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五月,黎利就上报陈暠已死,陈氏绝嗣,要求改立自己为国主。
如今朱瞻基让黎利寻访陈氏后裔,以此拖延时间。
但朱瞻基知道,如果没有其他转机,他就只能承认黎利成为安南之主。
【朱棣:朕应如何应对交趾之危?】
朱棣知道交趾多叛贼,叛寇潘僚、黎利、车三、侬文历至今未被擒获。
但现在这些叛逆远非官军的对手,都在逃窜之中。
但高炽和瞻基相继出言,他就知道交趾绝对出了大问题。
就是不知问题出在未来三年还是高炽继位之后。
朱元璋不知第多少次瞥向老四。
朱棣:“……”
汉武帝灭南越国后,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其中交趾所在之处现今为安南国,是朱元璋所设的“不征之国”。
但朱元璋也没有出言斥责,他已经知道祖训治国有多么荒谬。
【秦念:你所在的时期,先把那个叫马骐的太监杀了以平当地民怨,再把张辅调回去镇压叛乱。】
【朱棣:马骐?】
朱高炽时期。
太师英国公张辅整理衣冠,他知道当今陛下不会再听山寿的谗言。
他曾四征安南三擒伪王,交趾既然是大明不能有失之地,他当为先帝再次平此地之叛!
朱瞻基时期。
张辅露出笑容。
今年朝议,当今陛下决定放弃交趾,他虽极力反对却未能成功。
本以为安南之失已成定局,不想竟有天幕助他!
还有那马骐,文武诸臣合奏要判处其死罪,偏偏陛下没有诛杀他,反而将他与无罪的弋谦同样免为平民,引发朝堂内外的非议。
【秦念:你让马骐到交趾采办,他就在交趾横征暴敛。如今交趾叛乱四起,他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明史》明确记载:
“中官马骐以采办至,大索境内珍宝,人情骚动。桀黠者鼓煽之,大军甫还,即并起为乱。”
“僚者,故乂安知府季祐子也,嗣父职,不堪马骐虐,遂反。”
朝廷论罪时,马骐的罪名是“激变藩方”。
也就是直指马骐暴虐逼反交趾。
【朱棣:马骐!交趾之乱竟然是你之过?!】
【秦念:你装哪门子无辜?交趾布政司布政使黄福屡次裁抑肆虐交趾的马骐,马骐诬告黄福有异心,你说“此君子不容于小人”——你明知马骐是个小人,却放任他在交趾作乱。】
【朱棣:……】
【秦念:是马骐这个宦官横征暴敛来的珍宝闪瞎了你的眼吗?永乐大帝。】
就算马骐征敛来的珍宝最终进入国库,成为朱棣北伐的资金,秦念也照嘲不误。
因为交趾的叛乱需要明军进行镇压,平叛带来的将士伤亡,这分明也是在消耗大明的国力。
朱瞻基时期的明军惨败,交趾丢失,更是马骐采办带来的连锁反应。
【朱棣:……】
朱棣脸色青白交加。
秦念说得没错,他知道马骐是个小人。
但他没有想到马骐的横征暴敛会引发交趾叛乱四起!
【朱元璋:你竟然为了一己私欲,让宦官作乱?】
【朱棣:是朕的过错!黄福,朕命你立即抓捕马骐及引发叛乱的相关人等,尽诛之以平民怨!】
朱棣清楚纵容宦官逼反交趾是他的责任。
朱高炽朱瞻基的沉默,甚至说明交趾因此有失。
“臣遵旨!”
正在交趾的黄福领旨之后,立即调派人手,亲自去捉拿马骐等人。
他都不必先彻查,共事多年,没人比他更清楚哪些人是马骐的同党。
只是此前陛下一直包庇马骐,他无可奈何。
如今不一样。
马骐的死期到了!
【秦念:朱高炽,要不是规则限制,头都给你骂掉,智障东西。】
【朱高炽:朕会立即将黄福调回交趾!亦诛马骐等人!】
朱高炽再度面红耳赤。
秦念为什么要在这件事上如此辱骂于他,朱高炽心知肚明。
他将黄福召回辅助太子,也召回了马骐。
但马骐回京没有多久,就矫诏让翰林院撰写敕文,又前往交趾采办金银珠香。
朱高炽得知此事后大怒,责问翰林院官员为什么会相信马骐的矫诏。
“朕安得有此言?卿等不闻渠前在交阯荼毒军民乎?交阯自此人归一方,如解倒悬,今又可遣耶?”
但他没有诛杀马骐,也没有将他召回。
如今看来,竟是致使交趾之乱愈演愈烈。
【秦念:你该被骂的只有这件事吗?你居然能蠢到让一个宦官去招安叛贼,招安后让叛贼留在当地为官,使得叛贼趁机坐大!】
【朱高炽:朕不会再议招安之事!】
朱高炽终于明白秦念在谈及更易太子时,为何略过他不提。
黎利竟是因此坐大,最终交趾有失!
【秦念:朱瞻基,你算是倒血霉才摊上这么个爹。当然你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割地求和的懦夫。】
【朱高炽:……】
【朱瞻基:……】
朱瞻基清楚黎利看似是请求大明册封,实则就是大明失去了交趾这片疆域。
无论黎利的言辞如何恭敬,都掩盖不了这一事实。
【朱棣:朱瞻基!!!】
朱棣不敢置信地望着天幕上的“割地求和”四字。
被后世秦皇称作“懦夫”,皇太孙朱瞻基几乎抬不起头。
他此前还以为自己只是罢边主和,结果居然还不仅于此!
【朱瞻基:汉高祖以南越为藩属国,是因为此时征讨难以取胜,难道汉高祖应当不顾国情攻打南越?】
见皇祖父因秦念之言盛怒,朱瞻基就想反问若是秦念面对他的处境又该如何。
是他想割地吗?
是他继位之时,黎利就已成大患!
接连大败,明军已无控制交趾的可能。
他若是继续派兵,那就是行隋炀帝之事。
但直接说安南现状被规则限制,朱瞻基只能想办法绕过规则。
以历史话题中的汉越自比,果真就能现于天际。
朱棣对朱瞻基的怒火转移到太子朱高炽头上。
居然让宦官去招安,给了叛贼坐大的时机,以至于交趾之于朱瞻基有如南越之于汉高祖!
朱高炽连声认错。
【刘邦:明朝的小皇帝,因后世秦皇一言,赵佗已然归汉,此时正在朝中与朕同观天幕。】
刘邦笑意不改,这话却是在贬明以抬高秦念。
南越的情况和这交趾明显不同。
赵佗本是秦将,南越并非归属于大汉,是他让陆贾出使南越,劝服赵佗臣服汉朝。
到刘彻时期就以武力灭南越国。
这明朝的交趾,却是得而复失,甚至被秦念指责为“割地求和”。
拿交趾比南越,乃公可不认。
四十四岁的赵佗就在安排好国内事务后,带一队精兵快马加鞭入汉,于不久前入朝拜见汉帝刘邦。
刘邦当时承诺继续让赵佗治理南越,甚至要封其为南越王,只是需要接受推恩令。
但赵佗主动请辞,只求为一郡郡守。
这种请求刘邦当然不会拒绝,诚邀赵佗在长安多待一段时日。
【朱瞻基:……】
朱瞻基这才确定“秦皇”指的竟然真是始皇帝之后。
刘盈一朝, 四十九岁的赵佗同样入朝,接见他的是吕后与汉帝刘盈。
他也被留在长安,以待始皇帝和秦念两朝的话题结束。
吕雉担忧此后的话题会使得南越有变, 故而暂且留下赵佗。
她给的理由是让赵佗教导刘恒南越事务。
赵佗求之不得。
他自知寿数很长,往后必然要在刘恒继位之后为臣多年,甚至还会在刘恒之子刘启一朝为臣。
能在刘恒为皇太弟时有为师之实,于他未来有大利。
刘恒时期。
六十五岁的赵佗同样入朝觐见,如今正在回南越的路上。
陛下有意施行推恩令,担忧诸王作乱,让他速回南越。
若有诸侯王作乱,他当以南越太守的身份奉诏平乱。
刘启时期的赵佗已有九十一岁,不能再舟车劳顿, 代他捧着南越王印绶入朝的是孙子赵眜。
如今的太子是刘彻, 赵佗心知孙子和曾孙子都是无能之人。
这南越王之位还是不要为好。
【刘彻:赵婴齐亦回长安——早在朕的话题结束后, 他就奉印绶入汉。】
有汉人谈及天幕之事,丞相吕嘉将此事呈于赵婴齐,劝他诛杀樛氏,改立长子赵建德为储君。
在吕嘉谏言后, 赵婴齐就去见了已被冷落数日的王后。
“南越无法与大汉抗衡。难道杀了我和兴儿之后, 南越就能够违抗陛下吗?”
樛氏心知唯一的生路就是劝大王归汉。
唯有南越入汉, 大王才不能对她和兴儿不利,那只会让陛下怀疑大王的忠诚。
“大王,你也能看到天幕,你早就视自己为陛下的臣子。”
没错,赵婴齐也能看到天幕, 才会冷落王后数日。
他在汉帝身边担任宿卫长达十二年, 早已以臣事汉帝。
“你与安国少季……”这才是赵婴齐冷落王后的缘由。
“你若是早逝。我与兴儿孤儿寡母在南越无依无靠, 必然为丞相所迫。我是为了兴儿的性命,才不得不交好汉使以求平安!”
赵婴齐被说服了,他在樛氏的建议下,亲自携南越武帝玺和南越王印绶前往长安觐见。
【秦念:朱瞻基,既然已经到了汉初面对南越的地步,那确实没有强攻的必要。只能等到国力提升之后,再去收复失地——反正你要是收不回,这割地求和的名声就永远跟着你。】
成化年间宦官汪直想要收复交趾,结果遇上被儒家所称颂的短视官员刘大夏。
“太监汪直怙宠贪功,谋取交阯,有旨检永乐间征调故事,大夏匿之,事遂寝。”
先不管当时是不是出兵的时机,也不管出兵的利弊如何。
皇帝问臣子要档案,臣子觉得这仗不能打,不是想着谏言说服皇帝改变主意,而是直接隐匿军事档案。
就这么件事,居然被史官大肆称赞,写进史书。
可见明朝的官员是真不把皇帝当回事。
【朱瞻基:……朕必会雪耻。】
朱瞻基已经明白罢边主和是错,割地求和更是错。
黎利坐大非他之过,但失地之后不再想着如何收复失地,这就是他的过错。
“懦夫”之称,朱瞻基实在不愿接受。
【秦念:交趾所在的中南半岛,南部地区有着许多稍作开发就可以一年三熟的天选优良耕地。】
【刘彻:朕要了!】
刘彻盯着地图上的中南半岛——
这里的耕地居然可以一年三熟!
【秦念:中南半岛西侧的印度半岛,那里在周朝就开始实行儒家尊卑贵贱的加强版——种姓制度。】
【秦念:高等人世代高人一等,低等人永远低等。军事实力弱小得不可思议,对异族跪得也比儒家更快,原住民数千年来都为异族所奴役。】
各朝儒生面色青白交加。
他们知道,既然秦念已经说出有这么一个地方,往后探索海洋时,就必然会有人抵达印度半岛。
倘若那里的国家正如秦念所言那般,则儒家在宋明两朝亡国后的对异族失节就不是偶然。
而是儒家治世的必然。
必然弱小,必然为异族奴役。
【刘彻:这里的耕地如何?】
刘彻最关注的还是耕地。
看世界地图就知道,印度半岛距离大汉极远。
至于金银矿物,仅大汉与倭国的矿产,数百年都挖不完。
桑弘羊曾说当金银足够多,金银的重要性就比不上粮食。
【秦念:印度半岛的面积不到唐朝极盛之时的四分之一,耕地面积却大于唐朝,因为其疆域的一半都是优质耕地。】
【刘彻:!!!】
深感震惊的远不止刘彻一人。
各朝的百姓都在看到这段话时红了眼!
【朱棣:印度半岛上的诸国虽弱,但海途遥远,难以占领如此遥远的疆域,秦皇可有良策?】
【秦念:朕曾说可用粮食控制异国经济。而在海军和民间远航船队不够多的情况下,可以反其道行之。】
【朱棣:何意?】
朱棣当然记得秦念的“纸钞第五利”。
可这反其道而行之又当如何?
【秦念:永乐五年,郑和下西洋在返程途中在东南亚灭海盗后,设旧港宣慰司,这是华夏史上唯一的海外飞地。】
再度被点名的郑和愣住。
借助天幕,他知道“飞地”指的是被他国领土隔开的疆域。
能与张骞齐名,郑和已是受宠若惊。
却没想到后世秦皇竟然认为他还有拓土之功。
只是旧港宣慰使施进卿虽受朝命,犹服属爪哇,其地狭小,非故时三佛齐比也。
这样也能视为大明的疆域?
但很快郑和就意识到,陛下有意开海,旧港宣慰司将变得极为重要!
【秦念:以飞地为据点,可以驻扎几年一换的军队保护港口。可用丝绸瓷器与当地贵族换取粮食,也能出动海军为当地国王维护政权来换取更多或更大的飞地。】
【朱棣:竟是如此!】
朱棣已然明白秦念的意思。
“纸钞第五利”是指“帮当地百姓换一个遵从民意的国王”。反其道而行之,则是以武力助当地国王维持稳定,换取更多飞地,便可以徙民到飞地进行耕种。
国内粮食充足,就用粮食迫使外国使用大明纸钞;反之可借飞地之利,用丝绸瓷器换取粮食。
【赵匡胤:灭海盗方能获取飞地?】
【秦念:当然不是。你还可以花足够的钱与异族购买飞地,或是长租港口。】
【赵匡胤:谢秦皇指教,朕已知当如何施为!】
赵匡胤正为开荒耕种与治河之间的矛盾而头疼。
秦念这话让他茅塞顿开。
国内耕地不足,但可去“飞地”肥沃之地耕种!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如何确保这些飞地不会被他国觊觎,那就必须兴建海军。
恰因汉武帝之故,朱棣已于天幕道出楼船如何制作。
这海军不仅可以用于维护海外,平辽之战,这海军也当有大功效。
赵匡胤不惧辽国亦知天幕之事——
制作楼船需要的工匠、巨木、钱财,辽国都不具备。
【秦念:海外贸易的巨利必然会促进航海业的发展,船只航行速度会越来越快,做生意的汉人会越来越多,移居海外飞地的百姓也会增加。】
【秦念:等摸清楚当地的情况,就该是纵横家上场——朕之前说过的对外政策都可以施展。你们应在西域之西等国崛起之前,将更多西洋之地纳入华夏版图。】
【刘彻:只是西洋?不能趁着西域之西这些国家尚弱,皆汉化之?】
自从知道“汉族”一词因他而出现,刘彻就极为喜爱“汉化”之说。
既然能够汉化西洋诸地,何不汉化全球?
【秦念:你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西域之西在全球各地都有领土,是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国家,其领土上永远存在被太阳照射之地。】
嬴政眉头皱起。
“西域之西在全球各地都有领土”——秦念提及的那场海战,是此国妄想吞并大秦?
秦念面对的竟是这样的敌国。
【秦念:所以这个国家也被称之为:日不落帝国。】
【刘彻:!!!】
刘彻有了全新的目标!
与他有着同样目标的皇帝不少。
【秦念:朱棣,知道你的“永乐大帝”之称是由何而来吗?】
【朱棣:……不知。】
此前秦念每次提及这个称号,都是在讥讽于他,以至于朱棣看到这四个字就提心吊胆。
但他知道这次应当不是讥讽。
两个时辰快到了。
【秦念:主要有两大原因:一在五征漠北、收复安南;二在《永乐大典》。】
【朱棣:原来是《永乐大典》!】
永乐元年,朱棣命解缙等人修书,“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修辑一书,毋厌浩繁”。
永乐二年修成《文献大成》时,朱棣审阅后发现收录的内容不完备。
于是命姚广孝、刘季篪、解缙等人重修,让礼部选拔朝野内外官员以及学识渊博的人纂修,又选拔国子监以及郡县学中擅长书写的生员抄写,直到永乐五年才修成。
朱棣将其命名为《永乐大典》,也清楚地知晓这将是他在文治上的极大功绩。
如今在秦念口中说出,他怎能不为之欣喜?
【秦念:《明会要》记载:“至是书成,凡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万一千九十五册。”这本书集天下古今事物于其中,堪称鸿篇巨制。】
【朱棣:正是如此!】
相似小说推荐
-
仙魔情动山河乱(点点温柔) [仙侠魔幻] 《仙魔情动山河乱》作者:点点温柔【完结】简介:在灵霄仙界,若璃是天赋出众且心怀悲悯的仙子,立志守...
-
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白阿伏) [BG同人] 《(综漫同人)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作者:白阿伏【完结】晋江VIP2024-09-03完结总书评数:360 当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