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皇帝聊天群(九月有衣)


之前说武曌和二凤的关系时,这些皇帝也都是在狂刷省略号。
也对,毕竟扮演的都是古人。
【刘秀:……谢秦皇指教,朕会让阳儿兼修文武。】
刘秀猜到自己应是长寿之君。
自己能够长寿,必有早年勤于稼穑、此后又征战四方之故。
而阳儿生长于深宫,于文事应对敏达,谋谟甚深,却疏于习武。
十岁的刘阳知道这是阿父视自己为太子。
现在的太子是长兄刘彊……阿父应会妥善安置长兄。
刘庄、刘炟也都想到自己的确疏于“锻炼”。
他们也都愿意相信自己是因此而早逝。
只要勤加锻炼,就能免于早逝。
【秦念:其实还可以选择身体健康、祖辈长寿、三代内无近亲婚姻、无遗传病史、无暴卒史的配偶来改善皇室体质,明君短寿对社稷的影响实在太大——当然,如果是昏君的话,长寿反而是坏事。】
李隆基:“……”
他觉得秦念在讥讽自己。
偏偏无论是年轻的他、还是年老的他,在天幕声誉榜的排名下,都没资格为自己辩解。
各朝百姓都牢牢记下前半段话。
“改善体质”——
不止皇室想要延寿,权贵豪富、平民百姓家也希望自家的后代能够健康长寿。
【刘秀:此言有理。】
刘秀也想到被秦念讥讽应“早点死”“偏偏就遗传了武曌的长寿”的李隆基。
李唐皇室有风疾这一遗传病,但李治娶武曌为皇后,他们的子嗣中虽然有李弘这样同样遗传风疾者,也有李隆基这样的长寿者。
此时刘秀再度想“贬阴则势必阳衰”之说。
如今看来,果真如此。
虽有昏君长寿的“弊端”,但这一“弊端”在明君长寿面前不值一提。
【秦念:如果各朝都决定采用这一方式,还真就得提防“晚年昏聩“这个问题。比如刘小猪的晚年发癫,二凤晚年其实也有点昏君的倾向,好在死得早。】
【李世民:朕必会引以为鉴,慎始与终!】
看着“好在死得早”这一说辞,李世民却没有生出半点怒气。
皇储一事上,未来的自己竟然相信青雀说的“杀子传弟”,这就足见“昏君的倾向”并非虚言。
还有被魏征劝下、故而秦念没有详谈的错事。
得此警示,李世民必不会再犯。
【刘庄:刘小猪?】
刘庄疑惑。
怎会有皇帝是这种名字——声誉榜上也没这种名字。
应是别号,正如李世民应是“二凤”。
那也不该有皇帝是“刘小猪”这种外号。
再看群规则中不得提及与话题无关的历史,这刘小猪在“群成员”之列?
“晚年发癫”的刘姓皇帝……
【刘彻:……】
【刘庄:……】
【秦念:哈哈哈哈哈哈!】
秦念不仅被逗笑,还要发到群里嘲笑刘彻。
这么冲动,其实很符合刘庄的人设。
刘庄和他爹刘秀不同,脾气那是相当暴躁,而且相当冲动。
当然,这只是个人性格的问题,刘庄依旧是难得的明君。
说他暴躁冲动,是因为刘庄曾拎着木棍追打郎官药崧,药崧钻到床底躲避后——
帝怒甚,疾言曰:“郎出,郎出!”
药崧回答:“天子穆穆,诸侯煌煌。未闻人君自起撞郎。”
刘庄这才想起自己是皇帝,放过了他。
【刘彻:你当真是没有半点女子的娴淑。】
【秦念:确实,朕就是比不上你的男女通吃以及一家三口。】
【刘彻:你!】
“陛下!冷静!”
卫青连忙劝阻陛下,与秦念争执毫无胜算可言!
再见“一家三口”之说,卫青只能懊悔于自己的松懈,竟是忘了要及时劝阻陛下。
霍去病同样懊恼,他没想到话题突然就转至于此。
此后当更加谨慎才是。
【秦念:嗯?】
【刘彻:……】
刘庄震惊不已。
秦念是女子?
刘庄再度看向民心榜,确定榜首就是秦念。
她……她居然是女子?!
震惊之余,刘庄还很疑惑“一家三口”又是何意。
怎么“刘小猪”、“晚年发癫”之说都没有激怒武帝,“一家三口”却让武帝为之失态?
【刘秀:阳儿,慎言。】
【刘庄:……儿臣知道了。】
刘秀也很是无奈。
他此前就提醒阳儿慎言,显然阳儿并没有听进去。
可见阳儿长大之后,心性也未能变得沉稳。
好在看声誉榜与民心榜的排名,阳儿是毋庸置疑的明君。
【武曌:秦皇认为当如何提防晚年昏聩?】
考虑到李隆基的晚年昏聩,武曌拉回话题。
两个李隆基现在都不在“嘉宾组”,但都在“观众组”,应看得到天幕所言。
倘若太平遗传了她的长寿,此法也能用得上。
【秦念:晚年昏聩分两种:一是心境发生变化,比如李隆基这样贪图享乐、又比如刘彘这样疑神疑鬼把太子当政敌整。】
【刘邦:哈哈哈……咳。】
这次刘邦是真没忍住。
其实之前刘庄问“刘小猪”时,刘邦就已经笑出声。
因为早有准备,所以并未将笑声现于天幕。
但刘邦没想到秦念这都没放过刘彻,这句“把太子当政敌”也着实精辟,一时不察竟是对着天幕笑出来。
也是知道因天幕之故,刘彻当不会再行此事,刘邦才能如此发笑。
【刘彻:……】
刘彻纵有与秦念理论之心——
秦念这般讥讽于他,又怎知她自己晚年会不会昏庸?
可当看到高祖皇帝的笑声,刘彻就只能绷着脸一言不发。
【刘邦:秦皇,这种心境上的变化,又当如何预防?】
【秦念:四十五岁以后,把晚年昏聩误国的国君历史收录一册,每日看一遍警醒自身。但能不能警醒那得看皇帝自己,铁了心要当昏君,谁也拦不住。】
【刘邦:此话有理。这第二种晚年昏聩又是如何?】
想到秦念对自己的评价是“从未忘记自己出身布衣”,刘邦知道自己必然没有晚年昏聩的问题。
故而才能如此随意地加以问询。
【秦念:第二种是病理问题,年龄越大越容易患老年痴呆症:症状初期体现为健忘,很快就会性情大变,不久后发展成痴呆。】
秦念印象中好像没有哪个皇帝患这种病,因为古代皇帝普遍短寿。
——野史上有传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有健忘症状,但毕竟正史没记录。
高工作强度、高精神压力、刺杀事件频发、不良生活习惯、近亲结婚、医疗条件有限都是原因。
但按照天幕设定,有着她的发言,各朝皇帝的平均寿命肯定会得到提升。
那就得提防老年痴呆症。
【武曌:可有治疗之法?】
作为群里最长寿的皇帝,武曌却并不担忧自身。
毕竟她若是患有此症,在她的话题时,秦念应当会提及。
没提就是没患病。
但武曌知道有大臣的父母患“不善言、不慧”之症,与秦念所言极为相似。
想必民间也有不少老者患此症。
【秦念:这种病目前也属于无药可治的绝症。一旦出现健忘症状,应尽快退位当太上皇,不再操劳、规范作息、多去人多的地方比如市集走动,能够减缓病情发展的速度。】
秦念对老年痴呆症的科普并非严格按照网上搜索的结果进行总结,而是进行了一定改编。
比如“不再操劳、规范作息、多去人多的地方走动”其实都是指向“退位养老”。
对于皇帝来说,唯一能与权力并重的大约就是自己的性命。
“痴呆”虽然不是死亡,但距死亡也不远。
有她铺的这个台阶,同事们剧本里如果出现长寿后老年痴呆的皇帝,就有可能尽快退位。
“这原来是老年痴呆症?”
孙思邈连忙记下这一病症及缓解之法。
他行医多年,自是遇到不少这种症状的病患,医书上虽言针灸之法可治,实则并不能治愈。
就连后世秦皇也称之为“绝症”?
不过孙思邈并不沮丧,秦皇说过她兴建医学院的时间不长,或许以后就能找出治疗之法。
【武曌:谢秦皇相告。】
虽无药可治,但能够得到缓解之法也不错。
武曌猜测秦念获知“多去市集走动”可减缓病情发展速度,应是医学院收治大量病患,从中发现常于市集走动的病患病情发展更缓慢。
【朱元璋:秦皇,你此前说从万民中选择皇后,当如何择其贤能兼备者?】
朱元璋为子嗣挑选的王妃多是勋贵之后。
但这是建国时的不得已。
他原想定下祖训:“凡天子及亲王、后、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子女,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
其目的在于防止后宫与外戚干政,但这般择取的皇后最多只能取贤惠之女,而不能择有能力的女子。
如今他已被秦念说服,太后干政总好过宦官权势滔天、亦或皇帝为朝臣所制。
朱元璋回想史书中那些有能力的太后,多为出身显赫者,可秦念说的却是“万民”。
如何能从万民中选出贤能兼备者?

第148章
【秦念:能考进国学的人, 能力肯定不会差,可从中选取愿意入宫的合适人选,至于贤不贤那就得看皇帝或太子的识人之明。】
秦念的想法其实是让皇子皇女隐姓埋名入国学就读——等祖龙的话题再说。
如果能够谈校园恋爱, 其对象贤不贤另说,至少能力绝对不会差。
经她改良后的科举制,上国学的难度比在现代上清北还要难。
毕竟清北每年招生八九千人,而想要就读秦念设定的国学,那就得通过国试且年龄低于三十岁。
放在古代,那就是年龄低于三十岁的举人。
【刘庄:何谓国学?】
确定“国学”之说应与皇帝本人无关,也不会挑衅秦念,刘庄立即问道。
他现在还不清楚秦念如何以女子之身称帝。
但他也很赞同皇后当择贤能。
他的皇后马氏是阿母所选,不仅德冠后宫, 与他言及政事时, 也总能多有毗补, 刘庄因此对她宠敬日隆。
皇后无子,刘庄就让她抚育太子刘炟,如今母子慈爱。
可皇后有才实属难得,秦念又为何确信“能考进国学的人, 能力肯定不会差”?
这难道是女子之学?
【刘秀:这亦是此前的话题。】
【刘庄:唯。】
【朱元璋:若无女子通过郡试, 又当如何是好?】
秦念本以为朱八八又欠骂了。
但转念一想, 朱元璋的顾虑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就是现代也有山区女孩难以升学的现象,放在封建王朝,就算她用“贬阴则势必阳衰”让各朝不再刻意贬低女子,女子考科举的难度也依旧远高于男子。
朱元璋时期都还出现北方考生全部落第的现象,这是教育不公平的体现。
对此朱元璋的选择是设南北榜, 但秦念却不能提议分性别录取。
因为按人口比例分, 封建王朝绝对不会答应给女子一半的国试名额, 这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
也不能提议给女子一成的最低额度,因为执行过程中很容易变成固定额度,对以后的女子不利。
【秦念:那说明你朝女子依旧在被儒家糟粕打压,你就该好好反省阴衰至此何以兴阳。】
【朱元璋:……】
秦念给自己点赞。
这就叫放弃内耗,外耗他人。
一个女子考不进国学,是她个人的问题;所有女子都无法进入国学,那是王朝的问题。
儒家糟粕?
阴衰至此何以兴阳?
这都是何意?
刘炟茫然地望着天幕。
疑惑已到嘴边,刘炟却终究没有问出来。
因为大父已两次要求阿父慎言。
大父也说两个时辰后将能看到此前的话题,他不问也应该能得到解答。
那还是不问了。
——刘秀中兴汉室,刘庄严刑峻法,而刘炟治国被视为“仁政”。
【秦念:除了选皇后,还得让皇后了解朝政。如果皇后对政事一知半解,就无法在皇帝早逝时尽快稳定朝局。】
对于此事,刘庄和刘炟倒是都没有意见。
毕竟他俩都有宠爱的皇后,且都不避讳与皇后商议政务。
【刘邦:皇后干政?】
此前刘邦就以“太平是武曌的子嗣”,来询问如何避免吕雉效仿武曌称帝。
得知武曌以皇后之身临朝二十年,且子嗣皆为李唐皇室,故而能够称帝之后,刘邦才放下心来。
如今秦念却是不仅要赋予太后临朝称制之权,还要允许皇后参政——
居心不良。
刘邦早就知道秦念博闻强识,对军政都有着极其独到的理解。
可就是太独到了。
刘邦对她那句“假如朕的皇后有武曌的治国天赋,后代又都是废物,这皇位传给他,朕又没意见”印象深刻。
秦念不介意江山易主,但刘邦介意。
【秦念:参政又不必给实权,就当多一个可商议政事但无实权的幕僚即可。】
一旦皇后是幕僚的制度得以确定,那么后宫有可能发展成幕僚团体。
毕竟后宫皆出身国学,才能都不会差。
当然还有另一种发展:那就是随着女子地位的提升,将不会再有后宫制度。
等朝臣发现后宫幕僚团在与前朝争夺话语权,前朝绝对不会反对后宫只剩一个皇后。
当然,以上都属于秦念的推测。
同事们的剧本会怎么发展,她就不清楚了。
【刘邦:只怕有君王宠爱皇后过甚。】
【秦念:二凤,他内涵你儿子。】
李治:“……”
听到皇后的轻笑声,李治装作没听见,只是盯着天幕。
【李世民:……】
若非得知李显李旦李隆基如何昏庸,李世民必然不会认可武曌干政。
但现在他召武照入京,就已是表达认可。
数日前李世民已经见到七岁的武照,极为聪慧。
考虑到雉奴的风疾,李世民甚至打算让武照更早一些为雉奴分忧,不必等到成为皇后。
【刘邦:秦皇,还请勿要顾左右而言他。】
【秦念:难道你的皇后不了解朝政?】
【刘邦:……】
刘邦竟是无言以对。
他的皇后当然了解朝政。
【秦念:假如吕雉不了解朝政,你敢把国政托付给她?】
【刘邦:秦皇所言极是,皇后确实应当了解朝政。皇后有实权与否,是取决于皇帝自身。】
陈平侧目看向张良,恰好留侯也看向他。
两人皆不着痕迹地移开视线。
幼帝即位则太后临朝称制、太后无需还政、择贤能者为后、以皇后为幕僚。
看似是为了解决幼主即位带来的社稷不稳之患。
可将以上四者重新排序之后,却完全可以理解为:
择贤能者为后、让皇后有治政之能、幼帝即位则太后临朝称制且无需主动还政。
再与秦念那句不介意将皇位让给皇后相结合——
这分明就是“择贤能者为储君”。
陛下当真没有看出这一点?
不,陛下应是不愿将“皇后即储君”这一点公之于众。
“皇后有实权与否,是取决于皇帝自身”这句话,是用于提醒后世汉帝不能给皇后实权。
刘彻冷眼看着天幕。
秦念的目的过于明显,甚至可以说不加掩饰。
如此肆无忌惮,分明就是挑衅!
但刘彻给不出更可行的办法。
宗室、外戚、宦官、朝臣,对于这四种势力,除了霍光这种忠于汉室的大臣,都更希望幼帝不能长成。
寄望于他们的忠心,那就是寄望于侥幸。
外戚篡位有王莽、宦官乱政有赵高、朝臣篡位有赵匡胤,其后果都是改朝换代。
宗室作乱,或许是如朱棣这般,依旧是朱明皇室。但秦念偏偏还说了一句“宗室乱国起来,想必唐朝及之后各朝的皇帝都清楚其危害丝毫不亚于这二者”。
显然,汉唐之间,必然出现过宗室乱国导致的改朝换代。
这并不难理解——当初七王之乱,倘若阿父未能将其平定,必是匈奴坐收渔利。
相比之下,竟然唯有“太后”与皇帝的利益最为接近。
若幼帝为太后亲子,则哪怕如武曌这般篡位登基,终究还是会还位子嗣,哪怕其子嗣如李显那般无能。
倘若太后无子,则难以篡位登基,外戚能给出的利益也不会高过皇室所给予的太后之尊。
秦念给出的提议不是没有后患,却是后患最小。
秦念改良帝制的目的,是赋予太后名正言顺的实权,成就低配版的“皇位有能者居之”。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