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皇帝聊天群(九月有衣)


【李世民:这是自然。】
李世民暗自松了口气。
贞观十七年才排的名单,倘若秦念现在就全部说出来,于他治政反而不利。
【秦念:首先是房谋杜断,房玄龄、杜如晦。】
【李世民:玄龄善谋,如晦能断,皆朕之良相,如朕之双手。】
虽然对儒学已极为不喜,但房杜二人依旧是李世民最为倚仗之人。
如今秦念将儒学之弊皆道出,李世民相信他们会摒弃儒礼,助他改革科举制。
杜如晦以袖遮面,以掩饰咳嗽。
去年冬天重病卧床,今年虽然好转,但病根一直未绝。
此番高祖设宴,他原以病相辞,但陛下坚持让他来。
病情不算特别严重,又顾虑儒学之误,杜如晦也就参宴了。
看到陛下对他与房玄龄的评议,尤其这是天意认定的真言,杜如晦竟有死而无憾之感。
幸遇明君。
【秦念:杜如晦还没病逝?】
【李世民:你是说……如晦今年就会……呜呜……】
李世民当即就落下泪来。
杜如晦怔住,他也没想到自己年仅四十六岁,就即将病死。
这场病……竟是好不了了?
【秦念:二凤你先别急着哭,说不定还能救一下。】
【李世民:可,如晦呜、已经病了……呜……】
这么巧?
秦念很快就反应过来:
杜如晦的过早病逝肯定算是李世民的意难平,这不是巧合而是剧本刻意选在这个时间点。
她当然要配合同事的剧本,改写杜如晦的病逝。
同时秦念还想到这场“隔时空治病”还能引申到医学发展的问题。
【秦念:那正好。要是天幕没开的时候病了反而不好处理,你让太医报一下脉象与症状,或许朕的医生能救他。】

【李世民:朕这就让太医为如晦号脉!】
秦念再次确定这就是同事的剧本——未免浪费时间, 甚至还设定杜如晦和太医都在他附近。
没过多久,李世民就将杜如晦的脉象与症状发出来。
看着相当专业,不像是随口编的。
——秦念自幼跟着姥爷练武, 老一辈的练家子当然都有老中医好友,她在耳濡目染间知道中医诊治常用的术语。
复制粘贴搜索,秦念也没能在网上找到描述一致的病情。
秦念原本以为李世民会随便编个病症,她再随便编个治疗方案给台阶,剧本里的杜如晦就能保下。
就算是为了沉浸感,那也该是在网上复制一个她能找到的病历,她再把治疗方案粘贴到群里。
怎么这么不上道?
纠结一小会后,她拨通李爷爷的电话。
那些专业的术语让秦念怀疑这是来自某个患者的真实病历。
假如这是李世民的扮演者根据中医书籍随口编造,她最多被李爷爷笑话几句。
李世民很是焦急, 担忧秦念的太医也商议不出结果。
终于, 秦念再度发言。
孙思邈望着天幕, 发现后世对肝气郁结之症的治疗方式与现今迥异。
病症严重到陛下复述的那般,孙思邈也不敢说能治疗这位病患。
若后世的治疗方式有效,那就是医道大幸。
【秦念:肝硬化不能操劳,禁酒禁食肥肉与内脏。】
李爷爷根据病症和脉象给出的诊断结果是肝硬化。
再三确认这份病历是秦念的编剧朋友从古书上翻出来, 询问治疗方案只是增加剧本真实性后, 李爷爷才将治疗方案告诉她。
也就是说李爷爷确定这是真实的病历, 甚至担忧根据他人描述的病症给治疗方案会出现医疗事故。
秦念暗骂李世民的扮演者脑子有病。
他发的居然是真病历!
倒不至于考据到这种地步。
还好她出于谨慎找了外援,不然她的扮演就得出现大瑕疵。
【李世民:谢秦皇!】
杜如晦已经离席,因为陛下怕他操劳,命太医送他回府好生治疗。
他对陛下的厚恩感激涕零。
若不是陛下的真情感动后世秦皇,让后世太医隔着千百年时间为他诊治, 今年就是他的死期。
如此厚恩, 杜如晦决心无论前路再怎么艰难, 都要尽全力辅佐陛下。
【秦念:你朝的太医治不好杜如晦,是因为你朝没有完善的医疗体系。】
【李世民:医疗体系?】
各朝各代的皇帝都紧盯天幕。
佛道巫蛊为何盛行?
因医道不兴,因人皆惧病死。
秦念也一如往常那般没有藏私,将医学院体系和盘托出。
李世民时期。
“‘每日诊治几十上百人的医生,医术远比只治疗达官显贵的太医高明’……有秦皇此言,医道将大兴!”
孙思邈决定收拾行李入京。
他不愿意接受陛下授予的爵位,但愿意去即将落成的医学院担任老师。
独自于民间行医,能救不少百姓。
但去医学院既能每日行医,研究后世秦皇所重点提及的“外科手术”,还可以教导大量学生,救治更多百姓。
李治时期。
正在长安的孙思邈抚着长须。
他被新帝接入长安,但依旧不愿意当官,就推荐徒弟刘神威入太医院。
太医院,孙思邈不愿意去。
但这医学院,孙思邈义不容辞。
尤其是秦念所言可治疗许多绝症的“外科手术”,孙思邈虽已年迈,但还是想要于医道求索。
纵然他不能窥得其中大道,也能培养弟子继续深研。
【秦念:房玄龄与杜如晦二人,在二凤起兵时就跟随他,起到的作用和张良萧何差不多。】
“秦皇实在过誉。”
房玄龄实在不敢与谋圣并论。
“玄龄何必自谦,天幕禁止谎言,这就是秦念对你的赞誉!”
杜如晦的病可治,李世民已转悲为喜。
房玄龄也不好违逆陛下之意。
秦念突然提及张萧二人,房玄龄想到的其实是:
这位秦皇恐怕又是要讥讽汉高祖。
【秦念:但他俩却不需要设法自污名节。房玄龄位极人臣时想要辞官归隐,二凤没有答应且极为信重他,是君臣相得的典范。】
【秦念:刘邦,你怎么看?】
【刘邦:……唉。】
早在看到秦念将这两人比张良萧何时,刘邦就知道大事不好。
等到真被点名,刘邦只得长长叹了口气。
【刘邦:子房已经回朝任职,萧相往后亦无需自污。吾有诸多过错,好在有秦皇的劝告,吾已及时改过。】
张良与萧何相视,却并不是相视一笑。
萧何不笑,是因为此时陛下虽然承诺改过,但只是改错,本性又怎么会改?
如今的认错,不过是不希望秦念纠缠此事。
若是笑出来,萧何深知必然会被陛下所记恨。
张良不笑,是因为他虽然决定继续辅佐陛下,却没想到秦念抛出的政务一件接着一件。
都不是朝夕之功。
再想到待吕……
张良更是觉得前程灰暗。
甚至怀疑秦念像是忘了之前说他名不副实那般多次提起“谋圣”一词,是在提醒陛下及吕后不要放过他。
【刘彻:只是随同李世民杀兄囚父,如何能与萧何张良媲美?】
秦念懵了一秒。
随后才反应过来:她对二凤的上位只介绍了玄武门继承法。
按照刘彻的人设,他肯定不知道二凤其实是起兵反隋,大唐立国二凤的功劳最大。
那有此问就不奇怪了。
【李治:阿耶亦是起兵反暴隋,四方征战以平天下!】
【刘彻:?】
【秦念:简单点说,二凤既是杀兄囚父的乱臣,也是起兵反隋、定鼎天下的贼子。】
【李世民:……】
李世民实在分辨不出秦念是褒是贬。
从语气看,他觉得这是褒扬,但这用词实在奇怪。
不过秦念已多次褒词贬用,反过来贬词褒用应该也是他的用词习惯。
【秦念:不同的点在于,刘邦用兵远不如韩信,大汉建国过程中军功最盛者为韩信。】
【秦念:在大唐代隋的连年征战中,李世民就是最能打的那个“将军”。他虽是夺了他爹的皇位,但这天下本就是他打下来的。】
“阿耶,秦念此言有失偏颇!”
李世民连忙否认。
李渊连忙看向天幕——
还好,世民这话是对他说的,不是对天幕所言。
不然他不仅被秦念无意间中伤,还要看世民这违心之谎为大唐臣民所见。
“这天下本就算得上是你打下来的,秦念之言并无偏颇之处。”
李渊早就看开了。
观天幕许久,他也学到了不少。
若是遇到这种无法反驳的贬低,大可以效仿汉高祖直接承认。
如此一来,连秦念这种人都不好继续纠缠。
还能博个心胸宽广的美名。
【刘彻:他那么爱哭,怎么打天下?!】
刘彻震惊。
就今天的天幕,李世民都哭几回了?
这怎么可能是定鼎天下的皇帝?!
【秦念:“自古帝王能兵者无人能出李世民之右,其次朱元璋耳”——在朕之前,这句话是公认的。】
秦念这可真不是为了抬高自己而纯粹瞎编。
她是综合甲方给的人设作出的判断。
“造反推翻嘉庆的皇帝”——嘉庆时期虽然起义不少,但起义能被平定,其根本原因就是还没有走到王朝的败亡期。
百姓虽然苦,但还不至于苦到大多数人都活不下去。
从后期的赔款也看得出大清不穷。
政府不穷,百姓还能生存,再加上“始皇后人”的负面设定,这个人设还能造反成功,这难度不比隋末元末高得多?
——始皇后人,意味着不能打反清复明的旗号。
【刘彻:……】
刘彻幽幽地盯着天幕。
照秦念这个说法,帝王中兵者前三,就是秦念、李世民、朱元璋?
没有他刘彻,是因为他未曾御驾亲征?
【朱元璋:朕自认用兵不如唐太宗,你又如何自认胜过他?】
称王之后,朱元璋就多坐镇后方,并不像唐太宗那般常率军冲阵。
秦念说他兵不如唐太宗,朱元璋认。
可这秦念何以敢这般自称?
朱元璋这话也就随口一问,原以为问不出,会被规则所阻,不想却也问了出来。
是天幕规则有所松动?
【秦念:具体的不能说,只能说朕造反的难度比你和二凤高得多。】
具体怎么造的反?
秦念还没编出来。
等甲方预告话题是她的时候再编也来得及,会提前一天呢。
何况这种用于解决意难平的皇帝聊天群,大概率不会轮到她这个假皇帝。
假皇帝哪来的意难平?
【朱元璋:……】
朱元璋低头看向史官呈上来的奏章。
上面是七个姓氏为爱新觉罗的异族,后附声誉排名与民心排名。
这些异族的声誉排名,最低的也在中游。
而不是如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那般位居昏君之列。
秦念造反的难度,可想而知。
【秦念:刘小猪,现在知道为什么李世民是二凤了吗?】
【刘彻:始皇帝也没亲征过。】
这话说出来,刘彻也发现天幕的规则不似最初那般严苛。
尝试着说“三征百越”,为规则所阻。
看来也只是有所松动,规则限制依旧存在。
【秦念:你也知道是“始皇帝”,那祖龙一词有哪里不对?】
【刘彻:……哼!】
嬴政不自觉露出笑容,又很快收敛。
【秦念:不逗你了。二凤的昵称,来自于他在贞观七年所作的《威凤赋》中以凤自喻,他的功绩也配得上“资长风以举翰,戾天衢而远翔”的威凤,故而后世皆以他为凤。】
看到“不逗你了”一词,刘彻愠怒。
然而他也只能愠怒。
【武曌:为何不是以“威凤”相称?】
李世民也想问这个问题。
又怕秦念难得予以褒赞,他一问就会转贬。
一时犹豫,武曌就已经帮他问出来了。
【秦念:昵称,就是要亲昵,“二”字来自他是李渊次子。威凤听着太高高在上,与他爱哭的性格不合,所以二凤广为流传。】
【李世民:……】
李世民很想辩解自己并不爱哭。
……好像没什么说服力。
“祖龙”这个词也很高高在上。
但李世民很快又意识到,从始皇帝在群里的发言来看,其性格确实高高在上。
后世既然是秦念复秦,其治下的百姓也不敢对始皇帝不敬。
再当想到刘彘、刘小猪之称——
二凤也挺好。
【刘彻:朕亦作《白麟之歌》,当为朕改称麒麟!】
李世民竟是因诗作而得“凤”字?
刘彻立即想起自己也有与神兽相关的诗作!

嘲笑他的人是汉高祖,刘彻无言以对。
【秦念:就算现在都知道你作《白麟之歌》,你写的也是抓了只白麟, 又不是以白麟自比。】
【刘彻:……】
【李世民:获白麟一事可为真?】
李世民已经不再相信汉史中的神异。
其实他原本就不应该相信,毕竟“出生时有两龙盘旋三日“就是他自己编的故事。
——若真有这般异象,隋帝又怎会容他活下来?
只是汉武帝曾言他不曾改史,李世民就有些疑惑。
【刘彻:真!】
李世民一惊。
世间真有此异兽?
【秦念:“一角而足有五蹄”的白麟——有多趾症的缺角白化鹿,朕不信你认不出那是只鹿。】
秦念笃定那不是麒麟,当然是因为这个聊天群显然相信科学。
既然相信科学,那么“麒麟”就必然不存在,往最像麒麟且汉武帝能够看到的动物身上想——
那就是鹿了。
【刘彻:……】
那鹿长得那么神异,刘彻想视其为白麟, 就没人敢在他面前说那是一只鹿。
于是刘彻甚至为获“白麟”而改年号为“元狩”。
四年过去, 刘彻原已认定那就是只白麟。
直到现在被秦念揭露真相——
秦念肯定是盗了他的茂陵, 才如此确定那是一只鹿!
以上只是刘彻恼怒之下的恶意揣测。
实则他记得秦念所说的“你的茂陵早就被真正的盗墓贼挖塌了,朕想保护性挖掘都不好挖”。
可见极有可能是他以那只“白麟”作为陪葬,被盗墓后“白麟”的尸骸或”白麟为鹿“一事流传在外,为秦念所知。
【李世民:呃……】
李世民无奈。
果然, 所谓神异不是如汉高祖那般刻意编造, 就是汉武帝这般指鹿为麟。
神异之说果真全然不可信。
【秦念:刘小猪, 你比你祖宗强点,至少编神异时还挺讲究写实,就是可千万别把自己给骗了。】
秦念觉得汉武帝编造神异时写实,是因为“五蹄”这个描述。
在此之前古代对麒麟的描述并不包括五蹄。
汉武帝大概率是真获得了一只多趾白化鹿,才会有这么写实的描述。
鹿是偶蹄目, 两主趾两悬蹄, 汉武帝发现的那只五趾鹿应该是基因突变或者返祖。
得到一只长得奇怪的鹿之后, 就认定那是一只麒麟,作诗、改年号、外加建麒麟阁。
这是迷信的汉武帝干得出来的事情。
后来汉宣帝刘询在麒麟阁悬挂十一功臣画像,麒麟被赋予功臣的隐喻。
比如杜甫的诗“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
【刘邦:……】
【刘彻:你还是继续说李世民的功臣吧。】
改昵称无果反遭揭底,刘彻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秦念:二凤,史书记载房玄龄曾因小错回家闲居,是褚遂良劝说你将他诏回。】
【李世民:这是朕的过错!】
虽然此事尚未发生,但既然是因为小错就罢免重臣——
李世民迅速认错。
只要他认错得足够快,秦念就不好过于嘲讽。
【刘彻:这么个君臣相得?】
知道“二凤”的由来后,刘彻更看李世民不顺眼。
文采好了不起吗?
【秦念:不,朕说这段话不是要指责二凤,而是史官隐史的问题。】
【李世民:何意?】
【秦念:房玄龄的“小错”被隐去,反倒是褚遂良劝你继续重用房玄龄的长篇大论记录传世——贞观十年起,这褚遂良从秘书郎迁起居郎。】
秦念是真看不惯儒家记史的方式。
春秋笔法,指的是用不同的词描述事实、记史时或详或简来暗藏褒贬,以体现“微言大义”。
在古代,甚至到现在都有很多人认为这么记史没有问题,能够“惩恶劝善”,是“贤人笔法”。
但问题来了,这惩的是哪家思想认为的恶,劝的是哪家思想认为的善?
史书,最应该做的是公正记录。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