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华之所以这样避讳,是因为,杨太后曾经是真的有这个想法,只是没有一个人支持她,连杨谙都不支持。
“知道啦……”姜初拖长声音道。
孔华看着闷闷不乐的姜初,只能道:“大人若是于心不忍,我送牛家一头牛好了。”
“不太好吧!”姜初迟疑,又不是只他一家有这样的事。
“没有不好,我们正好看见了,算是缘分好了。”孔华哄孩子的语气。
孔能隔着帘子都有些吃醋,大哥可不会这般耐心的跟他说话。
姜初想了一下,还是拒绝,“算了,万一有人为了牛,学牛家,那就造孽了。”上次的送牛风波,姜初还记得呢!
孔华欣慰道:“还是大人考虑的全面,我自愧不如啊!”
姜初:“……我二十了。”所以不要用哄小孩的语气啦!怪不好意思的。
“咦?大人不是十九么?大人生辰到了。”孔华惊讶。
谢辰也睁开眼睛看着姜初。
姜初抿着唇,“前几天过了,我已经满二十了,虚岁二十二。”
“大人怎么不说,我们该好好吃顿饭才是,二十岁还是比较重要的。”孔华道。
姜初无所谓道:“生辰有什么好过的,我现在吃的这么好,天天都是生辰。”
姜初动了动手指,偏头去看窗外。
看着情绪低落的姜初,孔华不再多问。
对于姜初来说,七岁之前的她,最喜欢的就是过生辰,父亲母亲会买玩具,做好吃的给她。可是七岁之后,生辰是她的噩梦。
第125章 一生
姜初走后,牛大嫂自觉的去拉犁,牛大骨看了一眼沉默的妻子,他拉住缰绳,“媳妇,我来吧!你扶犁。”
牛大嫂看了公爹一眼,牛大棒正瞪着她,手上的烟锅已经扬了起来,带着火星,她瑟缩了一下,赶紧拒绝:“不……不用了,我拉得动。”
牛大骨就不再说话,去扶犁。牛小骨挠挠头,他嗫嚅的靠近娘,低声道:“娘,以后我来帮你拉犁吧!”
牛小骨崇拜姜初,他觉得姜大人的话都是有道理的话,所以他愿意改一改。
牛老太抬起头,看着小儿子,有些动容,她伸出冻得干裂的手,摸了摸儿子的头,“我儿长大了,娘拉得动,你还没成亲,不能拉伤了腰。”
牛大棒才收回自己的目光,吸着烟锅。
牛小骨没注意,他道:“可是姜大人说了,男人力气大,才是拉犁的。”
牛大棒笑了起来,“傻小子,姜大人都不会种地,他不懂这些,你听你娘的话,你娘心疼你。”
牛老太就低着头敲土块。
一直到傍晚,一家人才回了家,牛花花做好了饭等着,掺着麦麸的馒头,有些硬,但是管饱。
牛大嫂吃完就去收碗洗,牛花花跟着一起,进了厨房。牛花花四处看了看,手快的把自己收着的糖塞在牛大嫂嘴里。
“嫂子,快吃。”牛花花努力不让自己咽口水。
牛大嫂一下甜进心里,她红着眼,“傻丫头,大人就给了你一颗,怎么还留着。”
“嫂子辛苦。”牛花花小声道,“哼,大哥刚刚还来问我,我说我吃了,他还不高兴呢,我才不给他。”
牛大嫂是知道自己这个丈夫的,和公爹一样自私凉薄。
牛花花手快的洗碗,又去烧热水,“嫂子,你坐会,我烧热水给你泡泡脚。”
牛大嫂道:“先给爹他们烧吧!不然他该骂你了。”
牛花花挺挺小身板,“我才不怕。我会跑,爹追不上我。”
牛大嫂笑了一下,“那谢谢花花了。”
可惜,牛花花烧好的水被她娘给端走了,亲自送去给牛大棒洗脚。
牛花花不高兴道,“娘老是这样,什么都给爹。”所以她才不会给娘糖,给了娘也是给爹吃。
家里的事,什么都是娘和大嫂做,老黄牛活着的时候,大嫂和娘每天一样有做不完的事,现在老黄牛死了,就更累了。
牛花花担忧的看着嫂子,她害怕嫂子像老黄牛一样倒下。这个家里,只有嫂子对她最好了。
牛家依旧不放弃这块已经开了一些的荒地,反正冬天闲着也是闲着。
但是在荒地开好后,牛老太累倒了,吃了三副药,也还起不来。
牛家的事姜初不知道,她忙着组织人扫雪,青州下大雪了,只一夜,便到人脚脖子深。
姜初怕积雪压倒屋顶,到处安排人扫雪,忙得不行,至于烤肉的事,根本没时间,鹿是打回来了,只能被炖了吃了。
孔华召集了以前修河道的工头,找了人,由捕快们分散带着,去村子里看,怕有人被雪压住。
因为大雪还没停,下得人心慌。
姜初急得嘴上起燎泡,“这雪怎么还不停啊!是要下的有人高么!”
孔华正在算御寒的东西,闻言抽空道:“童言无忌,童言无忌。”
姜初就打了自己的嘴巴三下,“呸呸呸,我是乱说的,神仙老爷们千万别当真。”
县衙已经免费发放了一批棉衣,可是还不够,大雪又让人无法出行,“大人,我们做棉衣的棉花不够了。”
“我去买。”姜初立即道。
“青州城的都被买光了,商户们知道大人送棉衣,都低价送来了县衙。”孔华道。
“那只能收芦花了。我出去的时候,听到有老人讨论,说还会更冷的。”
“我已经安排人收了,绣坊的人手不够,我们得出钱招人了。”孔华显然也想到了。
姜初咬咬牙,“招吧!”她已经有点穷了,现在又抄不到家。
孔华算了算,“我们得用那五万两了。”可惜了,那本来是他打算留给姜初傍身的。
姜初就吩咐桑紫去取印章,“用吧,反正是白捡的。我一点都不心疼。”姜初哭丧着脸道。
孔华笑了起来,心里轻松一些,“没事,大人,我们还有那么多盐,开春可以卖一些,就有钱了。”
大雪足足下了三天,压垮了很多屋子,姜初就开粮仓,到处设置粥点,直接以工代赈,雪停后,就开始清扫积雪,搭建屋顶。
青州,泽城,兹县,三个相邻的县受灾最严重,姜初和其他两个县令都向朝廷写了公文,求赈灾的物资。
闻人图也以刺史的名义上书,可惜石沉大海,杨谙不落井下石就是好的,他怎么可能会管。
太子就去跟皇帝哭穷,买粮送去给这两个县。
其实青州和泽城勉强能自足,泽城有姜初借的钱,屯了很多粮,兹县就不行了,闻人图挤出一些送去。
太子的粮可没那么快到,而且太子没钱了,估计买不到太多,他钱粮全部供在他养的军队里面了。
一直持续到年前,青州被压垮的房屋才全部搭建起来,青州的粮库也空了。
粮库一空,姜初就心慌,就算是快过年了,她依旧拿钱去买粮,直接找了洛娘子。
现在青州缺粮,洛娘子已经从娘家运了两批粮来,都被姜初买了,但是姜初好不容易有事相求,她咬咬牙答应了。
她继续派出管事,拿着信件去家里调粮,洛家看着信件,又迅速的调出了一批粮食,运往青州,同时又派人收粮。
昌国的粮价都因此提高了好些。
忙碌了快两个多月,姜初才得以歇息,而此时,已经只有五天就过年了。
姜初已经收到了好多年礼,她囊中羞涩,回不起相同的礼,连谢辰那里藏着的金子都花光了。
她就打算厚着脸皮送点厨房做的拿手吃食。乌先生心疼弟子如此拮据,就开始画画,盖上自己的印章,给姜初作为回礼。
姜初感动坏了,乌先生的画还是很出名的,他爱画画,但是不喜欢把画随便送人,也不喜欢拿画去卖,为了姜初,直接破例了。
“先生,您歇会吧!”姜初心疼的看着已经画了几个时辰的乌先生。
乌先生沉浸在画里,画完最后一笔,才放下笔,扶着腰站直。
姜初赶紧去扶乌先生坐下,又在背部垫了个枕头。
“你来了多久了?”乌先生喝了一杯茶,才开口。
“刚到呢!“姜初把茶水续上,又道:”先生,画已经够了,您不用再画了,而且,您的画珍贵,不如都留下吧!回礼我回点我的字好了,反正他们都是为了讨好我。”
乌先生敲了敲姜初的头,“不可胡说,此次雪灾,青州的员外们免费捐赠布料,木材,砖瓦,各种急用的东西,你也应该懂礼周到一些。”
姜初也知道,可是先生每天画画,画的手都僵了,姜初实在是心疼。
爱好变成任务,那可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见弟子情绪低落,乌先生道:“最近每日作画,为师的画技又涨了几分,而且画画的心境不同,为师时常沉迷其中,受益匪浅。”
姜初不信,“我知道先生是在安慰我。”
乌先生失笑,他并没有说假话,他扶着腰,取出一幅画卷递给姜初,“展开看看。”
姜初拿着画卷,收拾了一下桌子,然后铺开,一下就看的愣住了。
长长的画卷,一个个人物跃然于纸上,姜初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画上的她正坐在李子树下,笑得眼睛弯弯,正和桑紫说话,桑紫和桃香围着她,可以看出兴奋和快乐。
孔能,谢辰,李石他们,画上的人各自都在做自己的事,季师爷正在低头和阿大说着话,孔华在和乌先生下棋。
然后是厨房忙碌的大家,甚至还有靠着门打瞌睡的牛大爷。
姜初仿佛身临其境,她忍不住低了低头,想要听听画上的自己,在说什么,居然如此高兴。
县衙的后院,仿佛活在了这幅画上一样。
“先生……您真厉害!”姜初轻轻的摸着画,她有些激动,“是要送给我的么?”
乌先生笑着提笔,在印章处写下:赠,姜初吾徒。
乌先生写完,抬头,笑着开口:“这是为师送你的年礼。”
姜初鼻头微酸,她吸吸鼻子,忍不住抱住乌先生的胳膊,轻轻的把头依偎上去,撒娇道:“先生……”
十三年了,姜初的心再次安定了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姜初走路带风,疯狂的炫耀自己的画卷。
李石来送腊肉,才开口:“大人,过年快乐!”
然后姜初:“什么?你想看我的先生送我的画?好吧好吧,带你去看就是了。”
然后李石被迫又欣赏了一次画卷,他提着腊肉,又夸了一遍才被姜初放走,他赶紧把肉送去厨房。
姜初也想要给乌先生送礼物,可是她思来想去都不知道送什么,就去请教孔华。
孔华想了一下,提议道:“不如大人亲自手抄一份《金刚经》送给乌先生。”
姜初想了一下,觉得不错,她就亲自去书铺选上好的纸张,知道姜初要抄佛经送长辈,书铺老板特意推荐了带着金箔的纸张。
有点贵,但是姜初毫不犹疑的买下了。
然后回去就开始闭门抄经书,她要在过年的那天晚上抄好送给乌先生。
姜初安静下来,县衙的人刚开始还不习惯,不过很快就各自忙碌起来。
厨房忙着做各种好吃的,季师爷也在置办年货,孔能跟着李石到处跑,乌先生画画累到了,每天去百草堂找周老大夫扎针。
最闲的就是谢辰,姜初不乱跑,他就安静的待在县衙。
过年前一天,整个街道都张灯结彩,街道上到处都是卖东西的,热闹极了。
桃香买了上好的红纸,拿回去给乌先生写对联,她抱着买好的红纸,刚到门口,就看到一妇人,带着一小丫头站在门口。
“大嫂,你有事么?”桃香过去问。
牛大嫂有些局促,“姑娘好,我带妹妹来给姜大人送年礼,自家做的酱菜,不值钱,只是一点心意。”
来给姜大人送年礼的百姓可多了,姜初都不收,百姓本就不富裕,姜初可不好意思要。
桃香就拒绝,“多谢嫂子好意,我们大人不收礼,我会转告你们的心意的,礼就带回去吧!”
桃香福了福身,微笑的看着牛大嫂。
牛大嫂赶紧提了提手中的篮子,嗫嚅道:”只是一点酱菜。”
牛花花补充:“姐姐,我嫂子做的酱菜可好吃了。”
桃香温和的继续拒绝,她摸了摸牛花花的头,从荷包拿出一块糖递给她,“过年好,嫂子快带孩子家去吧!”
牛大嫂只得放弃,牛花花拿着糖,高兴道:“谢谢姐姐,祝姐姐过年快乐。”
桃香挥手,目送两人离开。
然后提着两尾鱼来的李木,刚好遇上了,他停下脚步,“牛大嫂?”
牛大嫂赶紧行礼,“李捕快。”
“你这是?”
牛大嫂就说了送酱菜的事,李木想了一下,姜大人肯定想知道牛家的事,毕竟后来还问过一次,只是大家都太忙了,没人关注牛家。
“你等一下,我去问问大人要不要见你。”李木把鱼递给桃香,转身就跑。
姜初停下笔,“带来见见。”
然后牛大嫂二人就被带进了县衙,坐在了暖和的屋子里,桃香放好鱼和红纸,端来了一盘点心。
姜初一进来,牛大嫂拉着牛花花就跪下,“草民参见姜大人,姜大人过年安。”
“牛大嫂请起。”姜初坐下,又和气的让牛大嫂坐下,顺手塞了一块点心给牛花花。
桃香和李木自觉的站在姜初身后,两人都很好奇。
牛大嫂推了推篮子,“自己家做的一些酱菜,想要送给姜大人尝尝,顺便来谢谢姜大人。”
姜初含笑道:“那就多谢牛大嫂了, 不过,本官并没有帮助牛大嫂什么,何来的谢。”
牛大嫂就道:“大人免费布粥就帮了大忙了,更何况姜大人对小骨的说的话,改变了小骨,托大人的福,我和花花好过了很多。”
牛大嫂是真心感激姜初的,就因为姜初的一句男子力气大,该拉犁,居然能让自己那个混账的小叔子有了个人样。
“愿闻其详。”姜初坐直身体。
“都是些琐事,怕污了大人的耳朵。”牛大嫂道。
“无妨,牛大嫂只管说就是,当然,若是为难,也可不提。”姜初温和道。
“不麻烦。”牛大嫂赶紧摇头,“那就与大人说一说。”
“大人那日走后,我那小叔子主动帮婆母干活,但是婆母的性子多年来都是这样,她坚持自己做,结果累倒了。”
“家中请了大夫,吃了三副药,还不见好转,我公爹一向小气,他觉得婆母治不好,要放弃,若是以往,大骨和小骨是不会反对的。”
“可是,这一次,小骨坚持要救婆母,甚至不惜和公爹吵架,公爹拗不过,又出了一些钱,可是接连的大雪,正常人都受不住,婆母还是去了。”
“公爹也感染了风寒,吃了许多药,也来城里百草堂看了,一直不见好,婆母才走半个月,公爹也走了。”
“节哀顺变。”姜初赶紧道,这场大雪,冻死了许多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不过这牛老太应该是累死的吧!
牛大嫂并不难过,甚至牛花花也只是低着头啃点心。
牛大嫂笑了一下,她道:“这对于婆母来说或许是解脱,公爹死了,本来大骨当家,我们会和以前一样,可是我心有不甘,不想像婆母一样。”
“小骨在婆母死后也很后悔,所以在大骨让我和花花不停的做事的时候,骂了大骨,兄弟两个打起来了,我跟着动了手,大骨打不过我们三个人。”
“所以我们家现在累活是大骨做,我和花花都松了一口气,这都多亏了大人,不然以前的小骨可不会帮我们。”
姜初目瞪口呆,她觉得牛大嫂干的漂亮,不好直接说,只得问:“我的一句话对小骨影响这么大?”
“当然啦,姜大人是哥哥最崇拜的人,哥哥染的瘟疫,是姜大人的药治好的。”牛花花眼睛亮亮的看着姜初。
她也很崇拜姜大人,虽然她没染瘟疫,但是她是被赶去和病了的哥哥一起,照顾哥哥的人,看着哥哥身上的水泡,她每天都好害怕。
可是姜大人送药来了,哥哥也好了。
姜初就很激动,她觉得自己教化百姓的路走的还是挺好的。
说完了话,牛大嫂提着桃香递给她的篮子,出了县衙。
篮子明显重了许多,牛花花小声道:“嫂子,我闻到甜味了。姜大人真好啊!”
牛大嫂在心里点头,是啊,姜大人可真是太好了。
她庆幸自己没有说太多,不然真的污了姜大人的耳朵了。
自己的婆母也是个可怜人啊!而那个公爹真是个恶鬼啊,婆母之所以那么听话,都是被打怕的。
牛大嫂也怕,他的公爹会用一种管教的名义打她,会用亮着火星的烟锅烫她,而自己的丈夫还要怪她惹长辈生气,说她不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