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贾璋传(惊鸦)


而在贾璋三十三岁这一年,也是贾菱第一次参加县试考试并获得县试第一名案首这一年,束水攻沙的治河工程正式告一段落。
在这几年内,贾璋主持工部与地方河道衙门修建秋水集堤五十余里,沈家湾堤四十余里,修改崔堤、穆堤等堤防三百余里,修建的遥堤、缕堤、月堤与水坝更是不计其数。
但在贾璋的精打细算下,这些工程拢共只花费了四十八万两白银。
除此之外,在抄贪官的家时,国库还进账了将近三万两白银。
这么折合下来,贾璋他一共也不过花了四十五万两白银。
这个数目并不算多。
但得到的结果,却无比喜人。
治河工程竣工后,贾璋亲自莅临各地河道衙门主持放闸。
当堤坝、水库里积蓄的黄淮水喷涌出来、流入水道后,大量泥沙都被冲进了大海。
河道的淤堵被清理干净了。
看着“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的绝佳效果,贾璋只觉心满意足。
地方官员们看到清澈许多的黄淮河道,纷纷递折子说什么“圣人出、黄河清”,狂拍绍治帝的马屁。
不过,对绍治帝来说,喜人的成果,可比不痛不痒的恭维话强多了。
当然,贾爱卿的恭维话,绍治帝还是喜欢听的。
因为贾璋的治河工程,在未来的几年内,黄河流域都没发生过太大的水患与洪灾。
只是,现在根本没有人知道束水冲沙法会有这么大的用处。
此时此刻,他们正在庆祝的事情不是这个,而是治河工程结束后黄淮清淤的好结果。

第224章 后续封赏实学领袖,贾琏归京贾母辞世
在两三年后, 贾璋治理黄淮的成效才彻底显现于世。
因为贾璋修建遥堤、闸坝、堰口,束水冲沙入海的举措,黄淮河水自然就安流了。
黄淮河水安流了, 沿岸百姓自然不用蒙受洪灾的的威胁,民生自然也就富足了。
这些常年因暴雨引发洪灾、乃至化作汪洋泽国的地方, 连续几年间都没有发生重大水患, 全都是贾璋主推的治河工程的功劳。
收到地方的奏报后, 绍治帝很高兴。
他在朝会上赞赏贾璋道:“自上古起,黄淮既能哺育华夏,亦能祸患中原。”
“自大禹起, 千百年来, 治河之人不绝如缕。但众人当中, 唯茂行堪与大禹比肩。”
“以堤束水,以水刷沙, 借淮刷黄, 此乃治河之真理也。工部上下, 当将此治河法汇编成册,传之后世,以为金科定典也。”
在贾璋出列谢恩后,绍治帝赐了贾璋蟒袍金花与翠瓶玉带。
除此之外,黛玉、贾母等亲人长辈亦有丰厚赏赐赐下, 绍治帝还封赏贾璋的独生女儿贾葵为静安乡君。
所谓封妻荫子,莫过如是。
朝中之人见此情景, 又有谁不羡慕贾璋呢?
而在实学派内部,叶士高这个师父也在争取利益。
在实学派每年都要举行的清谈会上, 叶士高在辩论后突然发难:“事功兴发之时,常常为人所讥。唯有三五年后, 功效显现,才能彰显兴发事功者的苦心。”
“茂行初言河政与束水冲沙法时,在座诸公中,也有人反对他,说他太过激进、冲动的。”
“但现在,茂行做出了这样的成绩,其功之巨堪比李冰!此时此刻,尔等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叶士高这样说话,不是为了炫耀徒弟,更不是为了给贾璋出气。
这些想法太幼稚了。
或许,三四十岁的叶士高八成会有这些想法,会去做这些事情。
但五十多岁的叶士高绝不会做这种事。
所以,叶士高说这些话,主要还是想借着贾璋治河立功的大势,拔高贾璋在实学派内部的地位。
虽说,即便没有治河之事,他徒弟也是实学派的青年翘楚,更是实学派大儒们寄予厚望的年轻学儒。
可若能自己当家做主,谁又愿意做那劳什子的青年翘楚、未来希望?
直接当实学一派的代言人,掌握话语权与释经权,岂不比什么被大儒们寄予厚望年轻学儒强得多?
叶士高当然希望自己徒弟现在就能上位。
实学派内部的学者们全都感受到了叶士高的来势汹汹。
但当他们看向坐在上首的杨宗祯时,杨宗祯垂下眼皮,阖上了自己眼睛。
他好像睡着了。
但所有人都知道,杨宗祯只是在装睡。
杨门与实学派是有重合的地方,杨宗祯本人同样是实学派内部举足轻重的领袖。
可问题就在于,杨宗祯本人不是实学派的魁首。
杨门与实学派,同样不是完全重合的。
甚至朝中还有一小撮实学派官员,站在了杨门的对立面。
若非如此,叶士高刚才就不会翻旧账,指出有人在几年前反对贾璋治河纲领的事了。
而杨宗祯心里,对实学派人士反对杨门之事,又怎会丝毫不满都没有呢?
如果杨门能侵吞实学派,杨宗祯绝对会乐见其成。
所以,杨宗祯默许了叶士高的举动。
而他的态度,让很多人产生了联想。
他们觉得,叶士高的突然发难,很可能是杨宗祯亲自操盘的。
或许首揆他老人家不想继续容忍实学一派游离于杨门之外了……
想到这里,实学派学儒低下了自己的头颅。
在与思孟学派的对抗中,实学一派始终处于下风。
若不是杨宗祯、叶士高、贾茂行祖孙三代师徒,实学一派根本没有压过思孟学派比肩的机会,更不会有学派大兴、变成盛朝显学的美事。
他们已经享受了人家给予的好处,现在人家过来要账,那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总不能拿好处时喜笑颜开,过后就翻脸不认人,把自家狐假虎威、搭顺风车的往事全都抛诸脑后吧?
更何况,就算他们想做这种不要脸的事,也得看看对面的人是谁。
杨宗祯这样的人,怎么可能默默吃亏?
想想罪臣李汲的下场,再想想张、苏二位阁老在杨宗祯手里吃过的亏,他们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
毕竟,与张泰维等人比起来,他们这些人又有几斤几两呢?
所以他们没有反抗,而是直接选择俯首称臣,并按照叶士高的心意,承认了贾璋在实学派内部的地位。
或许这就是叶士高的目的吧!
这些人心想,贾茂行变成实学派领袖,叶士高这个老师与杨宗祯这个师祖在实学派内部的地位,自然就不言而明了。
在这之后,杨门与实学派也能自然而然的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任是谁都想不到,这件事情的起源,只是叶士高觉得自家徒弟做得太多、分得太少,才兴出了在实学派内部为土地争夺利益的念头。
而杨宗祯也没有反对这件事。
事情的原因就是这样简单,但是没有人会相信。
人只会相信他们自己愿意看到的事。
即便事实是那样的明显,他们也不会愿意相信的。
不过,对贾璋来说,这些人的做法并不重要。
对他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在师父的努力下,他获得了一块从天而降的大馅饼。
他不但摇身一变,一跃变成实学派领袖,自家在仕林中的名望还拔高了一大截。
这样的好事,自然是人人都想要,却又可望不可即的。
但贾璋他有一个好师父,所以他可以直接吃师父给的馅饼,却是不用经历那种“可望不可即”的处境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拥有叶士高这个处处为弟子着想的师父,的确是贾璋这辈子最幸运的几件事之一。
玉簟凝秋、桐叶纷飞,转眼间金秋已至。
在这个秋天里,荣国府有两件喜事发生。
第一件事情是,贾菱在他十六岁这年中了顺天府乡试第三名亚元。
贾兰同样桂榜有名,中了第顺天府乡试四十二名举人。
第二件事情就是贾琏不但任满归京了,还升任户部云南清吏司郎中。
荣国府先举办了庆祝贾菱、贾兰桂榜有名的宴会,邀请了贾菱、贾兰的同年过府做客。
然后又在贾琏归京后,为贾琏举办了一场升任户部郎中的接风宴兼烧尾宴。
贾璋、贾琏兄弟二人自幼感情就不错。
如今,他们兄弟二人分阔别多年再次重逢,心情又怎能不激荡呢?
还没说几句话呢,这两人就都红了眼圈儿,声音也哽咽起来。
在接风宴结束后,兄弟二人辞别长辈妻儿,凑到前院书房里谈天说地。
倒是讲了许多风土人情,叙了许多离情别绪。
他们兄弟二人在前院书房抵足而眠,黛玉与湘霓这对妯娌也凑到了一起。
毕竟,她们两个不但是妯娌,还是极好的手帕交。
姊妹好友,久别重逢,自然要说些私房话,好生亲香一二才好。
菱哥儿和葵姐儿也见到了堂兄贾芝与堂姐贾芙。
黛玉与湘霓两人,不但时常通信,还鼓励自家孩子与家中兄弟姊妹通信。
正因如此,即便菱哥儿与贾芝、贾芙多年未见,葵姐儿也从来都没有见过贾芝、贾芙,但他们之间并不陌生。
毕竟,他们已经是通过信的笔友了。
有笔友通信的基础在,他们很快就熟悉了起来。
对彼此的观感也相当不错。
在这个秋天里,贾赦绝对是荣国府内幸福指数最高的人。
而且没有之一。
任谁三个儿子都出息,膝下孙子孙女一大群,他都会觉得自己很幸福的。
贾赦他很喜欢自己的孙子孙女们,不过要说起他最喜欢的孙辈,还要当属菱哥儿。
毕竟,菱哥儿可是走进他梦境、寄托了他不少期待的孩子。
林如海的设想已然成谶,贾赦他就是个偏心鬼。
他面对儿辈时,是个偏心的爹;面对孙辈时,依旧是个偏心的老祖父。
不过孙子孙女们都很可爱,贾赦都很喜欢。
所以他对孙辈的偏心,并没有像对儿辈的偏心那样,做得那么明显。
就在荣国府的一切都欣欣向荣时,一个噩耗突然发生了。
在北风掠过寒枝、大雁尽数南渡时,贾母她撒手人寰了。
玻璃在荣庆堂暖阁中守夜,半夜起来为贾母换换汤婆子时,发现贾母的脚凉得厉害。
她担心贾母生病,因此提着羊角宫灯去看贾母的脸色。
结果凑近一看,却发现贾母已经没了呼吸!
玻璃心中一骇,连声叫起了老太太。
可贾母已经在睡梦中离世,连呼吸都没有了,哪里还会回玻璃的话呢?
玻璃见贾母没有回应,凑过去探了探贾母的呼吸。
发现贾母没有呼吸后,她连忙跑出去找自梳做嬷嬷、决计一辈子伺候老太太的琥珀拿主意。
琥珀来到荣庆堂暖阁、见到贾母情形后,鼻头一酸,脸上也挂上了两行清泪。
但她还是强自镇定道:“玻璃,你去把玛瑙他们几个全都叫起来,去各个院子,把老太太的情况禀告给老爷太太们。”
“尤其是大老爷、二老爷和三爷,这是必须通知到的。”
玻璃听了琥珀的吩咐,连忙按照琥珀的吩咐做事去了。
而在玻璃离开后,琥珀眼含热泪,找出了之前贾母生病时,贾赦、贾政两兄弟为了冲喜,给贾母置办的殓服为贾母穿上。
在这之后,她又为贾母擦梳头,为贾母戴上她生前最喜欢的金冠……
听到荣庆堂丫鬟传来的消息后,贾赦、贾政、贾璋、黛玉等人全都心神一震,眼睛瞬间酸楚起来。
他们全都匆匆穿了衣裳,飞奔至荣庆堂,见到贾母身体僵直、眼睛紧闭的模样后,贾赦、贾政、贾璋、黛玉、湘霓他们更是心里憋闷,忍不住哭泣起来。
一时之间,荣庆堂内哭声大作。
至于那些并不想为贾母离世哭泣的人,见到这副场景后,也伪装出难过的样子。拿着帕子擦着他们莫须有的眼泪。
唯一值得庆幸的事情就是,贾母今年已经九十多岁了。
即便去世,也是喜丧。
无论是贾赦、贾政,还是贾璋、黛玉,亦或是其他人,他们早都做好了贾母可能在某一天突然离世的准备。
因此他们虽然悲恸,但还不至于因为这件事情悲伤到大病一场。
除此之外,贾母是在梦中去世的。
离世的时候,也没有经历过任何痛苦。
从这一方面来看,贾母她的的确确是一个福深之人。

贾母在梦中撒手人寰, 享年九十六岁。
在得知贾母离世的消息后,荣国府内响起通传白事丧讯的云板声。
而在这个时候,一个蒙着脸, 穿着黑衣裳,把自己完美掩藏在夜色中的婆子, 悄悄地走进西大院小佛堂。
而这个人, 就是贾母提前安排好的、专门用来处置王夫人的后手。
没错, 贾母她已经老了。
但贾母她不是老糊涂,她的头脑依旧很清醒。
她当然会担心,失去她压制的王氏, 会抬着孝道的大旗, 在二房内外搅风弄雨。
所以, 贾母早就拿定了主意。
在她离世时,王氏也要跟着她一起去见阎王。
否则, 她就算走了, 也难以安心。
既然拿定了主意, 贾母自然要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并且要提前做好准备。
她当然考虑到了自己可能因为疾病等原因突然逝世,来不及带走王氏的情况。
所以,听到云板声后,沈婆子就潜入西大院小佛堂, 预备着要送王夫人上路。
沈婆子年轻时,是贾母的大丫鬟。
不但如此, 她还是贾母身边历任鸳鸯中的一位。
不过,与其他鸳鸯不一样的是, 沈婆子不是荣国府与史侯府的家生子。
她是因洪灾流窜到京师的灾民。
在她即将饿死时,出门施粥的贾母给了她一口饭吃。
在得知她父母离世后, 又花银子买了她,给她丧葬银子,让她发送死去的爹娘。
后来,贾母很喜欢这个机灵的丫鬟,遂把鸳鸯这个名字赐给了她,提拔她做大丫鬟。
在沈婆子年岁到了后,贾母将其嫁给荣国府的铺子管事。
除此之外,还陪送了沈婆子一份体面嫁妆。
因为这些往事,沈婆子一直都对贾母感恩戴德、忠心耿耿。
在贾母叫她来府里,交代她送王氏上路的事情时,沈婆子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就答允了贾母的请求。
老太太待她恩重如山,她自然要报答老太太的恩情。
只要能解决老太太心中忧虑,即便粉身碎骨,亦然在所不惜。
更何况老太太还答应她,事成之后,就把提前存在汇通钱庄的千两黄金送给她。
汇通钱庄的票据,老太太已经已经提前交给她了。
而去汇通钱庄取钱的信物,则在老太太的心腹大丫鬟琥珀手中。
待到事成后,琥珀就会按照老太太的吩咐,把信物交给她。
沈婆子年纪一大把,早就不怕死了。
所以,她还是很愿意冒着丢掉性命的风险,给儿孙后代换来更好的前程,顺便报答老太太的恩情的。
于是,在王夫人听到云板声,忖度着死了的人是不是老太太时,一双隐藏在暗处的手伸了出来。
沈婆子手中的白绸缚住王夫人的脖颈。
身为管事媳妇,沈婆子的生活条件很不错。
与这些年来顿顿吃素且经常生病的王夫人相比,沈婆子的身体健康得要命,力气更是简直大得不像话。
因为这个原因,刚刚还在幸灾乐祸、暗自庆幸自己即将获得自由的王夫人,根本挣不开沈婆子的手劲。
王夫人死在了沈婆子手里。
在沈婆子来到小佛堂前,王夫人还在畅想贾母去世后的生活。
谁能想到,转瞬之间,形势就已经翻转到了如此地步?
在王夫人断气后,沈婆子把王夫人吊到了房梁上。
她把小佛堂里面的凳子放倒,伪装出王夫人悬梁自尽的场景出来。
在做这些事情时,沈婆子瞥到了王夫人青紫的脸皮。
她心里发毛,只觉瘆得慌,于是连忙加快了清理痕迹的速度,然后匆匆穿上黑色的斗篷,拿着贾母生前给她的牙牌,趁着贾母离世时的混乱离府。
至于钱庄信物的事,沈婆子并不着急。
现在荣庆堂里面全都是荣国府的主子。
她跑过去,岂不是自投罗网?
为了保证安全,她还是等到事情平息后,再去找琥珀拿汇通钱庄的信物罢。
因为大家的心都系在贾母身上,所以根本没有人注意到王夫人的事情。
直到翌日清晨,荣国府布置好灵堂,众子孙媳妇、男女仆役都换上了素白麻布丧服,贾璋等有官职的人了都往衙门递了折子后,王夫人跟老太太一起去了的消息才传到了贾政等人耳中。
得知这个消息后,正在担忧王夫人会在贾母去世后兴风作浪,大摆婆婆威风的李纨和宝钗都松了口气。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