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苎麻,他们又说:“麻怕淹根,肥足土深。勤薅勤培,杆壮韧长。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
强调排水、深耕施肥、中耕培土......
短短一句口诀,将苎麻的耕作要点 全部说清楚了。选地、栽种、施肥、管理,甚至于收割时间都和柯络人一直种植的水稻联系在一起。
而之前 将那农家弟子留下的肥料这一块儿,如今也是成 果颇丰。粪肥、绿肥、草木灰已经在农业耕作当中排上用场。今年的作物生长,肉眼可见地喜人。
茂盛到什么地步呢?
楚越地区本 就以稻米为饭,以鱼类为菜。柯络人族地的水稻,在专业、正确、科学的指导之下,植株粗壮,分 蘖良好,生长均匀,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不说那些在柯络人族地做工的外族人蠢蠢欲动,昭氏族长见了也心动无比。
原本 她允诺过昭氏族长,在湘君祠大巫挑战一月后昭氏即可使用斜织机,现在昭氏族长眼见着柯络人的火热,怎么也没提,一直将族人留在柯络人的族地,也想着多 学一些水稻种植的奇招。
林凤至与农家弟子商议过后,将口诀和目前 编好的册子交给县令,由他安排一部分 农家弟子成 为千灵县的农官,在县里推行 。
至于龙骨翻车的设想,也是在推行 过程中农家弟子们遇到的问题而倒推出来的。
有些农田地势比河水高,河水上不去,农田需要灌溉的时候,就得农人一桶一桶水地挑上去,费时又费力 。
湘水流域水资源充足,待看到农家弟子们汇报的问题后,林凤至脑子里就冒出了龙骨翻车。
原来的汲水工具还有桔槔和辘轱,但比起龙骨翻车,效率就远远不够看的。龙骨翻车一次性就能 汲取相当体积的水量,适合大面积农田的灌溉,通过调整车身 长度和倾斜的角度,也可以适应不同水源和农田之间的高度差。
而且龙骨翻车的操作也很简单。总的来说,自东汉龙骨翻车被毕岚发明以来,它对古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原本 林凤至还想着,只有她和胜宽能 够制造,勇勉强算半个技术人员,龙骨翻车可能 要排到后面去。现在好了,这个时代最接近科学、最懂技术的一批人来了。别管他们是楚墨秦墨还是齐墨,能 干活会做事儿、能 够为劳动群众减轻负担,就是好的墨家弟子。
她颇为激动,连忙问勇,说:“他们现在在哪儿?已经安顿好了吗?还有多 余的屋舍给他们吗?没有就现造。”
实际上,因为越来越多的外族人来到柯络人族地做工,县令早早征调劳役,修建了县城通往族地的路,也派遣了相关的吏员协助管理和征收赋税。这里俨然已经变成了一个容纳近千人的工坊。
林凤至知道工业对人口的吸纳能力是非常强大的,早早地预留了许多 屋舍,空房当然有啦。不仅如此,为了让柯络人住得好,她还专门拨出三分卖布的利润,给柯络人的房子做装饰。
只看住宅区,根本 想象不到,在几 个月前 ,这里还是一个在温饱线上挣扎的蛮夷部族。
“他们先是去了织室,接着胜宽又带他们去了河边看水力 磨盘了。”勇略略思索,想起几 人的反应,又想笑又自豪,说:“说着什么‘竟能如此’、‘智者乐水’,又好奇是什么样的人能做出如此巧夺天工的器械,说着就要来找大巫了。”
勇说的都有些保守了。
那些墨家弟子,有人激动到当场掏出工具丈量磨盘和叶轮的尺寸,歪斜着身 子想要测算角度。
他们近乎狂热地看着运作中的水力 磨盘,一边忍不住分 析水流冲击水轮时的动量转换。
“疾趋而前 ,形之所奋。”
他们窃窃私语,当场讨论能 否进一步优化齿轮啮合度,或者调整水轮倾斜角度以适配不同的流速。
感性的人热泪盈眶,他们想到水力 磨盘能 解放无数的舂米劳力 ,高呼道:“此械若传遍天下,壮者可耕战,幼者可习义,岂非为兼爱之道?”
于墨家弟子而言,水力 磨盘不止是奇观,更是自然伟力 与凡人智慧完美结合造福苍生的象征。当奔涌的河水推动石磨发出轰鸣,他们听 见的是墨子“兼爱非攻”的回 响。
当他们自胜宽口中听 见林凤至还有无数个可以造福于黔首的设想时,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 。
于是,还没等林凤至去见他们,胜宽就带着墨家弟子来了。
起初,双方都还有些拘谨,直到林凤至从杂乱的书案上抽出一张画着水转大纺车的绢帛。
水力 磨盘能 研究出来,林凤至寻思着,能 不能 也顺便研究一下水转大纺车。
水转大纺车是宋元时期出现的产物,宋元水转大纺车能 同时驱动三十 二个纱锭,以目前 秦代的技术水平来说,如此精密的器械几 乎不可能 实现。
但林凤至想,她又不是要一比一复刻,她想看看秦代墨家的极限在哪里,也想看看能 否更进一步地改善黔首的生活。如果水转大纺车能 够实现,她起码能 实现湘水流域的黔首人人有衣穿。
她的设计图当然还未完工,所呈现出来的也稍显异想天开。
“你 说的同时运作三十 二个纱锭根本 无法实现,比花楼织机还难做。”胜宽思及林凤至不做无准备的工作,耐着性子说道。
“那再少一些?五个纱锭?”林凤至心知难度很大,直接将纱锭砍到零头。
“木质的齿轮根本 无法支撑纺车的运作。你 也看到了,这几 日光是水力 磨盘的运作,就已经更换了两个齿轮了。”
还不待林凤至提出新的设想,与胜宽一起来的墨家弟子们七嘴八舌地围坐上前 ,他们传看着绢帛,把勇都挤开了。
“用青铜先试试,若是模型可行 ,我们再将青铜换成 铁。”
“防缠绕的部分 ,也许可以用硬木和蚕丝绳固定?”
“不行 ,这般弄下来,断纱率极高,不妨试试竹制,韧性也好。”
“且不说从哪里弄来铁,生铁的韧性也并未高到哪里去。生铁还不如青铜,极脆不说,还容易断裂。便是熟铁,也不如青铜好用。”
林凤至听 得众人三言两语之间推翻又重构,轻轻啊了一声。她倒是忘记了,秦代的燃料温度不足,铁极易开裂,仅用于关键部件。相较之下,这个时代的人们使用青铜多 年,对其特性明了。单纯想要韧性好的部件,青铜也许比还未研究透彻的铁更合适一些。
但林凤至知道怎么让生铁变成 熟铁,如何将铁的韧性提高。
她下意识就说道:“先做,我能 想办法解决。”
胜宽倒是不意外林凤至能 解决,只是好奇她为何对水转大纺车如此坚持。
林凤至解释道:“若是水转纺车可行 ,也许产出的麻纱可抵十 名女工。”
胜宽似有所悟,林凤至总是很偏爱那些能 够改善生活的技术、器械。她提出的很多 东西都是期冀能 用自然之力 替代人力 。譬如豆腐、水力 磨盘和现今的水转纺车。
某个墨家弟子积极好问:“什么方法?”
这人便是方才 说生铁熟铁头头是道的墨家弟子。
林凤至听 到胜宽叫他赤粟。
林凤至笑了一下:“得等县令答应的铁矿到位了才 知道。”
自从接过县令投来的橄榄枝后,县令跟打了鸡血一样,出钱出人出资源。不说目前 本 就火热的织布,之前 林凤至还担忧过丝麻储存量不足,隔天县令就从隔壁县城拉来了几 十 车的丝麻,也不知和隔壁县令达成 了什么交易。
林凤至心心念念的铁矿,只是稍稍在县令面前 提了一嘴,他当下就答应凑备好了送几 车过来给她,连要做什么都没问。
后来林凤至才 知道,千灵县内没有铁矿。这可能 也是千灵县内铁制农具没有大面积推广的原因。
也不知县令又从哪里给她弄来的铁。
赤粟提及的生铁极脆易折,林凤至当然知道。秦代是古代铁器发展史上的关键转型期。这个时期,铁制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和农业领域,但兵器仍旧以青铜为主。
原因也很简单,秦代采用竖炉冶铁,炉温也不高,加上尚未掌握炒钢、灌钢等高效脱碳工艺。铁的含碳量高,就导致产出的铁硬度高但是极脆。
林凤至环视四 周,看见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她心下失笑,还是解释一二:“以生铁为原料,加热至半熔融状态,而后持续搅拌,最后得到的铁韧性高于现今制法制成 的铁。当然,这需要另外做高炉和鼓风的设备,非一日之功。”
现今冶炼钢铁的技术无法解决硬度与韧性之间的矛盾,生铁硬而脆,熟铁韧而软,优质钢铁产量极低。
林凤至说的,是西汉时期的炒钢法。炒钢法是在地面上挖出缶状炉缸,内层涂以耐火泥,上置顶盖,做成 炒钢炉。冶炼时,将生铁料烧成 熔融或半熔融状态,鼓风吹炼并加搅拌,使成 为熟铁,或在有控制地脱碳的条件下成 为低中碳钢以至高碳钢。流传至今的传统炼钢工艺仍沿用了这种方法。因为它以生铁为原料,价廉易得,生产率高,有极大的优越性。*
在炒钢法的基础之上,又催生了更加先进的复合工艺——百炼钢和灌钢法,进一步地提高了钢材的质量。
只是,单单做高炉需要考虑的东西就很多 ,炉高、炉腹直径、炉身 倾斜角度等等都需要测算。
“我曾做过高炉,也曾冶炼过铁器。钜子说,那水力 磨盘是你 做出来的。”赤粟再度开口,他的脸上充满了怀疑:“生铁、熟铁都做过,你 说的方法我也尝试过,冶炼出来的铁反而更脆了。”
林凤至为之侧目,没有因为对方的质疑而生气,新的技术走到台前 有质疑声是很正常的。她只是心平气和地说道:“成 与不成 ,日后自有分 晓。既然你 有相关的经验,前 期高炉的准备、炼制就由你 来负责。可好?只是,你 必须按照我给你 的图样去做。”
林凤至觉得赤粟肯定是用类似炒钢法的方式做过钢铁,可能 因为炉温、耐火材料、送风系统无法突破才 导致的失败。
赤粟不再说话,专心地看着林凤至提笔在绢帛上画出的高炉形状,并默默在心中对比。
高炉的长、宽、高比他使用过的都更大些,原本 直筒形状的炉身 被她改成 微微倾斜的锥形。
她还将每个部分 烧制要点 写在一旁。
防潮层铺设石灰与黏土,炉基分 层夯筑,顶部嵌入石板抗高温......至于炉体的砌筑,林凤至很用力 地画了一个表示重点 的五角星。
加入研磨的陶片粉。
赤粟心中疑惑,见林凤至没有因为他的质疑生气,大着胆子问道:“为什么要掺入陶粉呢?”
“提高耐火度。”
除此之外,林凤至预留了四 个陶风嘴,预备着水排做出来了就放到这儿送风。
林凤至偶然抬眼一看,围坐在书案前 的墨家弟子无不透着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她索性一边给众人讲解每一个部分 设计的用意,一边在绢帛上将图样完善。
“......交给你 了。这件事不容易,我另外派几 个人给你 差遣,中途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问我。”林凤至将绢帛交到赤粟手中,转头吩咐一旁的勇去叫县令留在柯络人族地的心腹跟着赤粟一起做高炉。
铁矿、木炭都是被官府管控的。铁器的冶炼当然也要让县令的人掺和进来。这也是让甲方知道她的进度。
赤粟兴奋不已,仿佛已经看见了一座高炉冉冉在河滩边上升起,吐露出源源不断地钢材。
太阳渐渐西斜,小楼中的众人听 见了有人大声喊道:“吃饭了——吃饭了——”
林凤至一摸肚子,这才 发现自己饿得前 胸贴后背了。她顿时吆喝诸位墨家弟子,一起去柯络人开设的食堂吃饭。
“你 们也算是有福了,此地的饭食不仅美味,还有肉。”胜宽对不以为然的墨家弟子说道:“方才 的水力 磨盘做出的豆腐、米粉、面条......”
胜宽的目光从赫然变得期待的墨家弟子脸上悠悠掠过,慢吞吞道:“......你 们不想试试?”
有人上前 推着胜宽的肩膀,嘿嘿笑道:“钜子,同去同去。”
食堂又扩建了,前 面的空地上依次排列着许多 人。
林凤至一走过去,不断地有人叫她,脸上带着纯然的笑容。
“大巫!”
“大巫,今日食堂有炙彘肉,好吃得很哩!”
“还有一碗鸡汤并一块鸡肉。”
林凤至一一颔首致意。
林凤至始终觉得,人生在世,无非吃穿二字。民以食为天,吃更是重中之重。她在织布上的盈利,除了分 给柯络人的分 成 、发给工人的工资,几 乎都用来改善膳食了。
因为人多 ,每日米、面、黄豆、肉食的消耗也多 了。竟然意外的带起来一条产业链。柯络人还专门派人做采购的生意。
方圆百里的百姓都知道鸡鸭鱼肉可以卖给柯络人。
安私下劝过林凤至,让她不必对所有人都那么好,连外族人做工也包一餐饭。林凤至感念安的好意,知道她是为了自己好。但对林凤至来说,钱赚得再多 ,不花出去也是假的。
再说她能 赚钱的法子数不胜数,千金散尽还复来,并不计较一时的得失。
也许是因为管理得当,也许是因为奖励丰富。林凤至看到来做工的人们热情 澎湃,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
林凤至想,大多 数人都是知道感恩的。她对他们好,他们回 报给她的是织室密密麻麻垒砌得整整齐齐的布匹、是空屋里摆放着的超额完成 的一架架斜织机、是农田里依照农家弟子指导精细照顾的作物,是孩子们在学堂里的刻苦学习......
是她穿在身 上,由织室绣工最好的女人做的衣裳;也是只因她说了一句好吃,就日日给她开小灶的厨娘;更是为她搜罗书简和古书的用心。
也许是因为她的灵魂依旧是现代人,她对在秦代能 拥有的钱财占有欲并没有那么高。比起收藏钱财,她更喜欢用在实处。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她并不需要为此烦忧。
林凤至接过厨娘为她预留的美味饭食,找了个角落美滋滋地开吃。厨娘的手艺是越来越好了,不为温饱生计烦忧,也有更多 心思在厨艺上进益。
胜宽默默坐到她身 边,边吃边跟她打商量:“我看农家弟子在你 们学堂授课搞得如火如荼,你 看我们墨家如何?”
林凤至不意胜宽有此一问,反应过来心里乐开花了,她早就想胜宽能 去学堂教一教那帮孩子了。之前 只有他一个人在这边,又是做磨盘又是研究水力 的,林凤至都不好意思再多 麻烦他。
如今他亲口提出来了,林凤至怎么可能 不同意。
对孩子而言是好事,省得他们小小年纪见了斜织机和水力 磨盘就只会说湘君馈赠。
依她看还是学得少了!
“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林凤至咽下一口酥香软烂的鸡肉:“他们如今学了不少字,我听 祁说,约莫是学完《仓颉篇》了,现在都在学屈原的文章。”
“事先说好,我派人去教他们,并不算是收徒,只是教导一段时间。”
“好。”
林凤至没问为什么。这段日子她也跟着读了不少墨家经典著作,墨家主张“兼爱”,收徒不看重出身 门第,弟子大多 来自社会底层。只要认同墨家思想且能 吃苦耐劳,都可以接纳。即便是墨子,也是出身 工匠。
墨子将弟子们分 为三类,按照各自特长分 配职责。能 辩者谈辩,能 说书者说书,能 从事者从事。
真的是因材施教,人尽其才 。
墨家弟子们需要终身 服从钜子,遵守墨者之法。墨家通过严密的组织、经济约束和道德筛选,建构了高度凝聚力 的团体。墨家也是战国时期唯一能 与儒家抗衡的学说。墨家领袖钜子的选举也很有意思,一般由前 代钜子指定德才 兼备者继任,且为终身 制。
只是到了秦代,官方以法家思想为主,在朝堂之上,也是法家学派的人士居多 。不论是儒家还是墨家,地位都急速下降。
儒家没有接住秦始皇抛来的橄榄枝,分 封制和郡县制中选择了分 封,泰山封禅又做得一团糟。只能 在边缘有限地参与政治。
而墨家分 裂为三派后,相里墨积极入秦,贡献了许多 城防器械,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 。但是,相里墨并未在政治领域大放异彩。只是作为技术性的辅助而存在。
也怨不得胜宽提到相里墨就生气,实在是怒其不争。
相似小说推荐
-
嫁新贵(羽甜) [古装迷情] 《嫁新贵》作者:羽甜【完结】晋江VIP2025-11-04 完结总书评数:115 当前被收藏数:1860 营养液数:224 ...
-
文工团美人认错随军对象(似伊) [穿越重生] 《文工团美人认错随军对象》作者:似伊【完结】晋江VIP2025-10-24完结总书评数:11299当前被收藏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