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笔记的方式依旧和上次一样,将景色和美食图片拼在一起,附上距离和简单的游览提示。
结果文字内容还没开始写,图才拼到一半,她又溜回屋里。
嗯,阳台风景是不错,可惜有点凉,还时不时会有雨滴飘到手机屏幕上,让工作变得困难。
写笔记耗时不算很长,不到一小时,《小迟去广西玩啦!美景配美食(二)》发布成功。
8张高清美照配详细文字内容,成功得到APP认可,获得82评分,还让禾嫒尺账户中多出82元。
转头,她才开始刷自己在各平台发布的内容数据。
前一天写的竹筒饭排雷笔记《广西竹筒饭不是这个味!》有争议,所以热度攀升上来,甚至不到一天已经超过《小迟去广西玩啦!美景配美食(一)》。
各平台评论区都有人回复,小众点评虽然人少,比较和谐,却也有好几位网友在看到笔记之后,写下自己去这家店感觉体验不好的回复。
还有不少网友虽然没去过这家店,但日常多多少少都去过网络营销厉害,味道又很一般的店。看到笔记之后回想起自己以前踩过坑的体验,忍不住在评论区将过往踩坑的经历写出来。
小紫书的评论区大致上和小众点评差不多,也算和谐,但是风格比较奇特。
因为有网友开始在网上写自己,或是朋友亲戚等,去外地旅游踩坑的经历。什么花钱买玉买银,花了五六百一晚订的酒店结果床还是响的,空调也不好使等等。
评论回复中的回复一层叠一层,最后内容和吃饭已经没什么关系。
逗音评论区则是吵架内容相对更多一些,有人在评论区抖机灵,也有人在分析这样一份饭在景区能挣多少钱,成本多少。还有人说竹筒饭的竹筒是循环使用竹筒,跟某些骨髓煲店里的大骨头一样,属于店内员工。
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是某位自称自己在某个著名连锁店工作过的员工,爆自己做餐饮时的各种内幕内容。
这条评论的点赞现在已经高达8千,比禾嫒尺的笔记本身还多一些。
禾嫒尺在各平台评论区中浏览,觉得网友们还挺有意思。
随后又重新将排雷笔记编辑一遍,将自己在乡土农家菜吃到的当地竹筒饭相关内容加上去,进行对比。好让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知道真正的广西竹筒饭是什么样的美味。
有人高兴有人愁。
美味竹筒饭的史老板就挺愁的。不光愁,还烦。
毕竟花大力气营销的店被排雷了,而且还是个有点粉丝的号。
而且她居然把排雷笔记分别发在了三个不同的平台,笔记在三个平台内都各有各的热度,简直是把他的店架在火上烤。
“太离谱了!”史老板在店里走来走去,“我花钱买营销,人家也是各平台有各平台的价,一口气在三个不同平台帮我写软广,哪怕内容一样也是要加钱的好不好!”
旁边的员工只好胡乱给意见:“可以联系她,让她删笔记呀。估计又是个差评师,骗吃骗喝又能骗钱。这个行业可乱了,什么人都有。”
“联系不上。”
史老板是真的烦,这个叫小迟没吃饱的账号已经入驻好几个平台,不光不回私信,主页上还没有商务联系方式。
自媒体号不回私信很正常,因为粉丝多,看不过来。但是要恰饭接广,大多会在主页留下一个邮箱联系方式,偏偏她没有。
“真是见鬼。”
怎么办呢?
他只好联系之前曾经帮他写过软文的某位网红,看对方能不能帮帮忙,让他店子的风评恢复回原来的样子。
禾嫒尺不知道美味竹筒饭的老板曾想方设法联系她,她忙着呢。
忙点菜。
因为外头下雨,依旧不方便出门,所以两人中午还是选择在民宿里点外卖吃。
人出来玩嘛,总是会贪新鲜,虽说昨晚点的那家外卖味道不错,但已经吃过一次,想换换口味,点些别的吃。
昨晚那家外卖店在外卖平台的评分是4.4,这次她们选择了另外一家评分高达4.7的遇龙李记农家乐。
4.7还不是外卖分,是堂食评分。没错,这家店有堂食,而且去店里吃的人好像不少,有一千多条评价。
遗憾的是,午餐点的这家店从味道来看,虽没有什么大错,吃起来却没有昨天那份外卖好。
遇龙李记农家乐的菜品和鹏城某些餐馆有些相似,调味不错,但感觉是流水作业,菜品没有大火热锅炒出来的味,仿佛换个厨子用同样的配方,也能正常出餐。
昨天那家店调味则更粗犷一些,不管是芋头鸡,还是上汤南瓜苗,都和一般饭馆里常吃的味有少许区别,能感觉到大厨手上有两把刷子。哪怕换个人,用同样的配方步骤做菜,出来的味也不一定一样。
菜品本身就有区别,更别提米饭。
前者的米饭煮得有些软,倒是不噎嗓子,但也不香。
后者嘛……
禾嫒尺仔细想了想,她没吃过这样的米饭,不好类比。
所以她决定再吃一次。
而且这次还要直接到店里去吃。
对了,店名是什么来着?看一下订单记录。
“崖边鼎锅饭?”
第88章
崖边鼎锅饭应该也属于当地农庄,小众点评内只有16条点评,店家评分3.7,算是一路吃过来最低的一家。
要不是昨天误打误撞,在外卖平台点过这家店的外卖,禾嫒尺根本不可能在看到小众点评的评分之后,跑来这家店吃饭。
3.7分,她可能连评论区都不会点开。
实际查看评论区看会发现,评价内容大部分是好评,3.7的低评分大概是因为小众点评的机制问题。
小众点评店铺评分会随着时间流逝逐渐下降,如果商家不常维护,店面评分就会下跌。这个机制其实本来是为了让刷分的人变少,或是让刷分成本变高。
但是像崖边鼎锅饭这种经营多年,全靠本地人光顾的店,就莫名躺了枪。
不过也没关系,反正他们的主要客户层不看点评,评分低也影响不大。只是那些想品尝美食的外地游客找不着店而已。
午后,雨势渐渐变小,下午3点时已经完全停下。
禾嫒尺和陈灵借了民宿的自行车,跑到附近骑行玩,两人都有一段时间没骑车,一个多小时过去,陈灵已经开始投降。
“我感觉我的腿明天要废掉。”说完就要往回骑。
等回到民宿,已经接近五点半,本想休息休息再打车出发前往崖边鼎锅饭。毕竟现在还早,不饿。
禾嫒尺转念一想,“那家店做饭是不是有点慢,现在出发到店里点餐,等能吃上菜是不是得一个小时?”
“……那我们得赶紧打车。”说着,陈灵掏出打车软件,还问禾嫒尺:“是这家店吗?定位准不准呀?”
崖边鼎锅饭好像在本地人口中还算有名。
两人坐上滴滴后,司机听两人口音不像本地人,还很惊讶地问她俩:“你们怎么找到这家店的?”
“在网上找呀。”禾嫒尺回他。
“嗯。”司机手握方向盘,沉沉点头:“真会找。”
陈灵见司机好像话中有话,又问他:“这家店很有名吗?”
司机大哥倒是不直接说这家店有没有名气,他说话之前起了个范:“有名?这么跟你说吧,我们从这里出去的本地人啊,只要回来这边,很多都会特意过来吃。
我们平时要是招待外地朋友吃本地特色菜,也是将人带到这里来。一般游客没本地人带,根本来不了。”
打开话匣子,司机开始继续往下说:“这家店开了有二十年囖,你看这么偏还没倒闭,就知道有点东西。我们吃鱼都在这里吃,西街那些店我们都不吃的,还不如自己回家做。”
“你们到店里要吃那个酸芋苗焖鱼,我们本地人都吃这个,啤酒鱼是给外地人吃的,不要点。”
说完,汽车驶入一条支道,开始各种拐。两人才意识到这家店的位置可能比想象之中更偏僻。
遇龙河被开发起来之后,不少民宿、酒店、在这里租地盖房,连带着附近农庄也有了客源,后来也接连冒出不少饭店。
但这些民宿、农庄、饭店,基本都在大路上。
比如说禾嫒尺昨天和陈灵、贝壳、P等人去的乡土农家菜,门口就是大马路。走不远还有民宿,以及其他农家菜饭馆。
而前往崖边鼎锅饭的路上,各种店、民宿,越来越少,要不是导航显示没出错,她俩都要怀疑司机大哥是不是要将她们拉去卖。
几分钟过后,车速渐渐减缓,导航也显示已到达目的地。
崖边鼎锅饭门头很旧,占地广。
走进店门还没能直接看到吃饭的地方,而是还得沿着长长一段阶梯往下走,才到达目的地。
这里风景很好。
阶梯是沿着山边造的石梯,半露天,上边搭了棚子,旁边的栏杆是竹做的,栏杆外就是一大片漓江水。
再往下走,到达店内用餐大厅。能发现这家店其实建的地方很巧妙,正好在漓江岸边突出的一块地上。店内也是半露天,栏杆同样是竹子做的,竹子中间空出的地方就是天然的大窗户。
靠着窗边位置坐,能坐在店里直接看漓江。
店内另一边,不靠漓江那一面的墙上,挂着好几个大锅,锅底下则是搭了个灶,上面搁着几个黑漆漆的鼎,底下烧着柴火。
“这是烧的鼎锅饭吗?”禾嫒尺对向她迎来的服务员大姨问道。
“诶,对,要吃点什么?”大姨答道,又问:“要吃些什么?”
“我想吃鼎锅饭。”禾嫒尺想,这家店名字叫崖边鼎锅饭,鼎锅饭得是真正的招牌,在她想象中,应该就是用锅把米饭和菜放一起用明火焖烧之类的饭,做法和煲仔饭比较类似。
“鼎锅饭2元1位,随便吃。”
“啊?”禾嫒尺和陈灵都有些惊讶,鼎锅饭难道不是类似竹筒饭、煲仔饭一样,是那种带菜的饭吗?
大姨和她们两个外地游客的思维频道不太一样,来回聊了会儿,禾嫒尺才明白原来鼎锅饭就是指用鼎做出来的饭。
这家店的所有白米饭都是装在鼎锅里,用柴火现烧的。据说有些店,或是有些人家也会用鼎锅做菜,或是把米和其他食材混合一起煮,只是这家店不卖这种鼎锅饭,大都是点了菜,再配米饭吃。
“你们店里有什么菜?”禾嫒尺进店至今还没看到菜牌,只看见墙上有块黑板,写着少数几个招牌菜,只是没有价格。
“有鱼、鸡、牛、猪,还有青菜什么的。”说着,大姨才不知从哪抽出来一张塑封过的餐牌,上面招牌菜数量不多,说是可以按照客人的要求,用现有的食材直接做,只要厨子会做的菜,都能卖,按食材算钱。
“你们店是不是有一道叫酸芋苗焖鱼的菜?”陈灵接过菜牌,与禾嫒尺一块看:“什么价呀,菜牌上没写?”
“鱼都是现捞现称,不同的鱼价位不一样。”
店里鱼还分养殖和野生,养殖鲤鱼和草鱼最便宜,38一斤,剑骨鱼68一斤。
野生就贵囖,都是100往上走,听说黄骨鱼要170一斤,禾嫒尺直接不往下继续问,转而问起鱼的个头大小:“我们两个人吃,想要小一些的鱼,有小鱼吗?”
除了鱼以外,她们还想吃点别的菜呢。
大姨又给两人介绍:“最小的是是鲤鱼,草鱼和剑骨鱼比较大。”
鲤鱼刺多,草鱼刺略少一些,但是大,剑骨鱼题型中等,没刺,但是贵。
禾嫒尺试探着问:“最轻的剑骨鱼多重呀?”
“3斤左右。”
剑骨鱼65一斤,3斤岂不是得接近200块?
而且两个人可能吃不完,又不好打包,回头浪费了APP不报销还得自己掏钱。
鲤鱼倒是便宜又小,但是刺多,陈灵肯定不喜欢。要不换个菜,尝点别的?
于是两个人又商量着,定下酸笋炒牛肉、水煮丝瓜。
正当禾嫒尺继续看菜牌,准备再定一个荤菜时,陈灵忽然说,要不然还是试试酸芋苗焖鱼。
禾嫒尺转头看她:“剑骨鱼好贵,又大条,你确定吗?”
陈灵平时其实有点抠门,她家境不穷,上学时手里就总有点闲钱。但她就是不爱花大钱,也不喜欢浪费,接近两百元吃一条鱼,她不一定愿意接受。
“那我们不吃这个酸笋炒牛肉,就吃鱼和丝瓜。”刚才坐滴滴时,司机把这道菜夸得天上有地下无,吹得天花乱坠,陈灵真是太好奇了,到底什么味啊?
65一斤就65一斤,反正168的烤鱼她也吃过,再加点配菜就能奔着200去,根本没在怕的。
因为鱼得现捞现称,所以两人点完单还不能坐下等餐,得跟着大姨去看鱼。
走在大姨身后,禾嫒尺视线四处打量,在猜测店内的鱼缸到底放哪儿,随后跟着大姨来到了漓江边——
看见大姨开始在江里捞鱼?
走近看,两人才发现这家店的鱼居然都用网子养在漓江里,连鱼缸都省了。
“2.8斤,可以吧?”大姨指着称说。
“哦哦,可以。”两人还没从这家店在漓江里养鱼的冲击中缓和过来,听说鱼不超过3斤,赶紧同意,并各自掏出手机或相机,开始拍摄这家店的‘天然鱼缸’。
拍完后,陈灵将视频丢进各个平时常聊的群里,还发了个朋友圈,才回大厅里坐着等菜。
随着时间越来越接近饭点,店里逐渐热闹起来。
原本两人进店时,店里已经有两桌客人。18点刚过,又陆续进来好些客人,全是大团体,每桌客人最少也有6人以上。
看大家的穿着打扮和口音,听着都像是本地人。他们点菜麻利,像是来之前已经确定好自己要吃什么,基本每桌都点了鱼和鸡。
由于鱼烹饪起来费时不算长,两人倒是没等太久,就已等到她们那份酸芋苗焖鱼。
这道菜不是水煮菜,和啤酒鱼不太像,啤酒鱼的汤汁更多一些。
倒是更类似干锅,只是底下的汤汁又比干锅菜又更多。剑骨鱼已经被剁成块状,过了油,大量酸芋苗混合和辣椒炒过之后,再用姜、蒜等调味料和鱼块一起焖煮,等汁水收得差不多,撒上一把鲜葱段就能出锅装盘。
上桌时用一个黑色的敞口锅装着,放在卡斯炉上,让火苗在底下持续给鱼加热,好让它不至于在冷风中快速凉透。
两人也不客气,直接伸筷子夹了鱼块放碗里,将鱼肉拆下,再蘸点酸芋苗汁投入口中。
新鲜的剑骨鱼肉质鲜嫩又紧实,入口嫩滑不易散,芋苗发酵之后的酸味经过炖煮,已经透入鱼肉里。随着每次咀嚼,咸辣带些天然发酵的酸味在嘴中绽放,有些粗犷,却不失美味。
尝过味的禾嫒尺十分庆幸她俩点了这道菜,正准备夹一片酸芋苗试试。
而陈灵则是转头朝服务员招手:“阿姨,米饭!”
第89章
眼看大姨把黑漆漆的鼎打开,往一个大面碗里给她们盛饭,禾嫒尺放下筷子,忍不住带着相机跑过去瞧一眼,顺便拍张照。
米饭在鼎里显得格外白皙,乍一看倒是和平时用电饭煲煮的没什么两样,只是饭勺往下翻时,能看到鼎锅边上有少量锅巴。
现在的电饭煲煮饭不会有锅巴,所以禾嫒尺也没怎么吃过。如果到店里专门吃煲仔饭,或是点锅巴菜,也能尝到锅巴,只是那些锅巴大多是因为油分多才出现的。
更类似油炸大米的效果。
鼎锅饭在煮的时候不放油,就是正常的水和米,仅凭借温度和锅,在煮饭时让米饭自然焦化,属于老式锅巴。
刚从鼎里盛出来的米饭离近了还能闻到米香。
上桌时,禾嫒尺抵制住米饭配酸芋苗焖鱼的诱惑,先拍了张照片才坐下开吃。而陈灵已经忍不住又干掉一块鱼,正夹着酸芋苗尝味。
酸芋苗炒过之后,呈比较暗的黄绿色,吃起来口感爽脆,配上辣椒和鱼汁焖煮,哪怕直接吃酸芋苗,也能下好几口米饭。
更何况鼎锅饭是真香。
就连对米饭要求不怎么高的陈灵都能尝出来,柴火烧的饭确实不同,而且现吃比昨天外卖的盒饭味道更香。
好菜加好饭,搭配起来1+1大于2。
剑骨鱼有些肥,靠着皮和骨肉肉相接的地方咬一口,鱼皮软糯,鱼肉咸酸嫩软,而且吃起来还有一股鱼脂的油香,因为足够新鲜,又尝不出来任何腥味,对于喜爱吃鱼脂的人来说真是舒服。
禾嫒尺尤其喜欢鱼尾位置的肉,比起鱼背紧实的蒜瓣肉,鱼尾肉少,皮的占比会更多,肉也因为鱼尾时常摆动,更为嫩滑。
只是这个位置不太好夹,筷子一戳,肉容易散在汁水里。
相似小说推荐
-
黑莲花他自带攻略系统(苏荷里耶) [穿越重生] 《黑莲花他自带攻略系统》作者:苏荷里耶【完结+番外】晋江VIP2024-08-30完结总书评数:290 当前被...
-
不渡雨(杯一安) [现代情感] 《不渡雨》作者:杯一安【完结】江VIP2024-09-04完结总书评数:695 当前被收藏数:15721 营养液数: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