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诸朝来我农家乐(酒禅)


尤其是跑步的那两人,你跑得快,好那我下次我就调的更高,我就跑得更快。
明明只是在跑步机上,但脚底下都跑出来残影了,让看的人都替他们紧张。
终于在嬴政几人跳完健身操之后,天幕异空间健身房的比赛也截止了。
因为这次上去的人数众多,所以几乎所有朝代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谁会是第一名呢。

因为是在健身房举行的比赛,所以可能某一项运动会有多个第一名。
就比如举重的一百二十公斤,项羽自然不用说了,作为作为史书中能够举起千斤大鼎的人物,区区一百二十公斤自然不在话下,关羽也算是轻松的完成了这一项比赛,毕竟他的青龙偃月刀据说就重达八十二公斤,能够将八十二公斤的武器耍的虎虎生威,将重物举过头顶也不是难事。
跑步这一项也有不少人拿了第一,杨大眼,麦铁杖,还有......赵构?
这真是让人摸不着脑袋,不明白他一个皇帝为什么会有这么出色的跑步能力。
在赵构时代的李清照冷笑了一声。
那跑的可不快嘛,她从南京出发,追了整整两年都没追上。
而在仰卧起坐或者引体向上中获得胜利的就更多了,基本上就是你刚超我一个,我就超你一个,那么多人同时参加,大家都是历史上出名的,在运动上非常有天赋的人,光这两项获得第一名的就不下于六个。
卧推获得第一名的倒是不多,但是项羽也赫然在榜上,再一看其他获得第一名的人,基本上也都是些耳熟能详的名字。
赵匡胤和梁红玉也在这一项中拿到了第一名。
天幕为他们发放了奖励,可能是考虑到来此地的多数不是皇帝,所以每一项的第一名可以获得一份粮种——只要是在天幕商城中上架过的,便可以随意挑选。
不少人都在感叹着西楚霸王虽然未能获得胜利,并且历史上的风评也是好坏参半,但是他的勇猛还真是名不虚传,光他一人就揽下了三项第一名。
反倒是让人唏嘘。
看来能当皇帝的,光是个人勇猛是不行的。
但却也有人持反对意见。
反对的不是说光靠个人勇猛当不成皇帝,而是反对项羽当皇帝这件事情。
“就算项羽打下了天下,他也治理不好。”
这人认为自己说这话不算是无的放矢,因为项羽初期的优势其实很大,但因为项羽在分封诸侯,处理义帝等问题的举措皆不太得当,所以非常多的诸侯和将领都对项羽产生了疑惑和不满。
比如世人皆知的九江王英布,他就是在受到项羽的猜忌和打压后,选择反叛项羽,投靠刘邦的一个典型。
而且项羽虽然为人勇猛,但却十分专横以及残暴,在新安坑杀秦军降卒二十万,以及进入咸阳后放火烧秦王宫,屠杀无辜百姓等暴行,使得他在失去将士以及诸侯信任时,又在民间失去了民心。
而且他还杀害了义帝,更是让人质疑他的统治合法性。
所以说这话的人认为项羽连个霸主都当不好,又怎么能当皇帝呢,就算当了皇帝,也只是下一个秦朝而已。
但项羽不知道后世人是怎么评价他的,他只是非常开心自己夺得三冠。
天幕将所有人都送了下去,冠军有冠军的奖励,没得到冠军的也有一包水果种子的安慰奖。
而嬴政他们也同时得到了天幕的奖励。
徐雪筠夸奖他们这才是真男人。
跳操大大方方的。
其实和许多人想象的不同,在古代尤其是秦汉时期,跳舞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表达情绪的方式,并不会觉得羞耻。
乐舞在这一时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种文化表现在出土的文物中就有所体现。
而到了秦汉之后的隋唐——在唐朝时期,宫廷中的舞乐盛行,甚至李世民这个受人尊敬,受人敬仰的帝王都喜欢舞蹈,甚至创立了‘秦王破阵舞’。
‘秦王破阵乐’在历史上留有名声,被人称之为为唐朝续命三十年的舞蹈,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和他相伴的就是‘秦王破阵舞’。
这足以见得,当时跳舞并不被认为是羞耻或者低贱的,上层贵族之间流行一种叫做‘打令’的交谊舞,甚至在在隋唐时期还有‘拜舞礼’。
这是古时最隆重的拜君礼仪,在两次‘再拜’之间,加入一段‘舞蹈’,这就是‘拜舞礼’。
所以嬴政和刘邦几人完全不理解林成雨和徐雪筠表现出来的诧异。
跳个舞怎么了,就算不说别的,君子六艺也包括舞蹈啊。
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
其中的六乐就涵盖了音乐和舞蹈,具体是六套歌舞,即《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朱棣倒有些明白徐雪筠是怎么想的。
因为到唐末宋初,勾栏和瓦舍的兴起,这才让人们心中对歌舞的观念慢慢改变,歌舞也渐渐演变成了女性专属,不过那个时候伶人的地位也并未太低,只是因为这些终究不是普通百姓的‘享受’,所以因为现实不可触碰,所以才会在言语中更加贬低。
而又因为宋朝时期经济开放,但风气收缩,所以这一现象格外严重。
元朝的时候地位反而更高。
但是,这也是因为统治者的喜爱,自古以来上位者的喜好便是下位者追逐的风气。
唐诗宋词元曲,元曲中的曲便是因为在元朝时期,伶人地位并不低而成就的曲。
元朝伶人地位高,他爹从元末走来,又怎么可能会喜欢被元朝统治者喜爱的伶人,所以很是改革了一番。
戏子从礼乐户归到乐户,并且管理的官员也从三品变成了九品。
但朱棣觉得也没错啊,因为当时的风气甚至让人不追求儒学,而追求伶人,就是该治一治这股歪风。
难不成与人辩经的时候要伶人去辩,难不成打仗的时候要伶人去打?
朱棣自己其实也喜欢看戏,在燕王府中的时候就有喜爱的戏曲家杨景贤和汤舜民,当了皇帝之后也把他们带到了皇宫。
可是喜欢和提升伶人地位这在他看来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他不知道的是,他爹和他还只是改变了伶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但等到清朝,朝廷甚至专门设置了相关规定,禁止伶人参加科举考试。
就像是现代不能考公一样,不能考公的都是什么人呢。
于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变,才会是清末所看到的伶人地位地下,并且大部分人在内心看不起唱歌跳舞的人,还是直到民国时期,受到国外影响,唱歌跳舞才又被人看作是一种趣事。
只不过仍有些偏见会存在于人的心中。
总之,三个任务出乎意料的顺利完成,吕雉捏了捏肩膀,觉得有些疲惫。
果然还是心老了,只奔走了这么一天,就觉得身心俱疲。
徐雪筠倒是难得的还挺精神的。
林成雨在工作完之后就拉着徐雪筠去摘南瓜了。
可能是地区原因吧,就像是小说男主集中在北京一样,两广地区的人在饮食上追求新鲜。
难得来了一次农家乐,林成雨当然要带点新鲜的特产回去。
“这南瓜不错啊,水头足,但是又粉。”他手里连个剪刀都没有,就这么薅起来了,“回去做金汤南瓜煲一定很不错。”
完全没有点亮厨艺这一栏,并且从小到大在农家乐里面吃新鲜菜,已经吃习惯了徐雪筠完全不理解他的狂热,只在旁边揪草:“其实做八宝饭也好吃。”
里面塞上满满的糯米和红豆沙,还有核桃仁和青红丝。
现在的年轻人好像都不太喜欢吃青红丝,但徐雪筠觉得青红丝真的很好吃啊,别人不喜欢吃的五仁月饼她也觉得很好吃。
五仁月饼根据地区和做法的不同,有非常硬的,也有不太硬的,徐雪筠喜欢吃的恰恰就是风评最差的很硬的五仁月饼,她觉得用牙慢慢的磨下来,一口碎屑里面有香甜的各类果仁,还有甜甜的青红丝,嚼起来真的非常香。
因为知道他们要过来摘菜,并且知道徐雪筠要招待朋友,所以其他人就先回到屋里休息,只有朱棣,岳飞和刘邦跟了过来。
南瓜,又是一个惊奇的作物。
听着两个人念叨的南瓜做法,朱棣也摘了一个,在手上掂了掂。
还挺沉。
刘邦在旁边摘了一个番茄,边吃边问:“五仁月饼?”
别说五仁月饼是什么东西了,他连月饼是什么都不知道。
虽然他的语气略带疑惑,但因为五仁月饼几乎是家家户户都知道的东西,所以徐雪筠没有以为他是在问五仁月饼,而是以为他在问他为什么会喜欢吃五仁月饼。
“就是好吃啊,因为硬,所以哪怕放了很多糖,吃下来的每一口也不会很甜。”不像是莲蓉又或者是豆沙,因为一口可以咬很多馅,所以徐雪筠有的时候中秋节吃的都牙疼。
而且:“五仁月饼才是月饼的正统啊!”
因为中秋节吃月饼已经成为了习俗,所以很多人没有要去追寻这个习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只知道是古代便有的。
但其实月饼,尤其是现代意义上的月饼,出现的时间并不算很早。
现代很普及的一个传说,是讲月饼是在唐玄宗时期出现的,李隆基和杨贵妃两人在赏月时为月饼所取的名,但其实这只是一个传说,真正的月饼是南宋时期出现的。
并且就连南宋时期出现的月饼,最初也不叫月饼,是一种叫‘月团’‘小饼’的小吃。
这种饼以小麦粉,糖,猪油等材料制作饼皮,口感酥甜,饼馅内有猪油丁,松子,果仁等,和现在的苏式月饼非常类似,但当时这个饼和中秋没有任何联系,只是一种日常甜点。
苏轼的《留别廉守》中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两宋时期的《东京梦华录》和《膳夫录》中详细的记载了中秋时节的吃喝玩乐,但都没有月饼的出现。
南宋才终于第一次出现了月饼这个名称。
是在吴自牧的《梦粱录》中,不过此时月饼‘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意思也就是只是一个市井小吃,什么时候都有。
直到明朝,月饼才和中秋团圆被联系在了一起,在诸多著作中出现。
而五仁月饼,就是那个时代月饼中的标杆,不过不叫五仁月饼,叫‘刘方伯月饼’,之后还有枣泥月饼等月饼出现,不过五仁月饼依旧是中秋节必备的月饼口味之一。
直到清朝末年,广式,苏式,京式,潮式等传统月饼才出现并且分割。
不像是刘邦一头雾水,连月饼是什么都没搞懂,朱棣听了徐雪筠夸耀五仁月饼的这几句话,倒是能明白她说的是什么。
只不过......
朱棣摸了摸鼻子:“我喜欢吃豆沙的。”
嘿嘿,他也讨厌吃五仁的。
徐雪筠环顾四周,发现自己的身后竟空无一人,只叹气说如今不是五仁月饼的天下了,又嘟嘟囔囔的说太甜的月饼不好吃。
不仅是她在嘟囔,朱棣心里边也在嘀咕。
他觉得五仁月饼反而更甜啊,里边的馅儿直接就是用饴糖结合在一起的,怎么可能不甜呢。
马皇后却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
她推测:“徐姑娘的牙口不太好吧。”
所以吃月饼不是用咬的,而是用啃的。
一次只吃一小点,自然就不甜了,只觉得香。
但等下不是中秋节,他们也不能知道答案,岳飞从一开始就没有加入他们的月饼之争,而是和林成雨一起拔着南瓜。
南瓜好种,不同的南瓜能做的美食不同,比如贝贝南瓜,因为其粉糯,味似板栗,更适合蒸熟后直接吃,普通的老南瓜因为质地更嫩,更水,味道也会更甜,所以适合煲汤,青南瓜皮薄肉脆,更适合炒菜。
徐雪筠不太喜欢吃青南瓜,农家乐也没种,就只种了贝贝南瓜和普通的老南瓜这两个品种。
朱棣手上拿的就是贝贝南瓜。
岳飞摘了一个老南瓜,老南瓜很大,一个有差不多手臂那么长,形状像葫芦一样。
他们在刚开始过来的时候,听徐雪筠和林成雨讨论南瓜做的菜,就知道这南瓜的吃法多样,又能炒菜吃,又能煲汤吃,又能做甜点,还能当主食。
岳飞觉得这真是一个不错的粮食。
岳飞礼貌的问道:“可以上链接吗?”
徐雪筠现在都习惯了:“可以。”
林成雨一听:“还可以上链接?”
那他还在这里费死费活摘什么劲,他甚至都没开车过来,骑着共享电动车过来的,一会带回去都是个问题。
但手上也依旧没把南瓜放下,起码今天他摘的东西晚上回去他就能做上吃的。
他还准备等会再去逮一只鸡——当然,鸡他会给钱的。
朋友之间送点菜是送点菜,他也不能不知道分寸。
徐雪筠之前给他快递过一次鸡,纯正走地老黄油母鸡,林成雨用它煲了一锅枸杞红枣鸡汤,除了盐和姜片之外什么都没加,就那,好喝的他一个人在家里配着油饼干了一锅。
他还没忘记:“你们家这儿有蘑菇吧?”
他记得之前聊天的时候徐雪筠说过。
徐雪筠一看就知道他想做什么,毕竟蘑菇的搭配最出名的就是这个:“鲜蘑菇炖鸡不好吃,有晒好的,等会儿给你拿点。”
她家的干货都是常备的。
徐雪筠不仅准备给他带点干蘑菇,还准备塞给他点干豆角。
都塞,都拿走。
她一点都不要。
林成雨这才满意,看着自己怀里的几个大南瓜,他觉得等会儿不好骑车,但也没打算就这么走,又在旁边绕了绕,准备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带回去的。
徐雪筠从来都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可能受了徐父徐母开门做生意这种想法的影响,所以基本上来她家的客人,她就没让空着手回去过。
“要不要摘点藕回去,小鸡炖蘑菇这个主菜有了,金汤南瓜煲,汤也有了,来个酸辣藕片开胃,等会再摘点青菜。”
青菜在这基本上专指上海青。
徐雪筠很诚实:“不过青菜打了点农药,你得多洗几遍再吃。”
因为上海青招虫,如果在小苗的时候不打农药,基本上就都被虫吃完了——尤其是湿热的夏天。
“不过其实也基本上没留什么了,就出苗的时候打了一次,前段时间下了那么多天的雨,早就把农药都给冲干净了。”
毕竟管天管地,又不能管虫子飞哪里。
完全不打农药的得再过两个月,冬天和初春他们用大棚种上海青,那个时候就不打农药了。
林成雨表示可以来点,徐雪筠就带他去薅上海青去了。
上海青,又是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的蔬菜。
古代的蔬菜其实不少,不过好吃的不多,尤其是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的美食,这个相当匮乏,就连王公贵族也吃不到什么好东西。
秦汉时期常见的蔬菜是什么呢,葵,藿,葱,姜,葫芦,萝卜。
中间两个现在已经不被当做蔬菜来看待,只被当做调料来看待的就先不说了,只说当时最受欢迎的蔬菜,葵。
在古代被视为‘百菜之主’,可是后来蔬菜种类多了之后就没人种植了,自打唐以后种植就逐渐减少,不是因为味道,而是因为不好种植。
喜欢阴冷湿润的生长环境,不耐高温也不耐严寒,所以这‘百菜之主’在古代基本上只有两个季节能吃到。
现代被叫做冬苋菜——和苋菜只是名字像,但不属于同一科,这是一种长得类似于菠菜的菜。
所以刘邦一听徐雪筠说上海青在夏天十五到二十天都能长成,就算在冬天也能长,只是时间长了许多,就屁颠屁颠的跟过去了。
结果到那一看,朱棣怎么瞧怎么眼熟:“这不是小白菜吗?”
怎么有了个这么洋气的新名字。
徐雪筠知道在网络上,很多人都因为上海青的名字而争论不休,以为朱棣也是这种情况,就和他解释:“叫什么都行啊,小白菜,小油菜或者青菜,上海青都是它的名字。”
因为这个蔬菜它自古就有,传播的非常广泛,所以各个地方的名字也都不一样,被本土化了。
“那这个上海青的名字又是从哪儿来的?”朱棣奇怪。
其他三个名字他都听过,就只有这个上海青他没有听过。
这个徐雪筠不知道,但林成雨知道。
“因为这种青菜和以前不能算是一个品种了,以前的矮箕青菜非常容易受病毒危害,有的时候种十都不能收六,有的时候要是有一颗有了病毒,基本上那一片的菜都得遭殃。”而且七零八零年代的冬天蔬菜品种其实没多少,主要就是吃这个矮箕青菜和大白菜。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