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赵德昭冷声命人将方才试图护卫赵炅的一干人等皆暂且押入大牢。
待彻查先帝的死因之后,再行处置。
赵炅任命的宫内诸班直,赵德昭都不敢用,于是调神卫军入宫替换宫廷禁卫。
距先帝崩逝不久,赵炅尚未调换神卫军。
【秦念:这个时间?老赵,你才死了一百多天,尸体都还没入葬。】
【赵匡胤:……】
这话赵匡胤实在是没法接。
反倒是这么短的时间里,赵德昭就能诛杀……
想到“赵炅”的死,赵匡胤还是不由得悲从中来。
【秦念:你那边又是什么时间?】
【赵匡胤:开宝八年。】
赵德昭一愣。
秦念前一句还是父皇崩逝百日,怎么父皇却回答开宝八年?
很快他就反应过来。
正如此时是太平兴国二年一般,那边的父皇既然是开宝八年——
这是活着的父皇!
两榜上他不认识的那些名字,则是后世的皇帝。
正如这个居于民心榜首的秦念。
除了领命前去接管诸禁军的武将,其余文武百官皆留在崇德殿。
赵德昭安排完朝堂事务,连忙去扶起挣扎着起身的弟弟。
“传太医!”
赵德芳混战中被赵炅拳脚所伤,但好在他参战时就是二打一,没多久皇叔也扑将过来,他受的伤不算严重。
之前得知赵炅杀父,又见兄长直取逆贼,他头脑一热就跟着要报父仇。
此刻他才感到后怕,本就体弱的他连站立都双腿发软。
“兄……官家,臣无大碍。”
赵德昭还是坚持传太医,又亲自将弟弟扶至椅子上入座。
【秦念: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赵光义对你动手的好日子。】
【赵匡胤:他……为何如此?】
此问一出,赵匡胤竟是落下泪来。
他视赵光义为至亲,是真想将皇位交给他。
不立太子,不予赵德昭赵德芳实权,就是怕他们威胁到赵光义的地位。
哪怕赵德昭早已及冠,已有平稳接过政权的可能,赵匡胤也没有改立皇储的想法。
他知道一旦立赵德昭为太子,待他继位,必不能容下光义。
比起这两个接触甚少的儿子,他无疑更重视与他共进退多年的光义。
为何会是兄弟相残的结果?
【秦念:你现在完全不理解,是因为此时还没有更易皇储的想法,但明年你就有了。】
关于赵匡胤究竟想不想易储,秦念其实也不确定,宋朝史书的隐史改史实在过于严重,难以作出判断。
但既然聊天群采用的剧本是杀兄篡位,逻辑上来说,群里了解真相的人只有登基后的赵炅,而赵炅已经被赵德昭干掉了。
那么这段剧本就处于空白状态——
就算赵匡胤从来没有向任何人说过要易储,赵德昭也无法否定赵匡胤曾有易储的想法。
既然是空白剧本,秦念就可以根据史书的记载,来推测赵光义弑兄的原因在于赵匡胤曾经想要易储。
【赵匡胤:……】
看向脸色惨白的光义,赵匡胤竟是不知该说些什么。
原来是他先负弟弟?
赵德昭不敢言语,他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那就是父皇因愧疚废太子。
但秦念言哪怕没有天幕,父皇明年就会有更易皇储的想法?
他也不知道父皇在想些什么。
【刘彻:赵匡胤为什么要将他弟弟当成太子培养?】
见赵匡胤要更易皇储,刘彻倒是不觉得奇怪。
这个赵德昭称赵匡胤为父皇,足见赵匡胤并非无子。
为何要考虑兄终弟及?
【秦念:老赵所在的时代是乱世,乱到割据政权林立。五十多年整出十几起篡位事件,弑君篡位、兵变夺权、逼宫禅让已成当时风尚。】
【刘彻:……?】
五十多年,十几次篡位?
这完全超出了刘彻的想象极限。
就是所谓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也不至于到这种地步!
李世民面色凝重。
唐宋之间应有武曌一朝,但武姓皇帝仅他一人。
那么武曌就极有可能是被篡位,且武曌之后就是五十多年的乱世?
这让他不由得想到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混乱。
武曌非昏庸之主,如此乱世,那就只能是唐末之时就已是乱世。
乱世之中,百姓如同草芥。
大唐的子民,会在唐亡之后面临这般境遇?
【秦念:老赵自己就是兵变夺权黄袍加身,夺了七岁小皇帝的皇位。当然,这小皇帝家的皇位也是弑君篡位来的,没什么好指责的。】
【赵匡胤:……】
刘彻怀疑秦念在暗中指责他。
刘弗陵继位时,年仅八岁。
但不见天幕收录自己的省略号,刘彻就知道是他想多了。
丝毫没为恶意揣测秦念而感到愧疚,刘彻只觉霍光不愧是去病的弟弟。
值得重用。
【秦念:老赵身为宋朝最能打的武将,经常需要在外亲征,就只能培养弟弟赵光义。】
【秦念:在这种乱世,若是让不到十岁的儿子赵德昭监国,他可能前脚出征,后脚京城就有将领兵变。】
【赵匡胤:光义留守开封,则后方无忧。】
赵匡胤还是忍不住为弟弟说话。
他心知如今已立德昭为太子,待德昭即位,很有可能重演“天幕”之事。
想要保下弟弟的性命,承认弟弟的功绩或许是唯一的办法。
【刘彻:于是赵光义借此掌控京师,待赵匡胤有易储之念时,就杀兄篡位?】
刘彻总算有些理解赵匡胤的行径。
原来是这样的乱世,赵匡胤是不得不让赵光义掌权。
赵光义若是无权,就镇不住京师。
但尾大不掉,待子嗣长成,赵匡胤欲要易储时,杀兄篡位就是赵光义唯一的活路。
【刘彻:若是如此,赵匡胤现在岂不是很危险?】
赵匡胤正处于开宝八年,开宝九年就会为赵光义所杀。
如今秦念提前点出赵匡胤之死,赵光义难道不会提前动手?
刘彻倒不是关心赵匡胤,他纯粹就是看热闹。
【秦念:不至于。军队多是老赵的死忠,只是宫内被赵光义渗透成了筛子,连亲信宦官王继恩都是赵光义的人。】
王继恩惊恐至极, 连声求饶。
然而赵匡胤偏爱赵光义,舍不得动他的弟弟,却不会对一个宦官心软。
下令诛杀王继恩之后, 赵匡胤看向满脸惊恐的光义,终究还是不忍。
与其审问弟弟,不若将宫内侍人放出宫,尽数更换。
“多是老赵的死忠”。
赵匡胤也没忽略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军队内部可能有赵光义的人。
宫内的诸班直也得调换。
【秦念:老赵,你死的时候,朝堂那是一片平静,没人质疑你的死因。】
【秦念:当然,主要原因在于你没给赵德昭实权,是个人都看得出他没资格跟赵光义争皇位。大臣若真质疑, 只会让赵德昭和赵德芳死得更快。】
【赵匡胤:德昭和德芳怎么了?】
赵匡胤不给皇子实权、也不给他们封王, 也是担忧赵光义即位后视他们为威胁。
但秦念这句“死得更快”赫然是暗示两个儿子的结局!
【秦念:赵光义即位第四年, 赵德昭遭斥责后擅自自刎;第六年,赵德芳病逝;第九年,你四弟赵光美谋反,忧悸而死——这是史书记载的死因, 就看你信不信了。】
【赵德昭:……】
赵廷美、也就是赵光美看向地上的尸体, 悲痛骤减。
人不能确定几年后的自己不会做什么。
但赵德昭、赵德芳、自己全部死亡, 最终得利者是谁却可以确定。
赵德昭的沉默,则是那句“擅自自刎”。
赵炅将他和德芳、以及皇叔的儿子都视为皇子,假意推行兄终弟及的时候,赵德昭就知道自己的处境很危险。
自刎以保全子嗣,这是赵德昭早就想过的最坏的结局。
但“擅自”一词, 实在可笑!
“病死”的赵德芳同样无言。
他身体算不上好, 病逝并非没有可能。
但兄长与皇叔皆死, 他的病逝就显得极为可疑。
【赵匡胤:他为何要杀四弟?】
赵匡胤心中愈沉。
他能理解光义因他欲改立皇子为太子而篡位,甚至明白皇权之争下,光义为何会杀死他的两个儿子。
但他无法理解光义为何要杀光美。
秦念之言,分明是暗示谋反之说为构陷!
【秦念:你知道金匮之盟吗?】
【赵匡胤:不知。】
赵匡胤思考片刻,确定自己没听说过这个盟约。
【朱元璋:果真是篡逆之言。】
朱元璋早就认为宋太祖之死很蹊跷,认为那是宋太宗“不择手段,急于登台”。
当然也不相信所谓的“金匮之盟”。
如今看来,果然为假。
【秦念:金匮之盟,由赵普于太平兴国六年提出,说是杜太后临终之前,要求你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赵光义再传赵光美。你答应之后,杜太后让赵普写成誓书,藏于金匮。】
【赵匡胤:……光义信了这个盟约,故而要杀光美?】
秦念满头问号。
不是,大哥,你在干嘛?
这什么理解能力?
【李世民:朕以为,秦念所言并非此意。】
李世民都看不下去了。
他此前一直保持沉默,是不想涉及“杀兄篡位”之说。
但此刻看到赵匡胤之言,实在是忍不了了。
【刘彻:赵匡胤,你有疾否?】
【赵匡胤:……】
刘彻眉头紧皱。
怎么这种皇帝也能排进声誉榜前九?
【秦念:这金匮之盟明显是赵光义为了粉饰即位的合法性,和赵普一同编造!你这个脑子,被赵光义干掉可太正常了。】
“这个赵匡胤是扮演的是扮演的不是真的……”
秦念只能如此解释,才能稍平心中怒火。
这都什么玩意?
秦念有理由怀疑赵匡胤脱离人设——
但能够让她心中冒邪火,正是因为她觉得赵匡胤真有可能这么想!
【赵匡胤:可你分明说那是光义即位六年之后,才由赵普提出。】
赵匡胤固执己见。
哪怕汉武帝唐太宗都反对他的想法,他也依旧固执——
赵光义是他的弟弟,他才是最了解弟弟本性的人!
【秦念:开宝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距离你死后仅六十一天,距新年仅剩八天时,赵光义突然改元太平兴国。】
【秦念:他是华夏史上唯一一个“和平继位”却不逾年就改元的君王,这也足以看出他对你真的没什么感情。赵匡胤,你能不能清醒一点?】
秦念再看自己发的这段话,竟然幻视在劝朋友分手。
“你能不能清醒一点?对方都做出这种事了,怎么可能心里有你?”
这是她劝朋友分手的原话。
——由于坚决劝分这件事,她已经被这位朋友拉黑了。
秦念一时间很是无语。
【赵匡胤:……】
其实早在秦念问出赵德昭所在的时间时,赵匡胤就已经发现不逾年改元这件事。
但他不想在意,刻意忽略。
如今被秦念说出来,他还是不想在意。
毕竟是他先想要更易储君,光义有怨也实属正常。
【秦念:你该不会没处置你所在时期的赵光义吧?】
【赵匡胤:……】
【刘彻:实为有疾。】
【赵匡胤:……法不刑尚未犯罪之人。】
秦念不由得冷笑。
拿她说过的话来堵她?
【秦念:王继恩还活着吗?】
秦念提王继恩,是指明赵光义早就在笼络王继恩。
渗透皇宫,这就已经是在谋逆,算什么“尚未犯罪”?
【赵匡胤:……】
【李世民:赵匡胤,此事还应慎重考虑。】
李世民好似看到了未来那个偏爱青雀太甚、致使兄弟阋墙的自己。
【秦念:赵光义其实治政勉强及格,就是军事上一塌糊涂。要不这样吧,赵匡胤你现在就退位给你弟,你给他当大将军,说不定还能造就出一个低配版二凤。】
【秦念:如果赵光义因为猜忌把你全家都杀了,那也是你应得的。】
在躺黑名单这件事上,秦念充分汲取了教训。
她再也不会劝分。
劝和,以后遇上这种事她统统都劝和!
【赵匡胤:朕先前就已册立德昭为太子。】
赵匡胤被秦念说得面红耳赤。
但还是不愿意就尚未发生的事情对弟弟处置过重。
赵光义茫然地望着天幕。
他杀了如此袒护他的兄长,杀了曾经总跟在他身后的弟弟,还杀了兄长的子嗣。
这么做是为了皇位……这是对的吗?
【秦念:赵德昭,等你爹死了,你就把赵光义杀了给你爹陪葬,成全他们的兄友弟恭。】
【赵德昭:……】
“……”
太子赵德昭也很沉默。
毕竟从天幕看,另一个自己替父报仇,已经手刃赵光义。
就差陪葬这件事了。
【赵德昭:父皇,儿臣是否要将赵炅葬于永昌陵?】
【赵匡胤:……】
那边弑兄篡位的“赵炅”已经被德昭所杀。
他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秦念:沉默就是默认,就把赵光义跟你爹埋一起,还能省一个坟。】
【赵德昭:嗯!】
【赵匡胤:……】
赵德昭这声应和多少带点私人恩怨。
他被忽视多年,最终还要被逼至自刎。
结果父皇在心知赵光义将要弑兄篡位、再杀他与德芳、甚至连王叔都不会放过的情况下,还要袒护于他!
身为太子的自己不好表态,那就他来!
“臣愿陪葬永昌陵。”
赵光义再度拜倒。
“何须如此!”赵匡胤想都不想就予以否决:“朕年长你十二岁,你怎么能与朕同葬!朕立德昭为太子,已经处置完这件事。”
见赵光义不肯起身,赵匡胤更是亲自去扶他。
“德昭,若你继位,万不可伤晋王性命,亦不可废他王位!”
“儿臣遵旨。”
赵德昭心中不愿,面上却不露分毫。
不可伤性命,不能废王位……
没说不能软禁。
赵光义被兄长扶起,终是泪流满面。
李承乾谋反未遂,爱子如唐太宗都将其废为庶人。
他的兄长却连他的王位都不忍废黜。
若那个自己知道兄长哪怕更易储君,也还是会设法护他性命与尊荣,是否还会弑兄篡位?
【秦念:开宝九年十二月初七,赵光义将你和赵廷美的儿子都称为皇子。其实为了伪造宋朝传位为“兄终弟及”的假象,在你死后的第八天,他就将赵廷美任命为开封尹,封为齐王。】
开封尹加封王,在当时是储君的标配。
比如后周世宗柴荣就是在广顺三年任开封府尹,进封晋王。
赵匡胤封赵光义为开封尹,又在开宝六年封晋王。
秦念认为至少在开宝六年,赵匡胤依旧属意赵光义为继承人。
【赵匡胤:原是如此。】
赵匡胤暗自叹气。
应是弑兄篡位之后,光义亦心中惶恐,才会作出如此不智的决定。
以至于光美、德昭、德芳都成了皇位继承人。
也终究……都未能活下去。
赵匡胤已经明白“赵炅”的声誉为何仅在中等偏上的位置。
何必以“兄终弟及”来欲盖弥彰?
他本就是以对待储君的方式对待弟弟,光义既然已经隐藏好他的死因,本就无需强调“兄终弟及”。
不逾年改元、时隔六年再让赵普编造金匮之盟,则更是不智。
如此一来,就算光美是真的谋反,光义也洗不清谋害兄弟的嫌疑。
【秦念:其实最离谱的是已经编造了金匮之盟,赵光义居然在赵光美死后不久,跟宰相李昉等人说赵光美不是杜太后亲生的,他们不是同胞兄弟,他问心无愧。】
【赵匡胤:……】
赵光美:“……”
两个时期的赵光美都沉默了。
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死后还会被亲兄弟造谣身世。
三哥还说自己问心无愧?
赵匡胤看到了弟弟的心虚。
正是心虚,才会如此编造光美的身世。
其实这样也好。
如此,光美就与光义划开界限。
德昭继位之后,就不会过于忌惮光义。
【刘彻:既然不是亲生,金匮之盟又怎么会有赵光美?】
【秦念:所以说赵光义编造的“兄终弟及”完全就是自相矛盾。】
秦念之所以认为赵光义杀兄篡位的可能性极高,就是因为赵光义的一系列迷惑操作。
金匮之盟更是败笔中的败笔——
如果真有这么个盟约,赵光义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后的第一时间拿出来?
相似小说推荐
-
仙魔情动山河乱(点点温柔) [仙侠魔幻] 《仙魔情动山河乱》作者:点点温柔【完结】简介:在灵霄仙界,若璃是天赋出众且心怀悲悯的仙子,立志守...
-
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白阿伏) [BG同人] 《(综漫同人)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作者:白阿伏【完结】晋江VIP2024-09-03完结总书评数:360 当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