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皇帝聊天群(九月有衣)


既然李世民的扮演者认可“李渊想撤”这个说法,秦念也就继续沿用《旧唐书》的记载。
其实《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描述攻打霍邑时李渊采纳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计策,佯装后退引诱宋老生追击。
《旧唐书》中则是李世民带数骑在城下挑衅,激怒宋老生出战,之后“老生麾兵疾进,先薄高祖,而建成坠马,老生乘之,高祖与建成军咸却”。
鉴于前者的可信度低于后者(前者神异含量高于后者),秦念认为李渊就是败退,温大雅给皇帝挽尊成了“伪若避之”。
《大唐创业起居注》中不包括李建成坠马,记载的是他和李世民分别带领左右军断宋老生的后路。
那就既有可能是温大雅在给李渊挽尊的同时,顺带给同样败退的李建成挽尊;也有可能是唐太宗改史,刻意抹黑李建成。
这部分难以作出判断,秦念干脆略过李建成不提,只说李渊败退。
【李世民:……】
虽然民心在上升,但李世民一点都不想是以阿耶名声受损的方式!
“就不必为吾辩解了,吾确实不如吾儿,”李渊倒是反过来安慰世民:
“子女本就应胜于父母,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长孙皇后看着陛下再度落泪,却是暗觉欣慰。
陛下最大的心结,今日终于得以解开。
【刘彻:两千破两万,确为勇将。】
看出李世民护父心切,怜其孝心,刘彻没再提李渊。
虽然在他看来,李渊若是他的部下早就该斩了,自赎都不准赎的那种。
主力溃退,李世民还能以两千骑破两万军,已足见其勇武与治军之能。
换作寻常之将,主力溃退之时,早就军心涣散,又如何以少胜多?
【秦念:二凤确实极勇,史书中常见身先士卒并以少胜多的记载。】
【刘彻:看你此言,他不止是勇?】
刘彻真的好会捧哏。
秦念认为她已经和扮演刘彻的打工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他皇帝都不吭声,唯有刘彻在努力帮她垫话。
理论上谈李世民的功绩,李世民就算本人不好意思自夸,他儿子李治也该搭话。
不过秦念现在得见好就收,之前可以逐句夸,是因为刘彻质疑二凤的能力就是在质疑她的判断。
如今刘彻不再质疑,她再夸就不符合人设。
李世民泪眼朦胧。
阿耶的认可让他难以抑制情绪,顾不得天幕上的对话。
在外站立太久,李治的风疾加重。
武照迅速调度众人为封禅收尾,扶着陛下入车驾内休养。
侍女打开车帘,她与陛下依旧能看到天幕。
【秦念:一场战役的输赢取决于武将的勇武与把握战机的能力,这是战术层面。】
【秦念:而在篡位之前,二凤攻占的区域包括关中、陇右、河东、河北、河南等,占当时大唐疆域的七成以上。】
有人依据《大唐创业起居注》判定李世民刻意窃取李建成的功绩,但秦念并不这么认为。
这本起居注记录李渊起兵到称帝的357天的历史,所有记载围绕李渊展开。
为了体现李渊的英明领导,才会去记录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战绩,且只会记录李渊派遣他们出战并取胜的那部分战绩。
——同样参与长安之战的平阳昭公主就没有被记录于这本书,大概是因为李渊的安排是召她去太原,但平阳昭公主主动留在关内招募义军。
这是起居注的特点:仅关注帝王本人。
《大唐创业起居注》中与李建成相关的战役有三场:
西河之战,“大郎、二郎”九日定西河。
霍邑之战,“大郎、二郎”反对撤退并给出诱敌之策,分别领左右军断宋老生后路。
长安之战,“京城东面、南面,陇西公(李建成)主之;西面、北面,敦煌公(李世民)主之”。
《旧唐书·太宗本纪》中这三场战役都没有提及李建成的功劳,只在霍邑之战提及李建成坠马败退,这被视为李世民窃取李建成功绩的证据。
但《旧唐书·高祖本纪》记录霍邑之战的时候,也只有一句“高祖引师趋霍邑,斩宋老生,平霍邑”,同样没有提及李世民和李建成的贡献。
《旧唐书·隐太子建成列传》隐去了霍邑之战,但明确记载“引兵略西河郡,从平长安”,这两场战争也同样没有提及李世民。
在提及功绩时没有带上其他人,这是因为历史人物的纪传只会重点描述本人。
以上都是纪传体史书的特点,并不能因此认定唐太宗窃取功绩。
【刘彻:……】
早知道“这天下本就是他打下来的”这句话是写实,刘彻必不会质疑李世民的治军之能。
篡位前以武将之身攻占七成以上的疆域。
篡位之后,李靖的战功源于李世民择其为军事统帅。
秦念对李世民治军的推崇,显然并非出于私心。
【李世民:非朕一人之功,皆为众将士竭诚奋勇,戮力同心之故。】
此时李世民总算是收拾好心情,可以再次与秦念相谈。
【秦念:将士愿意与你戮力同心,那也是因为你以身先之且同甘共苦。】
曾与陛下共同征战的大唐将士皆忆起往昔。
以身先之。
陛下领兵作战,常将骁骑冲阵,所向披靡。
亦常终日不解甲,昼夜追敌以歼之。
主将“每战,亲被甲胄为士卒先”,将士们又岂能不为之鼓舞,拼死作战?
同甘共苦。
“每行军顿止,必先巡阅营垒,士卒未食,未尝先餐”,“有卒病疽,太宗亲为吮脓”,“与军士皆露宿于野,雨雪不张盖”。
是故将士们都愿意为陛下效死。
身在襄州任都督的尉迟敬德同样感触极深。
当初他与寻相举城降唐,寻相与刘武周手下的降将都叛唐,唐军其他将领都认为他也会背叛,就将他囚于军中。
屈突通、殷开山认为他会因为被囚而产生怨恨,建议陛下杀了他。
唯有陛下信任他,不仅命人释放他,还亲自赐他珠宝,告诉他如果想要离开,这些财物就是路资。
在那时,尉迟敬德就决意效忠陛下。
【李世民:谢秦皇盛誉!】
确认秦念此言并非欲抑先扬,李世民坦然受赞。
心结已解,现在的他更加自信。
因天幕的存在,可以避开诸多过错,李世民确信自己将会开创更高的伟业。
【秦念:朕还没夸完。卫霍李靖的战术皆在巅峰,但战术是为战略服务,没有卓越的战略部署,战术上再怎么取胜也毫无意义。】
【刘秀:正如项羽多次胜于战术,然而于战略上毫无意义?】
刘秀一点即通。
至于为何突然出言,是因为项羽败于高祖之手。
此番出言,当然是迂回委婉地称颂高祖。
十日前的话题中不慎累及高祖,但此番是应和秦念,应不会再带累先祖。
【秦念:你家高祖虽然战术上面对项羽一输再输,但战略上善于采纳张良韩信等人的谋划,无论怎么输都立于不败之地。】

有着“无论怎么输都立于不败之地”这句话, 他对项羽的诸多败绩就都不值一提。
“战略上善于采纳张良韩信等人的谋划”,也算得上秦念对他的赞誉。
可偏偏秦念此人极喜褒词贬用,刘邦就无法确定这段话的重点究竟是后半段, 还是前半段的“一输再输”。
秦念的目的若是在贬低于他,这“善于纳谏”或许就该理解为“拙于战略”。
这秀儿怎么就不听劝呢?
刘邦却发现自己的民心排名略有上升。
——百姓显然不会想这么多,只会认为后世秦皇在夸陛下“立于不败之地”。
【刘邦:吾能建立功业,赖三杰之功也。】
秦念曾提及“汉初三杰”中包括张良韩信。
称帝后,刘邦曾于南宫论如何得天下: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 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显然这第三杰就是萧何。
刘邦决定以退为进。
看似将功劳归于三杰, 但是能够用这三杰,又何尝不是他刘邦之功?
这便是暗合秦念说他善于采纳他人的谋划。
【秦念:能够分辨谁的策略更加正确,这也足见你的战略眼光。】
秦念早就看出刘秀是在为刘邦挽尊,于是故意语焉不详,想看刘邦有什么反应。
如果刘邦直接自夸, 秦念就要嘲讽他差点听信郦食其的策略分封六国。
但刘邦将功劳归于汉初三杰, 却是让秦念想起汉高祖的南宫之论。
知人善用其实是极为罕见的优点。
听从萧何的进谏放弃与项羽开战, 入汉中称王暂避锋芒,再按韩信的建议还定三秦,后从张良之策调动英布、彭越、韩信袭扰项羽后方,自身于荥阳成皋一带吸引项羽的主力。
最终垓下一战亡楚,大汉一统天下。
刘秀这才放下心来。
不愧是高祖,借秦念对张良三人的喜爱,规避被进一步讥讽的风险,获得真正的赞誉。
吃两堑长一智,刘秀再不会这般贸然出言。
【赵匡胤:还请秦皇详说战略之事。】
赵匡胤敏锐地察觉到秦念的战略战术之说于他有大益,连忙询问道。
他急切期盼大宋也能于异族占据战略上的优势!
【秦念:战略指的是全局性的政治目的。比如二凤起义时就已经在考虑如何经略天下,所以坚决反对撤回太原。反观项羽,他只是盲目地谁不听从他就攻打谁,战略几乎没有,多胜犹败。】
【秦念:老赵,你的战略选择其实也没有问题。你那边的情况现在不能提,还是等你的话题再说吧。】
【赵匡胤:朕谨待秦皇之议。】
赵匡胤心中一寒。
从秦念的话语,他看出自己的北伐之策极有可能未能功成。
既然战略选择没有问题,为何没能像汉高祖那般立于不败之地?
难道战略只能确保不败,而不能取胜?
【秦念:战略是所有明君必备的技能,朕也不多说了。】
各朝皇帝大多暗喜。
秦念此言,分明是暗指群里都是明君,都有战略这一“技能”。
刘盈无法对号入座。
他遭遇过秦念的正面嘲讽,且嘲讽之言还极为难听。
【刘彻:朕的战略如何?】
【秦念:……】
没见她说“不多说了”吗?
这刘彻怎么就这么喜好邀功自夸?
但汉武帝确实是这个性格。
若不是喜好夸耀武功,他又怎么会执着于到处征战以开疆拓土?
在那个儒家已兴的时代,主和已经算得上主流,都丝毫动摇不了汉武帝的征伐之心。
不过就算这位打工人扮演的汉武帝很欠,秦念也没法否定汉武帝的战略眼光。
甚至不得不加以赞誉。
【秦念:对外以攻代守,主动夺取战略资源与贸易通道;对内改革政治经济制度,为对外征伐提供极高规格的保障;外交上恩威并施,经略南北西三境。】
【秦念:汉武拓边之功,虽百世不可泯。你的战略眼光,自是古之第二。】
【刘彻:哈哈哈哈哈!】
古之第二!
刘彻极为得意。
他要是不这么问一句,哪能听到如此高的评价?
唯有“汉武铸魂”胜于此次评说!
至于古之第一……
刘彻怀疑秦念自认第一,于是不愿意追问,免得让秦念借机自夸。
【刘邦:第一是谁?】
刘邦觉得自己不是不能争一争第一。
——他可是被夸立于不败之地!
虽然知道可能性不大,秦念对刘彻的评价实在太高。
但做人嘛,总要有点盼头。
就像当初也没人想到他刘邦会君临天下。
万一呢?
【秦念:那当然是朕最敬爱的祖龙!】
刘邦摇摇头。
可惜了,没有万一。
古之第一是始皇帝,刘邦没有异议。
【嬴政:……】
【刘彻:嘁。】
知道秦念现在没法详细评议始皇帝,刘彻也就没有追问缘由。
但不妨碍他故意认为这般排名是秦念出于私心。
抛开始皇帝不提——
他刘彻岂不是所有皇帝之中战略居首?
区区二凤,果然不如他!
其实也不只是刘彻这么想,就连嬴政都有点怀疑秦念是“吾后之美我者”。
如果没有“最敬爱的”,嬴政或许不会有这种怀疑。
但有这几个字……
嬴政这次没能压住嘴角。
李世民暗自叹了口气。
他知道秦念为何认为在战略上汉武帝胜于他。
大唐羁縻之策的缺陷,使得突厥吐蕃在雉奴时期就成为大唐边患,拓边之功有着极大的瑕疵。
【秦念:所谓千古一帝,其必有突破时代限制的开创性功业。汉武帝的功业,在于为华夏铸魂。】
李世民微愣,他知道秦念下一句,就应是提及他的功业。
突破时代限制的开创性功业?
吞并突厥……?
若是羁縻之策没有被否定,李世民会认为他是借此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
现在他不确定。
大唐建国时的战功赫赫?
也应不是。
这不是“开创”,汉高祖以布衣之身夺取天下,才是开创以造反建国的先河。
汉高祖未被视为千古一帝,只能说秦念认为这不算“突破时代限制”。
始皇帝自无需多言,而汉武帝为华夏铸魂,故而获此盛誉。
自己又是因何而与这二位同列千古一帝?
【秦念:唐太宗,你最大的功业,在于“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其实唐太宗被誉为千古一帝,是因为贞观盛世与开明民族政策下的万国来朝。
正所谓秦皇塑骨、汉武铸魂、唐宗扬名。
但在这个沉浸式扮演的聊天群,秦念得给同事们铺垫台阶:
给打工人剧本里的皇帝们善待百姓的理由——身后名。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虽然是在表达辛弃疾作为臣子的抱负,但生前身后名也同样是皇帝们的追求。
别说古人,就是现代人,也大多不愿意错过“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机会——假如遇得上这样的机会。
【李世民:?】
【秦念:“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你的治下或许不是百姓生活得最好的时代,但你真切在意百姓,所以此后历朝历代的百姓就都在怀念你。】
【秦念:强汉盛唐,大唐因你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盛世”的代名词。】
【李世民:呜……】
此后的黎庶都在怀念他?
李世民再次泪如雨下,以至于看不清天幕。
但大唐的百姓们看得清。
李世民的民心骤然跃升,再次位列第三。
【秦念:人固有一死,王朝也总在更迭,也没有永久传承的家族。然华夏存续则华夏民心不死,济世安民的李世民永远活在万民心中。】
济世安民。
说是李世民四岁时,有书生善于看相,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李渊怕书生的言语泄露就要杀他,但书生突然就不见了。
于是李渊为次子起名李世民。
如此“异象”,自然是假的。
但看着在房玄龄的劝慰下逐渐平静的世民,李渊心中满是欣慰。
书生是假,济世安民却真是他对次子的期望。
期望早已成真,甚至远远超出他的期望。
所有能够看到天幕的皇帝都怔然。
人会死,王朝会覆灭,家族也不能永久传承。
但唐太宗李世民永远活在万民心中。
尤其后世的皇帝,更是不得不承认秦念所言属实。
宋诗有云:“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明时有云:“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莫若贞观之盛。”
【秦念:时间应该不多了。李治,将贞观四年后的天灾起于何时何地告知你阿耶。】
李治此时已是目不能视,头疼欲裂。
他本该现在就去休息,但听皇后转述秦念之言后,就强撑着一定要将天灾之事皆告知阿耶。
武照唤来史官,命其将贞观四年后的各地天灾道来。
她以陛下的口吻稍作整理。
她说一句,陛下就照着念一句。
【系统:今日话题已关闭,全员禁言。】
天灾诸事相告后不久,天幕禁言。
武照松了口气,连忙扶着陛下躺下,让他好好休息。
然而天幕又生异变,竟是展现往日的对话。
武照示意诸侍人噤声,以手势令史官记录天幕之言。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