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意味着,贾璋即将会忙起来。
忙到再也没时间跑出去玩的程度。
第84章 手足契阔踏雪寻梅,梅枝玉郎入值内阁
“善为国者, 官法明,故不任知虑。上作壹,故民不俭营, 则国力抟。国力抟者强,国好言谈者削。”
“故曰:农战之民千人, 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 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
翰林院休沐当天, 鹤鸣苑的书房里插了新折的梅花。
暗香浮动,很是好闻。
贾璋却无心赏梅,他抱着衔蝉靠在圈椅里上, 口述他这些天在翰林院记诵下来的孤本。
而黛玉、迎春和贾琮三人围坐在贾璋附近的桌子旁边, 轮流誊抄他口述的内容。
原本贾璋是想自己抄写的, 但黛玉和迎春过来找他玩的时候看他抄书辛苦,便主动提出来要替他抄写这些书籍。
在这之后, 贾琮过来给他请安。
不知怎地也加入到了姐姐们的抄书队伍里。
待到贾琮抄完《商君书》里的《农战》篇后, 红杏和青桃端了茶点过来。
祁门红茶的香气在室内氤氲, 酥油鲍螺和松瓤鹅油卷的甜香带来了些许甜蜜。
除此之外蟹黄酥、椒盐胡饼等咸点的味道也相当不错。
兄妹四人在整理好书稿后,一边吃茶吃点心一边谈天。
兴致正浓时,红杏带了雪雁进来。
她是过来给黛玉送手炉的。
黛玉含笑问道:“是紫鹃让你过来的吗?”
雪雁笑道:“正是呢,紫鹃姐姐说外头下雪了,姑娘若出去看雪离不得手炉, 这才让我送来的。”
黛玉笑着接了手炉,抱在怀中道:“这下可倒好了, 紫鹃巴巴儿地把手炉送来了。三哥哥,二姐姐, 琮哥儿,你们不陪我去看雪也不成了。”
“咱们吃完茶后就去陶园, 可惜咱们家园子里的梅树不多,倒是不能踏雪赏梅了。”
就在贾璋说话时,鸳鸯过来了。
她轻声细语地禀告道:“东府小蓉大爷治酒,请三爷、四爷过去赏梅吃酒,珍大奶奶和小蓉大奶奶也要请各位姑娘们去赏梅呢!老太太觉得这事风雅,便要带姑娘们一起去玩,我已经找了两位姑娘许久了。”
贾璋笑道:“鸳鸯姐姐,你来的倒正是时候。刚才我们几个听雪雁说外头下雪了,正要去陶园赏雪,没想到蓉儿就要请客了。”
“这感情好,妹妹们和琮儿可以去东府赏玩会芳园里的好梅花了。”
鸳鸯笑着说了好几遍有缘,这才把黛玉和迎春请回荣庆堂换衣裳去了。
贾琮见迎春和黛玉离开,便也要回去换衣裳。
贾璋却把他拉住了,不让他离开。
“你住得远,折腾一趟也不值当。若是不嫌弃,换一身哥哥的衣裳就是了。”
贾琮知道贾璋这是有意贴补他,但他不想总是占哥哥便宜,便想张口拒绝。
可是,在看到贾璋那双温和的眼睛后,贾琮就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
“弟弟怎会嫌弃哥哥呢?多谢三哥哥美意。”
待到贾母与贾璋兄弟会合时,就见到两兄弟相似的打扮。
贾璋里头穿着一件秋香色暖缎圆领袍,外头披着青金色云锦面白狐狸皮里子的鹤氅,看起来十分潇洒飘逸。
而贾琮里头穿了一身和贾璋很相似的袍子,只领子是直领的,外头穿了一件银青色绫缎面狐狸皮里子的斗篷。
两人还戴了同款风兜。
贾母见他们后笑道:“这么一打扮,外人一看就知道你们是亲兄弟了。我刚才远远瞧着,你们两个竟像是双生子似的。只是璋哥儿比琮哥儿高了不少,我这才没把人认错呢。”
贾璋笑着扶住贾母,又给贾琮使了个眼色,示意他跟上:“我和琮儿的鼻子都生得像祖母,怪不得祖母差点认错人了。”
黛玉在另一侧搀扶着贾母,听到贾璋的话后,很快就猜到了贾璋的用意。
她跟着附和道:“琮哥儿确实像三哥哥,做事一本正经的,像个小古板哩。”
贾母笑道:“琮哥儿像你三哥哥还不好吗?以后琮儿媳妇是个有福气的。”
贾母这一句话说出来,围在贾母身边的三个人都红了脸。
迎春、探春他们纷纷笑了起来,倒是把贾璋他们笑得脸更红了。
又过了一会儿,贾琏湘霓夫妇、李纨贾兰母子与宝钗和宝玉这对表姐弟也都到了。
只邢夫人去孟家做客,王夫人去皇觉寺上香不在府中,因此不去。
贾母觉得她们妯娌两个不在反倒更好。
没有邢、王二夫人,孩子们还能玩得更高兴更痛快些。
众人坐上了轿子前往东府,抵达宁府会芳园后,分主宾坐下,男客和女客中间隔了大屏风,吃了茶酒后才出门赏雪寻梅。
贾母带着一众孙子孙女,重孙子重孙媳妇踏雪寻梅,见这外头雪花飘扬,宛若柳絮因风起;梅花暗香浮动,远远望去宛若云霞蒸蔚,倒是别有一番乐趣。
只是外头风大,贾母游玩了一会儿后就回去了。
尤氏和李纨也带着贾兰与贾母一同回去了,只余下他们这些小年轻在外头玩。
有丫鬟婆子们看着,贾母也放心。
宁府时常清理园子里头的积雪,因此此时地上的积雪并不厚,只有薄薄的一层。
不过这雪虽然不多,但是靴子踩过去时还是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黛玉觉得好玩,遂悄悄把步伐变缓,多踩了好几下雪地。
刚才外祖母在这里,她都没好意思玩这个幼稚的游戏。
她不想让贾母发现她幼稚的行为,却没想到被贾璋给抓了个正着。
看着贾璋调侃的眼神,黛玉不好意思地错开了眼睛。
她轻轻抚摸梅树上的红梅,温柔地拂去了梅花花瓣上的积雪,假装自己一直都在赏梅。
贾璋笑了。
黛玉承认,三哥哥的笑声很舒朗很好听。
但这改变不了她被笑得耳根泛红的事实。
她羞恼折下一小枝梅花,轻轻地扔到贾璋怀里:“你不是好人,竟这般笑我。”
贾璋接过那花枝,轻轻别在耳后:“‘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待洛阳’,妹妹是嫌我最近太忙,才生出了归去来兮之意吗?”
黛玉见他曲解自己的意思,恨不得跑过去夺走他耳边的花枝,捂住他的嘴巴,好让他不要胡说。
可是一看过去,却见少年人站在那里,那枝红得快要燃烧起来的梅花配他确是正正好。
他和梅枝,好像一幅价值千金的泼墨画卷。
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黛玉脑海中忽然浮现出《白石郎曲》里面的句子。
她发现这句话和那朵红梅一样,配三哥哥都是正正好的。
黛玉突然说不出斥责他的话了。
贾璋隐隐听到黛玉呢喃着什么,好像是一句诗。
反正不是在回答他的问题就是了。
这是灵光乍现,蹦出了什么佳句吗?否则黛玉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反驳他的调笑的。
他凑到黛玉身边问道:“妹妹刚才吟了什么诗?是有了什么新作吗?”
黛玉回过神来,轻笑道:“梅枝缀玉郎,有翠禽小小。这句词三哥哥觉得怎么样?”
贾璋道:“好哇,姜白石的好词,被你拿来胡乱改写笑话人,该当何罪?”
“三哥哥,我说你是玉郎呢。”
黛玉轻声狡辩。
贾璋却不信:“你明明在说我是翠禽,要不然你怎么不说白鸟金凤?分明是看我穿了青色衣服就胡诌。不过看在这枝梅花的份上,我就饶了你吧。”
两人一边说笑,一边在梅林里漫步。
一直到风停雪止,他们才意犹未尽地离开了会芳园。
不过此时此刻,他们还没有离开会芳园,只是又往前走了一大段距离而已。
在贾璋他们离开后,拉着贾琏躲在梅花丛里的史湘霓才走出来。
“你瞧瞧人家,读书多就是好,说两句玩笑话都是风雅的,哪里像咱们两个……”
贾琏拉着她的手轻轻亲了一口:“大俗即大雅,我夸二奶奶人比花娇,二奶奶心里不高兴吗?”
湘霓瞪了他一眼,贾琏也不生气。二奶奶这副眼波流转的模样最好看了,他见了心里痒痒的,哪里还会不高兴呢?
他亲亲热热地搂着史湘霓:“你那只白瓷的瓶儿装梅花正好,我瞧着上头这一枝就很好。”
“可是那枝梅花的位置好像有些太高了。”
“那怕什么?”
贾琏松开了搂着史湘霓的手,三下两下爬到了树上折下了那枝梅花。
他在上头言笑晏晏地看着下面的史湘霓。
史湘霓在与他视线对上的那一刻心如擂鼓。
“我就知道二爷对我最好了。”
她轻轻拂去贾琏身上的雪,甜蜜地对贾琏道。
只是这次的甜言蜜语,少了几分拿捏丈夫的漫不经心,反倒是多了几分真情实意。
他们都很高兴,但是今天对宝玉来说却是糟糕的一天。
宝玉不常去荣庆堂,贾璋又要去国子监读书,因此他们两个一个月也碰不到几回。
因此,即便宝玉知道贾璋和黛玉关系亲昵,也没有太多真实的感受。
可是今天,他亲眼目睹林妹妹对璋三哥的柔情款款、巧笑倩兮的模样,心里又怎能开怀?
林妹妹不是不喜欢男孩子泥做的骨肉,只是碰巧不喜欢他这团泥巴而已。
他果然是个须眉浊物,不讨林妹妹喜欢。
其实这些年来,他已经习惯了林妹妹对他冷若冰霜。但是看到林妹妹对别人笑靥如花,他还是心里闷闷的不痛快。
而且今天在东府赏梅时,宝姐姐见到璋三哥后也恍了好几次神,就连三妹妹都夸璋三哥有本事。
为什么世间水一般干净澄澈的女儿家都喜欢璋三哥那种满眼前程的禄蠹呢?
就连云大妹妹都让他跟璋三哥好好学习!
璋三哥那一套有什么好学的?
无非是奔着荣华权势使劲儿罢了,真是庸俗至极。
因为袭人回家去看她病重的妈去了,宝玉院子里的丫鬟们即便瞧着宝玉不高兴,也没人敢深问,只哄着他早点洗漱睡觉罢了。
至于为什么不敢问宝玉不高兴的原因?
哼,若是不想像茜雪一样因为冲撞主子被赶出荣国府,就要学会管住自己想多管闲事的嘴巴。
翌日,休沐日结束了。
贾璋又换上了他的鸦青色斓衫,带上了翰林院发给他的临时牙牌,前往翰林院当差去了。
到了翰林院,就见翰林院的小吏正在给他擦桌子。
贾璋心想,这小吏今天怎么这般殷勤?
翰林院里难道发生了什么他不清楚的事情吗?
是赵师叔他突然升官了吗?
就在贾璋满腹疑惑时,小吏恭维道:“恭喜解元公,您这两日就要入值内阁了!”
入值内阁?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他怎么不知道?
见他疑惑,小吏笑嘻嘻地对他道:“解元公还不知道吗?杨阁老身边的内阁中书外放了。他老人家派人过来跟陈学士说,在找到合适的人选前先让您过去顶班儿。这可是天大的荣耀啊!小人怎能不向您贺喜呢?”
贾璋他也被这个好消息震得有些回不过神来。
师祖您老人家这么爱提拔后进的吗?
这有机会,杨阁老他老人家是真的愿意给他这个徒孙啊!
第85章 带挈徒孙内阁中书,文渊阁内粉墨登场
就在小吏对贾璋百般奉承时, 赵仪走进来道:“茂行,阁老那边的中书外放了,他老人家说让你先过去顶班。”
“这是内阁那边送来的公函和牙牌, 你且收好了。一会儿收拾好东西就跟着刘修撰一起去文渊阁当差。”
贾璋接过赵仪递过来的公函和牙牌:“多谢师叔周全,师侄不胜感激。”
赵仪喜笑颜开地道:“去了内阁好生跟着师相做事, 他老人家这是有意拔擢你……”
贾璋点头道:“师侄必当谨遵师叔美意, 在阁老身边勤谨做事。”
翰林院里面想做内阁中书的翰林数不胜数, 阁老若真想挑人,一上午就能挑出来十个八个四角俱全的。
此时阁老说什么没有合适的人选,想要让他过去帮忙顶班, 不过是想要栽培他的借口罢了。
贾璋能够得到这个难得的机会, 心里也很高兴。
只是无缘无故的, 阁老怎么突然想起来提拔他了?
贾璋哪里能想到杨宗祯突发奇想的原因是皇帝要退位了呢。
乾元帝要在明年万寿节退位,就意味着新帝明年登基;新帝明年登基, 就意味着新帝后年改元;新帝后年改元, 就意味着朝廷后年会举办恩科。
而贾璋在朝廷举办恩科时也十七岁了。
这个年纪下场刚刚好。
如果贾璋要参加后年的恩科, 那么明年冬天贾璋必然要在国子监专心备考,无暇来翰林院历事了。
所以杨宗祯才在趁着手下中书外放的机会,找了借口让贾璋到他那里顶班。
目的就是让贾璋这小子提前见见众位阁臣,好好了解一下对方的施政纲领和行事作风。
周东野、李汲、徐梦行、张泰维,这四个人就没有一盏省油的灯。
贾璋提前了解一下这几个人只会有好处, 不会有坏处。
要知道新帝践祚后,朝廷里面既有新帝又有太上皇, 局势只会变得比现在还要云谲波诡。
自古有言,国无二主, 天无二日。若是乾元帝退位后不愿意放权的话,未来的新帝和太上皇必然会再有一场一场龙争虎斗。
而到了那个时候, 贾璋才刚刚考中进士入朝。若是成绩好考中了一甲,还要时常入值乾清宫奏对文史。
杨宗祯就是想到了这一点,才非得让他这小徒孙提前到文渊阁锻炼一番不可的。
来文渊阁做上一两个月的内阁中书后,贾璋他必然会更加精明谨慎,也会了解当今皇帝和几位阁老的脾气秉性。
有了这些基础,贾璋必然自保无虞,说不得还能乘青云而起。
杨宗祯承认自己有私心。
孙辈里面除了杨叔玉,就没人比贾璋更得杨宗祯青眼。
而他这般看重贾璋贾茂行,实际上还是因为叶士高。
毕竟贾璋是叶士高唯一的弟子,可谓是千垧地里的一根独苗苗。
杨宗祯爱屋及乌,难免多疼贾璋一些,多为贾璋考虑一些。
翰林院里面的翰林们也听说杨阁老要带挈徒孙的事情了。
这些翰林里面有不少人都挺嫉妒贾璋的。
但是一想到贾璋现在只是一个来翰林院历事的监生,就算去了杨阁老那里也不能加官进爵,这些人的心气儿才顺了些。
不过也有人是真心为贾璋高兴的。
比如说赵仪赵师叔,比如说吴修撰和韩修撰等人。
与赵仪赵师叔,吴、韩两位修撰及众翰林告别后,贾璋才带上牙牌与公函文书,与周首辅身边的中书舍人刘继业刘修撰一起离开了翰林院,往文渊阁去了。
刘继业是六年前的进士,他父亲刘新铨是周东野的学生,曾上奏疏替周东野说话,结果被皇帝贬斥到西北做知县吃沙子去了,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后来刘继业一考出来,就得到了周东野的重用。
这份重用显然是因为刘心铨的忠心耿耿,而不是因为刘继业本人的才具。
周东野可能是念旧情才提拔了故人之子,也可能是想要效仿那千金买马骨的故事,这才提拔了刘继业做内阁中书。
后面能够坐稳这个位置,全赖刘继业自己吃得了辛苦,受得了气,这才渐渐得了周阁老的欢喜。
这人平日里行事也是极妥当极和气的,在前往文渊阁的路上,刘继业就对贾璋笑道:“茂行贤弟,你年纪小别害怕,阁老们都是和气人。”
刘继业主动递了橄榄枝过来,贾璋当然也不会不识趣儿到拒绝刘继业的好意:“多谢贤兄安慰学生,茂行在国子监就听师父说过几位阁老的风采。”
他叫刘继业贤兄,是因为刘继业叫了他贤弟,他再叫刘继业大人,未免显得过于生份。
但是自称学生,却是贾璋他本人行事谨慎的表现。
不管刘继业如何亲切,他贾璋都不能昏了头脑。
毕竟他目前只是一个无品级的监生,可不能做出那等轻狂僭越之举,引人非议。
“学生对几位阁老心往神驰,只可惜我人小德薄,一直与几位阁老缘悭一面。今日能够拜见几位阁老,真是茂行此生莫大的荣幸。”
贾璋这一番唱念做打格外有信念感,就连刘继业都没有分辨得出真假来。
他只在心里暗暗吐槽,这杨阁老的徒孙怎么这般会拍马屁?
杨阁老这般宠爱贾璋这个徒孙,难道就是因为贾璋擅长溜须拍马吗?
两人一边说话一边走,没过多久就到了文渊阁大门前。
门口巡检的兵丁检查完我们手中的牙牌,又看了贾璋手中的公函文书,这才放他们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