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司马迁也明显受到儒家的影响:
贬低卫青霍去病,多次提及他们出身卑贱,对同为世家出身的李广则极尽笔墨加以褒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出自司马迁对李广的夸赞。
到张汤这边,就真就没几句好话,贬斥的字眼充斥全篇。
正在游历天下的司马迁疑惑。
这司马迁……会是他吗?
他也确实认为张汤执法过于严苛。
【秦念:司马迁写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算你的一大政绩。同时他也是你发癫时的受害者。】
司马迁出身于太史世家,其父司马谈正是如今的太史令。
这写《史记》的司马迁显然指的就是他!
【刘彻:?】
【秦念:李陵降敌,群臣声讨。司马迁虽然跟李陵不熟,却为他据理力争。在公孙敖带回“李陵练兵”的假消息后,司马迁受到牵连。他没钱赎身,只能以腐刑赎身死。】
腐刑?!
司马迁震惊失语,完全想不到未来的自己会遭受这等屈辱!
可想到李陵的事迹,他叹了口气。
虽然他与李陵毫无私交,但得知其遭遇后,他怎能不为其据理力争?
李陵正在前往未央宫的路上。
太史令之子因他遭受腐刑?
若司马迁因张汤之事获罪,李陵定会为其赎身。
李家不缺赎罪的钱财。
秦念说司马迁和李陵不熟,是因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的这一句: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他与李陵同朝为官,但素来没什么往来。人生追求也不一致,未曾一起喝过酒。
可见司马迁为李陵说情,真就只是因为相信李陵的为人。
【刘彻:春秋笔法至此,为何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提及周树人显然违反规则。
鲁迅评价《史记》的原文是“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绝唱并不是指“最后一唱”,而是指史书造诣达到最高水平。
鲁迅应该是在肯定《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体例,重点不在于是否“春秋笔法”。
“发于情,肆于心”,就意味着相当主观。
当然,即便很主观,《史记》也有“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的赞誉。
因为别的史书更主观。
司马迁好歹还会如实记录史实,比如张汤的廉洁与为民说情、比如卫霍的功绩。
而同被誉为“史学双璧“的《资治通鉴》,就完全是历史为儒学服务,如果不能服务那就删改历史来服务。
正如那位所说:
“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
【秦念:因为别的更差。你抑黜百家以尊崇儒术,后世那些儒生写的史书,就不只是春秋笔法的问题了。】
司马迁对卫青霍去病张汤的偏见再大,也没有隐去他们的功绩。
对李广再怎么偏爱,也没有改写他的真实战绩。
但后世的史官……
不提也罢。
至于“抑黜百家”之说——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夹带私货,“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其实汉武帝没有采纳这个建议。
无论是从汉武帝提拔的大臣、还是当时的政令、以及汉昭帝时期盐铁之议中儒家对汉武帝的指责,都能看出这一点。
所以秦念一般不说“罢黜百家”,她认为“抑黜百家”更为准确。
以前她需要在考试时改成教科书的说法,现在的学生倒是不用在意这个问题:
教科书已经改成“尊崇儒术”,删去了“罢黜百家”一词。
李斯大惊。
抑黜百家,尊崇儒术?
法家竟在后世没落?
好在李斯很快就想起秦念的“以法治国”。
后世秦皇复国之后,法家再兴!
此刻李斯也对儒学更为警惕。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不久前以年老有病为由,辞官归家。
陛下虽然采纳了他的学说,却并未重用他。
他当过两次国相,但都只是诸侯国的国相。
见后世秦皇直指儒家之春秋笔法,董仲舒忧心忡忡。
汉武帝往后的各朝儒生,都觉得无法接受。
果真是暴秦,才会如此轻视儒家之学!
【刘彻:何以见得?】
李世民眉头紧皱。
两年前,他就下令立孔子庙,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
今岁,他又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
后世秦皇却反对儒学。
难道他看不到秦隋皆二世而亡?
汉朝延续数百年,必有汉武尊儒之因。
【秦念:规则所限,朕无法将儒生具体做了什么说出来。】
【秦念:朕只能告诉你——刘彻,你在儒家独大的后世,名声可不怎么好听,比二凤差远了。】
【刘彻:???】
李世民还不能确定“二凤”是指谁。
秦念先前有说“我朝百姓对三位千古一帝都有昵称”,称刘彻为“刘彘”,始皇帝为“祖龙”。
这“二凤”显然极有可能就是第三人。
虽说不能确定,但亦有七八分把握。
“二凤”不及”祖龙“,却已远胜”刘小猪“。
李承乾发现,他的阿耶嘴角已经快压不住了。
秦念若是跟他说什么儒法之争,刘彻只会哂然一笑。
外儒内法,何来儒法之争。
但这句“名声可不怎么好听,比二凤差远了”,则让刘彻大怒。
儒学自他而兴,却反过来诋毁于他?
这叫什么?
【秦念:天幕排榜是龙猪凤。】
有这句话,那“二凤”就可以确定就是陛下。
群臣恭贺,李世民怡然受之。
刘彻则是勃然大怒!
天意都认可他的声誉在李世民之上,李世民却是凤,而他是“猪”?
名声差这么多,竟是源于因他而兴的儒术?
“你儒家竟敢如此诋毁朕!”
司马迁污张汤为酷吏,《史记》尚被认为是“史家之绝唱”。
原是绝唱于此!
朝堂之上,儒家官吏尽皆伏地,在刘彻的声声怒吼中瑟瑟发抖。
后世儒生诋毁陛下,他们又能如何申辩?
【秦念:若是让儒家来排这个声誉榜,刘彻,你很可能排不进前十。】
刘彻怒极反笑。
好个儒家!
刘彻可不是什么心胸宽广之人,看到后世儒家如此对他,他怎么可能继续尊崇儒术。
外儒内法,儒皮法骨。
这张皮不好用,那就换一张!
董仲舒脸色灰败。
秦念若是兴儒法之辩,他尚可向陛下申辩。
可如今却是儒家将贬抑陛下身后之名?
就算没有天意规则“禁止谎言”之说,董仲舒也知道秦念所言非虚。
儒家重“仁”,而陛下谥号为“武”。
…………
刘弗陵刘询却都没有要抑制儒学的想法。
事实上,他们并不赞同武帝的穷兵黩武。
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这是事实。
【刘彻:第九个丞相是谁?】
已决意不再尊崇儒术,但要以哪家的学说来替换儒家,刘彻暂无章程。
待事后再议。
刘彻也不想再听儒家之事,于是将话题转移回文臣。
【秦念:赵周,下狱自尽。】
【刘彻:……】
刘据木然。
少傅刚被免职,又轮到了他的太傅。
赵周脸色苍白。
忽闻噩耗。
【秦念:罪名是明知列侯献的黄金不足,却不上报。】
酎金制度始于汉文帝。
《酎金律》规定,王侯每年应按照封国的户口数献黄金助祭宗庙,违者王削县、侯免国。
刘彻堪称平静地免除赵周的太子太傅之职。
反正他给刘据安排了两个太傅。
【刘彻:下一个。】
【秦念:第十任丞相是石庆。】
【刘彻:……】
刘据:“……”
他只剩下这一个太子太傅了。
石庆惊慌,他素来十分谨慎,但担任陛下的丞相,就算是他也不敢说能够得以善终。
【秦念:这个在任九年,虽然没有建树但也没犯大错,病逝于任上,难得的善终。】
石庆感激涕零。
承陛下厚爱,方能任丞相之职。
但后世既然说他没有建树,倘若陛下欲任命他为丞相,石庆也有理由推辞。
丞相为百官之首,他能力不足以担任如此要职!
其他重臣更加恐慌。
十三名丞相唯有三人善终。
公孙弘和石庆都是病逝于任上的善终,可见剩下三位丞相唯有一人善终!
【秦念:第十一任,公孙贺。他其实是不想当丞相的,毕竟此前连着三个丞相获罪自杀,谨慎的石庆也经常被你斥责,所以公孙贺曾哭着跪求不受印绶。】
【刘彻:……】
刘邦大为震撼。
他这个名列声誉榜第二的后代,竟然让臣子哭着推辞丞相之位。
刘启只觉头疼。
说是彻儿的错吧,那些丞相所为也确实不似人臣。
盗神道外堧地者、与御史大夫相互构陷者、知酌金不足不报者、在位九年无功者。
真就是“人才”纷至。
公孙贺此时正随卫青北征匈奴,只是此番未立战功,正因此惋叹。
随即就看到噩耗。
他都哭着跪辞了,都没能推辞成功吗?
卫子夫也为公孙贺忧心。
公孙贺是她的姐夫,是她姐姐卫君孺的丈夫。
【秦念:然后刘小猪你就跟他对着哭,强行把丞相这个烫手山芋塞给了他。】
【刘彻:……】
当初读到这段历史时,秦念就笑得不行。
“上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扶起丞相。’贺不肯起,上乃起云,贺不得已拜。”
公孙贺哭着推辞,刘彻及左右大臣也“感动下泣”。
秦念觉得这左右大臣哭,是感动于刘彻选的冤大头不是他们。
刘彻那句“扶起丞相”就更搞笑了。
公孙贺跪着哭诉自己的才能不足以担任丞相,刘彻张嘴就是“扶起丞相”。
之后公孙贺还是不肯起,刘彻直接就走了,于是公孙贺就这么被强行拜为丞相。
公孙贺是真哭,刘彻则是明摆着的假哭。
【秦念:在任十一年后,公孙贺被卷入巫蛊之祸,与儿子公孙敬声双死于狱中,灭族。事后,你承认没有找出罪证。】
一沾上巫蛊就没有好事。
刘彻极为烦躁。
【刘彻:刘弗陵,将巫蛊之祸详细说来。】
越是烦躁,刘彻就越想知道全部经过。
总不能不断被讥讽,却不知为何被讥讽。
让刘弗陵说,自然是因为刘弗陵不会如秦念一般冷嘲热讽。
【刘弗陵:公孙敬声接替公孙贺担任太仆后,不遵法纪,因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而下狱。】
刘弗陵先说公孙敬声之事,当然是为了表明公孙父子之死并非全然无辜。
也算是努力为阿父开脱。
公孙贺早在看到“灭族”时就已是吓得魂不附体。
再看到敬声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更是恐慌不已。
好在左右提及李绪之事。
为匈奴练兵的李绪尚且免死,何况他的儿子只是贪污?
公孙敬声尚幼,缓过来的公孙贺痛下决心,必定好好管教儿子。
管教不好,那就不能让他入仕!
【刘弗陵:公孙贺追捕逃犯朱安世为其子赎罪,朱安世在狱中状告公孙敬声与公主私通、于驰道埋偶人诅咒阿父,公孙贺父子因此下狱。】
【秦念:囚犯明显用于报复的话也信,果然是发猪瘟。】
【刘彻:……】
【刘弗陵:因阿父当时病重,故被其蒙蔽。】
【秦念:没错啊,“猪瘟”。】
刘弗陵开始为阿父时期尚未出生的自己感到担忧。
他还想好好表现,若是大兄继位,那时阿母就能与自己同去封地,以全此生不得尽孝之痛。
如今秦念作乱,刘弗陵很是绝望。
刘彻冷着脸没有出言。
若是病重之时,恰好朱安世状告有人行巫蛊之术,他当然会宁杀错不放过。
巫蛊之事是否有用……
以后再有论巫蛊事者,刘彻就让其先去咒杀死囚,做不到就是欺君死罪。
【秦念:巫蛊之祸之初,被诬陷私通的公主是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卫伉也牵连致死。史书却并未记载诸邑和卫伉是怎么被牵连的,刘弗陵,解惑一下?】
【刘弗陵:……】
刘弗陵不敢言。
史官都不敢记的东西,他怎么敢说?
卫子夫闭了闭眼。
原来不止是据儿,阳石和诸邑也没能逃过一死。
【秦念:那我猜一下。阳石公主、诸邑公主都是刘据同父同母的姐姐,卫伉是刘据的表兄,公孙贺是刘据的姨父……】
【秦念:这场巫蛊之祸,你爹真正怀疑的对象,其实是你哥刘据?】
秦念知道这很像阴谋论,但她认为这一猜测符合人之常情:
汉武帝病重,就算没人在他面前诋毁刘据,笃信巫蛊的他也会怀疑到太子头上。
毕竟他要是被咒死了,受益者毫无疑问就是太子刘据。
【刘弗陵:……】
沉默就是默认。
这应该就是刘彻拿的剧本了。
秦念记下这一点。
史书隐笔之处,就只能进行猜测。
这是可能性最高的解释,甲方给刘彻这个剧本很合理。
以司马迁的性格,大概率会如实记载。
可惜《史记》中的《今上本纪》早就遗失了。
【刘弗陵:后江充奉命查办巫蛊案,用酷刑和栽赃迫使他人认罪。时人皆以巫蛊相告,牵连全国,死者达数万人。】
在霍光的建议下,刘弗陵无视秦念所言,继续回答阿父所问。
【刘弗陵:阿父病情未愈,江充言宫中有蛊气,借此掘后宫之地,再至太子宫。卫……皇后助大兄起兵,诛杀江充。】
【秦念:卫长公主丧夫,被刘彘再嫁给骗子方士栾大。后栾大被刘彻腰斩,史书再无卫长公主的记录。刘弗陵,她没被巫蛊之祸牵连,是因为在此之前就死了吗?】
秦念作出这个判断,是因为茂陵考古测绘中,曹襄墓东侧有封土相连的女性墓,那显然就是卫长公主的墓葬。
官方在该墓棺室北侧发现“盐”字封泥六件,应属于封邑当利县的卫长公主——当利县是汉代胶东盐官驻地。
可见卫长公主死前未被夺去封地。
她的儿子曹宗却被牵连进巫蛊之祸,《史记》和《汉书》对于这段记载有出入。
前者说曹宗“坐太子死,国除”,后者说“有罪,完为城旦”。
不管怎么说,曹宗必然受到了牵连。
如果这时候卫长公主还活着,她也应会受到牵连。
所以她大概率是死在巫蛊之祸之前。
【刘弗陵:……】
刘弗陵绝望了。
他真不明白为什么他不想回答,天幕就会替他承认!
卫长公主惊恐地看着天幕。
她的丈夫曹襄如今正出征匈奴,难道是战死沙场?
曹襄还活着。
如今正驻扎于窴颜山赵信城,正准备随大将军卫青得胜归朝。
曹襄亦是忧愁,既忧自己不知因何早逝,亦忧公主再嫁却并非良人。
【秦念:所以说,是卫子夫的三个女儿都死了,江充又查到她仅剩的儿子头上?】
【刘弗陵:……】
刘启叹了口气。
王娡同样面露不忍。
就算她是彻儿的阿母,也觉得彻儿此举不近人情。
“……其中最冷血的那个。”
陈阿娇轻声呢喃。
她早已不再嫉恨卫子夫。
在真正看清刘彻之后,她甚至要感激天意,让她没有诞下刘彻的孩子。
三女一子,皆死。
这比无子痛心百倍。
卫子夫深呼吸数次,没有再次落泪。
【秦念:对于刘据来说,姐姐、表兄、姨父全被杀了,连好友李禹也被蒙冤处死——江充诬陷他勾结匈奴,欲投奔在匈奴的李陵。】
【秦念:刘彘,你的失联是在逼太子起兵吗?】
【刘彻:朕如何得知晚年所想?】
李敢:“……”
李禹是他的儿子。
怎么会成为太子的好友?
这江充究竟是谁?!
他本以为李家与卫家已是水火不容之势,却见李家卫家皆因太子而被江充构陷。
刘彻此时作答,是因为他发现沉默就会被天幕回以“……”,从而被视为默认。
十岁的刘据绷着脸。
他很想哭,但他又知道自己不能哭。
【秦念:刘据起兵时的唯一援军是卫子夫,可见他没有碰兵权,根本无法对你构成威胁。你想废太子下道诏书即可,何必如此相逼?】
相似小说推荐
-
仙魔情动山河乱(点点温柔) [仙侠魔幻] 《仙魔情动山河乱》作者:点点温柔【完结】简介:在灵霄仙界,若璃是天赋出众且心怀悲悯的仙子,立志守...
-
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白阿伏) [BG同人] 《(综漫同人)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作者:白阿伏【完结】晋江VIP2024-09-03完结总书评数:360 当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