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贾璋传(惊鸦)


谁能想到贾璋他这么能干?
不到十天, 贾璋检阅文稿的速度就超过了不少年轻的庶吉士。
除此之外, 他还学会了如何拟定文书,如何编纂实录, 如何草拟圣旨……
他不过是十来岁, 在很多人眼睛里还是个孩子呢。
但实际上, 他一个人比三四个年轻的庶吉士还要更得用一些。
好几个年轻的庶吉士看着贾璋稚嫩的面孔与他身上的监生斓服,都产生了难言的羞愧之情。
他们居然还不如一个孩子能干。
这些庶吉士们感到羞愧难堪,但修撰和编修们却没有那种情绪。
他们很高兴贾璋能这样能干。
每年最后一个季度里,翰林院里都忙得要命。
到年底了,不管是修实录的, 还是修会典的都得拿出点成果来。
乾元帝可不养吃闲饭的家伙。
不想离开翰林院外放到穷乡僻壤,就不能潦草度日, 塞责差事。
在这种忙碌的时候,贾璋这种聪明能干的国子监生自然会被大家喜欢。
毕竟贾璋节约了他们每年教导历事监生的时间, 还能给他们帮忙,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
虽然后头赵学士只让贾璋每天工作一上午, 但是有人帮忙,总比没人帮忙好上许多。
翰林院里和贾璋关系最好的翰林官是赵仪手底下的吴修撰和韩修撰。
吴修撰是贾璋的老熟人了。
吴修撰是蒋凤举的旧友,多年前贾璋在陈瑞祥家的藻园文会上初次见到他。
那时吴修撰还只是编修呢。
这么多年熬下来,他也升任翰林院修撰了。
而韩修撰是四年前的状元。
他为人豪爽,不拘小节,有燕赵慷慨之气。
贾璋喜欢和这样的人交朋友。
和君子交朋友,他自己也觉得安心。
韩修撰哪里都好,就是脾气不太好。
和他同科的榜眼擅长拍马,已经被张泰维张阁老要走,去内阁做他的专职中书了。
和他同科的探花也因为在御前奏对得当,被调到了吏部任职。
如今对方已经升到了六品,和韩修撰平起平坐了。
只有韩修撰仕途上没有什么起色。
贾璋看得明白,韩修撰根本不适合做翰林,他更适合做御史。
若韩修撰去科道做官,说不定早就升官了。
当然,韩修撰若是做了言官,更有可能把皇帝和当权大臣得罪个彻彻底,然后夕贬潮阳路八千。
在做官这件事上,韩修撰并不是个聪明人。
但这未尝不好。
老百姓是需要这样不聪明的官员的。
做官太精了也未尝是件好事。
韩修撰对他的态度十分友好。
贾璋觉得韩修撰有点儿像他在国子监的舍友范孟起。
他们看向他的视线也太像了。
贾璋对此充满了腹诽之子。
他的确有点儿受不了这两位仁兄露出来的,几乎可以被称之为慈爱的视线。
除此之外,他和赵仪这位师叔也愈发熟稔了。
在贾璋来翰林院历事之前,他们两个只在文会上与杨阁老家里见过面。
两人虽脸熟,但却没有太多交情。
赵仪愿意照顾贾璋,看的也是杨宗祯和叶士高的面子。
但是随着贾璋的用心经营,赵仪也愈发喜欢贾璋这个小师侄了。
长辈们很难不喜欢贾璋这样相貌好、读书好、还会说话能办事的好孩子的。
赵仪看着他这个小师侄,只恨自己门下的几个弟子不争气。
退之师兄好福气啊!
这年头像茂行这样四角俱全的徒弟已经不多了。
把贾璋这样四角俱全的徒弟带出去,自己也有面子。
譬如说现在,贾璋在翰林院的优异表现就已经大大地给退之师兄长脸了。
眼下谁不竖起大拇指,夸叶士高他教徒有方呢?
赵仪已经把羡慕二字说倦了。
他默默地增加了自家几个弟子的课业,只放过了自己七岁的小儿子。
惟愿儿孙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东坡居士的祈愿非常朴素,也很贴合赵仪的心境。
他也不强求儿子成为第二个贾璋,更不会去强求儿子去挣个公卿之位回来。
只求他能像贾璋一样沉稳懂事,守好赵家的家业,无灾无难,做个端方君子就好了。
至于光耀门楣什么的,还是自己来吧。
赵仪他舍不得让自己的老来子吃太多苦。
所以就只能多苦一苦自己,再苦一苦自己的徒弟了。
赵仪对贾璋的事情很上心。
国子监生来翰林院历事的机会很珍贵,而且时间有限。
因此在贾璋对翰林院的基本工作内容了解并熟悉起来后,赵仪就只让他工作一上午。
下午的时候,他会打发贾璋去读翰林院里珍藏的书籍与实录。
那些书籍对会试很有帮助。
而实录里面更是记载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奏对。
贾璋可以从那些文字里面推演出昔年的刀光剑影,总结出各地官员的当政之法。
这些东西对如何做官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些东西只有翰林院有。
就连翰林官们都不能把翰林院书籍借回家看,只能在抄录后带走。
不过翰林官们可以抄录的也是普通书籍。
实录不被允许抄录。
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贾璋在国子监历事的时间有限,赵仪当然不会让他在外头瞎忙浪费时间。
拿着他批的条子去读这些在外头找不到的书才是最要紧的。
贾璋并没有辜负赵仪的好意。
即便他读书的速度很快,他还是每天都如饥似渴地徜徉在书山之内。
而且他每天都会把自己的读书心得交给赵仪和叶士高。
他的读书心得质量很高,叶士高和赵仪看了后都很满意。
除此之外,贾璋给其他翰林帮忙时亦是尽心尽力。
赵师叔让他下午去看书的做法是不合规矩的。
他做事时用心一些,也能最大程度地平息那些不太好听的流言。
就在贾璋在翰林院勤谨当差时,京城里飘起了轻薄细碎的雪花。
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但是,住在宫城里的乾元帝却生不出赏玩冬景的雅意。
他又生病了。
在戴权的伺候下,乾元帝喝下了齐守礼开的药。
他瞧着殿内插着红梅的玉瓶,心里只觉索然。
他还记得他小时候最是有一份古怪脾气,一到冬天就要在案上供上一枝红梅。
若是没有红梅,他便不肯读书。母后为了让他好好读书,每天都会让嬷嬷去御花园折梅。
那是一段多么轻松快意的时光呀。
母后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他也老到了现在这种地步。
不知道明年他有没有力气去御花园踏雪寻梅呢?
想到这里,乾元帝忍不住咳嗽了起来。
他接过戴权递过来的燕窝雪蛤汤,喝了两口,压下了那阵咳意。
然后对戴权道:“让他们三个进来吧。”
人不服老不行。
若想多活两年,还是得退位。
即便他不甘心。
戴权接过了乾元帝手里的汤盅,将之放到一旁跪着的小太监手里。
然后转身走出了东暖阁,把那几位在外间等着的大臣们带了进来。
“陛下,杨阁老、张阁老和严大人到了。”
外面等着的人正是东阁大学士杨宗祯,琼英殿大学士张泰维,以及京营节度使严敬。
走进殿内后,三人齐齐跪下行礼:“臣等叩见陛下,陛下万福金安。”
此事乾元帝已经从床上坐起来了,他对眼前几人道:“众爱卿不必多礼,起来吧。”
“戴权,赐座。”
杨宗祯等人从善如流地站了起来。
戴权也带着几个小太监给杨宗祯等人把座位安排好了。
乾元帝时常越过内阁,直接叫杨宗祯和张泰维来东暖阁议事,这件事其他阁臣都知道。
周东野和李汲对此很是不满,但他们清楚,这是皇帝分化相权的手段。
他们绝不能对此表露出任何不满来。
甚至不能因为此事为难杨宗祯和张泰维。
他们伺候的这位陛下是出了名的小心眼,谁知道他们为难了杨宗祯和张泰维后,陛下他会怎样想?
杨宗祯等人落座后,戴权就把刚才做活的小太监们撵了出去。
殿内伺候的人也全都变成了聋哑的太监。
杨宗祯见戴权如此郑重其事,便知今日必有大事发生。
他的心瞬间提了起来,大脑里也敲响了警钟。
他有一种预感,接下来的事必然是是他人生命运的转折点。
他必须做好准备,全力以赴地应对接下来的情况。
杨宗祯从来都不轻视自己的直觉。
在宦海沉浮的几十年里,他的直觉不止一次挽救过他的身家性命与政治生命。
接下来的事,绝对值得他郑重以待。
杨宗祯自觉自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不管乾元帝说什么他都不会惊讶了。
但他还是没有料到,乾元帝脱口而出的话居然这样让人震惊。
“朕老矣,齐守礼说了,朕的身体已经不能挑起九州万方了。”
乾元帝这句话刚说出口,殿内就跪了一地。
杨宗祯和张泰维刚想说话表忠心,乾元帝就摆了摆手,继续道:“朕说的都是真心话,朕想退位颐养天年了。”
“但是朝廷需要天子当家,盛朝的子民也需要英明的君父。朕为你们选定了出色的新君,就是六皇子景王。”
“老三被圈禁了,老四有才无德,老五身体不好。如此一来,六皇子就是诸王里最年长了。国赖长君,老六当国,朕很放心。”
就在张泰维被这个惊天霹雳般的消息震得手足无措时,杨宗祯发挥出了他有史以来最好的演技。
他伏惟哭泣道:“陛下,陛下!您突然生出了退位之念,臣实在惶恐至极……”
他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你惶恐什么?”
乾元帝饶有兴致地问道。
“自臣记事以来,国朝天子一直都是陛下。如今陛下突然要退位,臣只觉得天都要塌了,又怎能不惶恐呢?”
乾元帝笑骂道:“别拍马屁了!”
“杨宗祯,你告诉朕,景王是不是最合适的新君人选?”
杨宗祯毫不犹豫地道:“陛下,臣不知景王是不是最合适的新君。几年前臣就说过,臣只盼望陛下健康长寿,不忍思及新君之事,因此也不知道哪位王爷最合适。”
“新君是您选定的新君,臣只需要按陛下之命效忠新君就是了。景王爷是您选定的新君,必然有过人之处,否则也不能得您青眼。”
“就算有什么不好之处,陛下日后再教导新君为政之道也就是了。”
“有了陛下的教导,景王殿下一定会和陛下一样英明神武的。”
乾元帝听到杨宗祯的话后笑了起来。
他确实很满意杨宗祯给出来的答案。
他转头看向张泰维,鹰一样锐利的眼睛与张泰维的眼睛对视着,语气却是温和的。
“张泰维,你怎么看?”

第82章 泰维应对帝王心术,磨刀弃子君父无情
听到乾元帝的问话后, 张泰维在心中疯狂辱骂杨宗祯。
杨宗祯把所有好话全都给说了,半句都没给他剩,真是可恶至极。
有杨宗祯珠玉在前, 他说什么才能让陛下满意呢?
总不能跟陛下说杨阁老说得全都对吧?
那也太敷衍了,陛下他不见得会满意……
除此之外, 乾元帝的视线也很有压迫性。
张泰维觉得, 乾元帝的视线像刀子一样, 能割开被注视之人的皮肉。
还能化作盐水,去刺激那刚被割开的、血肉淋漓的伤口。
张泰维后背上泛起细密的冷汗。
他冥思苦想后,终于找到了一个还算合适的切入点。
“回陛下, 景王勤谨仁孝, 世子亦允文允武。由景王爷嗣位新君, 不但可以延续陛下的施政纲领,还能让国家传承有序, 确是天下万民之福祉!”
“杨阁老的话给臣也带来了很多启发。就算景王殿下有什么不好之处, 也能跟着陛下您学习。如此一来, 我朝必然大治,海晏河清不成问题……”
乾元帝无可无不可地点了点头。
他想听到的答案本来也只有最后一句话。
那就是新帝要跟着他学习为君之道。
是的,他是要做太上皇了。
可他不是刘太公,不是唐高祖,更不是安史之乱后惶惶如丧家之犬的玄宗皇帝。
太子的身份, 聪明的头脑,愚蠢的对手, 以及四十多岁就没了的父皇。
乾元帝他生来就拥有最好的一切。
所以他怎么可能愿意在退位后,就把权力全都拱手让给新帝?
在那些儒家经典里, 有虞陶唐推位让国是一桩美谈。
但一纸空文与万人赞颂又怎能比得上大权在握的感觉?
若不是自己的身体实在撑不住了,乾元帝才不会禅位, 去做那劳什子的太上皇呢。
他很满意杨宗祯和张泰维的答案,至于严敬……
那是他的鹰犬,是他的独臣,所以他不用去问严敬的看法。
主辱臣死,还有什么需要细问的呢?
即便新君即位,严敬也只会认他这一个主子。
至于乾元帝为什么不找周东野和李汲过来,反倒找杨宗祯和张泰维过来商量退位之事的原因也很简单。
无非是为了挑起内阁的争斗。
黄秋楼去年中风后,不得不致仕回家休养。
早在去年秋天的时候,黄秋楼就已经带着乾元帝给他的赏赐,带着一家老小乘船回江西老家养老去了。
黄秋楼致仕后,李汲就顺理成章地接任了黄秋楼的次辅之位。
次辅与群辅的权力不可同日而语。
譬如说皇帝分给内阁的决策权首辅至少能分到六成,次辅则能分到两成,其余的群辅也不过是在那里分那余下的两成罢了。
李汲还是三辅时,倚靠着清流党羽与皇帝的支持侵吞了不少本该属于黄秋楼的权力,进而与周东野斗得有声有色。
但终究还是名不正言不顺。
如今李汲成了次辅,本就有监督与辖制首辅的责任。
在乾元帝的授意下,李汲经常挑衅周东野的权威。
结果就在周李二党斗得如火如荼时,周东野和李汲同时发现了一件十分糟糕的事。
乾元帝居然经常绕过内阁,召见杨宗祯、张泰维、严敬、赵树生等人去东暖阁议事。
那严敬不过是陛下的鹰犬、声名狼藉的酷吏,并不能给周东野和李汲带来什么威胁。
赵树生年纪也不小了,脾气秉性又如同甘草一般,跟黄秋楼别无二致,威胁还不如严敬大,更是不足为患。
但杨宗祯和张泰维两人既是阁臣,又有野心。
乾元帝单独召见这两人议事,周东野和李汲又怎会不忌惮?
不过此事对周东野的伤害还算有限。
周东野知道乾元帝一直都很看重杨宗祯。
随着年纪的增长,杨宗祯势力范围的扩大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周东野虽然不愿意,但是他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他们这张牌桌上迟早会出现新客人的。
唯一让他有点不高兴的事情是徐梦行怎么这么不争气?
内阁五个人,除了他和李汲这两位党魁外,杨宗祯和张泰维都被陛下叫去议事了。
只有徐梦行一人被剩下来了。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徐梦行他没用啊!
可是转念一想,徐梦行被剩下来,可能是因为他不如杨宗祯和张泰维能干,也有可能是因为徐梦行比张泰维更加忠心呀!
他的学生可比李汲的学生老实多了。
想到这里,周东野竟然产生了一种诡异的满足感。
周东野觉得满足的地方,自然就是李汲极其痛恨的地方。
杨宗祯上桌固然让人生气,可自家的自留地长草才是最让人痛恨的事实!
但这是陛下的命令。
李汲就算再生气,也不会昏头到让张泰维去拒绝乾元帝的邀请。
更不能因为陛下对张泰维的“看重”就排揎张泰维。
毕竟李汲他既不想让学生和自己离心,更不想让乾元帝觉得他对皇帝不满。
但表面上的亲热掩盖不了心里的不爽,这两年以来,李汲对张泰维已经有诸多不满了。
正是因为如此,乾元帝才召杨宗祯和张泰维过来,与他们两个商议退位之事。
他不但要与杨宗祯和张泰维商议退位之事,还要让杨宗祯和张泰维拟定他退位的圣旨,甚至还要让他们两个一起拟定新君的登基诏书。
乾元帝十分清楚这件事的政治意义,也清楚杨宗祯和张泰维在做过这件事后,就有了挑战周东野和李汲的资本。
因为这本就是他希望达成的事情。
乾元帝退位后,内阁斗得越凶,他辗转挪腾的空间就越大。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