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如此嚣张,如此明目张胆。
那会儿他们想,倘若这些答卷上还是他们原来的名字,是不是代表着被录取的会是他们?
可惜没有如果。
得知此事后,他们无比愤慨,但他们之中很多人都选择了沉默。权势压人,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就算说了,没有证据,又有几个人会信。
当初沈谏与永安侯世子之事还不够他们吃教训吗?
提到要为自己讨回公道,很多人都走了,剩下的人试过很多办法,递状纸拦官轿,没人愿意管这桩事。
这也没办法,他们没有证据,仅凭空口,谁愿意为他们这样如蝼蚁一般的人做主?
在多番求告都无人搭理后,剩下的人也一个接一个走了,最后只留下了他和江亦行还没有放弃。
他们实在没办法,最后花光积蓄请人牵线搭桥,求见了那次会试的主考之一陈守义。
虽然想到陈守义身为会试主考大概对此事早就一清二楚,但又想着陈守义与他们同为寒士出身,倘若他良知尚存,也许能体谅他们心中苦楚,事情或许还能有一线转机。
但他们见到陈守义的第一眼,陈守义便对他们说了一个字。
赵锦繁问:“哪个字?”
刘琮笑着答道:“是一个‘滚’字。”
这个回答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初次见面还没说上几句,开口就招呼人滚,大家对彼此印象都不好。
连陈守义这条路也行不通,他们实在走投无路了,心中愤懑至极,忍不住质问了他一句:“你也是科考出仕,也同为寒士出身,怎甘心为权贵走狗?”
如果当时他答“是”,那他们也就死心了,也不会再有之后那些事了。
现在想来,他们宁可他当时就答:是,我就是贪恋权势。
可惜他没有。
他只是反问了一句:“你们以为我想这样?”
“当年陈守义作为会试主考,审卷过后发现有人将寒门士子所答优秀文章上的姓名栏割去,换成了另一个考生的名字。他立刻将此事告知给了自己老师。”
刘琮看向朱启,继续道:“他的老师当即便告诉他,莫要管这些,他已完成审卷,贡士名额也已裁定,其余事都与他无关。”
朱启眼神闪烁,良久叹了一声。
刘琮接着道:“他明白他老师是想护着他,不过到底年轻气盛,又同是寒士出身,实在无法坐视不理,次日他还是将所见所闻都依规呈报给了上级。”
“本以为怎样都会有个答复,但他的呈报却石沉大海。当时身为他上级的温涟顶着一张温文尔雅的脸,风轻云淡地暗示他说,看在他老师的份上,今次可以不追究他莽撞之举,如果他不再纠结此事,明年礼部有一肥差空缺,可让他顶上。”
这对陈守义而言是羞辱,亦是诱惑。他明白如果撒手不再管这件事,自己就能获得梦寐以求的高升机会,倘若继续插手此事,后果不堪设想。
挣扎犹豫再三,他理智地做出了选择。
他选择了高升机会。
陈守义太清楚了,一个温涟如何敢这么嚣张,他身后还有人,那些人是他永远得罪不起的。
他本来就是为了权势才奋力科考,如今有了机会更进一步,自然要牢牢抓住。
说来讽刺,他细想自己最初想得到权势的理由是不想像蝼蚁一般被人踩在脚下看不起。可如今有了权势,他依旧觉得自己被人看不起。
得了高升机会后,他立刻跑去病榻前告诉了自己病重的母亲这个“好”休息。
当时他母亲已时日无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扑簌簌往下掉,高兴地直说:“我的儿出息了。”
她颤抖着手想去摸摸儿子的脸,可惜早年为了供他读书吃饭,日夜刺绣赶工熬坏了眼睛,如今已经什么也看不见了,那只枯黄的手怎么也找不准儿子的脸。
他接过母亲的手,放在自己脸上,母亲手上厚重的老茧刮得他脸庞生疼。
他脑中回想起近二十余载日夜寒窗苦读,头悬梁,锥刺股。为了在冬夜里借一点灯火,大雪天蹲在别人家窗前,冻到觉得自己快死了。为了求学,跪在先生家门前,把头磕得血肉模糊……
无论有多苦,都没有想过要放弃,只是因为当初被人揍得鼻青脸肿时,听见不知哪个人说,科举取士不分士庶,不分贵贱,刻苦勤学,改换门庭。
就为了这一句话,为了这点虚无缥缈的希望。
他以为他抓住了希望,但却没有。
他母亲摸到了他脸上的水,皱眉不解:“儿啊,你怎么哭了?”
刘琮道:“那天夜里,他坐在院子里想了一夜,次日他又来见了微臣和江亦行,他告诉我们说,他再试试看。”
“他爬到如今这个位置,属实不易。微臣和江生都明白这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我们除了给他磕头,别的什么也做不了。”
“我们问他要怎么做?他说会将此事上奏天听,直接上告给天子。他说那群权贵肆意欺辱天子门生,圣上不会坐视不理。他还说自己怎么说也有功名在身,就算那群权贵想踩死他,也得先掂量掂量。”
刘琮苦笑一声:“当时我们都觉得,他的话在理。”
他立刻写了折子借由呈报春闱章程,递给了先帝。很快上头传来了消息,说此事天子已知晓,会派人详查。
得知这一喜讯,他们三人连同其他被顶替的寒士,一起去酒楼吃了场酒。那晚大家都喝得很醉,醉到整夜都在做美梦,以为很快就会有好结果。
却没想到上头说会查,但好一段时日过去一点动静也没有。
大家都想着再等等,再等等也许就有好消息了,可等来的却是陈守义深夜遭歹人袭击,被挑断手筋的消息。
那可是文人的手,断了手筋要他以后怎么写字?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只是噩梦的开始。
没过几天又传来消息,说他有渎职之嫌,将他打入大牢严加拷问。他哪可能渎职,不过是那群人记恨他告御状,找了个借口对他用刑折磨他罢了。
刘琮看向朱启:“他原本以为自己会死在牢里,可他的老师一直没放弃他,求了不少同僚托了好些人的关系,才把他从牢里弄了出来。他的官位是定然保不住了的,可他的老师还安慰他,说让他再忍忍,等过几年事情淡了,他再想办法把他弄回来。”
张永叹了口气,当年朱启也来求过他。他们是老相识了,从年轻起暗暗较劲到老,谁都不肯对谁低头,到头来为了他这个不听劝的门生,直了几十年的老腰弯了下来。
当年几位皇子为争储位,拉拢各大士族,在录取贡士一事上做了手脚。先帝
得知此事后震怒,他固然愤恨有人在科举取士动手脚,这无异于挑衅天威,但此事涉及皇室斗争,当时赵氏已然大厦将倾,倘若这等丑闻闹大,恐赵氏江山不稳。
两相权衡,牺牲掉几个贫寒士子又算什么?
刘琮在大殿上沉痛道:“在权贵眼里,我等寒士不过蝼蚁,碾死又如何?想要公道,简直做梦。”
殿中朝臣皆默。
刘琮继续道:“陈守义从牢里出来,不过短短几日,整个人看上去仿佛老了几十岁,颓败而无生气。我们没法知道,他在牢里究竟受了什么样的折磨?”
“他的母亲在他进牢里的第一天就离世了,临走前她老人家问我们,她的儿去哪了?可我们没法答啊。江亦行一辈子都没曾说过谎,唯有那次他骗人了,他说守义即将高升,圣上有要事寻他,他一时走不开,等明天就来见您。可惜他的母亲没有熬过明天。”
之后他们几个倾尽全力将陈母尽可能厚葬了。
陈守义从狱中出来,看见母亲的牌位,失声痛哭。他尽毕生所能求得功名,想为自己和母亲谋好日子,结果现在什么都没了,连最后送母亲一程也做不到。
刘琮眉头轻颤,眼眶发红,哽咽道:“是我们错了,我们不该求公道,不该要公平。”
大家都说这次就算了吧,下次再考,可若下次还是被顶替呢?这次是他们被顶替,下次又会轮到谁?
可他们实在没办法了。
刘琮满目悲戚:“我们本来以为已经没办法了。”
可是四年前的今天,清晨陈守义给母亲牌位上完香,换上了一身官袍,站在登闻鼓前,自高台之上,望着人来人往的早市,击响了那面鼓。
登闻鼓不常鸣,鸣则有大案。
百姓们闻声而至,看见站在登闻鼓旁击鼓之人,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从来没见过哪个穿官袍的人,会站在那个地方。
很快有金吾卫上前,带走了陈守义。
刘琮道:“当时他也同微臣一样,站在大殿之上的这个位置,接受群臣审视。他的老师痛心疾首地望着他,却没上前阻止他。”
听到此处,朱启侧过身去,不再看刘琮。
刘琮道:“大殿之上,陈守义在满朝文武注视下,呈上状纸,质疑今科会试有士子舞弊。可他空口无凭,毫无意外就被打成诬告。先帝震怒,怒斥其居心何在?几番威吓责问之下,才知其实是他自己为攀附权贵,泄露了考题。因为怕事情败露,夜夜噩梦难眠,所以想来一招恶人先告状,撇清自己。”
“说来好笑,明明是错漏百出的证言,可那些涉事之人怕牵扯到自己身上,只恨不得将他立刻定罪了事。”
很快他为攀附权贵泄露考题之事就被传得人尽皆知,天下寒士震怒,民意沸腾,要求朝廷践诺,公平取士,还今科士子一个公道。
一个人的力量犹如萤火黯淡而微不足道,一万个人的力量,几万个人的力量却可燎原。
他成功了,为平息民愤,先帝不得不重开会试,重新取士。
至于他……
刘琮说不下去了,可他必须要说:“天下寒士写万人请愿书,要求即刻赐死他这个无耻势力之徒。满身污名洗不净,为求清明留人间。”
“一个人二十余载的心血和热血流淌的躯体,换一次公平考试的机会。”刘琮对着满朝文武比着一根手指,痛心道,“就一次。”
大殿之内静了很久,谁也没有出声,只是屏息注视着刘琮。
刘琮注视着陈守义断裂在一旁的头骨,道:“他行刑那日,我们几个去送他最后一程。我们走在寒士们中间,听见周围人不停叫好的声音。他们都在骂他,都要他死。我真想求求他们不要再骂了,可是我不敢。”
他是个胆小鬼。
临刑前,陈守义已被穿透了琵琶骨没法动弹了。刽子手下刀前问他,还有什么要说的?
他吃力地朝天边望去,只留下一句——
“娘,儿出息了。”
朱启抬手遮住了眼睛。张永拿胳膊肘击了他一下,说他一把年纪了,别在大殿上做这种丢脸之事,回头被下属耻笑。朱启应了好,但是眼眶里的水却止不住。
刘琮平复了很久,才接着道:“他被处死后,人群欢呼一片。微臣和江生还有其他几位寒士一直等到天黑,去乱葬岗将他的尸首给刨了出来,安葬在无名碑下。”
“那日过后江亦行病倒了,病了很久才得以痊愈。之后会试重开,微臣去重考了,江亦行却没赶上。但我与他竟阴错阳差先后成了状元。”
他们将写了功名的金书帖子烧祭给了长眠于无名碑下的孤魂,他们多想告诉他一切都会变好,可惜天不从人愿。
就在放榜前一天,江亦行得知自己病了。上天好像在跟他开玩笑,他刚知道自己快死了,第二天就中了状元。
可恨壮志未酬身先死,无脸面去地下见守义。
于是他们谋划了这场皇城自缢。
刘琮道:“江生本不想牵扯微臣,可微臣本就不是什么为官之材,这一生恐怕都不会有何说的上嘴的建树。微臣想这辈子就大胆一回,一回就好。”
“如此,我也能有脸去地下见他们了。”
赵锦繁听见这话,立刻警惕,命人上前看住他,以免他胡来。
刘琮知道赵锦繁担心什么,他说:“陛下放下,微臣不想死,微臣还要留着这条命替他们收尸。”
要留着命看守义重获清白,要见这世道逐渐清明。
这场朝会在沉默中落幕,众臣三三两两散去,刘琮被带下去详审。
赵锦繁迈步走出殿外,抬头见艳阳高照,微觉有些炫目。
她正出神,前边传来荀子微的话音:“小心脚下。”
赵锦繁回神,低头看了眼不远处的汉白玉石台阶。
荀子微道:“你还好吧?”
赵锦繁回道:“朕很好,不过稍觉有些胸闷。”
荀子微站在阶下,仰头望着她,朝她伸手:“走吧,随我去散散心。”
赵锦繁瞧着他伸到眼前的手,想到先前大朝会上误牵他手的糗事,愣了愣问道:“您朝我伸手是想请我先行?”
荀子微道:“不是。”
没等她反应,荀子微牵过她的手握紧。
赵锦繁怔怔地看着被他牵起的手,被交握的五指传来熟悉又陌生的温热,她张了张嘴好半晌没说出话来。
荀子微没看她,目光落在汉白玉石阶上,道:“我说了,小心脚下。”
赵锦繁“哦”了声,由他牵着下了台阶,在平地上站稳。
荀子微松开她的手,淡淡地叮嘱了一句:“下次身体不适,不要硬撑。”
赵锦繁应下了,心说:其实她也没有不舒服到需要被人牵着下台阶的地步。
第52章
殿内朝臣都差不多走光了,朱启还站在殿中久久不动,张永知道他心里不好受,几十年老相识了,看他如今这副样子心中不忍,便留下来安慰了他几句。
等朱启缓过一阵,两人一道从殿中出来。出了殿门,他随意朝前边望了眼,这不望不要紧,一望吓一跳。
他看见远处汉白玉石台阶上,摄政王正紧牵着小皇帝的手。
张永怔住了,抬手揉了揉眼睛,再朝远处望去,只见摄政王和小皇帝分开走着,并未有任何逾矩的举动,互相礼遇有加的样子,手也没牵在一起。
朱启瞥他一眼:“怎么了你,奇奇怪怪的。”
张永抬手擦了擦额前惊出的冷汗道:“没什么,我真是上了年纪,老眼昏花了。”
赵锦繁随荀子微一道去了太液池旁散心。两人坐上小船,漫无目的随水流飘荡。水波拍打船身的规律声响,总是能让人心绪平静下来。
赵锦繁靠坐在小船一端,望着开阔湖景,道:“朕想朕大概知道,无
名碑的传言为何在上京赴考的士子之间如此兴盛了。”
荀子微静静看着清风拂过她额前碎发:“嗯?”
赵锦繁转头看着他,道:“恐怕刘琮等人在此事上出力不小。他们不甘心陈守义就这样背负污名死去,于是便在考生中散播消息,宣扬那块石碑的妙用,引人前去。四年来,石碑下的亡魂从来没少过一日香火。他曾为天下士子能公平考试而死,死后亦被天下士子所供奉。”
荀子微道:“或许确如你所说。”
赵锦繁看着湖面,一阵静默。她大概也想明白了,到底是谁销毁了与此案相关的所有卷宗。能有办法悄无声息做到这一点,又不想让人重揭此案的人,除了她那位皇帝老爹还有谁?
难怪适才在朝会上,荀子微同她说,风雨欲来。或许他早就猜到了这一点。
赵锦繁正出神想着事,小船不知何时随水飘到一处岸边。
那岸边上原先是她皇帝老爹用来种植名品花卉的,不过荀子微入了皇城之后,占了此地,铲了那些精贵难养花卉,拿来搭了瓜果藤。
荀子微从小船上跨上岸,对赵锦繁道:“你在这稍等片刻,我去择些菜心,一会儿午膳做白灼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