?”
王昶垂眉敛目,拱手道:“太尉宽仁,昶家中一切安好。”
世家同气连枝,即便晋阳王氏门庭覆灭,但其姻亲人脉尚在。若是他们不想得个落井下石的恶名,多多少少都会帮扶一把。
况且,王昶少有才名,明眼人都能看出他不会庸碌一生,也就更愿意出手照拂了。是以王昶这些族人,虽说过不上以前那样锦衣玉食的日子,但却衣食无忧。
“怨否?”
王昶面色有些慌张,连忙道:“绝无怨言,但有悔耳。”一朝从名门子弟,变为寻常布衣,他起初确实有些不满。
但随着身份的转变,他逐渐了解到平常百姓的生活,也就更明白自己的家族到底犯下了怎样的罪恶。
如今的他已不敢有怨言,只是非常后悔——后悔自己没能早些制止父辈的行为。
“既无怨言,为何文舒却不抬头?”张晗如是问道。
“太尉光彩逼人,令昶不敢直视。”
眼看着寒暄不但没有起到安抚的作用,反而令王昶越发紧张,张晗苦恼地皱了皱了眉,随即便破罐子破摔地谈起了公事。
“文舒策论中所写的考核制度甚得我心,不知你可否展开讲讲。”
王昶拱手一礼,缓缓道:“圣王时,虽有官员升贬的记录的流传,却不见官员的考核之法;周设冢宰之职监察百官,却只是粗略地评定官员的政绩,无详细的考核制度。”
“昶以为,只有设定详尽的考核之法,朝廷才能明于任贤,使百官人尽其才。”
张晗抚掌赞叹道:“善!”
王昶初时的忐忑逐渐褪去,声音变得越发清亮而醇厚。年轻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少年意气。
“……定准绳方能明曲直,升实禄才能养廉明。尊治绩、励廉耻,如此,则政清狱简,天下大同。”
“小小的从事之职,放在文舒身上,实在是太过于屈才了。”
再者,如今的并州委实不适合大刀阔斧的改革,王昶留在晋阳并无用武之地。
王昶闻言眸光微颤,不知张晗到底是什么意思,求助般地看向旁边的王凌。
王凌淡笑,给了他一个稍安勿躁的眼神。
稍顷,张晗掷地有声的声音落下。
“你可愿到凉州去?那里有更广阔的天地,可让你尽情施为。”
王昶一愣,反应过来后,便行礼道:“昶愿往。”
一直保持沉默的王凌同时起身行礼,道:“凌亦愿往。”
张晗微微挑眉,倒是对王凌这种自作主张的行为并不反感,只是问道:“彦云可想好了?凉州可不是什么安稳的地方。”
王凌不改其志,坚决地点了点头。
“也好,那我便一道为你们写份荐书,凉州的贾使君会好好安排你们的。”
“谨诺。”
王凌和王昶一人一张荐书,相携着走出州府。
“彦云兄为何要自请到凉州?昶观太尉之意,原本是想让你留在并州任职的。”
他虽然这样问了出来,但心里却已经有了答案——王凌应当是担心他在凉州孤木难支,无人照拂吧。
王凌会心一笑,半真半假地埋怨道:“太尉身边卧虎藏龙,凌身处其间,难免会有自惭形秽之感。”
“倒不如随文舒一同到凉州,说不定还能闯下一番功业呢。”
*
初平五年正旦,天子刘协大赦天下,改元建安。
正月还没过,刘协便又想旧事重提,晋升张晗为大将军。幸好荀攸录尚书事,早早地得到了消息,并将其传达给张晗。
张晗不堪其扰,实在是想不明白天子为什么对此事拥有如此大的执念。
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她设法联络了一批朝臣,在朝堂上联名上书。
——表奏兖州刺史曹孟德为大将军。
没错,张晗精挑细选,最后选定了曹操这个倒霉蛋来顶这个缺。
天子刘协原本是不愿答应的,可耐不住大臣们人多势众,他不得不迫于压力答应。
在这之后,张晗又坏心眼地表奏冀州牧袁本初为骠骑将军。
刘协没能达成心中所愿,心中本就郁郁,此时没怎么深思就答应了张晗的要求。
骠骑将军也是三公级的将军,地位仅次于大将军。然而袁绍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大抵是不会高兴。
一向跟在自己身后的发小,竟然跃到了自己前头?就算是普通人,在听到这样的消息后,也难免会有些不平衡。
何况是最重颜面的袁绍呢?
张晗笑意盈盈地站在朝堂上,暗戳戳低着头想:希望他们友谊的小船不会说翻就翻。
第62章
檀香静静地在香炉中燃烧。不一会儿,沁人心脾的香气便飘扬到了室内的每一个角落。
张晗垂着眼眸,心里少有地感到忐忑。
她此时正在等王氏的答案。
就在刚刚,她向母亲提出:要让张昕拜蔡邕为师,以后在晋阳学宫入学。
重建太学早已提上了日程,不日就将完工。张晗兴建太学的本意便是笼络士族、转移世家的注意力。
但若是太学变成了世家贵族的专属场所,晋阳学宫变成了寒门学子的聚集地,那学宫反而更容易受到世家的关注与打压。
所以张晗决定让自家妹妹在晋阳学宫入学。这样的话,多多少少能带动一些世家将自己族中的子弟送往晋阳学宫。
王氏自听到这些话后,便一直没有沉默不言。
张晗无声地叹了口气,有些后悔地低头打量起眼前的食案。荷叶虾仁、炙肉、银鱼羹……这些菜都是她爱吃的。
想来阿母为这顿饭准备了很久吧,早知道,她就另挑个时间说这事了。
“我本不愿将阿妹卷进来,可是时局如此,我不得不这样做。”
“阿母放心,我会护好阿妹,绝不让她在学宫中有半点差池……”
张晗忽而住了嘴,手忙脚乱地凑到王氏面前,道:“我错了,阿母别伤心了。”
“你们姐妹两人都是我的骨肉,我又怎会偏向昕儿,不舍得她入学。”
只是,若是真按阿晗所说,昕儿只用到晋阳学宫的启蒙班上学就好,何必还要大费周章地拜蔡邕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