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贾璋传(惊鸦)


“我瞧着,这枝梨花开得最好,最配您的青瓷瓶儿了。”
叶士高把贾璋身上不小心沾到的叶子拍了下去:“你小时候稳重得像个大人,怎么现在孩子都两个了,反倒变得孩子气了?”
贾璋理直气壮地轻笑道:“不管弟子年纪多大,在师父面前都是小辈呀。”
叶士高哑然失笑。
但当他看着贾璋手里的梨花时,又不知怎地,只觉这枝梨花要格外好看一些。
他承认,他是喜欢弟子对他的亲近态度的。
这让他感到很窝心。
待到杨府小宴当天,贾璋和叶荆二人跟在叶士高身后,走进了小松径街杨府的大门。
他们三人抵达杨府花厅时,只见花厅里已经有不少客人落座了。
贾璋扫了一眼,只见这些人中官位最高的,当属礼部尚书沈四象,翰林院副掌院学士董长秋与都察院右都御史林鸿三人。
而这三人,贾璋全都认识,离京前他还曾与他们几人执过侍生礼呢。
谁能想到,不过区区四年时间,他们就平起平坐了。
除了他们三人外,其他人也全都是贾璋的熟人。
由此可见,这场宴会,分明是一场师门内部的家宴。
花厅里的客人们见叶士高他们到了,纷纷起身相迎。
这对师徒,一个阁老,一个尚书,全都是杨门柱石。
日后,他们十有八九要在人家手里讨饭吃,又怎能态度不恭呢?
见此情形,叶士高和贾璋纷纷口称不敢,连忙把这些人全都扶了起来。
在这之后,众人才按照杨家提前安排好的座位落座。
贾璋惊讶地发现,他的座位居然在主位的右手边。
这个座位,甚至还在师叔沈四象的上首……
就在他犹豫要不要坐下去时,杨宗祯在杨叔玉的搀扶下走进了花厅。
他对贾璋道:“茂行,我特意给你安排了这个位置,想要和你好好说说津海的事情,你怎么还不坐下?”

第221章 首辅指定杨门承继,公车履新入主工部
在场的杨门门人, 就没有一个人因杨宗祯的话而感到惊讶的。
贾茂行他不过而立,就升任尚书、身列台阁,这样的能耐, 哪是凡夫俗子能比得上的?
更何况,在贾茂行升任工部尚书前, 元辅就已经很属意贾茂行了。
要不然, 元辅也不会放着自家孙儿不用, 指定贾茂行做杨门三代之首。
现在,贾茂行已经从津海经略右迁至京师,升任大司空了。
这件事, 确实地证实了元辅他老人家眼光有多毒辣、看人有多精准。
而在贾茂行升任大司空后, 元辅他老人家会愈发倚重贾茂行, 同样是杨门门人意料当中的事情。
就比如说现在,元辅为什么把贾茂行的位置安排在他身边?
答案非常简单, 元辅这么安排座次, 明显是要定下师门内部的次序。
什么三代之首, 那都是过去的戏言了。
在今日宴会结束后后,贾茂行就要力压杨门内部一众师叔师伯,一跃升为杨门三把手了。
而在师门内部,贾璋头顶上就只剩下师祖杨宗祯与亲师父叶士高两个人了……
正是因为想到了这件事,贾璋才犹豫着要不要坐下来。
可是, 还没等贾璋思考清楚呢,杨宗祯就到了。
还对他说出了那样的话。
师祖都那样说了, 贾璋他这个徒孙,哪里还敢继续拉扯推拒?
毕竟, 贾璋心里很清楚。
那就是,师祖他老人家不喜欢他们这些晚辈太过谦逊, 更不喜欢他们这些晚辈太过客套虚伪……
他身为叶士高的徒弟,又怎能那么没礼貌,跑去做师祖杨宗祯不喜欢的事?
所以,在听到杨宗祯的话后,贾璋直接迎上前去。
从好友杨叔玉手中接过杨宗祯后,贾璋小心翼翼地把杨宗祯扶到主位上落座。
在这之后,贾璋笑吟吟回答杨宗祯道:“徒孙哪里是不坐呀?徒孙这是等着师祖过来,好扶师祖落座,尽一尽孝心呢!”
杨宗祯才不信他的话。
不过他没有揭穿贾璋就是了。
而贾璋在回答完杨宗祯的问题后,老老实实地坐到杨宗祯身边,给杨宗祯斟了一盏老君眉。
又双手捧起玉杯,饮了一盏惠泉酒,向杨宗祯敬祝道:“惠泉酒味浅淡,只能聊表存心。”
“徒孙满饮此杯,伏惟敬祝师祖年年安康、岁岁长乐。”
杨宗祯老怀大慰地拍了拍贾璋的肩膀。
他笑道:“你这样给我长脸,我处处被人羡慕,自然是安康长乐、无忧无患的了。”
“我上了年纪,太医不许我多喝酒,就只能以茶相代了。”
“看在你的孝心上,我也得满饮一盏,受了你的心意……”
在杨宗祯品鉴西湖龙井茶时,花厅内,有些客人敏锐地注意到了一件事。
那就是,贾茂行一开始给元辅倒的酒水就是老君眉,而不是惠泉酒。
所以,这件事情到底是元辅、杨叔玉他们以前分享给贾茂行的,还是叶士高提前提醒过贾茂行的?
不过,不论如何,他们都能从这件事情中,瞥见到贾茂行做事的细致与妥帖。
怪不得人家官做的那么大呢!
说句大不敬的话,他们若是陛下、若是元辅,他们同样会喜欢贾茂行这样贴心能干的下属的。
这些普通官僚的心境,暂不细表。
只说小松径街杨府大花厅内,青铜仙鹤香炉香气袅袅,鎏金白玉宫灯明明如昼。
乐师们演奏着琴瑟箜篌、琵琶筚篥。
歌女们吟唱着郑风周颂、苏州小调。
红线毯被提前铺好,逶迤至花厅大门;铜风铃被东风摇动,发出叮当脆响。
看着这一切,贾璋不禁在心中感叹,师祖的品味果然雅致清逸,远超寻常人等。
不过,这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毕竟,师祖他老人家不仅仅只是当朝首辅,还是嘉明三子之一、实学大家兼汉唐派领袖。
这样的经学大家、才子名流,品味高雅超凡些,本来也是一件应当应分的事情。
依次给杨宗祯、叶士高、沈四象敬过酒后,贾璋胡乱琢磨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一边跟过来向他敬酒、庆贺他升迁的杨门门人喝酒碰杯、应酬交际。
在这些仪礼全部结束后,众人才开始传花行令为乐。
屋内的气氛,也渐渐热烈起来。
至于贾璋,他并没有参与到这些游戏当中。
他只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俯身倾耳,倾听杨宗祯像说闲话般与他讲述的京中局势。
温声奏对,回答杨宗祯问的有关津海行省的问题,给杨宗祯讲述津海地区的风土人情。
待到笙歌初停、灯火阑珊之时,肴核既尽、杯盘狼藉之刻,杨宗祯就让众人全都散了,各自回家去。
在杨宗祯发话后,众人纷纷告辞归家。
还有几个醉得过于厉害的人,他们几个,全都被杨叔玉搀进杨家客居休息去了。
而贾璋他却被杨宗祯留下来。
他带着贾璋走进了自己的小书房,然后靠到了窗边摆着的,铺着狐狸毛皮的摇椅上面,对贾璋慢悠悠地道:“你很聪明,也很能干,怎么应对陛下,怎么处理公务,你都很擅长。”
“所以,这些事情,并不用我教你。”
“我叫你过来,是要叮嘱你离三皇子远一点。”
“周贵妃母族势力强,三皇子擅长读书,陛下颇为宠爱这对母子。而这,也让朝中某些人蠢蠢欲动,妄图站到三皇子那边,想要烧一烧冷灶。”
“但我冷眼看着,陛下绝无动摇国本之意。若太子殿下地位不稳固,他又怎能住进玉熙宫?”
“我心里想着,咱们这一派的势力已经不小了。所以,我们完全没必要再一次搅合到那些事情里面去,更不用弄险了。”
“我知道,以你的聪明,你是不会站队夺嫡,重蹈你祖上的覆辙的。”
“但是,我还是要叮嘱你离三皇子远一点。我不是怕你站队,而是怕你被他赖上,从而有了瓜田李下之嫌猜。”
贾璋听完杨宗祯的叮嘱后,把自己倒好的茶水放到杨宗祯身侧的紫檀小几上,然后坐到杨宗祯身边,点头道:“我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的。”
“师祖,您尽管放心,我一定会多加小心、远离三皇子的。”
“凭心而论,徒孙并不是无党无私之人。但陛下依旧愿意给予徒孙信任,就是因为徒孙心里只有他一片天空。”
“我心里明白这一点,又怎会愚蠢到自毁长城呢?”
更何况,若是和三皇子走得近了,然后又被太子殿下看到了。
在这种情况下,太子又会怎样想呢?
贾璋可不希望自己因为瓜田李下这样愚蠢的原因,就招致绍治帝与太子的疑窦与不喜。
那可就太不值当了。
见贾璋想得明白,杨宗祯就没什么好嘱咐他的话了。
譬如说张泰维的敌视,譬如说原朴他们潜邸一派对杨门的威胁,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不用杨宗祯专门提醒。
毕竟,贾璋都做到工部尚书了。
他早就不是还需要人时刻提醒的小孩子了。
在师门聚会结束后,没过多久,贾璋的假期就结束了。
前两日,他就去吏部办好了交接手续。
而在上衙当天,贾璋带着牙牌,坐着翠幄朱缨八宝车,前往工部衙门。
在工部衙门门口等着的吏员远远地见到荣国府的车后,立即跑进去通传。
没过多久,工部的两位侍郎带着属下郎署官员出门迎接新任大司空。
在贾璋踩着轿凳下车时,工部的人已经到齐了。
见到年轻力胜的贾璋与贾璋官袍上的锦鸡补子后,两位头发花白的工部侍郎都有些心酸。
唉,他们这一把年纪了,才坐到现在这个位置。
再看看人家,不过而立之年,就已经是大司空了。
就算是熬,他们这位年轻的上司都能熬进内阁。
更别说,对方还有首辅靠山,还备受陛下宠爱了。
这又怎能让人不心生艳羡之情呢?
接见完各位下属后,贾璋在两位侍郎的指引下,前去正堂行香拜祭。
在这之后,两位侍郎带着各司郎中、员外郎及其他属官正式拜见贾璋,顺便向贾璋介绍自己的身份与差事。
不过,贾璋并没有让两位侍郎进行自我介绍。
在贾璋刚入翰苑时,这两位侍郎就已经在工部当差了。
不但如此,对方是乾元一朝的进士,还是贾璋在科场上的前辈。
除此之外,他们两个年纪也不小了。
说不定,过两年他们就会像景尚书一样致仕养老了。
所以表面上,贾璋对这两位侍郎还是很尊重的,也无意为难他们。
如果他们不倚老卖老的话,贾璋也不会亮出自己的獠牙。
所以他轻笑道:“张侍郎、王侍郎,你们两位,一位是治河名家,一位是造船名家,我早就耳闻,就不用和我讲究这些虚礼儿了。”
张、王两位侍郎松了一口气。
说句心里话,贾璋为国朝找到了高产良种、活生民无数,这个天大的功德。
所以,即便贾璋年轻,张、王两位侍郎对他也是服气的。
但问题是,他们的年纪比贾璋他爹还要大一轮,着实是有点不不好意思站在贾璋面前自我介绍。
贾璋免掉了他们的自我介绍。
陈、王两侍郎心里还是很舒坦的。
在工部有品级的官员一一拜见贾璋后,贾璋让他们各自回到自己的衙署当差。
又命正堂吏目把工部的文书搬到正堂来,拿来给他查阅。
至于工部的下官、吏目,贾璋全都没敲打。
他的认知很清晰。
他是工部尚书,是工部的一把手与权力中心。
和在津海做经略时一样,不贤的官、奸滑的吏,罢黜就是。
他完全不用怀有太多思虑,更没必要陪这些下属耍心眼。
贾璋自认为,自己对待下官的态度,很是和蔼可亲、春风化雨。
不过,工部除张、王二侍郎的官吏们,并不赞同他的观点。
在绍治帝和杨宗祯面前,贾璋覆灭茜香的肃杀气与独断津海的凌厉气全都隐藏了起来。
但在工部官吏前,贾璋那股雷厉风行、那股坚刚不可夺其志的气概,却隐隐地表现了出来。
如果贾璋没有这些气概,当初的他,也镇不住三大营的骄兵悍将,更压不住津海上下上百名官员。
而这种气概,绝对会让这些生活平和的京官感到畏惧。
于是,在贾璋翻阅文书时,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给事中纷纷过来向他表起了忠心。
工部正堂的吏员们,在做事时,更是提起了脚尖。
别看尚书大人春风化雨的表情,那都不可信。
那些当官的不知道,但他们知道!
他们这位尚书大人可是不好惹的。
多年前,尚书大人的叔父贾政还在工部任职。
他们中,有人听贾大人的长随说过,他们尚书大人面不改色地卖掉了府里偷奸耍滑的下人!
在家里能卖偷奸耍滑的下人,在衙门里就能发作不好好做事的他们!
所以,他们做事时,生怕怠慢了贾璋一分一毫。
更是害怕自己做事不经心,触怒了贾璋,以至于自己奋斗半生的差事毁于一旦。
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贾璋本人,原是没有给工部上下官吏下马威的意思的。
但是,不知怎地,他就在不知不觉间树立了官威……

第222章 津海继任工部新规,建立权威束水冲沙
在贾璋前往工部履新后, 没过多久,绍治帝就往津海那边点选了一大群地方官。
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地方行省的三个衙门, 津海同样样样齐全。
三大官署内的官员,也全都被绍治帝安排好了。
其中, 津海都指挥使是原津海总兵姚云起, 津海布政使是绍治帝的潜邸心腹柳进。
而津海按察使是杨门后进, 曾提醒贾璋提前归还国库欠债的师叔孔云。
在这三个人选中,津海都指挥使与按察使都是贾璋推荐的。
绍治帝觉得,贾璋推荐的人选很符合他的心意, 因此他采纳了贾璋的意见, 点选了姚云起接任津海都指挥使, 点选了孔云接任津海按察使。
这件事,在绍治帝和贾璋心里, 只是一场很简单的君臣对话。
但在外人看来, 这却是绍治帝十分倚重贾璋的证据!
若不是这样, 陛下又怎会用贾茂行推荐的人呢?
就连孔云都很感谢贾璋。
他私下里没少说贾璋是道德君子,没少说贾璋最讲恩情义气了。
他当初不过帮了贾璋一点点小忙,现在贾璋却这样涌泉相报。
对于这件事,孔云又怎能不生出感动之心?
在朝廷之中,绍治帝任命谁去津海继任, 远比绍治帝撤裁津海经略一事更引人注意。
但凡有脑子的人都清楚,在贾璋离任后, 津海经略这个职位必然会被撤裁。
因为,在金米良种试种、推广成功后, 在津海海港建成、海漕兴发后,津海经略这一类似于唐朝节度使的职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而在绍治帝点选津海官员、朝廷大事风起云涌时, 工部上下官员也对贾璋这位新上任的冬官老爷有了最基本的了解。
平日里,贾尚书对他们这些下属的态度很和蔼可亲。
但在审核、检阅公事时,贾璋的态度就会变得端肃起来。
他一张玉面欺霜赛雪、凛若寒霜,让人见了就为之胆颤。
不过贾璋好就好在他做事公私分明。
只要把差事做好,贾璋就不会责怪他们这些下属。
因此,工部当中,那些向来老老实实想要把事情办好,却苦于环境太差的官员,终于迎来了他们的春天。
而那些潦草塞责、满腹空空的官员,只能一边在心中暗骂贾璋是周扒皮,一边恨恨地翻阅起贾璋在工部颁布的新规,捡起差事,勤勤恳恳地做起事来。
他们这是生怕自己被贾璋抓到小辫子,最后落得个“夕贬潮阳路八千”的结局啊!
工部的新规,是贾璋在工部内部颁布的、独属于工部的规章制度。
在孔云前往津海赴任前,贾璋就编纂好了工部新规。
在这之后,贾璋命人把张、王二位侍郎请到工部正堂议事。
请两位侍郎坐下后,贾璋把吏目誊抄好的新规递给他们。
“自古有言,雁过留声,人过留痕。在公门内做事,不留痕是不行的。”
“我在津海时,就要求属下官员无论大事小情,都要记录在案、集册留档。”
“在这之后,一切权责都清晰明了,推诿的风气也就消散了。”
“公门中人,也变得忠敏勤俭起来。”
“而这一件事,只是我在津海尝试的几件变革之一。”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