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
此战事了,潘将军与他详述此前的天幕。
他当然知道原本的历史发生了什么。
但杨业没有因此对原先那位“宋主”生怨。
“绝食三日而死”,必是因其于他这个降将有重恩,才会如此报效。
正如此世宋帝因天幕之故,就提前书写圣旨重用他,杨业也愿意为之效死。
斩将、夺旗、陷阵、先登,是古代战争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军功。
其中夺旗是夺取敌军帅旗。
冷兵器时代,士兵都是跟随旗帜作战。
一旦旗帜被夺,必然引发士兵恐慌,甚至溃退。
秦念很喜欢扮演赵匡胤的同事对杨业的这一安排——歼灭辽军的夺旗之功。
第150章
【秦念:说回土地兼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地主隐匿土地与人口, 致使国家收取的赋税减少,从而不得不提高赋税,使得更多农民破产沦为佃户或流民, 自此形成隐户更多赋税更高的恶性循环,这一点之前说过就不多说了。】
刘庄刘炟知道,秦念这段话是对不知前事的他们所言。
【秦念:其次就是权贵豪富掌控了足够的土地之后,就必然削弱中央集权,甚至对抗中央——刘炟,建武十五年刘秀推行度田令,清查各州郡的土地与人口时,发生了什么?】
刘秀看向上半句的“对抗中央”。
两年后他推行度田令,地方权贵豪富就试图对抗中央?
至于秦念询问刘炟, 让刘秀不由得想起第一个话题时, 总被秦念询问的昭帝。
刘炟的声誉排名不及昭帝, 大约就是过于善待儒家官吏,使得土地兼并问题恶化。
秦念愿意教他,这是好事。
【刘炟:……次年,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 坐度田不实, 皆下狱死。】
刘炟的迟疑, 是想起刚才秦念说他善待官吏会致使百姓受苦。
之前他不明白。
然而只是这一个问题,刘炟就已惊出冷汗。
刘秀冷眼看着天幕。
河南尹,如今还是河南郡。
都城洛阳在此,定是他在未来三年内将河南郡守更名为河南尹。
张伋是刘秀信任的重臣,才能担任如此要职。
结果度田令下, 张伋却与权贵豪富勾结欺君?
【秦念:然后呢?】
秦念看出刘炟的答话很讨巧, 这就是《后汉书》的原文。
《后汉书》成书于南北朝时期。
但范晔编纂史书时, 必然会参考东汉的史书,这段话有可能是东汉时期史官记载的原文。
刘炟用这段话进行回复,倒也说得过去。
【刘炟: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攻劫在所,害杀长吏。郡县追讨,到则解散,去复屯结。】
郡国世家及豪强私兵与群盗勾结到处攻打劫掠,杀害当地官吏。
郡县追讨时,官兵一到盗贼就解散,官兵一走盗贼就聚集。
刘秀猜得出这些“盗贼”为何清楚官兵的动向——必有地方官匪勾结之故。
原来这就是秦念所说的“对抗中央”。
【秦念:情况最严重的是青、徐、幽、冀四州,为什么?】
【刘炟:……这些地方土地兼并最为严重。】
刘炟本想说“世家豪强势力最为集中”。
但这么说有把所有世家豪强都视作叛贼之意。
犹豫间,他还是改成了秦念之前提过的土地兼并。
【秦念:如果你现在派使者清查地方隐匿了多少土地与户口,你觉得世家豪强出身的儒家官员是会配合你,还是以“与民争利”的借口阻止你,甚至是重演刘秀时期的群盗并起?】
【刘炟:……】
刘炟如遭雷击。
“与民争利”正是儒臣阻止他施行官盐铁、均输平准的理由!
这一刻他终于明白善待儒家官吏并不是对百姓的仁德。
而对于秦念之问,刘炟心中已有了答案:
儒臣不会配合他,若他强行清查,则必然引发“群盗并起”。
【秦念:你善待那些为权贵豪富牟利、治国上却一个比一个无能的儒臣,是你在犯蠢吗?】
【刘炟:……朕错了。】
刘炟惭愧。
他性格就是有些许仁懦。
但他的优点是知错就改,且不会盲从他人。
秦念几句话就揭露他的过错,刘炟没有为自己作任何争辩。
【秦念:认错态度这么好,朕倒是不好骂你了。】
秦念知道历史上的刘炟就是这么听劝。
建初元年,刘炟派酒泉太守段彭讨击车师,大破车师后接回戊己校尉耿恭,第二年又罢伊吾的屯田,等同于放弃西域。
班超撤至于阗时,上书要留屯西域,刘炟同意了。
之后班超想要平定西域,刘炟多次接受班超的求援,派兵支援他。
李邑谎称“西域之功不可成”,诬陷班超在外享乐时,刘炟也明辨忠奸,将李邑交给班超处置。
班超维持着东汉对西域的影响力,为汉和帝刘肇时期再次打通西域奠定基础。
【刘炟:……】
这话刘炟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但他知道秦念口中的“无能儒家官吏”所指是谁。
此前刘炟在朱晖的劝阻下停止均输平准与盐铁官营,然而一段时间过去,朱晖等人却始终给不出解决财政不足的办法。
刘炟因此决定施行此策,朱晖却说他这么做就不是明主。
他发怒斥责朱晖等人,这些人却不认错,反倒自行下狱,意指他是无道之君。
此前刘炟也担忧重启这些政策,会如武帝时期那般致使百姓穷怨。
但现在刘炟明白了:
错不在他,朱晖等人反对此政,纯粹是因为他们全是世家豪强出身!
既然这些人自行下狱,刘炟决定不会下诏让他们出来。
就算他们老死在狱中,天下人也知道错不在君王,而是他们“为权贵豪富牟利、于治国无能”。
若他们又自行出狱,想必也没有脸面再留在朝中。
【秦念:面对群盗四起的局面,刘秀是怎么处置?】
【刘庄:阿父派使者前往各郡国,允许群盗相互揭发,五人共斩一人,可免罪;不追究拖延、回避、放纵盗贼的官吏,只看讨贼的成效;也不追究有盗贼却不收捕、畏惧弃城的州牧、郡守、县令等官员,只追究隐匿不报者。】
刘秀脸色更加难看。
他知道这是分而治之,代价就是他必须放过大部分“群盗”,以及不追究所有与“群盗”勾结的地方官吏。
如此一来,恐怕也难以处置发起动乱的世家。
【秦念:成效呢?】
【刘庄:官府竞相追捕,盗贼解散;阿父将贼首迁徙他郡,赋田受禀,使安生业。此后牛马放牧,邑门不闭。】
刘秀叹了口气。
果然,没有处置“郡国大姓”。
【秦念:也就是达成阶段性的抑制豪强,实际上是被迫妥协,只处置贼首,不追究从犯。】
关于汉光武帝度田是否功成,一直是众说纷纭。
从成果来看,只有一句“牛马放牧,邑门不闭”,也就是治安环境好转。
没说度田结果究竟如何。
“贼首迁徙他郡”,秦念觉得这些群盗的贼首应该是各地世家豢养的私兵,也算是阶段性抑制豪强。
史书记载“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说明度田成为东汉常制。
这次度田也让汉明帝刘庄攒够对匈奴转守为攻的资本,得以收复西域。
但只迁贼首,换言之就是汉光武帝只是对作乱的世家略作削弱,但没有动摇世家的根基。
当世家豪强与当地官僚集团形成利益共同体,度田令就再度成为一纸空文。
此时却不再有第二个汉光武帝连杀十几个郡守来遏制豪强。
【刘庄:……】
刘庄欲言又止。
他想要为阿父辩解,但他知道这次度田实质上是妥协。
即便那是不得不妥协。
——助阿父中兴汉室的“云台二十八将”绝大多数出身地方大族。
【刘秀:有何后患?】
刘秀本以为这句问话会被天幕所阻,却现于天幕。
如此看来,天幕刻意开放“王莽”这一历史话题,也意味着规则限制的进一步放开。
【秦念:世家在你朝得以空前壮大,不仅葬送东汉,也为后世带来数百年战乱,更引发汉唐之间的第一次异族大规模屠杀汉人——世家这一阶级也在这次屠杀中遭受重创,自作自受走向衰落。】
东汉各大世家面露惊恐。
遭受重创,走向衰落?
【刘庄:异族屠杀汉人?!】
刘庄瞬间暴怒!
世家安敢致使汉民陷入如此境地?
没有看到之前的话题,在刘庄眼中,“汉人”就是大汉的子民。
这让他如何不怒?
若是后患严重至此,哪怕不得不暂缓收复西域,他也必须先处理世家!
【刘彻:刘秀,你为什么要妥协?】
刘彻很是不解。
此前李世民话题时就有所谓的“五姓七望”,李治一句话就可以勒令两朝的世家自缚入京。
怎么刘秀作为开国皇帝,度田时世家作乱,他却向这些世家妥协?
所谓的世家,在刘彻看来比宗室好对付多了。
宗室还得以推恩令进行逐步削弱,所谓的世家——
刘彻想让他们守陵,就得全族离乡守陵。
倘若有忤逆之辈,族诛便是。
【刘秀:……】
刘秀一时间不知该如何作答。
他总不能说现在的世家早就不是武帝时期那般。
自元帝废除徙陵制度,当地豪富兼并土地、蓄养私兵,早就从单纯的豪富转变为豪强。
更何况他是在豪强的支持下得以中兴汉室。
刘秀若在没有天幕的情况下清洗世家,必使社稷动荡。
【秦念:当然是因为你那废除徙陵制度的蠢货后代啊,徙陵制度废除之后,世家就可以在当地扎根壮大。】
【秦念:于是圈并大量土地、蓄养私兵、兴建坞堡营壁,这俨然就是无数的割据势力。刘秀能够复国,都是靠卖身、咳,联姻获取世家豪强的支持。】
【刘秀:???】
刘秀额角青筋直跳。
他靠联姻获取支持的对象,就只有北地郭氏!
刘秀出抚河北后,是征召信都郡周边四千人攻打各处,又有刘植、耿纯等人率宗族子弟据其县邑归附于他,至此他获得数万人追随。
此后北击中山、拔卢奴,向周边各郡县法檄文共击邯郸王郎。
真定王刘扬带着十余万人归附王郎,于是刘秀派刘植说降刘扬,迎娶刘扬之甥郭圣通,与真定王、郭氏联姻。
之后刘秀与铜马、尤来等农民军作战,迫降数十万人。
他早就无需再以联姻的方式说降他人,多是以武力征伐取胜。
结果从秦念嘴里说出来,怎么就像是他通过联姻得天下?
尤其那句“卖身”……实在、实在是胡闹!
偏偏秦念自行纠正,刘秀都不能否定这“卖身”之说!
不管他如何作答,他的名声都会因此受损。
【刘庄:……阿父只与郭氏联姻,并非以联姻复国。】
刘庄的怒意都被卡住了。
面对秦念的公然造谣,刘庄必须为阿父辩解。
但不知道为什么,这话说出来总觉得哪里不对。
那句“卖身”更是……
这秦念,可恶!
【秦念:反正你东汉的皇帝要是处理不了这些世家,就说明汉光武帝就是靠卖身、咳,联姻获得帝位。】
【刘秀:……】
秦念果然不是口误,她就是故意的!
可刘秀却不能出言驳斥她。
他看得出秦念的目的就是要迫使他处理世家。
其实早在看到世家造成的后果时,刘秀就已决定不会将如此大患留给后人。
世家存续时间越长,后世汉帝就越难处置。
这天幕规则实在无用,秦念只是加一句前提,就能避开规则三来造谣!
刘秀知道秦念不是第一次用这种方式避开规则,当初她能说出张良名不副实,就是在利用这一规则缺漏。
【刘庄:……】
【刘炟:……】
刘庄刘炟都看出了秦念的险恶用心。
但看出来没有用。
这是阳谋。
【刘邦:刘庄刘炟,待此前的话题现于天幕,你们就知道该如何处置世家。】
刘邦不觉得刘秀被秦念戏谑为“卖身”有何不可。
待《告天下百姓书》现世,就是刘庄刘炟处置世家的最好时机。
就算多了些私兵坞堡,只要他们无法煽动流民,这些世家也掀不起风浪。
无法煽动流民, 世家在皇权面前不堪一击。
事实上,早在一个月前,命权贵豪富徙边的诏令就已经从洛阳传向各郡县。
最先迁徙的就是于朝中有重臣的世家豪族。
阴氏、郭氏两大外戚家族率先迁徙。
绝大多数世家都知道大势已去,有世家试图联络各方,很快就被告发。
驻留各郡县的使者有先斩后奏之权,这个世家被诛首恶,举族徙往西境。
陛下有令,此次迁徙,关中只容纳十万人。
第二批迁徙的目的地将是地多人少的荒凉之地, 到第三批迁徙, 就将是边疆。
此令之下, 朝中无大臣的世家豪族不得不尽快贱卖土地给官府,只求被列入第一批迁徙名单,列入第二批也好过去边境面对异族。
【秦念:王莽妄想用井田制迫使权贵豪富把兼并的土地吐出来。但面对以武建国的刘秀,地主都敢“群盗并起”逼他妥协, 王莽这井田制必定无法成功推行。】
王莽的井田制是将全国的田都定为王田, 归皇帝所有, 不得买卖。
将土地分割成像“井”字的九个方块,共九百亩,周边八百亩由八家各自耕作,属于私田。
中间的百亩是公田,由八家一起耕作, 产出的粮食归国家所有。
“其男口不满八, 而田过一井者, 分余田与九族乡党”——这句话就是说族中男子不满八人,土地超过九百亩的,就要将多余的田地分给九族乡亲。
于是很多人因为王莽的托古改制,传言他是穿越者。
但这就是周朝的井田制。
秦念可不觉得穿越者会妄想地主阶级能主动把多余的田地分给别人。
这反倒说明:王莽是真信儒家克己复礼的空想主义者,也真是儒家将王莽推上皇位。
【秦念:那问题来了,儒家编纂的《汉书》又是如何描述井田制的失败?】
秦念正想着点谁的名进行回答,却见已经有人主动作答。
正是非常听话的刘炟。
【刘炟:“犯令,法至死,制度又不定,吏缘为奸,天下謷謷然,陷刑者众。”】
班固:“……”
永平五年,他被告发私修国史。
他的弟弟班超骑快马入京上书,得到先帝的召见,先帝对他写的《汉书》很是赞赏,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参与编撰《世祖本纪》。
如今他已快要完成《汉书》的撰著,预计明年就能功成。
陛下所言,正是他所写。
而此刻,作为史官的他,就在宫中。
【秦念:刘炟,你问问这位史官,他为什么这么避重就轻,只字不提世家兼并土地才是问题的根源,反倒归咎于吏缘为奸?】
秦念相信按照剧本逻辑,这时候的班固肯定就在刘炟身边。
史官跟在皇帝身边,非常合理。
【秦念:刘秀当年只是一个得自己种地的偏远宗室,他臧亡匿死的时候,官吏都不敢上门。王莽推行井田制,最大的阻碍怎么会是这些地方官吏?】
秦念并不是说王莽是个政令不能下乡的傀儡皇帝。
王莽能够征发三十万军队攻打匈奴、还能用各种名目收税,被杀的那年还能以百万军围昆阳,显然有实权——即便这“百万军”充满水分。
只是王莽征兵也好加赋税也好,都是在损害百姓的利益,对大地主的影响有限。
而土地是地主的命根子,连刘秀度田都面临“群盗四起”,王莽想施行井田制纯属做梦。
更别说井田制早已过时,完全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可《汉书》既没有将过错归咎于井田制本身,也略过土地兼并这一根本问题不谈,反而归罪于吏缘为奸。
【刘秀:……】
刘秀没想到自己当年藏匿亡命之徒的事情,居然被秦念当众揭露。
这事秦念是怎么知道的?
史官都不知道的事情,为什么会流传到后世?
难道是某个知情人将此事记录于墓室,为秦念所“考古”?
谁会将这种事记录于墓室?
【刘炟:史官说他错了,会即刻修正。】
【秦念:认错得这么快,丝毫不加狡辩——难道他是故意这么写,把你当傻子骗?】
相似小说推荐
-
仙魔情动山河乱(点点温柔) [仙侠魔幻] 《仙魔情动山河乱》作者:点点温柔【完结】简介:在灵霄仙界,若璃是天赋出众且心怀悲悯的仙子,立志守...
-
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白阿伏) [BG同人] 《(综漫同人)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作者:白阿伏【完结】晋江VIP2024-09-03完结总书评数:360 当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