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昭目不转睛地望着天幕,却是聚精会神地等待晋王的回答。
父皇此言,是要彻底夺晋王之权, 并将其软禁于府中。
“臣弟遵旨。”
在秦念的讥讽中,赵光义看到的是一个声名扫地的误国之君。
比起在外被人耻笑,禁足于王府中甚至是好事。
【秦念:算了,赵光义的军事越说越生气,不说了。】
赵光义在军事上最灾难的表现,秦念已经说得差不多。
还要说,就是对党项的错误判断与决策,让大宋错过控制西北的最佳时机,最终西夏得以建国, 成为宋朝的另一大边患。
但比起之前说自毁城墙、制图授略、文臣监军, 这就显得不够看。
而且今日话题是宋太祖赵匡胤, 总不能光说赵光义的事。
【秦念:赵德昭,历史上的赵炅军事上虽然一塌糊涂,政治上也只能说是及格,但对百姓还算可以, 故而宋朝好歹也成功延续下去。你既然取而代之, 可别做得连他都不如。】
【赵德昭:我定当勤政爱民。】
这句叮嘱也就是秦念的突发奇想。
直接换皇帝的情况, 在群里还是第一次。
【赵匡胤:这北伐之策……】
赵匡胤再度询问。
每个话题仅有两个时辰的时间,秦念说光义的过错就说了那么久。
他担心时间不足以让秦念将北伐之策全部道出。
【秦念:七年后耶律贤就会病逝,十二岁的耶律隆绪即位。】
【赵匡胤:主少国疑,届时就是攻辽之机?】
赵匡胤大喜过望。
【秦念:到时候辽国会是萧绰萧太后主政。恭喜你,将直面一位青史留名的女性英主——明年她还是皇后, 耶律贤就会将她的地位提升至与自己等同, 一切政务交给她处置。】
【赵匡胤:……】
赵匡胤无奈。
难怪光义会接连遭遇“高梁河之败”与“雍熙之败”。
原来是直面辽国英主。
于乱世中建立大宋, 南征北战多年,赵匡胤比任何人都清楚敌国有明君,远比敌国有良臣猛将可怕。
更别说是青史留名的英主。
“皇后应当也会青史留名。”
以往李治风疾不发作的时候,还会尽量多看些国事。
可当确定风疾的成因之一就是劳累时,他就只能将更多政务交由皇后处置。
“我只愿陛下早日康复。”
李治笑了笑。
后世秦皇尚且无法根治风疾,何谈康复?
十日前由于天幕之故,得知后世有昏君泰山封禅、致使后世对封禅一事不屑一顾,李治沉默半晌还是坚强地完成了整个封禅仪式。
秦念对儒家的指责,李治因此取消去曲阜孔子庙追赠孔子为太师的原定行程。
此时李治正在返回长安的路上。
【武曌:青史留名?】
【秦念:萧太后执政期间,粉碎宋朝北伐的希望,对外开疆拓土,达到辽国鼎盛,故而青史留名。】
要不是涉及后世,秦念非得把宋朝向辽国纳贡的澶渊之盟说出来。
【赵匡胤:……】
看到大宋成为辽国太后青史留名的垫脚石,赵匡胤只能沉默。
【秦念:朕若是教你如何北征,无异于“制图授略”。不过如何增强宋朝国力,朕倒是可以一论。】
【赵匡胤:请秦皇不吝赐教!】
新入群的赵德昭一惊。
他不明白父皇为何对秦念如此看重。
虽说秦念明显是后世之君,但大宋亦是汉唐的后世朝代。
赵德昭不认为自己有资格教导汉武帝唐太宗。
这声誉榜无其名、却在民心榜居首的秦念究竟是何许人也?
【秦念:倒不能算是赐教,只是对你大宋后世的一些政策进行优化再说出来。大宋军事弱成那个鬼样子,还能够维持相对稳定,就是用钱给异族纳贡买平安。】
【赵匡胤:?!】
赵匡胤大惊失色!
大宋给异族纳贡?
何至于此?
【秦念:之所以能纳那么多贡,国家财政还不至于崩溃,则是因为你大宋除了大怂还有一个外号:富宋。】
【秦念:大宋之富,远超汉唐,甚至可以说在朕之前为最富一朝。】
【朱元璋:我朝亦不如宋?】
【秦念:你朝跟大宋比富?燕雀跟鸿鹄比谁飞得更远吗?】
秦念毫不犹豫地开嘲讽。
宋明之间的贫富差距,那简直就不在一个档次。
【朱元璋:……】
【朱棣:差距有多大?】
父皇默然,朱棣便出言询问。
大明居然比宋朝穷,其差距还有如燕雀与鸿鹄?
朱棣完全不敢置信。
【秦念:单论财政收入的峰值差距,差个五倍吧。】
【朱元璋:……】
【朱棣:……】
朱元璋目光呆滞。
他不理解。
宋朝的财政收入怎么可能那么高!
还是说大明怎么会这么穷?
为什么?
【李世民:若大唐与宋相比?】
【秦念:三倍。】
这类数据都是秦念从网上搜的,不保证准确度。
其实这类数据哪怕是官方给的数据,也无法保证准确性,因为都是按目前的考古史实进行推测。
既然是推测,就一定会有误差。
不过没关系,反正按照扮演群的逻辑,只要无法被证伪,那她的话就不会被视为谎言。
哪怕皇帝们在群里对账,他们也不能确定自己的财政收入就是本朝的峰值。
【李世民:……】
李世民也失去了梦想。
秦念说宋朝自攻下太原就转攻为守,不难看出宋朝的疆域远不及大唐。
可宋朝的财政竟然是大唐的三倍!
为什么?
【刘彻:大汉呢?】
刘邦倒吸一口凉气。
这个后代究竟是怎么回事?
静候秦念言富宋缘由即可,何必自取其辱?
【秦念:太过久远,无法统计极盛时期的财政收入,只能确定汉比唐穷。】
【刘彻:……】
刘彻犹豫片刻,没有报出去年的财政收入。
他不确定自己是否为汉帝中最富的一朝。
若是后世以此时的财政为准,有可能让后世轻视大汉。
倒不如什么都不说。
【赵匡胤:这是光义治政的功绩?】
【秦念:收起你的恋弟脑,富宋的根源在你,是你的政策奠定了富宋的基础。】
可劲给自己揽功的皇帝,不奇怪。
给弟弟送功绩的皇帝——
是赵匡胤啊,那也不奇怪。
【赵匡胤:?】
赵匡胤常以自己的军功为傲,并不认为自己的文治有多优秀。
结果秦念说大宋之富远胜汉唐,居然是源于他?
赵匡胤不理解。
【秦念:你居然连为何而富都不知道?看来朕得从头说起。】
打出这行字,秦念就意识到:
老赵这是在给她递台阶!
那这“扶弟魔”的人设,显然也是为了更好地让话题得以继续。
果然群里都是高日薪的能人。
【李世民:朕亦当洗耳恭听!】
【秦念:朕先说一点,大宋工商税巅峰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高达七成以上。】
各朝皆寂。
此前秦念坚持要提高工商地位时,虽然说得有理有据,但各朝还是有许多人认为贵工商则伤农。
可当此刻看到富宋的工商税比率,再也没人敢梗着脖子说要抑工商。
甚至都不是“惊人”所能形容!
【秦念:首先是兴农。】
【秦念:大宋水患频发,老赵,你兴修水利的做法很好,于民有大利。】
【赵匡胤:谢秦皇夸奖。】
赵匡胤思索秦念之言的含义。
秦念此前就说抑制工商的本质,实则是抑农。
难道反过来,兴农亦是兴工商?
【秦念:但你朝后世有蠢货为阻北虏南下掘开黄河堤坝,水患绵延后世数百年。】
宋高宗赵构时期的东京留守杜充,为阻金兵南下,居然掘开黄河堤坝,致使黄河夺淮入海,苏北水患持续七百多年。
这次改道也没能阻拦金兵,金兵绕道而行。
杜充最终还投降金国。
【朱元璋:此人确为蠢货!】
【朱棣:我朝亦受此患。】
【赵匡胤:……朕当立下祖训,禁我朝后人擅掘黄河堤坝!】
从没有一刻像现在这样,让赵匡胤清楚地意识到各世朝代同在华夏。
宋时的掘开堤坝,竟然致使水患延续到朱元璋一朝。
【秦念:除此以外,你朝的黄河水患几十年后就会变得极其严重,原因在于下游淤堵,黄河频繁改道,早点想办法治理。】
秦念想起一种说法:宋朝为抵御契丹“三易回河”,致使黄河水患变得极为严重。
其实并不是三易回河引发水患,而是当时就是到了水患频发的阶段。
“回河”是指宋廷想要黄河回到原本的水道,其目的在于治水,只可惜宋朝的三次治水都以失败告终。
【赵匡胤:可有良策?】
赵匡胤大惊。
大宋的水患现在就很严重,经常有水系决口。
可观秦念此言,几十年后的黄河水患将会更加严重,甚至是严重得多?
【秦念:治水需因地制宜,中游下游的事朕帮不了你。而淤堵的源头在于上游毁林毁草开荒导致黄土裸露,暴雨将大量泥土冲入黄河。如何平衡垦荒和生态环境,是你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赵匡胤:谢秦皇告知此事。】
不垦荒,又如何让不断增加的人口得以饱腹?
但垦荒会引发黄河水患,水患会致使下游歉收甚至绝收,引发更大的粮荒。
面对如此两难之境,赵匡胤只想到一个办法:
往适宜耕种之地开疆拓土。
【秦念:继续说富宋:你减免苛捐杂税、降低田赋,农民有存粮可卖,这就使得百姓有积蓄。】
【赵匡胤:朕只是效仿前人。】
减免苛捐杂税、降低田赋皆是学自前朝明君,赵匡胤不敢揽功。
大宋百姓皆谢陛下。
陛下终结战乱,又劝课农桑,减免赋税。
这些都是他们亲身体会的良政。
家中有了存粮,还可售卖于市,就使家中有积蓄。
【秦念:其次是兴商。】
【秦念:系统性疏浚河道,贯通漕运,有效促进商业往来。】
疏浚河道。
李世民第一时间想到的竟是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
南北贯通之后,“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大唐承隋之利。
河道疏浚一事,历朝历代皆有为之。
各朝皇帝暂时还看不出赵匡胤的特殊之处。
【秦念:明确商税,公正公开且较低的税率极大促进商业发展。结合百姓有积蓄与商道畅通,大宋的商业开始蓬勃发展。老赵,你每年收的商税是不是越来越多?】
【赵匡胤:确实如此,如今已经达到十之三四。】
李世民震惊。
仅是明确商税,就能让商税达到十之三四?!
此时的大唐仅征收关市税,即商人入市缴纳市税,经关卡需纳关税。
但商税占比极低!
【李世民:何为明确商税?】
第81章
【秦念:商品过关时缴纳的关税需明确税率, 不能每个关卡想怎么收就怎么收;哪些关卡能够收税也必须明确,任何地方不得私设关卡。】
各朝商人紧盯天幕!
除宋以外,其余各朝的关税都是极为混乱。
作为商人, 他们跨地行商要做最麻烦的事就是打点各关的守卫。
如今却看到有宋一朝,其关税居然是明确公开!
如此一来,跨地行商是赚是赔一算便知!
【秦念:另一种税叫交易税。商人按卖出商品的价格进行交税,税率也应当明确。】
【李世民:原来如此。赵匡胤,你是如何制定税率?】
【赵匡胤:行者赍货,谓之过税,每千钱算二十;居者市鬻,谓之住税,每千钱算三十。】
【赵匡胤:过税为秦皇所言的关税, 住税为交易税。】
这段税率出自《宋史·食货志》, 没有记载是哪个皇帝定的。
但《文献通考》中记载:
“艺祖开基之岁, 首订商税则例,自后累朝守为家法。”
——宋太祖开国那年,首次制定《商税则例》,(宋朝的)后世君王都奉为家法。
可见商税的制定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功劳。
秦念认为宋太祖的文治被普遍低估, 《商税则例》可以说奠定了宋朝商业繁华的基础。
其余朝代的商人眼睛都红了。
这商税就该大宋赚!
如此低额且明确的税率, 若在他们所在之朝, 当有多少利益?
【秦念:朕给你个改进的措施。交易税应针对不同的商品上下浮动,当然,这个浮动也必须足够明确。】
【赵匡胤:如何浮动?】
大宋百姓胆战心惊。
此前战乱之际,各种赋税纷杂混乱,他们饱受其苦。
如今各种赋税总算稳定下来, 他们也习惯了陛下制定的《商税则例》, 实在害怕再生混乱。
【秦念:平民百姓需要的生活必需品, 尽可能压低税率;豪富权贵才买得起的商品,越贵税率就该越高,也叫奢侈品税。】
大宋平民皆松了口气。
显然,这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正相反还要降低他们的税率!
至于豪富权贵,对秦念这话有点异议,但也不算多。
“豪富权贵才买得起的商品”,以及“奢侈品”一词,倒是让他们有些得意。
税率高一点也无妨,要是高到买不起——那就不买了。
反正不是“生活必需品”。
刘彻看向桑弘羊,见其正快速记录秦念所言。
他想起秦念此前所言“权贵豪富才会用到的物品,可禁止私营以富国库”,这是对均输平准的建议。
这“奢侈品税”,应当可与均输平准相结合。
【赵匡胤:必遵从之!】
赵匡胤感叹:“这是侠义之风。”
“父皇,为何说秦皇是侠义之风?”
赵德昭不解。
但他现在已经有资格就不解的事情询问父皇。
“劫富济贫,自是侠义之风。”
墨家弟子目光灼灼。
他们尤喜这位秦皇!
此时他们正在与服徭役的秦民一道修建学宫。
其实始皇帝没要求他们修建,只是让他们在学宫落成后讲学,并研发后世秦皇所传授的各种技术。
始皇帝还为农家圈定百亩良田研发育种沤肥之术。
但墨家主张兼爱,又怎能坐享其成?
农家弟子亦是与民同修学宫。
两家学说虽有殊异,但经过这数日的精诚协作,已有惺惺相惜之意,刚好往后欲要增加粮食亩产,亦需彼此互通有无。
“这可是墨家兼爱?”有农家弟子问道。
“定是如此。”
墨家弟子皆叹始皇帝不用墨学,但墨家之学竟是为后世秦皇所用。
又因天幕之故,甚至会反过来影响始皇帝的决策,正如现在的百家学宫。
【秦念:民有积蓄、商道畅通、商税明确,这三者共同奠定富宋的基础。】
【赵匡胤:其实《商税则例》本是防止藩镇擅征商税,与中央争利。如此一来,也能遏制地方坐大,防止其威胁中央。】
赵匡胤道出缘由。
他发现太子对国政多有不解,赵匡胤明白这是因为他疏于对皇子的教导。
既是如此,已是皇帝的德昭必然也多有不解。
但他就不能像太子这般直言询问于自己,否则就是于天幕自曝其短。
赵匡胤将缘由示于天幕,实为教子。
赵德昭聚精会神地盯着天幕。
天幕上的言语,正是各朝明君在交流帝王之术。
父皇这段话,则分明是在教导于他。
【秦念:二凤,看好了,老赵这话可是重点,治的就是你朝羁縻之策的遗留问题。】
【李世民:多谢二位!】
藩镇与中央争利,地方坐大威胁中央。
李世民在大唐亡国之因上又添一笔。
“藩镇与羁縻之策有何联系?”
这话他问的是天幕,被规则所阻,显然这被算作后世之君的具体史实。
于是李世民看向诸位大臣。
“臣以为,应是羁縻之策致使异族反叛,后世君王不得不设置藩镇以御外敌。藩镇坐大,致使外强内弱,威胁社稷!”
房玄龄出列道。
李世民颔首。
应就是这般缘由。
温彦博面红耳赤,他没想到羁縻之策的祸患居然还不仅是异族反叛。
遏制地方坐大?
刘彻对赵匡胤的商策越发喜爱。
既能富国助他征讨他国,又能内防地方坐大,遏制诸侯。
岂能不采纳?
桑弘羊奋笔疾书,他清楚地知道与商有关的政策最终都会交由他来推行。
张汤原本不喜商事,身为天生法家,他最厌恶的就是官商勾结。
相似小说推荐
-
仙魔情动山河乱(点点温柔) [仙侠魔幻] 《仙魔情动山河乱》作者:点点温柔【完结】简介:在灵霄仙界,若璃是天赋出众且心怀悲悯的仙子,立志守...
-
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白阿伏) [BG同人] 《(综漫同人)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作者:白阿伏【完结】晋江VIP2024-09-03完结总书评数:360 当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