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贾璋传(惊鸦)


这个道理大家都想得明白。
因此不论是贾琏夫妇,还是贾琮夫妇,对此都没有任何异议。
除此之外,贾赦还大手一挥,给贾芝、贾菱、贾芙、贾葵他们人手派发了毗邻陶园的新院子。
只有贾琮夫妇膝下的莞哥儿因为年纪尚小,所以依旧跟着父母一起住。
在这一切事务平息后,在贾璋的建议下,贾赦和贾蓉分别向绍治帝呈递了折子。
折子的内容很简单。
大抵就是在讲,贾母这位超品国公夫人已经去世了。
宁荣二府已经没有继续悬挂“敕造宁国府”、“敕造荣国府”匾额、保持国公门第房屋规制的资格了。
所以贾赦、贾蓉两位将军,恳请绍治帝派礼官过府,帮他们把匾额换了,顺便再改掉宁荣二府内部不符合礼制的装饰。
看到他们的折子后,绍治帝很痛快地就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因为他们的识趣儿,绍治帝还给了他们额外的恩赏。
他赐贾赦封号为一等荣国将军,赐贾蓉封号为三等宁国将军。
虽说这也不是什么实质性的奖励,但说出去还是蛮好听的。
贾赦与贾蓉没有尺寸之功,却得到了封号,全是他们识趣儿的功劳。
外人得知这件事情后,还是很羡慕的。
只有其余的几家公府里,有人暗骂贾赦、贾蓉真真是胆小如鼠、不当人子!
贾家一道折子递上去,陛下他老人家是满意了。
可他们怎么办?!
以后他们还怎么装聋作哑,充国公门第的款儿啊!

第227章 知礼守制无愧于心,释麻出孝铨选礼部
却说宁荣二府向绍治帝递了折子, 恳请他派礼官至府修改府中违制之处。
因贾家人知礼守制,绍治帝特意赐给贾赦与贾蓉封号。
荣国将军与宁国将军的封号,不但寓意吉祥, 还承继了宁荣二公原有的封号,很有纪念意义。
但真正让贾赦他们无比欣喜的事, 并不是这份虚无缥缈的荣耀, 而是绍治帝的青眼有加。
皇帝的青眼, 往往意味着家族光明的未来。
因为这个原因,即便家中大门、台阶、匾额、马车的规制都有所削减,贾赦他们仍旧感到欢欣鼓舞、喜笑颜开。
京中其他勋戚人家的情绪, 却与宁荣二府的情绪截然相反。
他们可高兴不起来。
毕竟他们与荣国府一样, 都是爵位降等且家中长辈业已去世的人家。
眼下宁荣二府门口的牌匾都变成“宁国将军府”与“荣国将军府”了, 他们哪里还好意思继续充国公门第的款儿呢?
就算他们装聋作哑,有“要脸”的贾家人作对照, 满京城的权贵还有谁会认他们公候之家的身份?
显而易见, 根本不会有人认同。
那些权贵只会因此讥讽他们, 而不会认同他们的装聋作哑。
更令人难受的地方在于,宁荣二府请绍治帝施恩、派礼官过府修改违制之处的原因是他们家老祖母、国公夫人史氏去世了。
此前荣国府不改匾额规制,是因为老国公夫人还活着。
只要贾母这位超品的国公夫人还在,荣国府就依旧是国公门第。
至于宁国府不改匾额规制,也是符合盛朝礼制的规定的。
毕竟宁国府是长房, 按照礼制规定,只要荣国府还有不改匾额规制的资格, 宁国府就享有同等待遇,也不用改自家的规制。
如今贾母去世, 宁荣二府一前一后向陛下呈递了修改规制的奏折。
此举不但讨了陛下的欢心,还宣扬了他们贾家的好名声。
是啊, 他们贾家可算是当了一回知礼的人家!
可贾家的做法,却让他们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他们家里与贾母同辈的长辈业已去世多年,但他们一直都没提过更改府第匾额规制的事情。
原本,他们是想装聋作哑,保持自家门第不变的。
谁能想到,现在他们却搬石砸脚了呢?
而令他们纠结不已的问题是,现在他们是该跟风向绍治帝发出更改府第匾额规制的申请呢?还是直接向绍治帝请罪呢?
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后,很多人都选择了后者。
而这些头脑还算清醒的人,都被绍治帝高高抬起、轻轻放过了。
但依旧有寥寥几个蠢货,选择了前者。
在眼里,有宁荣二府与主动请罪者作对照,选择前者的人就显得尤为冥顽不灵起来。
这些人一个不落地受到了惩罚。
贾璋并不担心宁荣二府的做法会不会得罪其他勋戚人家。
因为他不想得罪、或者觉得没有必要得罪的人家,家里当家人全都是公侯伯爵,最次也是一等子。
哪有降爵到一等将军、三等将军,甚至降爵降至云骑尉的呢?
更何况,这些人全都头脑聪明,哪有会犯违制这种低级错误的?
宁荣二府的做法,根本不会得罪这些人家。
至于那些会被宁荣二府的做法触犯到利益的人家,得罪就得罪了。
他们又能拿他、拿宁荣二府怎么样?
即便有人想报复,贾璋亦不惧他们带来的小小风波。
贾璋对一个道理的感触很深刻。
那就是,获得好处的同时,也要敢于承担随之而来的坏处。
若做什么事情都不想得罪人、都畏首畏尾的话,贾璋他当初就不用去那些勋戚人家收缴欠债、抄没家资,更不用在津海开辟海漕、打击贪官污吏了。
所以,做人做事不求万事圆融,只求无愧于心;不问代价如何,只问应不应该。
如此,就已经很好了。
西风来时,流年偷换[1],转瞬之间,秋日已至。
贾琏、贾璋、黛玉等孙辈全都守完大功服,释麻出孝了。
在孝期结束后,贾璋向朝廷递了销假折子。
在这之后,贾璋依旧待在家中陪伴父母妻儿,静候朝廷出缺。
贾璋的心情并不焦躁。
因为他心里清楚知道,师祖和师父不会让他无处可去的。
而等候将近一月时间后,中官带着绍治帝落印的任命书,前往荣国府宣旨。
诏书里面,朝廷给贾璋安排的新职位是礼部尚书。
这个职位,是杨宗祯提前预留给贾璋的。
在贾璋递折子恳求丁忧后,杨宗祯就找到原朴头上,与他做了利益交换。
在贾璋结庐丁忧时,先调任原朴门下的辽东巡抚张春华接任工部尚书。
好占住贾璋空出来的位置。
当贾璋守完大功服后,七十六岁高龄的张春华就可以功成身退了。
作为回报,杨宗祯会在廷议时,对原朴想推行的边疆政策,即对瓦剌互市与抚西震东、打击柔然、扶桑的政策投赞成票。
张春华的嫡幼子张养道也能得到杨宗祯的推荐,获得轮值经筵的机会。
除此之外,杨宗祯会帮助原朴门下得到山东布政使的位置。
原朴答应了杨宗祯提出的合作协议。
张春华对此,更是千肯百愿,能用他这老朽之身,给心爱的小儿子换到更好的前程,他自是心甘情愿。
绍治帝默许了杨宗祯与原朴的交易。
他这么大度,是因为他本人不希望朝廷的势力划分变化太大。
眼下朝中首辅、次辅与潜邸的势力互相监督、互相牵制,没有一家独大的趋势。
这一点,让他这个君主很安心。
除此之外,杨宗祯这个首辅又很有能力。
在原朴和张泰维不联手的情况下,杨门能稳稳地压过其他两方。
这一点,也相当重要。
如果首辅没有权威,内阁中很容易出现党同伐异的情况。
就像先帝时期周、李二党党争一样,官员们互相推诿,又怎做好朝廷事务?
在绍治帝心里,现在的局面就是最稳定的局面,所以他不希望出现什么波折。
让张春华帮贾璋占着位置,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若非如此,他又要任命谁来接任贾璋空出来的尚书位置?
不论是让潜邸的人,还是张泰维的人执掌工部,都会打破朝廷的势力均衡。
这不符合绍治帝对朝廷势力划分的预期。
更何况,贾璋是绍治帝最喜欢的臣子之一。
他是不希望贾璋外放的。
因为贾璋一离开京城,他就很难再找到贾璋这样贴心的臣子闲谈奏对了。
可问题在于,贾璋现在已经是二品大员了。
若京中没有空闲的尚书位置,贾璋就只能出京去地方担任督抚或文帅。
毕竟,眼下内阁已经满员了。
且迄今为止,盛朝从未有过四十左右年纪入阁做大学士的先例。
贾璋只做过一任工部尚书,资历不足。
即便内阁有空缺,贾璋也没办法通过廷推,成为阁员的。
所以,杨宗祯这样做就很好。
让张春华占住尚书的位置,贾璋出孝后就不用离京外任了。
除此之外,杨宗祯主动把实学派掌握的山东省敞开一个口子,放原朴的人进去,这件事情,绍治帝心里也是满意的。
不论如何,皇帝总不会喜欢看到地方抱成一团。
杨宗祯是不是考虑到他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才拿山东布政使的位置与原朴交换,绍治帝不得而知。
但那并不重要。
对皇帝来说,重要的事从来都只有结果。
杨宗祯的安排很好,很契合他的心意,这就足够了。
所以,绍治帝默许了杨宗祯与原朴私下里的交易。
他甚至还顺水推舟,给杨宗祯和原朴行几个小小方便。
至于贾璋接收到的新任命为什么是礼部尚书,而不是工部尚书之位?
这自然是因为杨宗祯的私心。
让贾璋和沈四象调换部署,这样他的徒孙与弟子都能多一份历事经历。
而且这份经历,还是贾璋和沈四象亟需的。
贾璋去礼部,名声会更加清贵。
沈四象去工部,顺着贾璋的路线继续走下去,拥有获得政绩的机会。
这两者,对贾璋和沈四象的晋升之路,也可以说入阁之路,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
杨宗祯没有谋夺其余几部的心思。
就像贾璋向绍治帝呈递丁忧折子时想得那样,树大招风,水满则溢。
若不居安思危,他迟早会变成下一个周东野,亦或是下一个李汲。
权力是很美妙,它让人着迷上瘾。
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适可而止;不论多么好的东西,都不能贪大求全。
谁能把握好这个尺度,谁就拥有做宰相的城府了。
而杨宗祯他可以很骄傲地说,他能把握好这个尺度。
要不然,他也不会把山东布政使的位置送出去。
贾璋前往礼部履新后,很快就接手了礼部的差事。
毕竟礼部两个侍郎,一个是他岳父林如海,另一个虽是张泰维的人,但早就被沈四象压得抬不起头来。
在这种情况下,贾璋在礼部自然不会遇到什么阻力了。
相较于工部,礼部的差事还是比较清闲的。
虽说各种礼仪制度繁冗无比,但贾璋可是能把《礼记》、《仪礼》等书籍倒背如流,还编纂过《大盛会典》的人。
这些礼仪之事,自然难不倒贾璋。
对贾璋来说,他唯一需要学习的事就是如何主持会试,如何当好会试的主考官。
只有这件事,贾璋毫无经验。
他心里琢磨着,三年后就是会试年了。
他这个新任礼部尚书,是极有可能被调去主持会试的。
不过,贾璋希望最好皇帝和内阁都不要调他去做下一科会试的主考官。
三年后,菱哥儿就二十岁了。
那个年纪,正是最适合参加科举的时候。
如果他做主考官,菱哥儿就需要避嫌,进而浪费掉一次参考机会。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在东大院新开辟出来的书房里,伏案阅读卷宗的贾璋突然想到了一件事。
——赵树生赵阁老还没做过会试主考官呢。
贾璋按了按肩膀。
他感到有些累,遂到窗边休息。
皎洁月光撒在他脸上,温柔了他眉眼。
而他看着皎皎明月、漫天星辰,看着院中秋桂,庭下疏桐,突然生出祷告之心。
他祈祷道:希望下一科会试,陛下会点赵阁老做主考官。
这样,他们家菱哥儿就不用白白浪费掉一次考试机会了。

意识到这一点后, 贾璋才懒洋洋地掀开眼皮,掀开被子坐起身来。
就在他穿着靸鞋, 穿床边紫檀小几上, 叠得整整齐齐的绫缎袍子时, 外间的小丫鬟们鱼贯而入,摆好了洗漱的东西。
而在贾璋洗漱束发后,外间圆桌上, 已经摆好了早膳。
贾璋过去后, 没让人给他布菜, 而是自己盛了一碗胭脂米粥食用。
在喝粥前,贾璋问提膳的丫鬟道:“你们太太用过早膳了吗?”
“回老爷, 太太已经用过早膳了。”
“那就好, 你们太太用过早膳, 我就放心了。”
“对了,你们太太去哪儿了?”
“怎么紫鹃和琥珀也都不在?”
提膳的丫鬟只知道黛玉出门了,并不知道黛玉去做什么去了。
但修剪花草的小丫鬟瓶儿知道这件事。
因为瓶儿整日都在屋里当值,所以黛玉特意叮嘱过瓶儿,若贾璋问起, 就由她向贾璋转达她的去处。
听到贾璋的问题后,瓶儿放下了手中的剪刀, 走到贾璋面前恭声禀告道:“老爷,太太说她要和二太太[1]去庙里上香, 好为芝大奶奶祈福,今天就不回来吃午饭了。”
“太太还说您用午膳时不用等她, 也不用等二爷和二姑娘了。”
在二房一家搬出去后,更换匾额为“荣国将军府”的大房众人不但换了新住所,还换了新称呼。
在贾赦的授意下,荣国将军府的下人都称呼他们夫妇为老太爷和老太太。
贾璋兄弟三人与黛玉妯娌三人的称呼同样升了一级。
他们三对夫妻的称呼,也变成了荣国将军府的老爷和太太。
虽说贾璋他们都觉得这个称呼把他们两个叫老了。
但贾赦和邢夫人喜欢这样,贾璋他们这些晚辈自然也就不会反对。
还有刚刚瓶儿提到的二爷和姑娘,这两个人是贾菱与贾葵兄妹。
按大房序齿,他们两个都排行第二。
这也算是他们兄妹二人间的奇妙缘分了。
至于芝大奶奶,是去年贾赦夫妇出孝、贾芝考中武举后娶进门的新妇。
芝大奶奶出自理国公府,是贾璋好友柳熠的侄女,最是精明干练、气度疏阔,很对湘霓的脾气。
湘霓和黛玉要为她祈福,是因为不久前太医诊断柳氏有喜了。
听到瓶儿的禀告后,贾璋才放心用早膳,就着几碟精致小菜,喝了一碗胭脂米粥,吃了一小碟豆腐皮包子。
身为礼部尚书、宗伯重臣,贾璋能这样悠闲,主要是因为绍治帝给他批了一个小长假。
前不久,绍治帝要过万寿节。
若寻常的万寿,礼部只要按旧例举办即可。
但今年是绍治帝六六大寿,寓意吉祥,所以宴会与节目的规格都要拔高。
除此之外,礼部还要推陈出新,把宴会办出新意来。
只有这样,才能让绍治帝满意
为了能把万寿节宴会办得尽善尽美,又不过多地损耗民脂民膏,贾璋这个礼部尚书忙得脚不沾地。
他的辛苦并没有白费。
在他的精心安排与精打细算后,他花费的银两,并没比往年万寿节时多多少。
但宴会与节目,都十分精彩,处处符合绍治帝的心意,直让绍治帝龙颜大悦。
而户部尚书与科道的耿介言官,更是把贾璋办事的例子记到了心里。
他们当然要把贾璋花小钱办好事的典范牢牢地记在心里。
日后,若是有人大手大脚的花钱,甚至从朝廷经费里贪弊的话,他们可就有话说了!
他们可以说,看看人家贾茂行,再看看你……
近些时日,贾璋的辛苦,绍治帝都是看在眼里的。
在礼部过了两年悠闲日子后,他这位爱卿终于又像陀螺一样转起来了。
这幅场景,还真是让他有些怀念。
不过这些幸灾乐祸的想法,绍治帝是不会让外人知道的。
在贾璋面前,他一直都是一个体贴臣子的好皇上。
于是,万寿节告一段落后,贾璋就得到了绍治帝特许的假期。
而这,才是贾璋能如此闲散的原因。
或许是前段时间熬了太多夜的缘故,这次放假,贾璋总想多补些觉。
去贾赦和邢夫人那里蹭了一顿饭后,贾璋先是披着大氅去陶园里散步消食,然后又回转已经归属于东大院的鹤鸣苑小憩。
而在午睡醒来后,贾璋一睁眼,就看到了琉璃屏风后的窈窕身影。
是黛玉回来了。
贾璋影影绰绰地看到黛玉好像在是在整理纸笺,心里忽生出几分好奇之意来。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